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肥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期中 2022-06-23 9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

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形相不同,表现出的态度也不一致,分别对应了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态度。
B.实用的态度只关注事物对自我的功利,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与实用的态度是相对的。
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
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
3.下列分析,最符合材料二中对“生命的态度”阐述的一项是(     
A.“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李白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
B.“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以“红药”作为抒情载体,抒发其悲痛的心情。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把“梅”和“雪”当作审美对象来评价。
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创造了一个能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世界。
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5.词人柳永途经杭州,想谒见两浙运使孙河,写下《望海潮》投赠之作。请结合材料论述,从实用、美感、生命三种态度简要分析这首词。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硬打三分

许福元

①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的矮木凳。征期三个月已过,马凳尚无音讯。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

②这一日,一个白胡子干巴瘦老头,肩背梢马子找上门来,毛遂自荐说,我能做马凳。马馆长打量眼前这位老爷子,青鞋白袜灯笼裤,腰背挺直双眼有神。说是年龄八十有九,但也就像七十出头摸边小八十的样子。马馆长心里直打鼓,试探着问,您带家伙来了?

③老人将梢马子从肩上取下,兜底往地上一倒,刀,斧,刨,锯,光凿子就有十几把

④马馆长问,您要什么条件?一个马凳要做多长时间?老人开出条件:一个独门独院,要什么材料得供应什么材料,要做七七四十九天。马馆长略一思索,一拍脑门,行。

⑤马馆长给进了一批枣木,老人一瞥:不对。我要的是酸枣木,这是牛犄角枣木。马馆长犯了难,上哪儿淘换酸枣木?老人指点,山里辛庄北山阴坡,有三棵碗口粗的酸枣树。其中有一棵树过了火,那是被日本鬼子放火烧的。

⑥酸枣木终于给弄来了,老人用手掂掂,说:不对。这是从枣树上半截锯下。我要的是:坐地棵。马馆长很纳闷,您怎么知道锯的是树的上半截?老人随手将那些木棒棒往水池里一丢。只见木棒一头沉下,另一头翘起,露出水面。老人用枯手指着,酸枣木长成这样,得千年以上。坐地棵下半截扔进水里,不会露头。

⑦七天以后,马馆长看到他面前摆着十几根短木枋,黢黑的外皮已经被刮掉,露出微红嫩黄如铜质的白茬,纹理细如蛛网。

⑧十四天以后,老人对马馆长说,你给我准备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的沸水。

⑨那又是为何?老人颇自豪,这你又不明白了。酸枣木只有经开水煮过,虫不吃,蚁不咬。下雪不怕润,雨天不发霉。

⑩二十一天后,马馆长再去看时,只见老人手中在摆弄几个小物件,两头尖,中间凸。

⑪您这是做的什么?像枣核。老人颇得意,算是让你猜对了,这叫枣核钉。我做的马凳,浑身不见铁。我用枣核钉,拼接凳面。

⑫二十八天以后,马馆长再去探视时,只见老人用二分半的凿子在木枋上凿眼。凿刃啃咬着矩形小凹槽,金黄的木屑被掏出,榫眼却没凿透。

⑬马馆长笑了,您这是……这是闷榫,不是透眼。你当我是糙木匠?你别看我是个钉马掌的,做马凳——手细

⑭三十五天以后,老人面前的木枋子长出了榫头,不过马馆长荒眼看着,觉得卯眼不对。既然是卯榫结构,怎么榫头大于卯眼呢?走着瞧吧。

⑮四十二天以后,马馆长看马凳还未成型。凳面与凳腿,长称与短称,牙板与嵌板,还在老人面前摊成一片。他不由得催,再过七天,“抗日文物收藏揭幕仪式”就要举行了!

⑯满四十九天,纪念会如期召开。

⑰一块红绸布被揭开,原来只是一只小马凳。马凳按营造尺寸身高一尺六寸六分六,厚墩墩的凳面分出三条粗腿立柱却分别往八个方向伸展着。横拉竖扯冰裂纹结构,上承下托如重檐歇山。全身结合无一钉一铁。颜色如老榆木擦漆却免漆,气味似松香又掺进五月槐花香和紫荆条花香。

⑱马馆长指着马凳讲解,这小小的马凳,钉马掌师傅把马腿弯起,马蹄垫在上面,翻蹄亮掌。钉马掌师傅用肩膀之力,顶住刀铲,切下一层烂马蹄,剔掉旧马蹄铁,换上新马掌,战马才能奔跑如飞。想当年,战马在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就是多亏了这样一只小小马凳。并且,无论将马凳怎么扔,它落在地上时,总是三条腿着地,不翻不滚不倒。

⑲有人问,现在,可以宣布马凳收藏了吧?话音刚落,老人提着十八磅大锤闪亮登场了。说了声:慢!还有最后一道活没完呢。

⑳老人左手持二分半凿子,右手持斧,往那本无缝隙紧致的榫眼正中生生开出一道黑缝,然后从口中衔着的三枚木楔取出一枚,插立于黑缝之中。抡起十八磅大锤轰然嗨的一声带一股雄风,往那楔子上砸去。如此三声三锤三揳,说来也神了,那三枚木楔,已分辨不出你我,竟然和整个马凳,浑然长在一起了。

众皆称奇。有人问,您这一手活儿可有名称?老人吐出四个字:硬打三分。

这时,坐在前排,胸前挂满军功章的一位老者,被人搀扶站起,颤颤巍巍走上前来,拉住老人的双手,连连说道:你就是当年给我们骑兵营钉马掌的小马哥!我就是骑兵一连的老连长,当年就是你飞出的马凳,挡了日本鬼子一军刀,我的马刀才劈了下去。硬打三分,你还记得是哪位首长给你起的这外号吗?

我宁可忘了我姓字名谁,也不会忘了给我起外号的那个人。

谁?

聂帅,聂荣臻!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③段中老人“兜底往地上一倒,刀,斧,刨,锯,光凿子就有十几把”,既点明了老人的匠人身份,又表现了他的爽直、自信与严谨。
B.⑨段中“颇自豪”、段中“颇得意”、段中“手细”,既展示了老人性格的豪爽、率真和幽默,也表现了对自己技艺的自信。
C.在马凳的制作过程中,马馆长对老人的态度几经变化,始终抱着怀疑、质疑、焦虑的态度,但最终还是被老人的技艺和人品征服。
D.小说通过记述老人精心制作小马凳的过程,反映他对制作工序苛求严谨,充分展现了老人的精湛技艺、精神面貌和崇高境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详写马凳的惊艳亮相,不是为了突出马凳的精美,而是为了体现老人的技艺高超,更为下文老人“硬打三分”的浓墨一笔作好铺垫。
B.段画线句通过动作上的细节描写,运用动词和拟声词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的气势和技艺的纯熟。
C.段,通过“胸前挂满军功章的一位老者”的陈述,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当年英勇无畏的形象,也引出了“硬打三分”称谓的由来。
D.段画线句“我宁可忘了我姓字名谁,也不会忘了给我起外号的那个人”,铿锵有力,饱含深情与自豪,突出了老人对聂帅的敬佩、怀念之情。
8.小说用计时的方式展示老人制作马凳的进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9.对小说的题目,有人认为“硬打三分”,不如“马凳”合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阐述理由。
2022-07-0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肥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山东”,崤山以东,指东方诸国,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意义相同。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平民以黑色头巾包头,故名为“黔首”。
D.“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与《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极言秦的强大,再极力铺叙秦始皇以愚民、弱民等措施巩固政权,最后强调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心态未变。
B.第二段写秦始皇死后,其余威尚在,秦国最终却被弱小的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一击而溃,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C.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在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失掉民心,导致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而走向灭亡。
D.节选文段的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通篇一气贯通;句式多变,多用对比、夸张,不显单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4.最后一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对比论证中心论点的,请分条列举。
2022-06-18更新 | 2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肥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水绕茅舍,群鸥飞来之景,这是“无人至”的意境,为客人将至作铺垫。
B.颔联呼应首联,诗人笔触转向庭院,与客谈话的口吻,流露出对客人的歉疚之意。
C.颈联笔锋一转,描写客至后款待之简、家境之贫的情形,没有正面描写对饮场面。
D.本诗平白如话,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浓郁。
16.本诗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请结合尾联赏析。
2022-06-1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肥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