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考考前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5-22 25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领导我们“游”,而且领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这样的诗句多得很。像“凿翠开户牖”(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镜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虚无之美是古建筑具有的文化美学内涵,中国文化重视虚无之美,所谓“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园冶·园说》曰:“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张宣题倪云林画《溪亭山色图》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苏轼《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以上诗句都说明了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身,可以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使生意盎然的自然美融于怡然自乐的生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人足不出户,就能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而创造一个洋溢着自然美的园林“生境”。

中国园林抒情写意的艺术个性,赋予园林单体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显得意境隽永,展示了一种理想美的人生境界。意境美往往是通过文学命名来突出的,如苏州藕园主体建筑名“城曲草堂”,取唐李贺《石城晓》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之意,以抒写园主夫妇不羡慕城中华堂锦幄,而甘愿在城弯草堂白屋过清苦生活的美好感情;园中“听橹楼”和“魁星阁”是由阁道连通的两座小楼,一楼一阁,互相依偎,恰似一对佳偶,与“藕”合意。同样是旱船,在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所提示的内涵却不同,耐人咀嚼。私家园林的旱船,或名“不系舟”,象征精神绝对自由、逍遥的人生,若漂浮不定没有拴系的小船,宣扬具有哲学意味的超功名的人生境界;或曰:“涤我尘襟”,反映隐逸尘世、洁身自好的清高意趣;或取宋欧阳修“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意叫“画舫斋”; 或径以“小风波处便为家”“不波小艇” 等呼之,视官场为险途,表示明哲保身,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们的价值理想。颐和园的旱船“清晏舫”,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意,“清晏”,表示国泰民安,顺从帝皇之心,有颂圣意味。寺庙园林中的旱船,则有超渡众生到彼岸世界去的宗教含义。如苏州天池山寂鉴寺旱船,取佛教“慈航普渡众生”意。

中国园林的文化美主要体现在桥与亭上。园林中的桥,除了它的实用性外,还是人生戏剧的各种转折中最富特征的文化装置,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既象征人生道路上的难关,也象征走上通途的希望和机遇,是危险与希望丛生之途。而园林中的亭,因为可供文人雅士品茶弹琴、饮酒赋诗、观景赏心,遂逐渐成为风雅的象征。亭以圆法天,以方象地,以八卦数理象征阴阳象征秩序。建筑殿堂的天花板上往往绘有彩绘和藻井图案,它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汲取世界各国的园林建筑的养分,促使中国园林建筑的高度发展,其中圆明园就是中外建筑技术合作的杰作。园林建筑技术交流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中国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园林建筑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视线。作为国人、建筑师则应吸收、借鉴并发扬光大,不至于使之淹没。

(节选自胡捷《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供人休憩,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是为了居人,要有其他功用,它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B.颐和园乐寿堂的每个窗子都像一幅小画,而且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窗子,所看到的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C.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比如,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
D.私家园林的旱船,或名“不系舟”,象征精神绝对自由、逍遥的人生,若漂浮不定没有拴系的小船,宣扬具有哲学意味的超功名的人生境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园林进行空间的艺术处理上,“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处理好“望”,人们才有可能得到丰富的美的感受。
B.东西方对美的欣赏体现不同的民族特点,关注中国园林艺术的空间美领域,有助于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
C.天坛中那个祭天的台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为自己的庙宇,体现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美学内涵,即虚无之美。
D.中国园林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一枝独秀,就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一样,成功抵御了外来文明的侵蚀,保持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纯粹。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从颐和园望去,玉泉山上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
B.《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园门、假山、墙垣等,使园中景物丰富多变,这是“分景”。
C.“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是“镜借”。
D.“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诗句),这是隔景。
4.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的?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简要概括。
5.沈复曾在《浮生六记》中说,中国园林建筑“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崖 柏

王卫民

①不知是风或是一场山洪,把柏树的种子落在了崖缝中,总有几粒发芽了。从柏树种子发芽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的另一种命运,也有了另一个名字叫“崖柏”。林子里的幼苗有树荫庇护,不被暴晒;有大树挡风,不被摧残。崖柏从幼苗时起,纤细的根须就只能在崖石上寻找那层风化成粉末的崖土,多少年才能伸出一小截根须。要活着,就得从自身细小的生命里分泌出一种物质,利用这种物质分解了坚硬的崖石,一丝一丝地把根扎进去。崖柏吸收夜里凝成的一个露珠、迎着从山谷涌动的雾岚,用每片树叶把仅有的那一点儿水挽留住。

②狂风从崖畔刮过,多少年才长出的枝叶被风撅了、身子扭了,斜着头、歪着腿。但是,倔强的崖柏知道长成自己是多么不容易,一旦失去生命的自信与力量,就会被风从根拔起,在空中连呼喊都来不及,就摔到崖下,粉身碎骨。崖柏没有气馁,紧贴崖石,须根扎进石头缝里,缩着身子、埋下头,因而,叶子永远长不大。风和日丽时,崖柏又慢慢抬起了头,被折断了树枝的伤口在流血、在流泪,一滴又一滴。更可怕的是冬天,本来崖畔就招风,寒流在第一场霜冻准时袭来,滴血、流泪的伤口又遭摧残,但崖柏不能在这时睡去,更不能自己沉沦,便把血和泪凝结在伤口上,抵御严寒侵袭;日子久了,伤口结痂、血泪成脂,又能抵御病虫的入侵了。一次次的摧残、一次次的命悬一线,在一片枯黄的万木霜天,那一丛丛、一簇簇的苍翠就是崖柏坚韧顽强、经受考验的生命彰显。

③沧海变桑田,阡陌走来的新人换旧人。人类对崖柏突然生出的钟爱,让崖柏有些猝不及防、受宠若惊,惊悚得连一滴泪水也来不及流出,就被送到了市场。千年崖柏,从此有了不同的命运,手串儿、脖串儿……本来粗糙的崖柏被雕琢得油光滑亮,被肉乎乎的手捻着、抚着、摩挲着,逢人就把崖柏饰品给人看,再补一句“猜猜能值多少钱?”

④近日远方一朋友要来,并说有贵重礼品送我。他来了,我虽没有箪食壶浆相迎,好在书房里有陈年的好茶,品茗,海聊。聊到兴头,他打开一个包装盒,一层又一层珍重地包着,打开最后一层黄缎,原来是一只奔跑状的小动物,似马非马,打磨得油光滑亮。友问曰:“何如?”我只能作惊讶、贵重状:“好东西!”并撮着嘴连连“啧啧”。友悦甚:“算你识货。”说话间,他拿在手上,指指画画说这是一头鹿,只是鹿角部分短了点儿。他在手上一抚弄,转过鹿身对我说,你看这一双鹿眼多么传神!这头鹿如果要价3万元,光这一对鹿眼就值2万元。朋友之间,天南海北地吹得多了,尽他吹,我只笑不语。到末了,说他咬咬牙还是出了3万元。我这回当真了:3万元买一块树根疙瘩,值吗?不由我睁大了眼睛。友看出我的质疑:“再瞅瞅这是啥木,你就会知道价钱的。”

⑤我有些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不是山枣木疙瘩就是一个槐树根。朋友大失所望,受到侮辱一般,带着委屈的样子说:“天呐,我千里迢迢给你送一个槐树根,耻辱啊!”他有些激动地强把鹿塞到我手上说,再细看看。我把眼睛凑近了,仍看不出有什么特殊,嗫嚅着不知该怎么回答。“崖柏,这是千年崖柏……”他还在激动。

⑥他不说,我还真感觉不出来什么,经他这么低声一吼,我才觉得手中的鹿确实有些分量,沉甸甸地。淡淡的柏木香带着岁月的问候,在萦绕、浸润,小小的书房里一下子有了一种特殊的气味,书柜、书桌突然成了长着柏树的千山万壑,我俩在柏林中追赶着那一只小鹿,追啊追。朋友走了,留下了用千年崖柏做成的小鹿。

⑦从此它就有了名字:“柏木小鹿”。每往书桌前一坐,柏木小鹿就在我眼前睁着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甚或有些顽皮样,修长的身骨、生风扬尘的四蹄,昂着头,眼睛挪向远方,把我弄得有些心神不宁和忐忑。

⑧书案上,柏木小鹿跃跃欲试,那一双期待原野的眼睛眨也不眨一下,似乎在憎恨我,倔强地扭过头。我不认为它只是一只崖柏小鹿,它更是秦岭的精灵,它要对我讲述森林的故事,讲猎人的土铳被收缴了,却有端着快枪或下电网的人。幽幽的香气在这时候更加醉人,我才醒悟它曾是一棵树,只不过和其它树形状不同。

⑨柏木小鹿被我移到窗口,把头向着窗外,我感觉到它的四蹄就要腾空,并引吭鸣叫,与远山回应。沉沉夜幕下,高山丛林中有它的同伴,那嗷嗷的声声呼唤,把我的心都揪碎了,是它的兄妹还是情侣?“去吧,去吧,你我就这几天的缘分。”它似乎猛地一跃,犹如在大山中越涧跨壑一般矫健,消失在远方。我摆一摆手,鼻子有些酸

⑩去吧,是牲灵,原野就是你的;是精灵,悬崖峭壁就是你的,那里适者生存的森林法则会亘古不变。去吧,只有蹉跎与峥嵘才能成为崖柏。

⑪我轻轻地放下窗帘。

(选自《山西日报》2022年3月25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崖柏生存的艰辛,从“伤口结痂”、“血泪成脂”等可以看出崖柏的坚韧顽强,饱含作者对崖柏的同情与礼赞。
B.朋友向我展示礼品时,作者虽不知其价值,却依然“作惊讶、贵重状”、“撮着嘴连连‘啧啧’”,客套中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尊重。
C.人们突然生出的对崖柏的钟爱,源于崖柏的“千年”身份。对崖柏的“抚着”“摩挲”,就是对历经苦难的生命的同情,对顽强精神的认可。
D.文末作者将“柏木小鹿”放归自然,是因为它“把我弄的有些心神不宁和忐忑”,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浓墨重彩描写崖柏艰辛而漫长的成长过程,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崖柏成为人们钟爱的对象做好铺垫。
B.我喜爱朋友留下的小鹿天真无邪,顽皮可爱,但在我的眼里又是倔强的,憎恨我的,这些情感两相对比促成了作者将“柏木小鹿”放归。
C.全文以“崖柏”为核心,以崖柏的经历为线索,依次写了:成长的艰辛——成为送人的礼物——“柏木小鹿”被放归。内容丰富,散而不乱。
D.将崖柏人格化,是本文突出特色。赋予崖柏人的思想与情感,使得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容易引发读者对崖柏命运的关切。
8.请简要说明第⑨段中作者“鼻子有些酸”的原因。
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本文可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探究。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尉迟运,大司空、吴国公纲之子也。少强济,志在立功。魏大统十六年,以父勋封安喜县侯,邑一千户。孝闵帝践阼,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俄而帝废,朝议欲尊立世宗,乃令运奉迎于岐州。以预定策勋,进爵周城县公,增邑五百户。保定四年,出为陇州刺史。地带汧、渭,民俗难治。运垂情抚纳,甚得时誉。运既职兼文武,甚见委任。齐将斛律明月寇汾北,运从齐公宪御之,攻拔其伏龙城。进爵广业郡公,增邑八百户。

建德元年,授右侍伯,转右司卫。时宣帝在东宫,亲狎谄佞,数有罪失。高祖于朝臣内选忠谅鲠正者以匡弼之。于是以运为右宫正。三年,帝幸云阳宫,又令运以本官兼司武,与长孙览辅皇太子居守。俄而卫刺王直作乱,率其党袭肃章门,览惧,走行在所。运时偶在门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阖门。直党与运争门,斫伤运手指,仅而得闭。直既不得入,乃纵火烧门。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运率留守兵,因其退以击之,直大败而走。是日微运,宫中已不守矣。高祖嘉之,授大将军,赐以直田宅、妓乐、金帛、车马及什物等,不可胜数。

宣帝即位,授上柱国。运之为宫正也,数进谏于帝。帝不能纳,反疏忌之。时运又与王轨、宇文孝伯等皆为高祖所亲待,轨屡言帝失于高祖。帝谓运预其事,愈更衔之。及轨被诛,运惧及于祸,问计于宇文孝伯。寻而得出为秦州总管,然运至州,犹惧不免。大象元年二月,遂以忧于州,时年四十一。

(节选自《周书·尉迟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
B.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
C.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
D.运惧火尽/直党得进/乃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直不得进/乃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本文指登基。
B.居守,留置守护。特指皇帝出征或巡幸时,重臣镇守京都或行部,犹守城。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D.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称“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迟运出身官宦之家,年少而有立功的志向。因父勋荫庇及个人文武之功,官位和食邑不断获得进加。
B.尉迟运任陇州刺史,关怀安抚百姓,获得赞誉;随齐公宇文宪抵御齐将斛律明月,攻下伏龙城,获封广业郡公。
C.卫刺王宇文直叛乱,尉迟运率宫中留守卫兵击退宇文直,保住皇宫。因此立下大功,高祖给予其官位和财物奖赏。
D.王轨是高祖亲近优待的臣子,多次在高祖面前陈述宣帝的过失,最终被高祖所杀。尉迟运怕祸及自身,出京担任秦州总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于朝臣内选忠谅鲠正者以匡弼之。
(2)运时偶在门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阖门。
14.文中尉迟运为什么能“甚见委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2-05-19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考考前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狐 鼠

洪咨夔

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

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诗。


【注】①九逵,指都城的大道。②鹜,鸭子;瓠,胡芦。③“素丝”指士大夫正直、节俭、清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狐鼠”本意是指城墙上之狐,土地庙之鼠,诗开篇从狐鼠落笔,又以此二字为题,点明诗的主旨在于讽刺满朝的贪官污吏。
B.首联描绘了一幅虎狼当道的图景。作者以“狐鼠”对“虎蛇”,不仅对仗工整,且用意深长,引出下文,传达出心中的忧愤。
C.颔联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官吏尽情搜刮的狰狞面目。“天有眼”“地无皮”都是前人陈语,诗人顺手拈来,属对工整,如同己出。
D.尾联“谁敢问”三字道出了人民愤怒的心声,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空想素丝诗”直指时弊,仅道尽了人民的失望之情。
16.钱锺书《宋诗选注》说:“也许宋代一切讥刺朝政的诗里,要算这一首骂得最淋漓痛快、概括周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讥刺的。
2022-05-25更新 | 2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考考前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