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3-29 19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杰作。它无疑是变化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这不仅仅表现在虽历经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但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其中最突出的是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

中国的都城史始于何时现无定论,但都城作为政治中心之于政权的重要性,很早就被人们认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居中立国的文化传统。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择中立国的原则,将都城视为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突显了都城的神圣性,也进一步突显了都城的优越性及作为枢纽的地位与功能。由于都城为帝居,择中立国的原则也使最高执政者处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的地位,从而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执政者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突显了最高执政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配天治民的权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责任担当,也强调了中国社会的大一统。周公之后,择中立国的原则不断得到认同和发展,荀子提出: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否处于天下之中,成为一个地方是否适宜作为都城的首要标准。一旦选址确定,人们又进一步通过都城建设来强化其天下之中的特性。后世在都城建设实践中,运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以正四方,或者在都城四郊设置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礼仪建筑。都城中轴线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正是择中立国原则不断发展和实践的结果。都城中轴线总是南北方向,居于都城的中间,重要的礼仪建筑位于线上或两侧,对都城规划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关于都城中轴线的起源时间虽有不同观点,但最保守的说法也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之后,历代都城建设中都注重中轴线的应用,蒙古人建元大都,汉族人建明北京、满族人建清京师,无不在中轴线上下功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

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历史悠久。《尚书》中已有对”“的深刻思考,其中《大禹谟》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到《礼记·中庸》,进一步厘定了”“的概念和重要价值,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境界,表现在天地各安其位。运行有序,万物各尽其性,繁荣生长,也即《中庸》所说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宇宙和谐。

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宫殿是传统社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分析宫殿命名及其名称的变化可以窥见全豹之一斑。明朝北京紫禁城前朝大殿,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分别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皇极”“中极”“建极出自《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解释: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可见对的推崇。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殿中匾额则分别为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表达了对的追求,三大殿的匾额则直接承袭了明代的名称,彰显了对的期许。从上可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勃《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脉传承》)

材料二:

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说: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类型、功能和等级有别,皇宫、官署、民居、寺庙、祭坛等建筑形态错落有致,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中轴线上的一些现代建筑也表达了礼制观念,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对于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被采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16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既有规律的重复,又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

(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   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初年周公选择都城除了找“地中”所在之外,也考虑了当地的社会人文基础。
B.“择中立国”的原则被后人传承和发扬,都城中轴线在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C.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明清故宫三大殿的名字都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
D.“择中立国”的“中”和“贵中尚和”的“中”的意思异中有同,强调的都是中庸平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中轴线“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
B.虽然起源时间存在争议,但都城中轴线的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是有中轴线的。
C.材料一通过引用《大禹谟》中的“十六字心传”,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遵从‘贵中尚和’理念”的观点。
D.两则材料都认为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和”,材料一从建筑布局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从建筑名称的角度分析。
3.下列对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解说不能直接支持“北京中轴线体现礼制观念”观点的一项是(     
A.用“太和”给建筑命名。表达的意思是天地祥和,海内清平;象征着国家政治太平,百姓安居。
B.北京先农坛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建筑群相对应,是明清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
C.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D.故宫又称紫禁城。天帝居住在紫微宫,由于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紫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和理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又飞回来了

京格格

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

婆婆去世了,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以往照亮无数人的精气神一点点暗下来,她感觉自己成了孤灯一盏,从未有过的空落。就连门外料峭的春寒,在她门前打个转,也地就走了。

打从丈夫马哥出事,天塌了。马嫂的心上了一把锁,用她的话说,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哪个都是她的命,一个都不能舍。

转眼,马哥已走了二十一个春秋。马嫂的青丝也被风雪刮得褪了色,守着儿子侍候着婆婆,任凭月老踏平门槛,鸟儿飞来飞去,马嫂的心搅碎了一朵又一朵泛起的浪花。

可不知咋了,这第二十二个春天刚刚掀开三月的盖头,马嫂耳边总是回荡着鸟儿叽喳的声音,整夜翻腾着无法入睡。天一放亮,马嫂就脸不洗头不梳奔向蒲河岸。

让马嫂失望的是,没有鸟的天空混沌沌的。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白杨耷拉着头杵在两岸,桃枝没有一丝笑容。马嫂长叹一声,趁小镇还没醒来赶紧回了。

这里是马哥的家乡,马嫂是羞成一朵花那会儿被大卡车送来小镇插队的。在马家村遇到一身绿军装的马哥,第一次见面就在这蒲河岸。当时河床干瘪成一条龙须沟,堤坝窄得就剩两条车辙,他俩一人一条车辙拘谨地迎风走着。那天的风很柔很软,吹开了一树桃花。鸟儿飞过来飞过去,他说,这鸟儿不单羽毛美歌声更美。她笑眯了眼说,她也喜欢听鸟儿唱歌。车辙的尽头成了一条小路,他们肩头挨着肩头,幸福被鸟儿带向天空。

一年书信纷飞。鸟儿再飞来时,马哥回来了。她成了马嫂。

二十二个春天了,马嫂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春天后的春天是她的期盼,鸟的歌声撑起她的天空。马哥出事时,部队首长把一枚军功章递给她,她感觉沉得捧不住。她是烈士的家属,儿子是她的希望。婆婆临终时还说,让她为自己活活吧。

多少个春天里,马嫂不敢看街上鸟儿似的飞来飞去快乐的身影。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经历了生活的多少艰难,她的心里有多少凄苦。这么多年,马嫂熬过来了,婆婆去世了,儿子长大了。

现在,马嫂的心里空空的。渐渐地,马嫂喜欢恋床,夜长梦也长。

梦里马哥又回来了,一身绿军装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说他在那边很好,儿子大了,老人也送走了,让马嫂该为自己活了。马嫂醒来时枕头湿了一大片。马嫂翻出当年压在箱底的旗袍,左看右看穿在身上,把散乱的头发盘起。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由自主地笑了,问自己这样要干吗呀?家里除了自己就是自己,给谁看呀?

一天接一天,梦中马哥再三央求她穿上当年的旗袍去蒲河边,他会在那里等她听鸟儿唱歌。马嫂信了他的话。

马嫂,一大早打扮成这样,去干吗呀?

街头有好事的,见了她就话里带话地叫着。起初她只是笑不作声,后来扛不住嚼舌的姨婆们纠缠,就实话实说了。

可谁会相信呢?背后指指点点马嫂感觉脊梁骨刺痛,更有甚者当面就问她。马嫂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马嫂感觉这辈子活得太憋屈了,她转身奔向蒲河,眼泪哗哗地流,她一步步走入蒲水。岸边不远处的垂钓者,丢下鱼竿奔过来,马嫂感觉到背后有一只热乎乎的手抓住了她,就晕了过去。

马嫂出院了,提着一袋水果来蒲河边,答谢恩人。

垂钓者自称马宏强,喜欢钓鱼,常在蒲河岸边消磨时光,还说之前见过马嫂一次次在岸边徘徊……

谢谢!要不是你我可能早没命了。

言重了,妹子,谁见了都会搭把手的,不要在意。遇事想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

嗯!嗯!你喜欢钓鱼?咋没见鱼?

哈哈,退休后闲着没事,就喜欢上这里,起初我是钓上鱼来就放生,后来干脆改成喂鱼了,我的鱼竿没有钩的。

我当过兵,脾气坏,我本来是为了磨性子,可渐渐地就喜欢上了这里。

你天天出来,又没带回去鱼,家人不会说你吗?

唉,老伴前年得病走了,女儿在国外读书,我自个管自个。

哦,你这么善良,女儿一定差不了。

别夸我了,你的事我可听说了。

一句一句的,搭起话来一个下午过去了。鸟儿归巢时,他们的背影,随着夕阳滑入蒲水。

从此,老马的头顶多了把遮阳伞。马嫂来去的路上,耳边常响起鸟的歌声……

好心人劝他们一起做个伴。

梦中,马哥也劝马嫂找个伴。马哥盼望马嫂幸福,马嫂希望马哥安息。

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

蒲水结冰了,鸟儿丢下老马与马嫂,唱着歌飞向了远方。

又一个春天来了,鸟又飞回来了。马哥可以安息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马哥出事后,马嫂“舍不得”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她觉得他们是她的“命”,马嫂愿意承担起抚养儿子、侍奉婆婆的重任。
B.马嫂因梦里的马哥说“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就一反常态穿上旗袍,街头好事者对此“指指点点”,甚至当面问她,马嫂却无法解释清楚。
C.马宏强用没有鱼钩的鱼竿在江边垂钓这一情节表面上看可有可无,实则不然,表明马宏强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寻找伴侣,引出下文。
D.“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马嫂为自己活了一回,获得了幸福,她从“空落”中走了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马哥的情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白杨耷拉着头杵在两岸,桃枝没有一丝笑容”运用比拟手法,意在描写初春蒲河岸边的环境特点。
B.小说补充交代了马哥和马嫂的恋爱经过这一情节为下文写马嫂对马哥的深切思念甚至在梦中与马哥相见做了铺垫。
C.小说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借助马嫂前后变化的对比,以及“街头好事者”和老马的衬托,使马嫂这个人物形象更鲜明、更饱满。
D.小说反复写到“春天”,春天寄寓着美好和希望。马嫂是在春天认识马哥的,是在春天嫁给马哥的,也是在春天过上了新的生活。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以风俗奢靡,秋,七月乙未,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山东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不可尽,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上乃从之。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上谓宰相曰:朕每读书有所疑滞,无从质问,可选儒学之士,日使入内侍读。卢怀慎荐太常卿马怀素,九月戊寅,以怀素为左散骑常侍,使与右散骑常侍褚无量更日侍读,每至合门。令乘肩舆以进。或在别馆道远,听于宫中乘马。亲送迎之,待以师傅之礼。以无量赢老,特为之造腰舆,在内股令内侍舁之。丙申,以尚书左丞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有删改)


【注】①上,这里指唐玄宗。②瘞,掩埋,埋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
B.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
C.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
D.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未,乙未日,是干支纪日。乙未日的后一天是丙午日。
B.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C.尚书,古代官名,最初是掌管文书的小吏;也指官署名。
D.房、杜,指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房谋杜断”故事的主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认为社会风俗日益趋于奢侈腐化,于是颁布命令,要求有关部门销毁金银器玩等,还要求宫中自后妃以下不得用珠玉锦绣装饰衣物。
B.唐玄宗读书遇到疑难问题时,希望身边有可以请教的人。后来马怀素与褚无量两人轮流入宫侍读,唐玄宗每次亲自迎送,用礼节侍奉他们。
C.姚崇因身患疟疾而向唐玄宗请假,唐玄宗屡次派使者前往询问他的情况。朝中有大事时,唐玄宗就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该如何处理。
D.姚崇和宋璟相继为相,都能竭忠尽智地辅佐唐玄宗,在唐代他们可与房、杜相提并论。但李林甫为相时所受的恩宠和礼遇超过了姚崇和宋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瘞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不可尽。
(2)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14.崤山以东出现特大蝗灾,卢怀慎反对大量杀灭蝗虫。姚崇是如何反驳卢怀慎的?请简要说明。
2022-03-2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农家叹

陆游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

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

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

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

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

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

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

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


【注】①写作此诗时,陆游已71岁,在农村生活多年。②秔(jīng):同“粳(jīng)”,稻谷的一种,种于水田。③笞(chī)搒(péng):用刑杖拷打。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熟悉农村,借农民的口吻写下此诗,“农家”之“叹”主要体现在结尾两句。
B.第一至四句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以种地为生的农民辛勤劳作却生存艰难的现状。
C.第五、六句反映了农民非常朴素的心愿,这里的“太平”有“平安、安稳”之意。
D.第七至十句写农民在县衙遭受严刑拷打,诗句看似客观叙写,实则饱含情感。
16.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