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4-19 9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社会个体有表情,个体表情是指个体在进行认知、作出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情感表达。与此类似,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也有表情。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每个时代和国家都多少有些独特的情感方式,正如每个时代和国家都有独特的思想方式一样。社会表情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在进行充分的社会认知和作出集体价值判断后所形成的情感表达。特定社会表情的形成和变化是各种因素复杂作用的产物。从宏观的社会结构视角出发,可以识别出影响一个社会或其主要群体的社会表情变化的主要因素。

②从社会变迁性质看,社会变革状态是影响社会表情变化的社会环境性因素。一般而言,在没有推行社会变革的凝滞型社会中,社会安逸的表情会长期存在,但随着经济社会等结构性因素的变迁,整个社会或其中的主要群体可能会呈现出社会焦虑甚至是社会愤怒的表情。在一个变革型社会中,如果主要进行增量改革,不触动现有利益结构,主要是通过在新领域创造增量来实现社会总福祉的最大化,一些主要社会群体的社会表情是幸福的或者是安逸的,如果主要进行存量改革,由于被改革群体要承担各种改革风险、付出各种改革成本,因此短期内其社会表情可能是焦虑的,甚至是愤怒的,而一旦改革的长期正向效应显现出来,社会整体上就会处于一种持续的幸福状态。

③从社会财富结构看,社会财富配置是社会表情形成和维持的当期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在快速发展的初期,财富总量增长会使各社会群体的幸福感快速提升,而一旦发展水平越过拐点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幸福感与财富总量增长就可能不存在直接相关。随着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当财富配置差距扩大局面持续一段时间后,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就会从扩大程度转向差距内涵,如关注这种差距是三五年的短期差距还是三五十年的长期差距,是社会纵向流动畅通的流量差距还是财富分配格局已经定型的沉淀差距,等等。这些差距如果维持在前一类上,则社会幸福、社会安逸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一旦演化为后一类,社会表情就会向社会焦虑、社会愤怒等不合作型演化。

④从社会控制结构看,社会调控能力是影响社会表情变化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在社会调控能力中,有作为软控制的意识形态引导能力,也有作为硬控制的社会秩序维护能力。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引领力,而社会稳定的调节能力也差,必然会导致一些社会群体无法正确认知社会、他人与自我,从而作出错误的社会判断,使其社会表情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错位。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异常强大但缺乏吸引力,强力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也很强大,则短期内可能会营造出一团和气的社会表象,但一些社会群体的负面情绪无法正常呈现,就会在社会心理层面不断郁积,最终可能会以异常激烈的形式爆发。

⑤社会表情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良好的社会表情是社会合作秩序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心理基石。因此,面向未来,我国应当积极思谋,在社会中引导形成并长期维持社会幸福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从而为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新时代的总任务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摘编自王道勇《社会表情与社会合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体表情与社会表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形成都需要作出价值判断。
B.增量改革中,由于没有直接利益受损群体,一些主要群体的社会表情是幸福或安逸的。
C.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一旦转向“差距内涵”,就会出现社会焦虑等社会表情。
D.要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可将造就社会幸福等社会合作型的社会表情作为有效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社会表情,然后分析影响社会表情的因素,最后提出建议,脉络清晰。
B.文章引用社会学家库利的话语,是为了论证社会表情与个体表情存在类似的地方。
C.文章使用假设分析,从两个方面揭示了社会改革会对社会表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D.文章在分析影响社会表情的因素时,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逻辑上是并列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财富增长与幸福感的直接相关可能存在拐点,这个拐点就是人均GDP3000美元。
B.当社会财富配置随经济发展出现差距,国民对社会财富配置的关注点会随之转向。
C.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具备强大的引领力,就能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合作型的社会表情。
D.社会幸福、社会焦虑、社会愤怒这几种社会表情,在社会合作程度上由高到低递减。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各题。

材料一: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回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奥林匹克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精彩绝伦的体育比赛与优异的运动成绩,也不仅仅是城市在物质层面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对人自身全面发展、对社会和谐进步、对世界和平等更高层次理想的关注与实践。

早在古希腊奥运会时人的和谐发展便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题,形成了以“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追求人体健美”和“奋进”为主要内容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吸收了这些古奥运思想,摒弃了古奥运会的民族主义色彩和排外特征,使奥运会成为包容、开放的和平友谊盛会。他明确提出了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最基本的目标: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他还说,体育竞技的目标不是要造出健壮的“人形动物”,而是培养和造就像古希腊人那样身心协调发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

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是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顾拜旦从古奥运会遗产中得出了体育竞技应是身心和谐发展的结论,从而彻底否定了世俗所认为的体育竞技只是“身”的一元文化的观念,确定了新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正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奥林匹克圣火下,参加体育竞技不仅是身体的健康与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使人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成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因此,通过竞技运动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人文价值的核心内涵所在。

奥林匹克运动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集中体现为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奥林匹克竞技是以竞争为前提的,但竞争不是无序的和盲目的,所有竞争都有严格的制度,所有参加者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项竞赛都有细致而严格的评判标准,对场地、器材有统一的要求,使双方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技术、战术、体能、智慧及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这些方面均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人拥有平等权利的人文价值。

促进不同国家、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是奥林匹克运功国际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促进参与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它还对人类总体社会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进行着更积极的思考。《奥林匹克宪章》说:“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不需要翻译、解释,人们便可以自由地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不分肤色、种族、贫富,宗教信仰,在统一的规则下,紧张激烈而又公正友好地竞争,这种大规模的群众互相接触,互相了解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理解与沟通环境。

(摘编自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

材料二: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在全世界饱受新冠肺炎疫情侵扰的今天,办好冬奥盛会,需要从我国奥运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充分发扬北京奥运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与世界奥林匹克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接碰撞而结出的灿烂果实,不仅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北京奥运精神的最大底色是爱国主义精神。奥运是跨越时空的联结,奥运梦想的追逐和奥运精神传承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因为奥运与国运从来都是唇齿相依、紧密联系的。竞技体育,实现爱国的根本途径在于拼搏,奥运会是最能体现拼搏精神的舞台。在奥林匹克精神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的奥运健儿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纪录,把诸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奥运赛场上国歌响起、国旗升起,可以极大地振奋国人的爱国热情,凝聚更强烈的奋斗激情。

北京奥运精神内在生发的动力源泉是团结协作精神。北京奥运会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全民参与、共享奥运”,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七大城市牵手同心,赛事组织务实高效,后勤服务保障有力,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城市与城市之间高度配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结果。这种全民参与也激发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空前热情。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体育为大众、把健康和友谊送给全世界的理念,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充分彰显。

北京奥运精神的最大共识是服务奥运的科学精神为自主突破、革故鼎新、应对挑战提供不竭动力。北京奥运精神中创新超越所倡导的自主突破、革故鼎新、勇攀高峰等与中国革命精神是一致的,也与奥林匹克精神中“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相契合。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创新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不断创新同样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申奥、办奥过程中,“技力”与“气力”都很重要,也都得到较大的提升与发展。如在奥运场馆建设方面,北京奥运诸多比赛场馆的先进设计建造理念,及其呈现出的高超水准,都蕴含着“科技奥运”的创新超越精神。正是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冰立方”,真可谓“内外兼具”的全能型体育场馆。

立春时节,第24届冬奥会在“双奥之城”北京盛大开幕,具有“中式美学”意味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全场的“迎客松”烟火,交相辉映的“冰雪五环”与“巨型雪花”,阜平山区的孩子们头戴虎头帽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让人叹为观止。不断汇聚的一朵朵雪花,冬奥历史上首支低碳氢燃料火炬,由工业建筑改造成的首刚大跳台,无不彰显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也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

(摘编自邹秀春《北京奥运精神的形成,内涵与价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林匹克运动从古希腊时就追求精彩的运动与优异的成绩,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展现了公平、开放、包容的精神。
B.奥林匹克运动的前提是竞争,但这种竞争应该是有序的、有制度保证的,是双方在公平条件下进行的综合较量。
C.奥运与国运唇齿相依、紧密联系,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为国人追逐奥运梦想和传承奥运精神提供了有力保障。
D.全民参与助力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彰显了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诸多理念。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奥运完全摆脱了古奥运会崇尚的体育竞技只是“身”的一元文化观念,强调通过竞技运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B.现代奥运能够促进参与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但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建设公平和谐社会、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
C.以“水立方”变为“冰立方”为代表的诸多比赛场馆的先进设计建造理念,促成了“科技奥运”创新超越精神的形成。
D.形成和发展于申奥、办奥伟大实践的北京奥运精神,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新时代中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6.依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北京奥运会(夏季奥运、冬季奥运、残奥会)对奥运人文价值发展所做出的中国贡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那垂老的故乡

王平海

年前回乡,从村东到村西,我没有遇见一个人。陪伴我的是妹妹家的大黄狗虎子。这家伙勇猛刚烈,去年初秋,一群野猪在村里晃悠,它曾孤身迎战。我刚到村口,它就一溜烟似的奔了过来,立起身子,前爪搭在我的肩上,那温软的舌头,在我身上乱舔。

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是铁将军把门。有的门锁已是锈迹斑斑,门前的晒衣篙是空荡荡的,猪圈敞开着,庭院里杂草丛生,看来主人已离开多时。当然,大多数人家的门前是晒着衣服的。或白或黑或灰不溜秋的一两件裤褂,在风中微微摇晃,只是不见亮丽的色彩。我多想看到裙子啊!有裙子,就有年轻的女人、姑娘或女孩,小山村就有那脆朗朗的笑声,就有甜丝丝的歌声。可是,我居然寻不着一件裙子。

从村东到村西,看不到那抖着红红鸡冠打鸣的大公鸡,看不到那摇摇晃晃的鸭呆子,看不到那伸长着脖子、哑着嗓子叫唤的大白鹅,更看不到由鸡婆领着叽叽喳喳的小鸡……我只看到两只老鹰僵硬着翅膀,在低空中盘旋又盘旋,最后失落地飞远……

从村东到村西,我看到了一头牛。是头老牛,在自个儿吃草。它那摇晃的尾巴,那“嗞咯嗞咯”的吃草声,让我感到莫名亲切。

撂荒的田野里,满是芭茅、丝茅草、猫耳刺,都在五月的阳光下疯长。我在发呆,心里很不是滋味。

有人在叫唤我的乳名,回头一看,满面喜色的堂叔正朝我走来。堂叔忙着去犁田,他告诉我,那老牛是从邻村租来的,没有时间陪我。他执拗地把钥匙塞给我,让我去他家歇息。他说,晚上我们叔侄俩痛痛快快地喝几盅。

晚餐很丰盛,堂叔几杯酒下肚,话匣子打开了:“都走啦,都到城里拣金子去了,先是男人们去了,后来女人们也跟着去了,现在连孩子们也去城里读书了。村子空了,学校也空啦,我们村子,原先有两百多人啊,只剩下不上四十个男老女老在家看窝啦。去就去了呗,还都不想回来了。”说到这儿,堂叔一仰脖子,满满的一盏酒喝个精光。他接着说:“许多人在城里买房子,挪窝啦,哪会回来?别人不说,就说我那孙子孙女吧,每次回家过年,没有马桶,就闹着要回家。说实话,我很想他们呀!去年暑假,我花钱装潢了卫生间,有了马桶,我去城里接他们回家了。可乡下蚊虫多,他俩脸上、手上全是红包,没住几天,又走了。”堂叔叹息、摇头,我劝他也去城里住,他说:“离不开啊,我那胞衣罐还埋这块土地里呢!”

故乡有个习俗,毛孩的胎盘都要用瓦罐装着,埋进地里。堂叔所说的“胞衣罐”,就是一个人的根啊!

“我们老了,不中用了,起早贪黑,没能把祖宗留下的这块地侍弄好,栽树的栽树,撂荒的撂荒……我们老了,村庄也老了。 ”他忽然哭了起来,“城里干吗要做那么多房子呢?能当饭吃么?都去做生意,做谁的生意呀? ”

堂叔的话音含混不清,但字字句句我都听得分明。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一位朋友,他在大城市打工发迹,买房落户了。他说,住在那摩天大楼上并无喜悦,而且心里越来越不踏实,一想起家乡荒芜的田地,就觉得大楼在摇晃。是啊,离开土地的农民,自然是飘在空中的风筝柳絮,心里怎么会踏实呢?

夜并不深,山村却早早地睡去了,就像一个沉睡中的老人,没有一点儿声息。从村西到村东,我只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大黄狗的喘息声。那充天塞地的蛙声呢?那“萤火虫,低低飞”的童谣呢?那“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铺满塘”的山歌呢?都哪里去了?

从村东到村西,我仍然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和大黄狗的喘息声……

好美的山村,好寂静的山村。美得让我心疼,静得让我害怕。

空村、荒村,我那垂老的故乡啊!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尾段中“从村东到村西,我仍然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和大黄狗的喘息声……”以动衬静,更突出山村的寂静。尾段中“空”“荒”二字是对“垂老”的精炼概括。
B.“城里干嘛要盖那么多房子呢?能当饭吃么?都去做生意,做谁的生意呀?”堂叔的埋怨看似毫无道理,实则表现了堂叔对故乡老去的痛心和不解。
C.文章引用童谣和山歌,形象地阐释了“垂老”的含义,它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遗憾和不满。
D.“垂老”的故乡依然很美,很寂静,但美得让作者心疼,静得让作者害怕。心疼是因为美好的故乡成了空村和荒村,害怕是因为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感。
8.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语段。
9.文章以“我那垂老的故乡”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4-19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酂文终侯萧何[注]病,上亲自临视,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 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秋,七月,辛未,何薨。何置田宝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属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癸巳,以曹参为相国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 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日:“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参为相国,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五年,秋,八月,平阳懿侯曹参薨。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

[注]萧何的爵位是酂侯,文终是他的谥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B.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C.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D.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B.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汉相国和汉丞相是同时并存的职务,而且汉相国地位低于汉丞相。
C.约束,有缠缚、束缚、按照约定(特定)条件限制、管束等意思。文中为“规定”之意,“一遵何约束”即一律遵照萧何当年的规定。.
D.垂拱,即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酂侯萧何病重之时,惠帝前往探视,对于让曹参继任相国一职,二人想法一致,足见曹参的政治才能。
B.曹参身份低微时和萧何交好,等到两人都做了朝中重臣后交恶,萧何却能在临终前举荐曹参,显示其胸襟大度宽广。
C.曹参担任相国后,一切制度遵照萧何旧例,重用不善言辞者而斥退言谈行文苛刻者,其政治行为使百姓生活安宁。
D.曹参将惠帝与高祖相比,将自己与萧何相比,是为了让惠帝明白自己忠于职守、遵而勿失不啻为一种恰当之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2)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