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春晖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4-15 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移动互联网霸占人们视线的今天,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之事。而阅读经典名著,似乎更是奢侈中的奢侈。一般来说,读经典名著要比阅读快餐文学更费时、费力。然而在真正爱读书的人眼中,名著是永不过时的珠宝,无论何时,都有其独特价值。

我还是喜欢读一些年轻作家写的小说。经典名著是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读的,自己很少主动去看。正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挑选购书的小刘这样告诉笔者。

像小刘一样,现在有很多读者认为,经典名著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与我们眼下的生活之间有隔膜、文化上有差异。而且很多名著不仅篇幅巨大,文字还很晦涩,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似乎与现代人处处追求高效的理念及碎片化阅读习惯背道而驰。

对此,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就读的范颖却有着不同的理解: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为丰富,所以不应该把有限的读书时间浪费在那些并不值得一读的书上。就像我的朋友让我推荐书目时,我都会从名著经典中挑出来给大家选择。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也就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淘洗、接受过众多读者检阅的作品。阅读一本经典,即便没能让你收获良多,也至少不会添堵。所以,从经典入手开始阅读,对那些真正想要高效阅读、收获真知的人来说,反而是最节约时间、性价比最高的。

清华附中语文教师姜健说,阅读经典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名著培养阅读长文字的能力。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学生需要静下来。只读短、平、快的东西无法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经典名著则是很好的学习范本。

除了教师,很多家长也鼓励孩子多阅读名著经典。北京市民李女士是一位母亲,她也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名著经典是很有实际价值的:语言的教育更多是靠熏陶吧,要有输入才有输出。所以我会给我的女儿买一些名著经典来阅读,比如四大名著之类的,我想对她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帮助的。

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姜健认为阅读经典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丰富孩子们的世界观。学生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可能是会有困难的,但这是在打底子,至少是可以延展学生的视野。现在孩子们对世界的了解还是很浅,而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与历史连接起来,拓宽他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认为,谁也回不到过去,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好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应该借鉴,不应该放弃。可以说,经典著作正是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下的人文智慧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将不同时代的经典著作排列起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特别是本民族的经典名著,其中留存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建设和谐社会大有作用。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灿若星辰,仁义礼智信这些精神至今仍能对国民精神起教化作用,与现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阅读名著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这个暑假,初二学生淼淼要完成的阅读作业是:下一部《水浒传》。说实话,文字有些难,也不太符合女孩子的阅读兴趣。眼见女儿淼淼随意翻了几页就把书扔在一边,妈妈灵机一动,从网上找到了有声说书《水浒传》,用另一种方式为孩子打开了阅读经典名著的路径。一周之后,对水浒提起兴趣的淼淼,开始和父母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方式,00后、10后身为互联网原住民,阅读媒介也有新变化:除了传统的纸本阅读,读屏、听书等都成为他们接触并贴近书本、接触经典的方式。不仅如此,如今,更多的孩子喜欢互动式阅读——一边看书,一边在网上看弹幕,了解其他同龄人阅读的感受。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完成作为教学任务的整本书阅读,究竟行不行?

谈到阅读这件事,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他们喜欢听书,经常在网络上听各类经过加工的有声读物,在音效的烘托下,故事情节更加突出,仿佛身临其境。而不少有声读物,不仅给孩子读名著,连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一并出来了。这似乎也在向老师和家长传递一个新信息——眼下,00后、10后更接受快节奏的短视频、更习惯快餐式阅读,连看电视剧都要快进,这与传统阅读所倡导的原汁原味读大部头的方式差异不小。

借助不同的媒介,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做引子,从而引导更多青少年爱上阅读,不少语文教师持宽容、肯定的态度。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表示,学生获取阅读内驱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关注历史事件来阅读书籍,或是对某个作家感兴趣,进而阅读他的作品,当然也能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达到了解著作的目的。

平日里,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在看文字产生视觉疲倦后,也会偶尔选择听有声书。在他看来,听书的过程中,有时能感受到比读文字更生动的东西。但他强调一点:听书不能代替读书。读书是一种参与,读书的过程便是参与到作者的创作当中。看文字参与度最高,听书的参与度相对较少。

谈及指导青少年阅读整本书的情况,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提及一点:思维品质。在他们看来,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透过最传统的文字阅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想象力将得到释放;通过读优秀作品,他们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共情,在精神层面得到丰富的滋养——这些由深度阅读带来的获得感,是读屏、听书等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也正因此,语文界存在着另一种声音:不主张学生用听音频、看视频的方式替代读原著文字。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坚定地表达了他的看法:通过阅读文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脑海中点滴形成;而看过影视作品后,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永远挥之不去了,堵塞了人物更加丰满的可能性。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西施这个人物并没有十分详尽的容貌描画,她指向的是极美的人物形象。但在影视作品中经过演员的演绎,学生会将美丽的概念定位在此。文学的力量就是不断丰富内心的力量,而不是用看似华丽的方式,消解阅读文字的困难。郑朝晖说。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希明也有同感。他认为,影视作品容易引起对人物的刻板印象,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利于书籍的多元解读。对于严肃的名著阅读来说,还是先阅读文本再看影视作品为宜。

(选自文汇报《习惯了快餐式阅读,如何才能慢下来》)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很多读者不喜欢读经典名著,这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有关,也和经典名著自身的特点有关。
B.经典名著的权威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是最高效的阅读选择。
C.淼淼的妈妈为了引导孩子读《水浒传》,用网上的有声说书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D.现在,青少年阅读整本书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推进整本书阅读也遇到了一些现实的困难,需要教师、家长去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中,面对经典著作,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选择。
B.对中小学师生而言,阅读经典名著首先是一个教学任务。
C.对于听书、读屏之类的阅读方式,教师主流态度是不赞成的。
D.影视作品对人物容貌的表现往往比文学作品更具体,但这未必是好事。
3.根据材料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空闲时间、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都制约着人们的阅读选择。
B.不论是读短文、时文,还是读经典名著,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帮助。
C.推进经典名著阅读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点。
D.如果读经典名著不能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明显提升,家长就不会支持。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归纳当今时代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
5.请根据材料内容和自己阅读名著的经验,对学校推进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提出两条可行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写“我”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既体现了我的革命工作警觉,又为黄新特殊党费的出现设置了特殊场景。
B.白匪搜人,“我”急着要走,黄新严肃果断地让“我”躲到阁楼,说明她有着比我更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C.“听妈妈的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我”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D.结尾处魏政委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是因为他意识到黄新爱党之心和献身精神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咸菜”为线索,从黄新整理咸菜,托付缴党费,到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情节结构脉络非常清晰。
B.“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黄新在敌人赶到门口时沉着镇静的心理,为下文从容应对作了铺垫。
C.“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从一个农村女党员特有的身份出发,调动生活细节和突发危机,表现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选材构思不落俗套。
8.小说不惜笔墨叙写与黄新的孩子有关的情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小说用细节刻画黄新人物形象时三次写到眼睛的动作,请简要分析其心理状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我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B.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C.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D.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使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B.权:古代表官职调动的术语,和文中出现的“除、迁、拜”一样,都表示升官。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后用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D.尚书:魏晋时为宰相之任,宋代非实职,清朝六部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事亲孝顺,事君忠诚。因父母年老而辞职;为国家长远计,冒着被国君怀疑的风险,建言早立太子。
B.包拯为人仁厚,爱民如子。上奏朝廷,停止竹索和木材的摊派;打开官府正门,让百姓能到他面前伸冤。
C.包拯为官清廉,明察秋毫。曾郑重告诫包氏后人,如有贪赃枉法者,生不能回包氏门,死不能入包家坟。
D.包拯锐意进取,改革旧制。曾请求废除扰民的按察使一职,建议和平时屯兵于内地,毁弃了造成京师大水的堵塞的旧河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14.文中提到,京城有人把包拯称作“阎罗包老”,请简要说明其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①殄:灭绝,消天。②绁(xiè):上系,栓,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说青松生在东园却被众草掩没,可见众草之深、青松之孤。
B.众草等“异类”被严霜摧毁,才显出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
C.“提壶”二字回扣标题,但“抚寒柯”“远望”则暗示陶渊明饮酒意不在酒。
D.“吾生梦幻间”大意是人生如梦幻泡影,流露出对人生彻底绝望的颓废之感。
16.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