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一 开学考试 2022-03-03 1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体系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叫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门、窗、墙、瓦、槛、阶、栏杆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西方建筑,大都以超乎寻常的尺度夸张,高耸入云,直指神秘的苍穹,极力营造神的空间和氛围,使人产生对神的恐惧感和敬畏感,以实现宗教对人心灵的威慑。而中国古典建筑,则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即使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给人的是一种亲和感。中国人对于宗教的这种天生的“淡泊”,即便是佛寺或佛塔建筑,也充满着理性逻辑的建筑构图,比起欧洲教堂来并不过分巨大的建筑尺度,使得即使身居其内,人们也不至于过分陷入宗教的迷狂,在这里洋溢着佛国净土般的宁静、平和与自然,充满着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在建筑语汇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对重生知礼向度的精神追求。建筑作为一门象征型空间艺术,并不是砖瓦石块的简单拼凑,而是以自身的面、体形、体量、群体、空间、环境等丰富的艺术语言,组合成华美的乐章,传达出深刻的寓意,就如同“诗意”“画意”一样。早在1932年,梁思成、林徽音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就写到:“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分析颇有见地。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正在于迥异于西方的文化观念。西方以神为中心,把为侍奉上帝而建筑的教堂,视为最高等级的建筑。神是永恒的、超验的,采用坚固耐久的石材建造庞巨的神庙和教堂,永恒的神灵与永恒的建筑同在,一部西方古代建筑史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石头建筑史”。而中国古人则认为,人是此在的万物的中心,人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现世的君主是人间的最高主宰,为人世君王建筑的宫殿,是所有建筑中等级最高的。而人生又充满着变易,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的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作是永恒的东西,建筑似乎也就没有必要用坚固耐久的石头来建造,因而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其实也就是一部宫殿和坛庙的“木头建筑史”。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之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摘编自刘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建筑中梁、柱、门、窗、墙等“词汇”,成为一座或一组建筑的构件和因素。
B.中国传统建筑虽有较多文法要遵守,但也可根据特定的具体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C.在中国,即使佛寺或佛塔建筑,也充满着理性逻辑和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D.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认为人是此在的万物的中心,人应该成为建筑的中心。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体系独特,历史悠久,水平高超,成就辉煌,凝聚着千万劳动人民的智慧。
B.中国建筑之所以自成体系,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匠师们严格遵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C.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一旦超过人的尺度,建筑就会失去亲和感。
D.中国人认为建筑不可能永久不灭,和自然万物一样新陈代谢,故建筑材料绝不用石头。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中国古典建筑给人一种亲和感”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建筑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B.中国的古典建筑,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外铺陈设置到室内的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
C.中国古典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力求活泼富于变化,一切都是表现得柔和交融。
D.古人将铃铛用于民居建筑,在室内门廊悬铃,利用风吹铃铛鸣“好韵”以示“好运”。
4.请列举材料二使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5.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既有永恒的东西,又没有永恒的东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

熊立功

一个冷得打寒战的深夜,叶子爹爹又回了,还带着两个人,破衣烂衫的,腰间缠着树藤。

相同的是,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

“回来了?”娘说。

“嗯,叶子睡着了?”爹爹问。

“嗯,我给你们做一点吃的,看把你们冻的。”

他们低沉的声音,还是吵醒了稻草中睡着的叶子。几年来,爹爹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多半是拿粮食。

娘揭开锅盖,上了几瓢水,在灶下点着了火。再扳开地窖,舀出一碗米。

一个长个子走过去,拿过娘刚要下锅的米碗,从屁股后面摘下一个袋子,倒进去。回头冲娘笑笑:“嫂子,谢你了,这粮食,还是存下吧,随便给我们吃点东西,就行了。”说完,长个子把灶台上的一把野菜倒进了锅里,那野菜是娘白天带叶子去挖的。

一会,香香的野菜味道弥漫了整个草棚,叶子听到父亲他们滋滋响地吃,馋得流口水。这几年,家里产的粮食都被爹爹拿走了,就是野菜叶子也没有饱餐过。

趁爹爹他们吃的空隙里,娘拿出针线帮他们缝补起破衣来。娘像怕人看到光亮一样,把豆油灯放在灶门口,借着微光做。

爹爹他们出门的时候,拿走了地窖里的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长个子临出门时,又折回来,走向叶子,她连忙闭上眼。长个子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叶子的脸,带着愧意说:“孩子,苦了你啊!”说着,就解开了袋口,也不听爹爹还有娘的劝阻,硬是从中捧出了几捧粮食。并说:“不能让孩子饿着啊,以后解放了,还得靠他们建设新中国哩!”

叶子不晓得爹爹他们在外干啥,也不晓得爹爹他们为什么连吃的也没有,她只知道爹爹他们总是三更回,半夜走。每一次回,爹爹总是都要带走家里好多东西,或者是粮食,或者是衣物。但叶子通过爹爹他们和娘的对话,偷偷地听到,村子里的大恶霸地主是他们打死的。

活该,报应。大恶霸霸占了好多人的田地,还逼死了村子里的几个穷人……能够打死穷人恨的人的人,能够打死没人敢惹的人的人,就是好人!

第二天,娘把长个子留下的几捧稻谷,研成米粉,想单独为叶子打一个糊糊汤,叶子硬是把米粉存下了,她想,就是饿死,也要把粮食留给爹爹他们吃,吃饱了,好打穷人恨的人:并坚持和娘吃着野菜,在娘面前,她还吃得格外香。

吃完野菜,叶子就有劲,就天天陪同娘存粮食。白日,陪娘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

夜里,娘俩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十,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个秋末半夜,狂风夹着细沙敲打得门窗瑟瑟作响。睡在稻草里的叶子,被吼叫声吵醒。

几个拿枪的兵,闯进来,在草棚里到处翻,逼着娘拿出藏的粮食,他们嘴里骂着:“你个赤匪婆,快把粮食交出来,不然,捂死你……”娘不动,也不开腔。那些兵就对她拳打脚踢。

末了,没搜出粮食的几个兵,就用绳子把娘绑了,带出了门。上前抱扯娘的叶子,被一个兵一脚踢昏过去……

那之后,娘再也没回,巴望了几天几夜的叶子,哭着叫着娘,泪哭干了,喉咙喊哑了。

慢慢地,叶子不哭不叫了,她开始一个人做着和娘一起做的事。白日,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冉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天又一天,叶子重复着自己做的事。

又是一个半夜,长个子带着几个人来了,他们依然戴着八角帽,叶子看到他们,就扑上去,哭不出声。

“孩子,苦了你啊!”长个子紧紧地抱着叶子说。

“我爹呢?”

长个子低下头,看着一民高的叶子,说:“孩子,两天前,你爹爹和我们送粮食到前线,遇到了敌人。为保全粮食,你爹爹把敌人引开了,也把子弹引到了自己身上……你,和我们走吧!”

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然后,默默地把藏的粮食,拿出来,交给长个子他们,说:“以后,你们来拿粮食,就找我吧。”

第二天,荒野上飘动着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叶子。那一天,叶子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叶子就成了绿色的叶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秋末半夜,狂风夹着细沙敲打得门窗瑟瑟作响”这句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寒冷恶劣,也为持枪大兵闯入家中把娘绑走营造了紧张肃杀的气氛。
B.“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这一特写镜头除含着叶子对失去父母的极度伤心,也流露出她明白了父亲的身份,从而继承父母遗志继续跟着红军走的坚强决心。
C.作品两次描写到“八角帽”,说明来取粮食的人都是工农红军的人,不但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暗示出叶子母女的阶级立场。
D.作品通过叶子一家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年代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进行的艰苦的斗争生活,在当今社会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一段运用了肖像描写,“破衣烂衫”“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分别暗示了他们革命斗争生活的艰苦及身份。
B.小说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对比等手法,刻画叶子这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儿宁愿挨饿也全力支持红军革命的光辉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之情。
C.小说从孩子的视角来写,自由灵活地反映红军战士的斗争生活,同时孩子的形象和其爹娘的形象相互映衬,写了两代人的革命,构思巧妙。
D.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夜里,“夜”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叶子悲伤的心情、深化主题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8.小说结尾具有哪些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小说以“粮食”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乙)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论佛骨表》。疏奏,宪宗怒甚,将加极法。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B.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C.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D.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文中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C.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的意思相同。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的奖励督促。
B.韩愈曾写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指出来,皇上不采纳意见还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韩愈正直敢谏,他上表反对唐宪宗供奉佛骨,触怒了皇帝,众人包括国戚权贵都认为他罪过太重。最后他被贬为潮州刺史。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人交往从不改变态度;他爱护提携后进,从他在公卿间推荐张籍、为李蟠写文章等方面可以看出来。
13.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14.韩愈为什么上书反对“迎佛骨”?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寒食①

[宋]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②,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③。

【注】①寒食:揩“寒食节”,清明前二日,古代风俗,这几天不举火,只吃岭东西。②商山:在陕西商县。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此诗大约是淳化三年所作。③撰碑钱:替别人作了碑记、墓志铭等文章的稿费。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今年在山里过寒食节,看到山里的风光,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不禁生出同病相怜之感,“可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上句中的“拈”字用得极为精准仿佛让人看到了小孩站在花丛里,缓缓地伸出尖尖的手指去捉蝴蝶的样子,十分形象生动。
C.颔联写人物活动,是动景;颈联写自然风光,为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山村雨后的美丽风光与平和宁静的生活氛围。
D.“今年寒食在商山”与“副使官闲”形成了首尾呼应,交待了诗人当前的生活状况与在政治上的处境有助于我们揣摸诗人的情感。
16.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