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中 2022-06-16 6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现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在这个延展的世界中,不但悲剧冲突还在继续发展,而且悲剧人物的反抗性格也在深化和丰富。因此,真正的中国悲剧的大团圆对于中国悲剧来说,既不是强弩之末,也不是俗套,而是中国悲剧的内在主题的完成和深化,是中国悲剧精神和境界的强化和提升。我们从中国悲剧三种比较典型的大团圆结局中可以看出。

一是悲剧人物虽然死亡了,但是悲剧人物的鬼魂仍然继续斗争。这有几种情况:一是鬼魂出来主动伸冤报仇,一是在阴府中惩罚邪恶势力。中国悲剧的大团圆使悲剧冲突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幻世界,正义力量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尽管这是虚幻和想象,但是它毕竟是现实世界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邪恶势力多行不义必自毙或他毙的折射,只不过它集中在悲剧人物的生命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上罢了。

二是悲剧人物的美好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阻遏或毁灭,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抗争和追求后,终于在现实世界或虚幻世界得到实现和肯定。一种情况是他肯定,即悲剧人物的美好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阻遏或毁灭,经过一番苦苦的追求后,最终得到肯定和实现,如《长生殿》的唐明皇和杨贵妃。另一种情况是自肯定,即悲剧人物的美好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毁灭,但是他们不屈服,死后化为精灵也要继续抗争,继续追求,如精卫和刑天,身躯倒下了,精神仍然站立着。

三是悲剧人物及后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尽管悲剧人物遭到了毁灭,但后人经过不懈的斗争,终于消灭了邪恶势力,从而肯定他们斗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无论《赵氏孤儿》,还是《雷峰塔》,后人的抗争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赵氏孤儿》中,前面三折,悲剧冲突围绕屠岸贾的斩草除根行动和一群义士舍身救孤展开。这场搜孤与救孤的斗争十分激烈。但是,这群义士不是为了救孤而救孤,而是为了存孤报仇。如果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不是报仇雪恨,而是认贼作父,那么,这群义士为了救孤而牺牲的生命就毫无价值。在《雷峰塔》中,白蛇娘子虽然被镇压塔底,但是悲剧冲突仍在发展。如果没有白蛇娘子的儿子许士麟孝心感天动地,终使白蛇娘娘获得解放,位列仙班,那么白蛇娘子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就不过是了却宿缘而已。

总而言之,异彩纷呈的中国悲剧的大团圆是中国悲剧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真正中国悲剧的大团圆不但强化了中国悲剧精神,而且是剧作家卒章显其志的价值取向即悲剧内在主题的完成。

(摘编自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

材料二:

中国无悲剧的命题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人杜赫德。他以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西译为蝶,批评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有多少差别,目的都是劝善惩恶。

国人提出中国无悲剧命题要推迟到20世纪初。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国门被大炮轰开,带来的是西学东渐、文化入侵,诸多爱国仁人志士离乡去国,寻求救国救亡之策。在这国难深重之际,每一点滴的异质文化因子都会在国人心田激荡起巨大波澜。正如王季思先生所述:在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希腊神话和一些悲剧译著传入中国,少数企图沟通中西文化的学者曾有过中国有没有悲剧的争论。”20世纪初期就有学者提出中国无悲剧命题,大力呼吁学习西方,发挥悲剧作品在社会革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无悲剧命题,国人的探讨迄今已百年有余。我们认为特别要提及关于中西悲剧比较的方法论问题。悲剧在西方文论及文学史上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各个不同时代具有各自的内涵,而且喜剧性、团圆结局并非中国古代戏剧独有。即使以西方为参照,断言中国无悲剧都会遭遇极大困境,因为西方是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的概念。众所周知,比较的前提必须是比较双方都各自有其明显体系,必须具有真实对等性。例如,中西戏剧比较,西方悲剧、喜剧等文类都是一个内涵不断嬗变的范畴,而且还有中西戏剧在容量、题材、人物设定、表现形式等不同表现样式的差异问题,如话剧和戏剧在中国是两种独立的艺术类型,西方古典戏剧也和中国古代戏剧面貌不同,现代还分话剧和歌剧之类。那么关于中西悲剧的比较是否真正具有充足理由?是否真正符合学术命题的科学性要求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比较研究只能是一种假说。由此我们认为,以西格中进行中西比较之类做法是欠妥当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准确定位,它是比较文学学科立身之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地域性问题,不能浮于表面作简单而粗浅的固态化、无根性比较。这也就是我们为何反对在新世纪仍然有某些人把团圆问题归结为瞒和骗的缘由所在。

(摘编自陈军《中国无悲剧命题百年回顾与反思》)


[注]鲁迅在批评元明清诸人的杂剧传奇作品时指出: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的结局在真正的中国悲剧中不是强弩之末,而是戏剧冲突的继续发展,它使悲剧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B.悲剧人物要想在现实生活或虚幻世界中实现美好追求,需经艰难的抗争和追求,最终得到自肯定或他肯定。
C.针对杜赫德提出的“中国无悲剧”这一命题,学者呼吁要学习西方,发挥悲剧在社会革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D.西方悲剧的概念和内涵都是不断发展的,在中西悲剧比较过程中,必须“准确定位”,不能作无根性比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在现实世界中被恶势力害死,变成鬼魂,在虚幻世界中报了仇,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使悲剧有了喜剧性。
B.在大团圆的中国戏剧中,悲剧人物只有发扬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最终将邪恶劳力消灭,才是有价值的。
C.话剧和戏剧在中国是两种独立的艺术类型,西方古典戏剧与中国古代戏剧面貌也不一样,所以它们之间无法进行比较。
D.“中国无悲剧”命题涉及比较文学研究,对某些人把团圆问题简单归结为鲁迅提出的“瞒和骗”,材料二持反对意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窦娥冤》的第四折中,窦娥的鬼魂托梦伸冤,窦天章为之平反昭雪,团圆的结尾并未削减整部剧的悲剧性。
B.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王子最后复仇成功,使该剧成为西方悲剧的经典,表明了大团圆结局非中国戏剧独有。
C.曹禺的《雷雨》具有丰富的悲剧内涵,它揭示的命运悲剧与希腊《俄狄浦斯王》类似,体现了民族之间文艺的共通性。
D.从悲剧人物设定来看,西方常是英雄,如《哈姆雷特》;中国则多是弱小,如《窦娥冤》,体现了东西方悲剧的差异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对于“悲剧与团圆”的问题,有人仍认可西方人提出的“中国无悲剧,只有团圆”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提出反驳理由。
2022-06-1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铁三连

余显斌

将军已经布下天罗地网,算准了敌人将会在鹘岭突围的。在这儿,将军准备埋下一颗钉子,让敌人有来无回,撞出一头的鲜血。他思考了一会儿,拿下叼在嘴上的烟斗,磕磕里面的烟灰,对参谋长一笑道:老张,你认为派哪支部队去好啊?

参谋长放下手里的铅笔,笑着建议,他们两人都将自己选定的部队写在手心里,然后伸开手,看是不是一致。

笔墨拿来,两人各自拈了笔,在手心写下了选定的部队,然后喊声一二三,两人同时摊开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两人的手心都写着三个字:铁三连。

然后,作战任务开始急速下达。

在军事会议上,参谋长将这次作战目的说清,并将任务一一下发,包括铁三连的。将军特意留下许山,拿下嘴里叼着的烟斗,严肃地说道:你们的任务是守住鹘岭,断敌归途,这直接关系到这次作战任务能否完成,能做到吗?

许山胸脯一挺,大声回答:铁三连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不能’二字。

将军再次打量一下许山,如一座铁塔一样竖在自己面前,脸上的线条刚硬,坚强。他伸出粗大的巴掌,在自己这位喜爱的下属肩上重重拍了一掌,故意激将道:小子哎,不行可别硬撑着,说一声,我老头子马上走马换将,不会让你为难的。

许山立正,再次声音响亮地保证道:放心,铁三连是千里马,绝不是草驴。

将军呵呵大笑,在衣兜里反复摸着,什么也没有摸出来。在大家疑惑的眼光中,他想了想,拿下自己嘴里的烟斗,在衣袖上使劲地擦了擦,递给许山道:你小子不是喜欢我这个烟斗吗?拿去吧,提前奖励给你了。

参谋长大笑,将军可是舍了老本了。

许山愣愣,哎了一声,很高兴地伸出双手接过烟斗,向将军和参谋长敬礼,准备离开。参谋长拦住他,特意提醒,战士们三天三夜急行军,在漫天飞雪里刚刚赶来,一个个困极了,千万别在战场上埋伏时睡着了,让敌人钻空子跑了。

许山回答:请参谋长放心,我把眼皮用火柴撑着。

将军与参谋长对望一眼,他们选中三连,就是看中了他们的钢铁劲儿。望着大雪纷飞中许山渐渐远去的背影,将军摸着胡莲子对参谋长说:老张,这个许山和他的铁三连,将会成为对手记忆里一个永远的量梦的。走,老伙计,下一盘去。

两人摆开阵势,楚河汉界起来,一边静等着前方胜利的消息。将军下了一会儿,伸手摸摸衣原,许久,想起什么似地摇着头念叨着:这小子,给他烟斗,他也不知道推让一下,这可真让我断顿了。

参谋长哈哈大笑。

敌人在将军布置的几路大军围攻下,连连受到打击,损失很大。当天晚上,气温骤降,天地一片冰雪苍茫。冰天雪地里,敌人无路可去,果不其然,第二天天一亮就车流滚滚,人喊马嘶,向鹘岭方向突围。将军听到报告,一拳砸在桌上,嘎嘎大乐道:傻蛋,你们这次是死定了。参谋长立刻准备拟定嘉奖令,颁发给铁三连。

可是,鹘岭方向,竟然一片寂静,枪炮声并没有如期响起。将军和参谋长急了,电话里频频联系许山,却无人接听。到了下午,通讯员带着一身积雪匆匆赶来报告,敌人已经逃跑了,而且跑得很轻松,几乎没放一枪一弹,全从鹘岭突围而去,顺着鹘岭那边的漫川大道跑了,一路去了上津。

将军愣了一会儿,坐在那儿,瞪着眼呼呼地喘气。

参谋长摸着下巴,苦苦思索着,许久猜测着:难道……真的都睡着了?

将军咬着腮帮子,一下扔掉手里的茶缸,呼地一声站起来,一跃上马,气呼呼地冲向大雪纷飞中,警卫连的战士见了,也纷纷骑马跟上。参谋长挠挠脑袋,也上马紧随,追上将军,轻声劝道:问明白再说,是不是有别的原因。

将军回头咆哮道:放走敌人,天大的原因也不是原因。

马儿在雪地跑着,积雪飞溅起来,如一团团梨花。风呼呼地刀子一样刮着,满山冰碴在风里落下,咵咵地响。到了鹘岭,参谋长一鞭马儿跑到了前面。他想,应该先找到许山,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他去了,不一会儿又骑着马回来了。

将军怒吼道:许山呢,他的铁三连呢?

参谋长没有回答,眼圈红了。

将军疑惑地望望参谋长,参谋长指指前面不远处的一个山包。将军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雪地里,一个连的士兵都静静地埋伏在那儿,一动不动,一个个身上都堆满了积雪。

他跳下马跑过去,这些人仍一动不动,俯卧在那儿。其中,许山埋伏在最前面,抬着头,望着前方,好像在观察着什么,又仿佛在谛听着什么。他脸上的线条,和离开将军时一样坚硬,一样刚强。将军喊他,他不答应。将军慢慢走到他的跟前,他也不起来。

将军一愣,俯下身子一摸,许山早已没有了鼻息。

他冻死了,冻成了一个冰雕,嘴里紧紧地咬着烟斗。铁三连一个连的战士,都静卧在雪地里,冻成了冰雕。在冰天雪地中,他们仿佛一尊尊大理石雕塑,趴在那儿,一动不动,眼睛盯着前面,盯着敌人来攻的方向。

将军的手缓缓举起,放在帽檐边。这个从不流泪的汉子,哗的一声,眼泪涌了出来。

这一刻,四野寂静,天地一色。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参谋长不约而同地选定许山部队,说明他们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心有灵犀的默契。
B.将军告诉许山,如不能完成设伏任务不要硬撑,这并非不信任他,而是出于对部下的关心爱护。
C.将军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对敌人轻松突围愤怒咆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认为许山放走了敌人。
D.将军面对壮烈牺牲的铁三连涌出了泪水,泪水中包含着对伏击失败的痛苦,也暗含无言的懊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谋长提醒许山,战士三天三夜急行军已很困乏,不要在埋伏时睡着,让敌人钻空子跑了,这为后文敌人突围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将军和参谋长在战前下棋这一情节,寥寥数笔,既延宕了紧张的叙事节奏,又间接写出二人对许山伏击必胜的信心。
C.“这一刻,四野寂静,天地一色”,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出将军沉浸在铁三连壮烈牺牲的悲痛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D.小说叙述视角独特,没有选取激烈的战斗场面进行描写,而是选取一个典型场景,来展现革命战争的残酷和革命战士的精神。
8.“烟斗”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9.小说写铁三连被冻成冰雕设伏失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上好骑射,孙伏伽谏,以为:天子居则九门,行则警跸,乃为社稷生民之计也。陛下好自走马射的以娱悦近臣,非天子事业也。臣窃为陛下不取。上悦,以伏伽为谏议大夫。畿内有蝗。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举手欲吞之,左右谦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上曰: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知起居事杜正伦曰:臣职在记言,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上悦,踢帛二百段。上曰:比见群臣屡上表贺祥瑞,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上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乃命内外五品已上,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名闻。诸宰相侍宴,上谓王珪曰: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上深以为然。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鲁哀公谓孔子/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
B.昔鲁哀公谓孔子/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
C.昔鲁哀公谓孔子/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
D.昔鲁哀公谓孔子/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跸,指古代帝王出入时清道戒严,禁止行人过往,是皇帝威严的象征。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
C.畿,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多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文中指长安附近。
D.陟,古代指官吏贬黜,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民认为西域的商人把美珠藏在自己身体内的行为,与官吏贪赃枉法、皇帝纵欲亡国本质上没区别,自己要引以为戒。
B.孙伏伽认为皇帝言行与人民利益相关,其走马射的、娱悦近臣的行为与皇帝身份不符,皇上很高兴,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C.杜正伦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如实记录皇帝的言论,如果皇帝说错了话,不单单对现在有害处,恐怕也会被后代的人讥笑。
D.李世民认为选官非常重要,常把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记录他们的表现;认为县令最为重要,选人应非常慎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见群臣屡上表贺祥瑞,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
(2)乃命内外五品已上,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名闻。
14.从王珪对诸宰相的品评中,你认为李世民成为明君的原因有哪些?
2022-06-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次安陆寄友人[注]

刘长卿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中的“涢口”“穆陵”都在湖北安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诗人因公事而在外漂泊,并点明了本诗的写作地点和目的。
B.“暮雨”与“春风”,语意双关,既指自然气候,又暗指朝廷的恩泽。
C.“空花落”与“无可奈何花落去”异曲同工,皆有悲叹年华易逝之意。
D.倒数第二句表面上是询问友人是否思念自己,实际却是诗人思念友人。
16.诗歌第二句中“失路蹊”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