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期末 2022-02-12 4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体系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叫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门、窗、墙、瓦、槛、阶、栏杆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西方建筑,大都以超乎寻常的尺度夸张,高耸入云,直指神秘的苍穹,极力营造神的空间和氛围,使人产生对神的恐惧感和敬畏感,以实现宗教对人心灵的威慑。而中国古典建筑,则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即使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给人的是一种亲和感。中国人对于宗教的这种天生的“淡泊”,即便是佛寺或佛塔建筑,也充满着理性逻辑的建筑构图,比起欧洲教堂来并不过分巨大的建筑尺度,使得即使身居其内,人们也不至于过分陷入宗教的迷狂,在这里洋溢着佛国净土般的宁静、平和与自然,充满着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在建筑语汇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对重生知礼向度的精神追求。建筑作为一门象征型空间艺术,并不是砖瓦石块的简单拼凑,而是以自身的面、体形、体量、群体、空间、环境等丰富的艺术语言,组合成华美的乐章,传达出深刻的寓意,就如同“诗意”“画意”一样。早在1932年,梁思成、林徽音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就写到:“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分析颇有见地。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正在于迥异于西方的文化观念。西方以神为中心,把为侍奉上帝而建筑的教堂,视为最高等级的建筑。神是永恒的、超验的,采用坚固耐久的石材建造庞巨的神庙和教堂,永恒的神灵与永恒的建筑同在,一部西方古代建筑史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石头建筑史”。而中国古人则认为,人是此在的万物的中心,人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现世的君主是人间的最高主宰,为人世君王建筑的宫殿,是所有建筑中等级最高的。而人生又充满着变易,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的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作是永恒的东西,建筑似乎也就没有必要用坚固耐久的石头来建造,因而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其实也就是一部宫殿和坛庙的“木头建筑史”。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之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摘编自刘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建筑中梁、柱、门、窗、墙等“词汇”,成为一座或一组建筑的构件和因素。
B.中国传统建筑虽有较多文法要遵守,但也可根据特定的具体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C.在中国,即使佛寺或佛塔建筑,也充满着理性逻辑和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D.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认为人是此在的万物的中心,人应该成为建筑的中心。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体系独特,历史悠久,水平高超,成就辉煌,凝聚着千万劳动人民的智慧。
B.中国建筑之所以自成体系,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匠师们严格遵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C.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一旦超过人的尺度,建筑就会失去亲和感。
D.中国人认为建筑不可能永久不灭,和自然万物一样新陈代谢,故建筑材料绝不用石头。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中国古典建筑给人一种亲和感”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建筑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B.中国的古典建筑,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外铺陈设置到室内的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
C.中国古典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力求活泼富于变化,一切都是表现得柔和交融。
D.古人将铃铛用于民居建筑,在室内门廊悬铃,利用风吹铃铛鸣“好韵”以示“好运”。
4.请列举材料二使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5.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既有永恒的东西,又没有永恒的东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归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干部又来了”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展现了抗战时期军民一家、干群团结的氛围。
B.“我”看到“通讯员”不是那个通讯员时心情释然,这说明“我”轻视伤员。
C.“‘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展示了新媳妇性格暴躁的一面。
D.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没有表现战争的残酷,但却充分表现了新媳妇的善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景物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理起了重要作用。
B.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既助推了情节发展,又有利于深化主题。
C.小说两次写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其内涵完全一样。
D.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8.小说节选部分对通讯员的牺牲只是借他人之口简单交代,这样处理有何作用?
9.著名作家茅盾说这篇小说是“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新媳妇这一形象身上所体现的感人之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乙)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论佛骨表》。疏奏,宪宗怒甚,将加极法。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B.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C.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D.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文中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C.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的意思相同。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的奖励督促。
B.韩愈曾写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指出来,皇上不采纳意见还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韩愈正直敢谏,他上表反对唐宪宗供奉佛骨,触怒了皇帝,众人包括国戚权贵都认为他罪过太重。最后他被贬为潮州刺史。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人交往从不改变态度;他爱护提携后进,从他在公卿间推荐张籍、为李蟠写文章等方面可以看出来。
13.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14.韩愈为什么上书反对“迎佛骨”?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释】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李瑞的起兵失败之后。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美食。③漂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题而咏,交代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点面结合,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一“苦”一“寒”,语义双关,耐人寻味,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C.颈联写荀媪热情款待了诗人。诗人吃光了荀媪做的菰米饭,写出了诗人的饥肠辘辘和对荀媪厨艺的赞美。
D.全诗即事抒情,风格朴素自然,于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风格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16.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尾联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