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6-20 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画的大写意为何“不求形似”,这一观念的美学基础来自哪里?《庄子·外物》中有段话十分精妙:“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在感慨默契之难得的同时,指出目的一旦达到,工具便可抛弃。沿此思路,就中国画的语境而言,或可以说:形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绘画在五代两宋时期就通过“以形写神”的写实技艺达到“形神兼备”的表现高度,当“形似”不再是困扰,画家便开始追求“不似之似”了。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形似之外求其画”,北宋欧阳修提出“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在文人艺术家的倡导下,“尚意”观念成为中国画的美学核心。

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不求形似、离形尚意的绘画思想成为历代写意画家的共识,并在大写意创作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气韵生动”是千年来品评绘画的第一要旨,更是大写意创作的首要追求。对于中国画,笔墨形象是载体,气韵意境是内涵,空有笔画墨团却无气韵透出的作品,是无法生动感人的。精彩的大写意作品在前,往往还未及细看笔墨形态,画中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先声夺人。因写意画的笔墨本身有独立于物象的美感,故而那些干笔疾行扫出的飞白肌理,湿笔遣色印下的水迹墨渍,墨色铺陈涨开的洇晕渗化,饱满的墨线、浓郁的色块以及挤出的空白……所有形态都呈现出笔墨自身独有的视觉吸引力,尚无需分辨所画何物,便已有了怡情悦目的审美享受,这就是大写意的典型特征和独特魅力。

大写意虽不求形似,得意于象外,但并未抛弃对物象的描绘,依然以笔墨状物。而中国画笔墨的核心特性正在于其书写性,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曾说过:“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书画的神采皆生于用笔。”“以书入画”成为中国画大写意创作及品评的又一要旨。

“以书入画”的写意笔法体现着画家对以线造型及线条表现力的深刻理解,历代名家的大写意风格都建立在其独到精熟的书写性笔法之上。明代徐渭通过以草书入画,将笔法的飞纵多姿、墨法的酣畅淋漓与造型的生动意象相结合,实现自由表达,达到气势磅礴的境界;八大山人以秃笔入画,疏朗冷僻;吴昌硕以篆籀金石入画,霸气虬劲。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造型观,使大写意在“形似”的层面摆脱了具象刻画的束缚,笔墨更具脱离物象而存在的独立美感。创作中气韵与意境的表现,必有赖于笔墨能力的精到和练达,故而大写意画家要将笔墨的描摹性和独立性互为依存、互作表里、互相支撑,且凝练在一起,在遣笔运墨的当下一并酣畅地运用,除了须有精熟的笔墨功夫,还要有独特的创作状态。

(节选自孙涤《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材料二:

笔墨是一千多年传承的文化。对于中国画而言,抛弃了作为精神、灵魂的笔墨,就等于摒弃了绘画的意义,抽掉了中国画中的文化。毛笔在纸上画线、点墨并不仅仅是技巧,它体现了画家的情、格、意、趣,它是画家性情所在,是修养在纸上的集中表现。

笔墨指的是用笔和墨在纸上产生的变化、留下的痕迹、渗开的韵味,通俗地说是线条和变化的墨色之间交错的搭配效果。单纯的说线条、墨分五色都一样,有趣的是每个人将线、墨的搭配不会一样,它们最终的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同样画的是山水,八大山人、石涛、黄宾虹他们笔下的线条不一,搭配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八大山人澹散空逸,清湘原济纵横奇峭,宾虹老人气象潇疏。在中国画这门艺术里,笔墨乃“道”也。

说到笔墨的搭配,就不得不提“写意”,在中国画中除工笔、界画等以外,写意是一类重要的表现手段,而笔墨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工笔也有写的意味,在这里不展开)因为每个人所表现的意味表现、情趣所向不同,“写意”的意义就显示了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写意是一种精神,画家生命的灵动,都在“写”的过程之中。中国画写性基因的活力相当强大,故而写意精神能够在笔墨中堂堂正正、自然而然、千变万化地呈现。

在笔、墨搭配中,“书”和“写”完成了写意的精神。书法入画,意写、抒情才有了写意笔墨,书和写合成了笔迹墨痕,合成经典。书以形为先,求骨法,升韵格;写以韵为体,心随笔运,迹象意存。书、写以笔墨为本,心契造化。“写”,是从书法的“书写性”里引来的,有呼吸、有生命、有形而无规则的线条。或如灵魂在绘画中游荡;或如潜象而挥毫扫千里。

笔墨者,画之魂魄也,骨法修筋骨,气韵育血肉,造化立品格。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它支撑着画面的结构,笔有灵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墨无常形,道明法通,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它赋予了绘画的精神。传统笔墨经典属于过去,也可以属于现代和未来,不过,这需要超凡的悟性和超凡的作为和转换。在平庸的“继承”或平庸的“创新”之下,展现的笔墨只能是平庸的,或者是根本算不上笔墨。

(节选自黄阿忠《约会中国画笔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大写意以庄子美学思想为认识基础,体现“尚意”的审美追求。
B.从张彦远开始就有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理论较艺术实践更为先行。
C.中国画“以书入画”,加入了书法艺术使笔墨的书写性具有写意性。
D.笔墨的搭配就有“写意”,其中渗透画作者的意味表现、情趣所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分两层来进行论述,一是“气韵生动”,二是“以书入画”。
B.材料一举例论证以具象化的例证展现了艺术家画笔下精彩的写意世界。
C.材料二在第二段首句从学理角度给“笔墨”下定义,为下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以笔墨是文化传承为前提,论及笔墨背后的艺术家性情、精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写意画无需细看便怡情悦目充分彰显了笔墨本身有独立于物象而存在的美感,可见笔墨价值高于画作价值。
B.“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之意”可以佐证大写意画家须有精熟的笔墨功夫和独特的创作状态才能畅意淋漓。
C.中国画中的笔墨是一种文化,是因为笔墨能够表达文化的意趣和性情,具备了转换、升华成文化的条件。
D.通过写意而得到了笔、墨的抒发;笔墨离不开形的依托,笔墨为了造型而生发。这为中国画追求个性提供机缘。
4.根据材料一、二,请简要概括笔墨对写意画创作的作用。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只此青绿》改编的理解。

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绝笔画”《千里江山图》,画中主要以石青、石绿色的颜料绘成,两种颜色交织描绘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2022央视“春晚”上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灵感来自此传世画作,全剧由习笔、淬墨、入画等多幕组成,以画中主色调青绿的视觉线索,展示了王希孟与笔、墨、画等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2-05-02更新 | 46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刘亮程

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

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

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

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

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一年中有一次,麦子忘了回家,我们就得走好几年穷路。那些岁月中老掉的人,常老于一件事情。随便的一件事,就可消磨掉人的一辈子,想想吧,这些事情有多厉害。我不说出来你会以为什么大事耗掉了人的岁月和经历,那些看来很小的事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

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

(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方面说乡野的孤陋生活局限了自己,一方面又用人人都有局限、整个人类都受局限来自我宽慰,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
B.“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最艰涩难读”是喻指黄沙梁这个地方非常单调、荒凉、封闭、落后。
C.文中说外来人到村里,“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
D.村庄上空的一群苍蝇可能对应另一地的一群轰炸机,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造成远方的地震,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
7.赏析文本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8.有评论者认为,在作者刘亮程的笔下,黄沙梁“不再是单纯的故乡,而是灵魂憩息的地方”。请根据文本内容,探究评论者这样论断的理由。
2022-06-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高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B.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C.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D.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是商朝明君。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到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
B.忧,这里指丁忧,这是封建传统礼制。古代朝廷官员在任职期间如果遭遇父母亲的丧事,要辞官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
C.卿,既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可做古时高级官名,也是古时夫妻或好友之间的称呼。文中是君王对臣子的称呼。
D.神宗,是赵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唐玄宗、宋太祖、康熙帝等都是庙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不卑不亢。他回信言辞之间既表达了对司马光的尊重,又有理有据阐述了自己变革是为了兴利除弊。
B.王安石刚毅坚定。他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C.王安石才能很高。他屡次辞官不任,士大夫们唯恐不能与之共事,可见就职前王安石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士大夫肯定。
D.王安石刚愎自用。他陈述儒家经义,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即便驳不倒群臣,也执意坚持自己的想法。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13.在“变法”问题上司马光、唐介和皇帝对王安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龙门潘秀才见寄

黄庭坚

男儿四十未全老,便入林泉真自豪。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山中是处有黄菊,洛下谁家无白醪

相得秋来常日醉,伊川清浅石楼高。


[注]①龙门:在洛阳南,伊水由此北流。②白醪:一种糯米酒名。③石楼:龙门香山寺中的一处建筑。武则天常会群臣于此,有过著名的“赋诗夺锦”的故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潘秀才壮年时即优游林泉自有拔出流俗的气度,暗寓其不得志之意。
B.“明月清风”句写清风明月非凡夫俗子能欣赏,喻指潘秀才超凡脱俗。
C.“轻裘肥马”句写潘秀才弃富贵生活取高雅迈俗的境界,与前句呼应。
D.本诗体现诗人追求“不俗”的人格境界,使读者受到诗人人格的感染。
15.诗评家认为本诗“以气概豪迈见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