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1-2022学年4月高考科目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三 二模 2022-04-14 26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散文给(1éi)弱无力、视野狭隘、(yù)于个人悲欢的散文注入了强心剂,以思虑深远和格局开阔取胜,适应了社会转形期间知识大众的心理向度和精神需求。
B.莫扎特生前在家乡饱经冷落,屡受排挤,可谓命途多(chuǎn),但在他的音乐中,你听不到(cuò)折,听不到身世的飘零和心绪的隐秘,这确乎是一桩过于奇妙的事情。
C.明代晚期的十里秦淮,商业文明的发展如同脱缰野马,科考举子的集聚(bèn)发出朝议的力量,温柔乡里的歌女仿佛主持沙龙的名媛,令声气相通者有了(zì)意批判的空间。
D.有关《王者荣耀》的争论,(jīng)渭分明:一派从资本视角力捧,称颂其吸金能力封神,是手游届的荣耀;一派从教育视角批判,认定其(tú)毒学生,堪称教育领域的毒药。
2022-04-10更新 | 3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2022学年4月高考科目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两题。

[甲]早期的“单元”就是教学内容的单位,主要涉及教什么——即教育的前端。一百年前课程诞生之后,特别是受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单元”一词尽管依然沿用,但其含义有所变化,即从有组织的内容单位走向了经过设计的活动单位,也叫经验单位,可以称之为教育的中端。后来的几十年,“单元”一词在不温不火的状态中渡过,[乙]直至21世纪核心素养时代的来临,人们从“课程视角、学习立场”上重新激活了单元概念,让单元成为一个学习单位,对接素养目标。也许此时的单元已经成为“一个教育片段的完整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丙]它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前端的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端的整个学习过程,后端的素养目标是否达成的实践验证。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诞生B.尽管C.不温不火D.渡过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022-04-1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2022学年4月高考科目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居民社区提供有效的服务,才能温暖群众,凝聚人心,国家发改委将增强社区服务供给,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补齐城乡社区服务短板,推动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下沉到社区。
B.唐末的县令大多出身武人,不关心百姓疾苦,吏治崩坏,而宋代儒生则多以天下为己任,经由科举这一路径重建政治秩序,这种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是百姓所企盼的。
C.新冠病毒闯入世界就像疯子当街挥舞着长柄的大刀,几乎给全世界人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至少是0.5倍速播放,但它同时以2倍速、4倍速,撬动着世界的演变。
D.虽然中国女足几度陷入低谷,但铿锵玫瑰的精神血脉和技术传统从未消失,当能力、资历和人品都很强的水庆霞被任命为新一届主帅,铿锵玫瑰呈现出重新绽放的势头。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5. 在空白处分别填入一个陈述句,一个反问句,使语意连贯,逻辑顺畅。

尼罗河都流经沙漠了,为什么没有水土流失?而黄河却这么严重?产生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是一种因果倒置的思维误区。黄河不是水土流失的缔造者,而是_________________,所以它“黄”了。尼罗河为什么没有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因为它的上游地区植被都还不错,虽然中下游流经的是沙漠区,但降水都几乎没有的沙漠地区,_________________?黄河地区水土流失罪不在黄河,而是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裸露的松散黄土,季风性气候特性的短期内集中性的大雨量冲刷,加上黄土高原与河谷之间的高度差,雨水裹挟黄土冲进黄河。黄河也顶不住,它就越来越黄了。

2022-04-10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2022学年4月高考科目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多项科研成果的名称: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火星车叫“祝融”,空间站叫“天宫”,中继通信卫星叫“鹊桥”,太阳检测卫星计划叫“夸父”,海空两栖无人器叫“哪吒”,暗物质粒子探测器叫“悟空”……这种颇具特色的命名形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1)总结以上名称的命名规律。
(2)模仿这种命名,给型号为“C919”的国产大飞机拟定一个名称,并简述命名理由。
2022-04-13更新 | 12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2022学年4月高考科目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因为有域外文学的参照,便把鲁迅故土记忆里朦胧的存在照亮了。这毁誉参半、美丑互照、得之于古风里的神思,民风里的灰暗之迹带来的隐痛,一切都十分复杂地呈现在他的文字里、一面是诅咒,一面有敬意。浙东混沌的语意和生命形态,被一种鲁迅式的智慧过滤了。

从鬼魂文化与地域语境里考察国人灵魂的特色,自然是他的一个发现,不过此间看出他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对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阴间鬼神意象,带着好奇心和欣赏的态度;一方面对这些鬼文化给“下等人”日常生活带来惊恐与不幸,深深愤怒又深表同情。《无常》与《祝福》的两种形态和两种审美效应,都可以证明他内心对绍兴文化的复杂态度,而那些陋俗对人的戕害,是远远超过这些遗存所保留的审美快感的。小说所虚构的未庄、鲁镇,不乏奴才的破坏和寇盗的破坏。古人的传统如何演化为木然的人生意蕴,他都有描述。读者一面会为“下等人”的悲剧哀恸,一面对那里的古风持有敬意。这种互为否定的存在性,能够看出他的哲学。

晚年鲁迅对女吊的赞赏,看重的是这个绍兴的鬼魂带来的血性的美。他在这个形象里发现了迷人的存在。那就是百姓在底层的压迫里,创造了一种神异的存在,她以异样的神色喊出了百姓的苦楚,是有魔力的闪光。此外,《无常》中迎神赛会的诸多鬼神,曾对少年鲁迅有很大的影响。他通过那些表现和绘画形态,发现了表现非人的存在的一种美感。这些,我们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笔记里,偶尔也看到。但把它们提升到精神的高度来打量者,是从鲁迅开始的。

如果他只是对绍兴民风陶然地摹写,那自然不能发现更多的谣俗秘密。他从风俗里看文化的疑点,捕捉其间非人性的问题,方显示出眼力的独到性。他的小说写的许多风俗,与真的人的生活均无意义。《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无论怎样用民间礼仪和医术,都无法让孩子起死回生,那些古老的遗风对鲁镇人是徒有其表的。他在散文《父亲的病》中痛斥民间中医的迷信话语方式给人带来的负面因素,置身于强大的民风里,却没有一丝生的希望,收获的仅是绝望。这种非逻辑的审美性,给我们一种新颖怪诞的画面感,其间美丽的图卷有的则得力于绍兴文化的浸泡。我们于此看到了民间性与历史哲学之间晦明不已的关系。

旧俗里可以让儿童开心的存在,还是太有限了。鲁迅对浙东文化里远离儿童心性的遗传颇为不满,他对那些大人化的民间理念,有着刻骨的不快,对《二十四孝图》内在于儒教里的气息,大为不敬。有另一双眼睛在照着那些遗存,似乎发现了其间的大问题。民间的这些图册,如果在没有利害关系的人看来,自然有它好玩的地方,可是一旦与人生结合起来看,则问题多矣。鲁迅清醒地知道,风俗也在吃人,那些奇异的鬼怪,不仅无助于青年快乐地生活,反而将人的快慰消解或者囚禁了。风俗与礼教一体的时候,人性便遭遇到高墙,被隔离于阳光之外。

到了《祝福》那里,风俗与礼教吃人的话题,就面目更清了。杀死祥林嫂的,是看不见的流言和百姓的信仰。死后的诱惑,灵魂的存在,将无法生存者逼向了死亡。绍兴的诗意到此中止,那些古老的、有意味的遗风,对活着的妇女,还有什么慰藉呢?在小说里,鲁镇的环境和遗传,那么深地呈现着,似乎是一种宗教式的图景。那些与冥冥之中的不可知的存在关联的人与事,便有了哲学与诗的意味。在描述故事时,他那么残酷、痛楚,有着柔性的力量,使我们看到了儒家文化所没有的另类笔法,或者不妨说,鲁迅用自己生命的光,把存在的虚无之域照亮了。

(节选自《鲁迅的浙东脾气》)

7.下列作品中存在“绍兴的诗意”的一项是(       
A.《祝福》中年终祭祖风俗与百姓信仰。
B.《明天》中单四嫂子面对的民间礼仪和医术。
C.《父亲的病》中民间中医的迷信话语方式。
D.《无常》中所写的迎神赛会时的诸多鬼神。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域外文学和朦胧的故土记忆都呈现在鲁迅的文字里,他对浙东混沌的语意和生命形态,既有诅咒也有敬意。
B.《无常》与《祝福》体现了不同的作品形态和审美效应,绍兴的“鬼魂文化”有审美快感,也有陋俗对人的戕害。
C.鲁迅清醒地看到《二十四孝图》之类图册的大问题:风俗与礼教一体,禁锢人性,无助于青年快乐地生活。
D.鲁迅的文学世界似乎呈现着宗教式的图景,充满残酷和痛楚,有着柔性的力量,是儒家文化所没有的另类笔法。
9.文化影响了鲁迅的浙东脾气、精神世界。请根据示例写出下面文化对鲁迅的影响。
示例:域外文学——激发鲁迅悲悯的宗教感
(1)女吊——
(2)绍兴民风——
(3)礼教文化——
2022-04-14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2022学年4月高考科目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