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3-27 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是《红楼梦》里唯一的成功女性?

在一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里,也会有成功女性吗?有的,老祖宗贾母便是。

界定什么是成功女性,通行的衡量指标是有事业、有家庭、有尊敬。贾母兼备一切成功女性内在和外部的条件,才貌双全,更兼福慧双修。虽然贾母出场时已是个富贵尊荣的老太太,但就遗传学的观点看,有宝玉和黛玉这样品貌的孙子、外孙女,样貌可以推想也不差,至少是耐看型的。她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爱听琴,讲究赏月之道,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比小资还小资;她的音乐审美趣味,是“铺排在藕香榭的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在潇湘馆发表的窗纱配色理论,更显示了她在家庭装修方面的艺术天分。她的见识和修养,固然是有优越的家世撑着,但活得粗砺的女富人女强人还少吗?她在细节上的婉转心思,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作为领导者的贾母,“当日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遥想贾母一生,必定历经风浪,在鼎盛期的贾府管理层,在数十年媳妇熬成婆的过程里,在大家族的勾心斗角中,她积累了比凤姐更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见识过更宏大壮阔的世面,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60年里她经历了太多,这些阅历让她洞悉人生,所以她会有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通达。

但千万别忘了她还有睁着的一只眼。表面上不亲庶务自得其乐的贾母,在关键时刻明锐果决、凛然不可犯,看看她在贾赦谋娶鸳鸯一节时的发飙,就会明白,她一把手的位置和与之相应的警觉,从来没有放弃过。大观园下人聚赌,贾母听说,极为重视,不但问得邢夫人、凤姐等“都默无所答”,并且直接表态“这事岂可轻恕”,不容置辩。该严刑峻法的时候,她是决不手软的。贾母禁毒一段,是她一把手之道的集中体现,不使霹雳手段,不见菩萨心肠。

贾母的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适时退居二线,在一切场合力挺主事新人凤姐,既能放权享受,又能统领全局。她还善于带队伍,她调理的丫鬟,遍布大观园各房,紫鹃晴雯辈,从相貌到资质到才干,哪个不令人称羡? 作为女性管理者,贾母有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她怜贫惜老,优礼刘姥姥,宽待犯错的小道童,女性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贯穿贾母的为人处事。 真正让贾母超越所有红楼女性的,最终还是时机。宝钗堪有贾母的资质,却没有运气像她那样生逢其时。贾氏家族的成长期成就了贾母这样一位成功女性,此后,当投身的事业整体滑坡时,即使个人潜质再优秀再肯付出,也只是勉强挣命罢了。

1.下列表述,不属于《红楼梦》中贾母作为成功女性条件的一项是(     
A.贾母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进退适时。又运用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怜贫惜老,宽待下人。
B.贾母才貌双全,福慧双修。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又处于贾氏家族的成长期,具有良好的成功机遇。
C.贾母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见识过更为宏大壮阔的世面,洞悉人生,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
D.贾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有事业,有家庭,有尊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王熙凤走上贾府后院的统治地位时,贾母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权利的重心已经完全旁移。
B.从人们界定成功女性的标准看,贾母兼备一切成功女性内在和外部的条件,是《红楼梦》中的成功女性。
C.贾母的见识和修养,不仅仅源自她优越的家世,更多地来自她在平时生活细节上的婉转心思。
D.贾母除了具有女性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之外,更有明锐果决的一面,该严刑峻法的时候,她从不手软。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宝钗具有贾母的资质,却生不逢时,即使宝钗再优秀再肯付出,也不可能像贾母一样成为成功女性。
B.作者以简明的文字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运用设问形式,提出问题,醒人耳目,吸引读者。
C.在文中,作者把贾母和凤姐进行比较,是为了表现贾母比凤姐更具有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
D.作者认为宝钗堪有贾母的资质,只要有运气像她那样生逢其时,就一定可以成为像贾母一样成功得女性。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12年,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

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

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

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求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

张桂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料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

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

(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切都值了。

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

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
B.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予保护,于是称学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C.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担当起党员责任,投身到华坪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
D.张桂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这将采访引向深入。
B.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
C.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惧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
D.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的画外音解说,这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被访者,也能使本专访稿的结构更为紧凑。
6.你从张桂梅的事迹当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从事业心与责任心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果树园

丁玲

这时张裕民和杨亮还留在果树园里。从树叶中漏进来的稀疏的阳光,斑斑点点铺在地上,洒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一边吃着果子,一边已经摘了满满的一篮。这是张裕民舅舅郭全的。杨亮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致。葫芦冰的枝条,向树干周围伸张,像一座大的宝盖。一棵葫芦冰所覆盖的地面,简直可以修一所小房子。上边密密地垂着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的肥硕的果实。果子以葫芦冰为最多,间或有几棵苹果树,或者海棠果。海棠果一串串垂下来,红得比花还鲜艳。杨亮忍不住摘了一小串拿在手里玩着。

杨亮每走过一棵树,就要问这是谁家的。当知道又是属于穷人的时候,他就禁不住满心喜悦。那葫芦冰就似乎更闪耀着胜利的红润,他便替这些树主计算起来了,他问道:"这么一株树的果子,至少有二百斤吧?”

“差太远了。像今年这么个大年,每棵树至少也有八九百,千来斤呢。要是火车通了,价钱就要高些。一亩果子顶不上十亩水地,也顶上七八亩。”

杨亮被这个数字骇着了,把眼睛睁得更大。张裕民便又解释道:“真正受苦人还是喜欢水地,水地不像果树靠不住。果子结得好,究竟不能当饭。”

杨亮又计算着,假如这十亩地可以收获三万斤,那么至少值钱三百万元。每家可分得十五万,合市价能折小米七百五十斤。三口之家,再拉扯点别的活计,就勉强可以过活了。杨亮不觉对这果树园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便更详细地问着全村果树的数字,和属主的姓名,也就是那些地主和富农的名字。

他们把果子账算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张裕民又接着他们在路上没谈完的话:“在会上我当然不能提,干部里面就有他②的耳目呢。再说,提出来了,通不过也是白费,谁心里也在琢磨着‘出头掾子先烂’咧。你说,他们真的还不明白?”

“你不是已经派了民兵暗地监视着吗?”

“民兵也不敢全告诉呀!要是都能像张正国那样才好。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

“赵得禄是个老村长了,我看倒也是个精明人。他家里穷得那样子,老婆连件上衣也没有,这样的人也靠不住?”“这人心里明白,就脸软,拉不下来。今年借了江世荣两石粮食,还当人不知道,欠了人家的,就硬不起来了。唉,这几个人呀,各有各的藤藤绊绊。所以斗哪一个,也有人不愿意!”

张裕民又说老百姓脑子没有转变的时候,凭你怎么讲也没用。他听从了杨亮的嘱咐,今晚开农会,大家要共同商量出一个办法来。他看到天色已经不早,就先提着一篮果子回去。杨亮便再走到郭全住的看园子的小屋来。

这个老头有两撇八宇胡,是一个不爱多说话的老头子。他靠在屋外的一个树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

杨亮看见他膝前篮子里捡得有十几个烂了的果子,便问:“这有什么用呢?”

老头子笑了,含糊地说:“全是烂的,唉……还有半边不坏,晒干喝茶可好呢……”后来他睁眼望着杨亮说:“同志,以前连捡这么个烂的也不成呀!干望着这几棵树五六十年了,今年才算有了三棵半树,就敢把这烂的丢了?”

杨亮一听,便说:“你这人太好了,看我们刚才摘了你那么多。”“多?不多。”老头子又一本正经地说,“这还不全是你们给咱的。你们是好人,你们把富人的东西全分给咱们穷人了。你们这回又来干这号子事,村子上人全明白呢。”

“咱们是什么人呢?为啥要干这号子事呢?“杨亮觉得这老头很有趣。”

“你们,”老头子确切地笑了,“你们是八路军,是共产党。你们的头子毛主席叫你们这么干的嘛!”“毛主席又为啥呢?老伯,你再说说看。”

“他为咱们嘛!他为的是穷人,他是穷人王。“老头子仍然很肯定地笑着。“老伯,假若你们村上有共产党,你入不入?“杨亮试探着他。

“为啥不入?只要有人我就入,要是没有人,我一个人就不入。”“一个人怕什么呢?”

“不怕什么,一个老头子办不了事呀!”

“呵……”杨亮觉得意外的高兴了,他劝他参加党,参加了党,大家团结得更紧,更不怕那些坏蛋。翻身只有靠自己,才翻得牢。老头子听得迷迷糊糊地笑着,结果他也告诉杨亮,假如他入党,得先找一个人商量商量。杨亮说:"这种事怎么能找人商量呢?只能你自己做主呀!万一碰着坏人了呢?“老头子便显出为难的样子,最后杨亮只好问他想和谁商量,老头子低低地说:"咱外甥嘛!你看能成不能?”杨亮便又呵呵地大笑了,连连点头说:“能成,能成。”

天已经在黑下来,杨亮觉得这果园真使人留恋。老头子憋愍地笑着,要留杨亮吃晚饭。但杨亮却不得不去了,走以后还时时回头望着这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树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品反映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节选部分的前文,写的是暖水屯党支部书记张裕民与下乡干部杨亮在路上交流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的事,张裕民诉苦说村干部们不团结。正交流时,他们到了果树园。②指村中恶霸地主钱文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作“果实”的定语,其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读起来语气舒缓,有强调之意,透露出人物内心的喜悦。
B.小说对张正国的描写是从张裕民的视角进行的,属于侧面描写:以张裕民对他的简短评价,写出其铁面无私,对党的忠诚,人物形象鲜明。
C.“又来干这号子事”“你们的头子毛主席”“他是穷人王”之类的话语,是富有地域色彩的纯自然的农家口语,非常合乎农村老头子郭全的身份与特点。
D.结尾“渐渐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树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头儿”是动态描写,显示了果树林愈来愈暗、郭全的身影愈来愈模糊的过程,画面如在目前。
8.请从小说故事情节构思方面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裕民与杨亮关于村干部情况的对话。
9.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评论说:“作为红色文学经典,《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思想深刻,生动活泼地反映了时代的变革。”请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3-25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和)四年十二月,吴主扬声欲至合肥,(魏)征东将军满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吴寻退还,诏罢召兵。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后十余日,吴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六年十二月,吴陆逊引兵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救之。满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绝。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乃整军趋杨宜口。吴人闻之,夜遁。是时吴人岁有来计。满宠上疏曰:“合肥城南临江、湖,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将军蒋济议以为:“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于此,劫略无限。”帝未许。宠重表曰:“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诏遂报听。(青龙)二年五月,吴主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又遣陆逊等将万余人向襄阳,将军孙韶等向广陵、淮阴。散骑常侍广平刘邵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先军前发,扬声进道。骑到合肥,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矣。”帝从之。帝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地有所必争也。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又吴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数百里,疑兵先至,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

(摘自《通鉴纪事本末·吴侵淮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B.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C.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D.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专用于谏议君王纠正为政过失。
B.尚书,初为宫中掌管文书的官员,隋唐以后多为六部的长官。
C.襄阳,是汉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为古代兵家常争的军事要地。
D.壬寅,古人用干支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此处为纪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主孙权扬言攻打合肥,却在魏集结兵力之时退兵而还。魏帝中计下诏停止调集军队,后听从满宠建议才得以破除吴军的诡诈计谋。
B.陆逊率吴军进攻庐江,满宠反对火速救援,认为庐江有精兵强将,正好借机将敌军一网打尽。吴军听闻这一消息后,连夜撤军逃走。
C.满宠以为合肥易攻难救,主张在城西借助险要地势另立新城。然而,此计因为可能引来敌军的大肆侵略,所以最初并未被魏帝采纳。
D.吴军大举来犯,魏国先派疑兵迷惑敌军,后魏帝御驾亲征,稳定军心,加之满宠募壮士毁坏吴军攻城器械,多方合力迫使吴国撤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
(2)骑到合肥,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