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中 2022-06-22 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诗、讲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觉的、感性的。比如李商隐无题诗到底说些什么,你可能不懂,可是你一读,觉得它意象很美,声音也很美,这就是你对一首诗的直觉感受。第二个层次是知性的、理性的,即考察一首诗的历史、背景、思想。第三个层次则完全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读,我们对一首诗的诠释不一定是作者原来的意思。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就曾经提出来一个术语创造性背离,即我们对一个作品的阐释有自己的创造,这个创造很可能不同于作者原意。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古人写爱情的小词说明成大事业大学问三种境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当你在读诗或词时,不仅探讨作者原意,更读出一种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从你内心兴发出来的东西。

其实这就是中国古老的、孔子说诗的方法。孔子说诗可以,是说诗可以给读者兴发感动,引起读者更多感发和联想——这样的感发正是诗歌强大的生命力所在,这样讲诗词才是真正的诗教传承。

今天我们诵读诗词,如果只为能背会写,无异于买椟还珠。诵诗读诗,重要的是体会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当下修为。我的老师顾随先生也曾经讲过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今天我们提倡中华诗教,就是要透过诗词,用今人的生命体悟和古人交流,用诗人的生命品格滋养今人的生命质地,这个过程本身将产生强大的感发作用,使作者、讲者与听者都得到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会、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极大的乐趣。

这些年有关部门和机构推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工程2019年开始举办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比赛以我的别号命名,专门面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古典诗词的读诵与讲解。去年暑期,虽然我还在病中,但仍然和决赛选手们在南开大学见面,与大家一同齐声高诵我的小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衷心希望这个大赛能选拔出一批优秀语文教师,大家一起把古典诗词薪火传续下去。如闻一多先生指出的: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这些诗教传薪者的使命,就在于发掘古典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灯。

此时此刻全球抗疫,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作为一位96岁的老人,我一生经历过很多苦难。2007年冬季我因肺炎住院,病愈后曾写过一首小诗: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见好诗来。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有承传,千百年来传诵的古典诗词也必将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叶嘉莹《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学习强国2020321日)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通过直觉感受诗的意象和声音之美,但不能直觉感受到诗的内容和情感。
B.从读者接受角度读诗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读诗方法,孔子说诗也是用的这个方法。
C.诵读诗词只满足于能背会写是不够的,因为这并不一定能吸收到诗词的精华。
D.古典诗词具有感发人心的力量,使无数的中华儿女从中获得慰藉和勇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谈读诗、讲诗的三个层次,其意在引出中国诗教传承的话题。
B.第一段引用墨尔加利的术语是为了证明读诗或词时要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C.末段引作者的诗入文,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古诗文底蕴,激发读者创作的兴趣。
D.文章以如何更好地传承古诗词为中心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逻辑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读者接受角度读诗,就允许每一个读者对于同一个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B.古典诗词都具有感发人的力量,这种感发力量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好好发掘。
C.诵读古典诗歌,重要的是从古人那里获得生命的滋养,使自己不断得到提升。
D.优秀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不断让人产生感发和联想。
2022-06-2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体(谁在讲述),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互联网时代参与主体边界模糊、角色重叠,各民族、各群体、各阶层都在讲述”“被讲述,也都在观看”“被观看,多主体多元化传播已成现实。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并从以上三种主体入手,创新思维,调整策略,从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协同。

从故事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在权力、资本与眼球经济的驱动下,传播场域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很严重,国际传播秩序处于失衡状态。国内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作为讲述主体的话语权和作为故事主体的存在感都过于弱化,尤其在被西方媒体遮蔽、忽略之后。更多地让他们发声、为他们发声,对高举人民性旗帜、秉持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是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使命担当,这也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软实力巧实力的战略选择。

从接受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故事的受众群体。我们要相应地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采取边缘突破战略。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他们属于西方意识形态最顽固、对中国成见最深的受众群体,我们应该把战略重点从他们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非政府组织转移。就前者而言,我们虽然经常强调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话语权,而实际上常常被议题设置,围着西方媒体的议题打转。从客观原因来看,我们和西方存在软硬实力差距;从主观原因来看,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且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就后者而言,他们在发展阶段、发展诉求、价值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很接近,这使他们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他们的中国观也更具可塑性,相关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点。

从讲述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多方协作,一起来讲。讲述主体是最能动、最重要的要素。在讲述主体层面,有两个并行的趋势:一个是多主体多元化,一个是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从多主体多元化角度看,政府不是国际传播中的唯一主体,非官方的传播主体以其更具亲和力的民间立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若要扩大与主导话语权,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可替代。所以,从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角度看,国家需要高度整合内政外交、对外广播以及网络媒体等资源,联动合作。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发挥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用,还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便发挥国家统筹协调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李成《抓住三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传播给世界,争取文化上的领导权。但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力度很大,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基本停留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层面。要实现中国故事从讲述讲好的转变,就必须认清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当今国际舆论格局呈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外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是从西方主流媒体获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昔日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辉煌已成遥远的过去,当前中国文化传播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此外,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外国民众获得有关中国的信息不多,加上西方媒体给外国受众造成的先入印象,使得他们即使看到我们的报道也很难相信。

(摘编自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

材料三:

李子柒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必有其不寻常之处。作为真实的人,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有效缓解了工业化社会、高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焦虑,特别能够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作为网红,李子柒有着明显服务于市场营销所需要的清晰人设,她活跃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并取得成功,这显然是有策略、有布局的。作为文化符号,李子柒已经在人们的接受过程中,被确认为可以代言中国文化的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外国网友称李子柒为中国的迪士尼公主,央视称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成为话题后,李子柒一如既往,并没有急切地想要乘势做大,一飞冲天。这种稳扎稳打,其实就是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传播方法论意义。

当然,没有中国发展成就的备受瞩目,没有中华文化吸引力在全球范围的重获认可,也很难想象李子柒的成功。她是中国制造在软实力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那一个。她的走红海外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预示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阶段。

(摘编自李习文《李子柒走红海外的国际传播逻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中国家与以欧美为中心的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相比,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我们面向他们的宣传效果会更好。
B.没有中国发展成就的备受瞩目,没有中华文化吸引力在全球范围的重获认可,就没有李子柒的成功。
C.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是要把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传播给世界,争取文化上的领导权。
D.我国更多地让弱势群体发声,为弱势群体发声,体现我国对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担当,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舆论格局的不均衡,西方的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对中国成见都很深,这些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客观困难。
B.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外宣传力度很大,但却完全没有效果,基本停留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层面。
C.采取内涵式发展策略,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避免空泛生硬的宣传,这有助于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传播。
D.政府应当以非官方的身份出现,顺应讲述主体的多主体多元化趋势,以便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
6.请根据“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的三种主体”,分析材料三中李子柒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成功案例的原因
2022-06-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金

①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②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③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吧!

⑤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⑥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⑦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⑧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⑨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⑩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⑪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⑫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⑬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2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噩梦”“窒闷”“漆黑”等词描绘内心的感受及周围的环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心情。
B.作者使用联想、象征等表现手法,由“虚”及“实”。通过对各种灯光的描写,赋予灯光以丰富的的象征意义。
C.全文赋予了中心意象“灯”以生活(实用)之灯、情感之灯、信念之灯(希望或理想之灯等)等含义。
D.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语言朴素自然,情感深挚真切,这种叙述方式有利于引发读者的共鸣。
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
9.结合全文,分析⑨⑩两段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乃者:从前,往日。②顜(jiǎng):直,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B.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C.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D.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可指人的年岁,也可指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等。“富于春秋”即“年少,年轻”。
B.沐:休息沐浴,即休假。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如“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C.垂拱:垂衣拱手。文中是曹参建议惠帝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D.谥: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后,后人对其生平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褒扬性文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在挑选属官时以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为先,坚决不用那些言语文字苛刻,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
B.汉惠帝认为曹参不理政事,可能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将自己的想法明确告知曹参。
C.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后,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之所以获得很多的战果,是因为他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所见的美景,诗人与友人登高饮酒,其乐融融。
B.“相思”指农闲下来想到意趣相投的友人,即便已经睡下也要穿上衣服前往相见。
C.诗歌第五联使用反问,表现了诗人不愿急着离开这种生活的心理,道出了久居的意愿。
D.在诗歌最后两句中诗人悟出了自然之乐的真谛:人生必须自食其力,尽力耕作必有收获。
15.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