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期末 2022-07-06 6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进而反思数据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努力的方向。

作品多的诗人词家,是否影响力大、知名度高?根据综合影响指数排名,唐代诗人影响力第一的是杜甫,其次为李白、王维,而作品量居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宋代词人作品量和影响力第一的都是辛弃疾,苏轼和周邦彦分别居第二、第三。高居宋诗影响力榜首的是苏轼,作品量雄居榜首的陆游紧随其后。

数据不仅标示谁第一、谁领先,还蕴含更深层的文学史意义,可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历史过程和变化动因,揭示规律性认识。比如,通过检视和分析唐诗名篇崔颢《黄鹤楼》的各种数据,可以发现第一接受者李白的评价和创作比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除作品自身的艺术含量外,故事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评价也是名篇生成的重要因素。

数据能具体显示诗人词家名声的高下。提到唐诗宋词的名家,人们习称“李杜”“苏辛”,似乎李优于杜、苏胜于辛。但综合影响指数表明,杜甫高于李白、辛弃疾强于苏轼。更令人意外的是,最受追捧的词人不是苏辛而是周邦彦。在一百首和三百首宋词名篇中,周邦彦各占15首和40首,占有率远高于苏、辛。

数据可以明确展示名篇名家影响力的时代变化。宋明以来,崔颢诗作《黄鹤楼》和苏轼词作《赤壁怀古》的影响长盛不衰,故分别成为唐诗宋词的第一名篇。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名篇佳作,到近现代才广受注目,故综合影响力排名靠后。岳飞《满江红》、陆游《卜算子·咏梅》等也都是到现当代才被发掘出的名篇。

数据还反映出诗人影响力与作品量的关系。杜甫、李白的诗作量名列前茅,辛弃疾、苏轼的词作量也是第一、第二。由此可以说,影响力大的诗人,其作品量往往也很大,但不能说作品量大的诗人就一定影响力大,比如前文提到的白居易。由此可见,精品名作多才是成为影响力大的诗人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显示文学史的发展面貌和进程,揭示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意义,但数据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效度有限,只能说明文学史的部分问题,而无法有效解决所有问题。二是信度受限,无论是人工挖掘还是机器自动提取,受人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数据的信度会有优劣高下的差异。由于指标种类少,目前衡量名篇名家的数据还不充分完备,尤其缺少内质型数据,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挖掘和充实。挖掘数据的难度,不仅在于到哪里找数据,更在于要找哪些数据。文学史上从来没有数据意识和数据存量,什么样的数据对衡量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学繁荣程度、评价作家作品的优劣高低有用有效,这既是实践操作问题,也是理论认识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文学数据,需要分类分层建立起文学史数据的指标体系,以确保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有了完整的指标体系,才有目标和途径去寻找发掘数据,才有可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自动分析提取数据,不断扩大数据的种类和体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获得海量数据,不断满足大数据时代学术研究的需求。

(摘编自王兆鹏《大数据里的唐宋诗词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既可以通过史料了解唐诗宋词世界的华茂繁荣,也可尝试用大数据对此进行显示和验证。
B.数据显示,诗词名篇的影响力不仅和其作者的作品量有很大关系,也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C.无论是从操作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我们都需要重视数据对评价作家作品优劣的有效性。
D.建立起完整科学的文学史数据指标体系,有助于解决数据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逻辑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四段列举数字,表明人们的经验判断与数据反馈的实际情况有出入,具有说服力。
C.文章大量引用名家名篇,突出了数据在描述文学史发展进程、揭示历史真相方面的作用。
D.文章在论证时,既能多角度阐述数据的功能,也能客观指出数据的局限性,颇具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名篇生成与故事传播、意见领袖评价关系密切,离开“李崔比拼”,《黄鹤楼》不可能流传。
B.《春江花月夜》如能提前受到关注,张若虚在唐诗领域的综合影响力可能会超过“李杜”。
C.《蜀相》《登岳阳楼》《阁夜》等众多经典诗篇的传诵,成就了杜甫在唐诗领域的非凡影响力。
D.增加内质型数据指标,可以解决数据效度和信度问题,可使计算机自动提取获得海量数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但由于朝代更迭、战争、自然灾害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大量古籍已流失或毁坏。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拉开帷幕,首次对全国古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日前上线的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集中讲述了普通人与古籍的故事。有人历时5年做出了古籍中记载的300多道宋代佳肴,有人通过古籍考证还原古代服饰,有人以古籍版刻为母版设计了4万多个艺术字……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近年来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古书复活记》等节目不断涌现。多家图书馆纷纷依托古籍资源推出文创产品。阅文平台发起“甲骨文”主题征文,10天内收到2500部作品。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之习俗,更取当下“晒”字“展示分享”之新义。不仅晒当地的文物珍宝,也晒修复、装帧、传拓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现场体验。存续中华文脉的古籍,将被更多的人以各种方式看见,给予人们更多文化滋养。

(摘编自《让中华古籍真正“活起来”》,《人民日报》,2022年4月30日)

材料二:

4月23日,作为西藏古籍普查保护工作数字化最新成果,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在继2020年4月25日试运行上线首批50函、6581叶(叶,古籍特有数量词)珍贵古籍文献后,再次上线百余函、1.6万余叶珍藏古籍文献。

“古籍文献从放在书库,不外借,阅览门槛高、手续杂、条件多,仅有部分专家学者阅览,到全球免费共享。”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边巴次仁说,西藏古籍标准数字化保护利用不仅解决了古籍文献“重藏轻用”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古籍普查“将珍贵文献公布于世,为学界和社会服务的初衷和理想”。古籍文献上线试运行至今,读者点击阅览次数达近十万人次,创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线上阅览新高。曾经束之高阁的珍贵古籍,如今与读者的距离,只有一层薄薄的屏幕。

边巴次仁说,目前仅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文献就有15000余函,其中可先行数字化的善本达3000余函,因此未来“云共享”空间依然很大。“这一平台的开放,将对我国目前藏文古籍标准数字化在线共享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他说。

(摘编自《2万余叶珍贵古籍文献带你“云”看西藏的前世今生》,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

材料三:

遗存丰富的河南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亘古绵延、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但由于多种原因,河南面临着古籍底数不清,收藏条件较差,古籍老化、破损严重等问题。随着普查工作在全省全面铺开,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网站以简报形式按月通报的全身古籍普查进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河南省文化厅建立了全身古籍保护工作进度月报制度。通过月报制度,各级领导、收藏单位和普查员们可以准确掌握全省古籍普查进度。同时,人才短缺和专业知识的缺乏仍是开展普查最大的难点。为此,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不仅积极组织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参加国家层面的各类古籍培训班,还借助国家和本身古籍专家力量,自己举办培训班,培养各地市古籍普查的骨干。

此外,河南各级古籍保护中心还通过报纸、宣传车、电视广告等途径宣传古籍普查保护工作,呼吁民间藏家参与普查,市民们积极响应,纷纷到图书馆登记。洛阳、安阳等图书馆甚至还获赠市民捐出的清乾隆刻本《阳宅大成》等家藏古籍。在去年举办的“册府千华——河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的启发下,河南民间藏家一改藏书界藏之自赏、秘不示人的传统,两个月后即以“中原古书联盟”名义发起举办“豫见古书之美感受故纸芬芳——首届中原民间珍贵古籍展”,集中展出河南藏唐代至民国时期的珍贵古籍文献近200种。

(摘编自《千年典籍源起华夏腹地,数载耕耘守护中华文脉》,搜狐网,2019年3月18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7年启动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活动,是首次开展的全国范围古籍普查,旨在全面深入调查古籍的情况。
B.由于朝代更迭、战争、自然灾害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大量古籍已流失或毁坏,这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C.当下拍摄和制作的与古籍有关的纪录片、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古籍正逐渐通过新颖的形式走进普通百姓生活。
D.相关单位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晒书”活动等形式,以各种方式展示分享古籍,以期古籍给人们以文化滋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古籍文献“重藏轻用”矛盾,贯彻古籍普查服务学界、社会的目标,这是西藏古籍数字化保护取得的成果。
B.西藏古籍普查保护工作数字化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拉近了古籍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广受欢迎,且提升空间还很大。
C.为推进全省古籍普查工作,河南主要采取了建立月报制度、举办古籍培训班、借助媒体宣传、举办展示活动等方式。
D.河南民间藏家一改传统,举办古籍展,主要是因为官方古籍保护宣传到位,同时也受市民捐赠、省藏特展等影响。
6.如何加强古籍保护利用,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猜透千古之谜

毕淑敏

早年间,江南有一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时传下的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藏在书楼里。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从强盗手里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车装的金银答谢。壮士说,财宝再多,再贵重,也是有价的,我救了你,你的命无价。富豪说,莫非壮士还要取了我的命去?壮士大笑说,我不是要你的命,是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但是三日后的正午,你必须完璧归赵。说罢,命人从木制书楼里,将饱含檀香气味的医书捧了出来。

壮士得了书后,快马加鞭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书是孤本,时间又那样紧迫,萤萤灯火下,抄书人目眦尽裂,总算在规定时间之内,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壮士把医书还了富豪,长出一口气,心想从此以后,便可以用这本深锁在豪门的医学宝典,造福于天下黎民了。

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方家一看,才知竟是不能用的。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极需严谨稳当。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得离奇,漏得古怪,寻不出规律,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试验呢?

壮士造福百姓之心不死,急急赶回富豪家,想晓以大义,再请富豪将医书借出一回,这一次,请行家高手来抄,定当可以精当了。当他的马热得汗涔涔地到达目的地时,迎接他的是冲天火光。富豪家因遭雷击燃起大火,藏书楼内所有的典籍已化为灰烬。

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没有人敢用上面的方剂,也没有人舍得丢弃它。书的纸张黄脆了,布面断裂了,后人就又精心地誊抄一遍。因为字句的文理不通,每一个抄写的人都依照自己的理解,将它订正改动一番,结果愈加面目全非,几成天书。

医书传到曾祖父手里,曾祖父目光炯炯直逼祖父。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校勘出来?

曾祖父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你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它们,是它。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校勘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后代子孙,再来辨析正误了。

祖父看着两本一模一样的宝蓝色布面古籍,费了斟酌,一时不知所措。

随意吧。它们难度相同,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曾祖父催促。

祖父随手点了上面的那一部书。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这一个动作,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紧紧地粘在一起了。

好吧。曾祖父把祖父选定的甲册交到他手里,把乙册收了起来,不让祖父再翻,怕祖父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父的期望,用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皓首穷经,将书中所有的错漏之处更正一新。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凡是书中涉及的知识,祖父都用全部心血一一验证,直至确凿无疑。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年少翩翩直变作鬓发如雪。

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祖父把眼睛从书上移开,目光苍茫,好像第一次发现自己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

但激动之情只持续了极短的一段时间。远方发掘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书。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是那样令人震惊。

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同古书完全吻合。

也就是说,祖父凭借自己惊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加之异乎寻常的直觉,在黑暗中摸索,将甲书在漫长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错误,全部改正过来了。

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奇迹。

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灰飞烟灭。甲书已经出土,正本清源,祖父的一切努力,似乎都化为劳而无功的泡沫。

有人深深地叹息说,如果你在当初选择的那一瞬间,挑选了乙书,结果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祖父笑了笑,没有说话。

窗外,已是红霞满天。

(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精巧、情节跌宕。“抄书出讹误”“天火焚医书”“古墓现真迹”等情节的设置,异峰频起,一波三折。
B.小说开头欲用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的壮士形象和后文用尽毕生心血勘书的祖父形象相呼应,时空虽异,胸怀相同。
C.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对祖父实地核查、以身试药、查阅典籍等研究过程加以细节描写,突出了祖父严谨的治学态度。
D.甲书的古本出土及其内容的重见天日,是对祖父毕生精力的肯定,也让祖父一生的努力染上了令人叹惋的色彩。
8.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祖父校勘医书,却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开头,这样写有何妙处?
9.面对旁人的叹息,祖父为何笑而不语?试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导。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     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B.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C.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D.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之匈奴”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
B.“是丹命固卒之时也”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愿太傅更虑之”与“仍更被驱遣”(《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更”字含义不同。
D.“所善荆轲可使也”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C.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认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该建议被太子丹否决后,鞫武又推荐田光去刺杀秦王。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2022-07-0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