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中 2022-05-03 51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创作发展到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之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意味着诗歌艺术中人生情感的一次解放。

②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实因革推移,悉由渐进。早在诗歌发生伊始,即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素朴之情。但要从理论上概述汉以前诗歌中感于哀乐的实际意义,会显出个性屈服于群体,情感依附于政教的拘限。《诗》三百篇的创制,《尚书》即明其言志之旨,但所谓是与礼分不开的(朱自清《诗言志辨》),这不仅反映在古代献诗观王政兴衰的制度上,而且还灌注于诗人的主观创作意图,如家父作诵,以究王凶”“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无不包含陈善避邪之意;《骚》中的苦闷、悱恻之情,固多个性之表现,但其惜壅君之不昭的美刺观念,又致使个性之情仍包含于政教礼义范畴;两汉乐府诗虽多采自民间,然经乐府官制在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思想指导下的加工,只能使读者在政教帷幕之中感受到那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普遍的人文精神,因而也不可能有个性情感的凸显。直至汉末,尽管诗潮中的情感表现必然受到《诗》《骚》的影响,但汉末诗人指向生生不息的情感生命,喊出自我之苦闷伤感,其对人生的憧憬追求,对内心的悲愤抒发,使得诗歌的表情艺术具有了划时代的转变意义。

③一是由叙事为主向抒情为主的转变。在古典诗歌发展初期,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抒情的因素都是通过事件的描述而来,未构成纯情诗;东汉以前的乐府民歌,虽有较强的抒情成分,但其表现人物性格与情感,无不以事件为线索,主体仍是叙事。而汉末世情之浑噩,人情之觉悟,诗人感发世道的悲与怨,使得诗歌内容虽仍不脱离对事件的描写,但事件、景物已成为情感的依附,艺术精神之主体是独立于事件的具有永恒性的心灵写照。《西北有高楼》中,诗人描写了一位女子高楼弹琴作者听琴的事件,可是事之真旨却在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人生情感之中。

④二是由触景生情向借景抒情转变。情景交融,固是诗人的审美理想,然在东汉前为数不多的抒情诗中,情景的表现基本上是触景生情,前提是,白居易《与元九书》论《诗》情、景关系云:设如‘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甚明其触景生情之通义。汉末则不然,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诗歌创作是借景言情,其前提是仅属表饰。如《明月皎月光》中写景,有明月”“众星之光,有白露”“野草之状,然而这些景物形象之流转变动,并非触目所存,而是玄思所想,统摄于诗人主观情感中,构成了凄清失意、孤独惆怅的人生悲哀意象。

⑤三是由写英雄之情感向写凡人之情感的转变。汉末思潮对汉儒诗教思想之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因遥接楚骚之情,而复活其人性与人格。要言之,爱国怀乡、落拓失意、感叹时逝等情感,汉末古诗与楚骚是相同的,并由此构成二者共有的扬举个性与悲观主义的特征。然而,基于这种个性,二者又有明显不同:楚骚谱写的是英雄悲剧,给人以悲壮;古诗谱写的是凡人悲剧,给人以伤感。前者表现的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超群悲哀和离俗自信,后者悲哀情绪则来自下层文士最切实的现实遭际和生存感受,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确是凡人的情感。这些凡人的情感与悲哀汇集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孕育了时代气氛的大悲哀,使汉末诗潮的感人力量达到可以泣鬼神,动天地的程度。

⑥由于汉末诗潮对诗歌艺术的转变以主体情感为标的,故其释放出的具有突破典雅温厚之礼教意义的自我性灵之真情,正以其创作的先行性揭示出文学思潮由天道为本人事为本转变的理论态势。

(摘编自许结《论汉术诗潮的情感表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使得人的情感在汉末得到了解放。
B.“陈善避邪”“美刺”“厚人伦”“美教化”等观念一定程度限制了诗歌的发展。
C.汉末思潮能超越汉儒诗教思想而复活人性与人格和受到楚骚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D.汉末以前,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是朝着更能表现诗人的自我性灵的方向发展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大量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正确的同时也让读者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B.文章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后文对中心论点展开了并列式结构的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能做到同中求异、继承中见发展,充分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
D.文中引用白居易《与元九书》是为了证明诗歌发展早期的情景关系为“触景生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诗仍有训诫之义。
B.《采薇》作者由看到薇菜由嫩变老,想到自己年华流逝久戍难归,最是情的触发点。
C.诗人虽叙说了“涉江采芙蓉”之事,但表达思念和对同心离居的哀叹才是诗歌要旨。
D.《短歌行》虽然写于东汉末年,但曹操所表现出的情感却都是凡人情感所不具备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在这里,我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

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选自《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20203月《求是》)

材料二:

2022214日,北京新闻中心组织百余位中外记者探访故宫博物院。

多年学习中文的韩国纽斯频通讯社记者崔宪圭第一次在冬天雪后来到故宫,被深深吸引。他说:雪后的故宫更美了,但比雪景更美的是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国发展得很快,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中国了不起!

法国电视一台记者Fred已经在北京工作7年,曾参与过2008年北京夏奥会新闻报道。他说:北京是一座非常棒的城市,我已经离不开北京了,如果让我做选择,我会选择在北京生活下去。这次参观完故宫,Fred了解了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他说,自己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能在雪天到故宫看展,这个体验让人既惊喜又难忘。

探访期间,故宫文华殿内何以中国——中华古代文明暨《国家宝藏》特展正在举办,全国30家博物馆精选出来的130余件文物讲述中国故事。

130余件珍贵文物,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以”“”“三个单元,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

展厅中心展柜中的文物,算得上重中之重。占据C位的是何尊,这件青铜器底有122字铭文,铭文中的宅兹中国的意思是,在中国这个地方营建都城。这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

(摘编自王恩慧《何以中国?中外记者在这里找到答案》,2022215光明网

材料三:

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掀起了一股艺术活化文物的热潮。

当舞蹈遇到文物时,跨越了考古文字的历史鸿沟,将历史与文化感浸透于春晚现场,让传统活跃在当下。

《只此青绿》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充分运用了视觉艺术的共通之处,在舞蹈编排上独具匠心,让宋画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进入了观众的心灵……

《千里江山图》的构图同时汇集了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则,使得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编导深受启发,舞蹈开场即采用了平远的构图,凭借纵深的空间距离呈现辽远开阔的画面。舞者缓慢而迸发力度的转身,伸出左脚轻点地面的重心移动,气息韵律的顿挫间离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象,这种视觉构图与绘画高远法则异曲同工。深远是最难表达的,编导用单袖掩面、后仰拖地行走的舞台调度完成了深远的视觉构图。

2021年河南卫视出圈的《唐宫夜宴》,到2022年央视春晚刷屏的《只此青绿》,当下中国的舞蹈创作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题材以及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观众,所以更需要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化宝库,结合科技创新手法,提升当代观众的审美水平。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摘编自唐白晶《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何以刷屏?》,2022211日《文汇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的提升有利于我们在保持民族特色时能更好地与不同文明开展广泛文化交流,铸就更加辉煌的中华文明。
B.在探访故宫博物院的活动中,第一次在冬天雪后来到故宫的韩国记者崔宪圭就被故宫美景和优秀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
C.“何以中国”特展展出了130余件声名远扬的国宝重器,占据“C位”的“何尊”铭文是已知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地方。
D.《只此青绿》通过对空间距离、舞蹈动作、气息韵律、舞台调度的设计,展现了中国山水画“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则。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记者探访故宫博物院活动中,韩国和法国记者的评价视角不尽相同,但都表示了对中国文化的赞赏。
B.“何以中国”展示传统从何处来,《只此青绿》思考传统向何处去,两者均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C.《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作品的成功,充分说明当下很多中国观众是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
D.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不仅是因为“传统文化热”的产生,也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已经被激活。
6.“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有删改)

文本二: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却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景物所包含的方面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文章开篇谈及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文本一中,参观古墓,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体验与沿山大道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野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文本二中,作者虽然对“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这种独断笼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但又转换角度,引出对山水及自然景物的认识。
D.文本二认为,每个人都有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则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特别有生活气息。
8.文本一记叙两次赏游西溪,极富图画美,也饱含盎然的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
2022-05-03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县民郭政通于从妹,杀其夫程他,郡吏冯谅系狱为证。政与妹皆耐掠隐抵,谅不胜痛,自诬,当反其罪。质至官,察其情色,更详其事,检验具服。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太祖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关内侯。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B.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C.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D.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这里指曹操,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为创基立业者,多用于称呼开国皇帝。
B.辟,指征辟,是中国古代自上而下选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州郡辟除的方式。
C.爵,指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薨,在古代指国君或诸侯的死,也可用于皇帝的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的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质处理事务精密细致,郡吏马谅屈打成招,胡质详细审讯察出内情,使相关人等认罪伏法。
B.张辽想让胡质担任护军,胡质拒绝并陈述了理由,这一番话也有化解张辽和武周矛盾的作用。
C.胡质任荆州刺史期间,有勇有谋,化解樊城之围,并且广积粮食,设置东征台,边耕作边守备。
D.胡质为官清廉,其封赏都分发给部下,治理地区百姓安宁,将士听命。去世时,家无余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
(2)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