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牟,登封等六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期末 2022-06-29 6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从唐朝讲起,它创立的那一天,就开启了一个以长安都城所代表的关中为中心(函谷关以东的)关东为辅佐、江淮为兼纳的,三位一体且混融胡汉众多人群的王朝政权建设道路。这主要表现在唐高祖和唐太宗初期对中原农耕地带的经营之中,随后,唐太宗和唐高宗又在这个基础上相继征服东西突厥、收降铁勒诸部等周边胡系势力,确立了将长城东西南北并合在一个异质性大型王朝之内的格局。

为什么唐朝能够超越以往中原王朝国家的传统格局呢?通常的理解是,这属于大一统思想的践行,是以李唐皇室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胡汉混融思路及其方针政策颁行带来的结果。情况的确如此,但是如果没有此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系与周边各族势力的相互混合交融,唐朝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群交往为后续容纳广泛的唐王朝奠定了基础,这可以揭示出中国表征的东亚古代王朝累积性建构的基本特质:第一,王朝的相互转换,通常是后者通盘继承前者并延此顺行发展;第二,汉系王朝解体之后,周边异质性力量一旦崛起或强盛,也常常参与中原的角逐并与之汇合,其果实随之被后起的王朝全盘接收进而开启坐大式的建构道路。

正是在跨越中原内外、兼纳胡汉各系人群的循环式衍进中,中国王朝更替之后的再建构就呈现出超越前者的趋势。一旦这种建构达不到规模或局限在某个特定地域,抑或当它衰竭之时,就会被能量更大的后起者所替代。换言之,自秦朝开始,古代中国王朝的演变就形成了这样的模式:王朝前后的更替多是后者延续前者而非改弦更张,整体上呈前后延续而非断裂之倾向,单个王朝虽然存时长短不一,但被整体的延承所遮盖,前后贯通、大一统就成为它的基本特性。这是我们对中国古代王朝历史演进的一个总结。

如果想更清楚地说明它的特性,东西方的对比或许是一个理想的参照。围绕地中海建立的罗马帝国,它的多人群组合、多地域连接、多文化聚合形成的超越式帝国,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与东亚秦汉隋唐王朝有对应和参考的价值。就单独帝国的延续而言,罗马帝国存续时间之长久,超过中国历代的任何王朝,然而罗马帝国东西分裂之后各自解体,要么被欧洲境内其他王国、公国和诸侯延承,要么就被奥斯曼王朝推翻;即便是欧洲随后崛起的王朝帝国的新格局,也多是在日耳曼主导的势力统辖之下,与罗马帝国不发生直接关联(尽管有统治者口头或书面的承诺)。

这又与古代中国王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国家的建构有如此的差别?这是一个令学术界感到颇有意思的话题。限于条件,我们这里无法给出详细答案,但曾经的罗马帝国的不同发展模式,至少能够为我们理解中国王朝的累积性特征并做出阐释,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

(摘编自李鸿宾《唐宋时期王朝都城变迁的历史考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以后,历代都是以关中为中心、关东为辅佐、江淮为兼纳的三位一体且混融胡汉人群的政权建设模式。
B.从唐朝开始的王朝政权建设道路有赖于前面朝代的基础,这和中国的“家天下”的世袭制度有关。
C.由于研究条件及研究水平有限,作者还无法给出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国家的建构差别原因的详细答案。
D.了解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分解继承历史并对比中国历史,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王朝的“累积性”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古代“异质性大型王朝”建立的原因及其特征。
B.文章多选用短句,论证条理清晰、语言严谨准确,说服力强。
C.文章举罗马帝国事例的时候采用了对比论证,这增加了论证的力量。
D.文章大多的论证段落都是先阐述理论,再举实例论证,这使得文章论证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能将长城东西南北并合在一个异质性大型王朝里,不仅有前朝的功劳,更有唐朝几代任皇帝的苦心经营。
B.唐王朝践行了“大一统思想”,这是其能够超越以往没有践行这一思想的中原王朝国家传统格局的主要原因。
C.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使得中原汉系与周边各族势力相互混合交融,这为唐朝的混融胡汉的政权模式打下了基础。
D.一旦一个王朝的发展受限,抑或力量衰竭,就会被更强大的力量代替,这使得王朝更替后的再建构呈现超越前者的趋势。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4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五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持续提升。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53.1万件,年均增长13.4%;累计注册商标2770.5万件,年均增长29.0%。著作权、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量也屡创新高。截至2021年年底,国内(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是2017年年末的近2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额由2017年的2265.1亿元增长到3783.0亿元,其中出口年均增速达23.8%,是进口增速的2.03倍。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显著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写入民法典。完成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新一轮修改,建立了国际上最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了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的集中统一管理。最高人民法院挂牌成立知识产权法庭,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也更加有力,综合执法和专项行动持续开展。

此外,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有关统计和报告显示,2020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2.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1.97%,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版权产业增加值达到7.5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39%。全球领先的5000个品牌中,中国占到408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

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成就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申长雨指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的排名从2017年的第22位提升至2021年的第12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是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在多个细分指标上表现良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持续提高,进入全球百强的科技集群数量跃居全球第二,表明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摘编自张亚雄《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持续提升》,《光明日报》2022425日)

材料二:

24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2021年我国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较上年提高1.2件。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

在量质提升的同时,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显著提高。统计显示,2020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12.13万亿元,同比增长5.8%,占GDP比重达11.97%。版权产业增加值达7.51万亿元,同比增长2.58%,占GDP比重达7.39%。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达3.098亿元,同比增长42%,惠及企业1.5万家。

为营造良好的奥运赛事版权保护环境,向世界展示中国政府保护版权的坚定信心和实际行动,20221月至3月,国家版权局等六部委联合开展冬奥版权保护集中行动。截至315日,各视频、社交、直播、电商及搜索引擎平台接到各类权利人通知后共计删除涉冬奥侵权链接110770个,处置侵权账号10072个。全国各级版权执法部门共计出动执法人员18.5万人次,检查实体市场相关单位8.9万余家,有效保证了冬奥版权保护秩序。目前,国家版权局等六部门正在联合挂牌督办一批涉冬奥侵权盗版重点案件,相关进展将适时公布。

(摘编自佘颖《我国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经济日报》2022424日)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叙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时,材料一和2017年进行比较,材料二和2021年进行比较,材料一突出了“持续”增长。
B.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既是国家知识产权创造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国家知识产权国创造质量提升的表现。
C.《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的创新指数排名从2017年的第22位提升至2021年的头第12位,增长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
D.我国冬奥版权保护集中行动,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保护版权的坚定信心,也展示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在稳步提升,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变成了知识产权创造大国。
B.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显著增强,有力地开展综合执法和专项行动。冬奥版权保护集中行动便是证明。
C.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3098亿元,同比增长42%,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D.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在多个细分指标上表现良好,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即使放到发达经济体制中也毫不逊色。
6.两篇针对同一场新闻发布会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有何异同?为什么?
2022-06-2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牟,登封等六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猎人

景凤鸣

村头一阵哭嚎声,鬼子开始各家各户搜人了。搜到的人,一律撵出屋,撵到村路上。遇到生病、腿脚不好使,尤其卧床不起的,就跳炕上拿枪托砸。砸动弹了的,拖着病体,爬也得爬到外面。

各家各户都窜进了鬼子。鸡飞狗跳声和零星的枪声,烟尘般溅起。路上的村民渐渐增多,聚成了人流。

头顶上有乌鸦在飞,长白山区那种羽毛好看的大乌鸦。惊惶的情绪笼罩在人们头顶上,乌鸦感到了难抑的躁动。

舅母抱着一个孩子跑进屋,对年轻的猎人说,怎么还不跑,快啊。

年轻猎人说,你们怎么办?

舅母狠狠地说,快走。

鬼子进院子了。年轻猎人打开后窗,腾地跳出去。躲着树,绕着弯,往山坡深处跑。

从打开的后窗,鬼子知道有人跑向后山,因此十分恼怒。拿枪托将舅父捣出屋门,一直捣到土路上。绳子拴成串了,男人们被接连绑起来。脚步杂沓,尘土弥漫,火光早起来了,团团的黑烟往天上涌。

人如羊群,杂乱无章,却方向一致地走着。

年轻猎人钻进老林子了。老林子就是原始森林。

窜过老林子,年轻猎人爬向峰岭。

年轻猎人看到,村民们被鬼子驱赶着,往村外走。未停在相对宽敞的村头,而是沿着土道,继续往前。

老白家堡子,村民们走在路上。加上周边村落的,分头往大北地的方向集中。荷枪实弹的鬼子,来了一百多个,开着十多辆卡车。这样数量的鬼子,对付几个小山村,可以说来势汹汹。

已入夏了,地里的苞米苗长到了没膝深,而山上,层层新叶转变得匀称清秀。因为撵得穷凶,村民们趿拉着鞋,衣冠不整地走,拖带出一长溜的细尘。路边的野马兰头,沾染了这些尘土气,变得蓬头垢面。一辆辆敞口卡车凶嚣地开过,掀起比柴火垛还要高的尘土,呛得人睁不开眼,无法呼吸。

能搜的都搜了,能抢的都抢了,房子再顺手扔上一把火。家没有了,家园没有了,村民们心里一片绝望。但在枪的威逼下,仍是跌跌撞撞,被鬼子驱赶前行。

后山上,年轻猎人爬上树察看。不同土路驱赶来的人群,正顺着道,更加明确地往大平地的方向走。迎面就是山体了;哈尼河的一条河汉,蛇般盘扭过来,隐藏在近旁的大地里,暗自无声地流淌。

判断了大致的方向,年轻猎人顺着山梁,往大平地的方向赶。

长白山的林区,所有的平地,都是山间的附庸。之所以去大平地,不仅是因为彼处有相当的宽距;还因为靠近山脚的地方,有伪警察公署。值班室、库房宿舍、圆木栅栏,以及伪警察和枪弹。目测各处山脊与伪警察公署的距离后,年轻猎人潜伏下来,狩猎般悄悄察看。

被驱赶来的村民越来越多,都集中在警察公署的院子里。舅父勇母以及亲戚朋友玩伴都在里面。年轻猎人后背的汗干了,又生了一层。虚幻莫辨的身影中,他们混同了,都变成了舅父舅母。

鬼子头目叫中山八郎,当着众人的面,他开始盘问,谁是抗联战士?谁是抗联家属?

四百多人的队伍,男女老少在内,没有人回答。

鬼子哇啦哇啦的一串话,冲着黑压压的人群。有翻译对着众人扯破喉咙喊,还说不说?再不说没有机会了。

沉默。

四百多人里,没有一个喊叫,没有一个要求跟鬼子对话。

阳光奇怪地炙烤着,应是傍午了。僵黄呆滞的人们,站在伪警察公署的院子里,看着一拨拨的受刑,一次次杀鸡给猴看。山势斜转,早看不见白家堡子冒出的黑烟了,空气中却涌动着缕缕的炕油子味儿:

年轻猎人的头埋进潮湿的地里。地面是带着腐烂气味的落叶,碎末沾满他的脸,吸进他的嘴里。

对不起舅父舅母,对不起所有这些人。

众人的身体凉透变硬以后,年轻猎人住下来了。每一个白天与夜晚。不是陪伴与相依,而是跟着他们一起,接受从内到外的疼。

黑色的山土中,掺拌着血的痕迹。孤寂的苍蝇,见不到人影的蚊虫,瘦小的蚂蚱,均在枯草间浅显地跳。这些坟土包,光秃秃的,看得出锹土的痕迹。它们是要长草的,还要开出一些碎花,不过需得一阵子呢。每个坟头上面,大坑底下翻上来的生土,它们需要熟。

巨坟的头顶,林木与杂草总是长不旺盛。鸟类及小动物,很少在其上做窝。

霜雪不久就要来了,然后就是厚厚的大雪压顶。年轻猎人悄然守护他们,日夜相生相伴。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进行描写时,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B.文章写鬼子进村子搜人时村民的毫无反抗能力和鬼子们的烧杀抢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鬼子的凶残。
C.文中鬼子哇啦哇啦的叫喊、翻译扯破喉咙的喊叫和村民们视死如归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D.文章以“猎人”为标题,是因为“猎人”是主要人物,从他身上能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8.整篇小说透露出一种压抑的氛围,这种压抑感从何而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文中大部分叙述都是以猎人的视角展开的,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二年,巡按吕光询疏修水利三事:一曰广疏浚以备潴泄。盖三吴泽国,西南受太湖、阳城诸水,形势尤卑。昔人于下流疏为塘浦,导诸湖之水,由北以入于江,由东以入于海。而又畎引江潮,流行于冈陇之外,是以潴泄有法,而水旱皆不为患。今惟二江颇通,一曰黄浦,一曰刘家河。然大河诸水,源多势盛,二江不足以泄之。而冈陇支河,又多壅绝。治之之法,宜治淀山等处菱芦之地,导引太湖之水,散入阳城、昆承、三泖等湖。权开吴淞江并太石、赵屯等浦,泄淀山之水,以达于海。浚白茆港并鲇鱼口等处,泄昆承之水,以注于江。开七浦、盐铁等塘,泄阳城之水,以达于江。又导田间之水,悉入于大浦。使流者皆有所归,而潴者皆有所泄,则下流之地治,而涝无所忧矣。于是乃浚臧村、第港以溉金坛,浚澡港等河以溉武进,浚艾祁通波以溉青浦,浚顾浦、吴塘以溉嘉定,浚大瓦等浦以溉昆山之东,浚许浦等塘以溉常熟之北。二曰修圩岸以固横流。盖苏、松、常、镇最居东南下流,而苏、松又居常、镇下流,秋霖泛涨,风涛相薄,则河浦之水,逆行田间,冲啮为患。宋转运使王纯臣常令苏、吴作田塍御水,民甚便之。而司农丞郏亶亦云:‘治河以治田为本。盖惟田圩渐坏,而岁多水灾也。三日复板闸以防淤淀。河浦之水,皆自平原流入江海。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既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即不胜其费昔人权其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而为闸平时随潮启闭,以御淤沙。岁旱则闭而不启,以蓄其流。岁涝则启而不闭,以宣其溢称置闸有三利,盖谓此也。

穆宗隆庆四年,巡抚海瑞委松江府同知黄成乐上海知县张山顶、开浚王渡起至宋家港,开河面一十五丈、底阔七丈五尺、深一丈五尺六寸。共享工银六万余两。是岁大饥,畚锸云集,不两月而河工告成,民得仰食焉。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南治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既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即不胜其费/昔人权其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而为闸/
B.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既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即不胜其费/昔人权其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而为闸
C.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既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即不胜其费/昔人权基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而为闸/
D.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既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即不胜其费/昔人权其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而为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吴,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泛指江南吴地。
B.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
C.志,地方志,是记述一个地方一个方面或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
D.穆宗,皇帝谥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光询对于治理水患提出了“广疏浚”“修圩岸”“复板闸”三点建议,每点建议都是针对,具体的水患而言的。
B.吕光询在他的每一点建议中,都会提到以前人们的好的做法或说法,以佐证自己建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C.吕光询认为,现在虽然有黄浦、刘家河两条河流可以泄洪,但是因为河流众多,水势盛,两河远远不够。
D.司农丞郏亶认为“治河以治田为本”,吕光询认同他这种说法,认为应该把治田放在比治河更重要的位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旱则闭而不启,以蓄其流。岁涝则启而不闭,以宣其溢。
(2)是岁大饥,畚锸云集,不两月而河工告成,民得仰食焉。
2022-06-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牟,登封等六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