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期末 2022-07-03 1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在这里要比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作为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因此常被排斥到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还会带来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在这里是作为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落叶,着重在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有时是,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

落叶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这个字的暗示和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

落叶,没有肃穆的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游子漂泊,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的意象,因为暗示的沉稳、坚固,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有落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唐玄宗痛失所爱,迟暮帝王的那份衰老、孤寂、凄凉,也在满阶落叶之中了。此处也不能有的坚强挺立,只能有的孤苦无依。

(摘编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诗人用“木”在秋天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始于屈原将它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
B.“木”所具有的潜在形象常让人联想起树干,联想到沉稳、坚固、肃穆和坚强挺立的特点。
C.“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包含着飘零的透着微黄的落叶形象,可能让人想起游子的漂泊。
D.“落叶如秋霖”中的“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联想起密密层层的浓荫。
2.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B.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根据材料二概括古诗中“木叶”和“落叶”这两个意象的区别。
2022-06-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纹丝银镯子。煮热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一一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一一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对选文两次提到“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镇旧习陈俗“年年如此”,“我”回到故乡面对的社会环境几乎一成不变。
B.“我”暂住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与他谈话不投机,他对“我”也不冷不热。
C.与祥林嫂偶遇之后有关魂灵有无的对话,让“我”的惶惑不安之情难以排遣。
D.价廉物美的福兴楼清燉鱼翅,令人难忘,“我”觉得不可不吃,因而要进城。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叙述,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这种悬念式的笔法吸引了读者注意,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B.“间或一轮”精准地捕捉和再现了祥林嫂处于崩溃边缘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类似的心理描写有效地凸显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C.祥林嫂对“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询问,贴合其性格特点,反映她对神权的否定与反抗,这也是小说人物语言个性化的鲜明体现。
D.小说注重展现社会环境,如对短工两次没有抬头看“我”的描写,暗示了鲁镇浓重的礼教氛围,成为影响祥林嫂命运的因素。
6.小说多处运用对比艺术,结合选文分析其艺术效果。
7.选文两次写到雪景,分别简析其作用。
2022-07-15更新 | 3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结合《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收获,完成下面小题。
8.《红楼梦》常以谐音的方式给人、地、物命名,意在提示情节、暗示人物命运、揭示创作主题等。请参考示例,另举一个以名谐音的例子,并写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例:“霍启”谐音“祸起”,意在提示英莲走失及甄家着火等情节。
谐音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林黛玉进贾府”一节,《红楼梦》的众多主要人物登场亮相。从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中任选一位,结合小说这一节的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并从小说后文其他情节中举一例加以印证。
2022-06-28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和“嫱”高。
B.“锱铢”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锱、铢连用,指极重的分量,意为“极多的钱”。
C.“九土”指九州的土地,代指古代中国的地域,与“天下”“神州”之意基本相同。
D.“荆卿”指荆轲,曾受燕太子丹派遣刺杀秦王,但未成功,下文的“刺客”亦指此人。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杳不知其所                           斯用兵效也
B.燕赵收藏                                 李牧连却
C.剽掠                                 向使三国各爱
D.多南亩之农夫                           赵尝五战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的统治者长期从各国掠夺美女和珍宝,累积在阿房宫中不珍惜,并且滥用民力,直接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B.燕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到最后才灭亡,一是因为坚守本国的土地不贿赂秦国,二是因为能使用兵力对抗秦国。
C.两文话题均围绕国家兴亡展开,甲文写秦国灭亡原因,乙文论述齐、燕、赵迁灭的缘由,目的都是借古讽今。
D.甲文体现文赋特点,融铺叙、夸张为一体,辞采丰富;乙文体现史论特点,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四、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4. 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节选自《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


根据语段,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B.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C.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D.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2022-06-27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