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2-22 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国也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来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重新审视费孝通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既包括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远近亲疏的,也包含纵向的等级化的。依我看,这个讲究尊卑上下的差序格局靠四个基本机制来维系。

第一 ,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 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在这个机制下, 位在上者比位在下者享有更多的权利,也因此而可以对位在下者施行权力;而位在下者则对位在上者负有更多的义务,特别是服从或听话的义务 ,同时在权利和权力两方面则处于劣势。例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伦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 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便会通过兄弟一伦的规范而发挥作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以及梁山泊众好汉之间的等级差别便是这方面的例子。

第二 ,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以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根据同一逻辑 ,在帝国时期,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三, 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 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前者如位于下者不可以对位在上者直呼其名;后者如《大清律》规定,杀夫罪要重于杀妻罪, 伤害兄长之罪重于伤害幼弟之罪, 而辱骂父母的逆子甚至可以判处绞刑。这里,罪行和惩罚之轻重取决于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以下犯上,自然要罪加一等,因为在私人生活中的犯上往往会埋下在公共生活中作乱的种子。这便是孔子说的: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第四, 通过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使许多人得以逐渐或突然提升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尊严。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位置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 ,因为每一个历尽艰辛爬到上层的人都自然会尽力维护尊卑之差等,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这在私人生活中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变本加厉;在科举制度中是十年寒窗苦 ,终为人上人式的踌躇满志;在官场上则是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的迫不及待。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材料三:

当社会急剧转型、农村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乡土中国》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便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向外推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阎云翔认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不仅有横向上的亲疏远近的关系,而且有着纵向上的讲究尊卑上下的等级化特征。
C.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中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是失衡的,这种失衡性会经由一定的伦理规范调整加以均衡化。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接着论述了这一社会结构格局“推己及人”的联系方式,强调了“克己”成为重要德性的原因。
B.材料二从伦理规范、资源控制、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诸方面,阐明讲究尊卑上下等级差异的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得以维系的原因。
C.材料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索了《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虽然作者否认 “差序格局”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但是也有人延续发展了这一理论。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3.下列说法中,和“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的特征表述不一样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其身正,不令而行。”
D.“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说明。
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现代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11-17更新 | 4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狱医对“那个女人”交代病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那个女人”的尊重。
B.小女学生在睡梦中惊悸的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反动统治的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那个女人”的善良与智慧。
C.女看守听从“那个女人”的支使,是因为她受到了“那个女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
D.道静是一个失学的学生,向往共产主义,但思想还不成熟,“那个女人”无疑成了她的精神导师,引领着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小说中运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既突出了“那个女人”对道静的关切,又为她的身份设置了悬念。
B.文中多次使用“苍白”一词,写出了“那个女人在狱中饱受迫害的现实,又与她炙热的生活热情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小说以道静在狱中的耳闻目睹为线索,呈现了一个特殊历史年代的狱中琐事,看似平淡,却展现了一幅特殊的青春画卷。
D.本文虽为节选,但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于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匠心独运。
8.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9.本文节选自《青春之歌》,你认为文中出现的狱中“那个女人”身上回荡着怎样的青春旋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帝指《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刑罚非所先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廷誉之。濂为文醇深,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B.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C.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D.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一般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文献的合称。
B.起居注,指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也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文中指后者。
C.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谥即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评价的文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年少聪慧,曾经跟从多人学习,在元代被推荐做官时,他却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不就而到龙门山著书立说。
B.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负责朝廷典制礼仪的制定及多种文辞的撰写,受到极高推崇和广泛赞誉。
C.茹太素因上万言书惹太祖大怒,宋濂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不应该治他大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
D.宋濂利用为皇帝讲经的机会来阐明治国之理,他讲授《春秋》,劝太祖用礼义来教化百姓;讲授《大学衍义》,谏太祖要赏罚适中。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宋濂被皇帝赏识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墓

柴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①柴望:南宋诗人。②秦望山:山名,在浙江绍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落日余晖的景象开篇,又以“自”“谁复”等语词抒发诗人强烈的情感。
B.“雨打乱花”、“鸟翻黄叶”景象,和“复道”、“宫墙”联用,形象鲜明,极具张力。
C.诗人发出“莫向高台望”的感慨,意在表明自己对官场险恶仕途坎坷的深切感受。
D.这首怀古诗写法上富于变化,或写景,或抒情,词语选用精当传神,感染力强。
16.诗人为什么“伤心”“凄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