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期末 2022-07-13 8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乌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这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孳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象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使我们领略诗情,同时也让我们如睹画境。诗句写成对联或条幅挂在壁上,美的享受不亚于画。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

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物、植物——梅花的枝丫、摇曳着残叶的枯藤、斑豹的跳跃、猛虎的利爪。凡自然界的种种的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家所模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某种灵感,以造就某些特殊的“书体”。

如果一位学者在一棵枯藤之上看到了某种美,它那不经意的雅致,枝头弯弯曲曲,几片叶儿悬挂其上,漫不经心,却又恰到好处,他就会把这种种的美融于自己的书法之中。如果另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也会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枯藤”和“劲松”的笔法。

这些动植物的外形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蕴藏着一种动势。每一棵树的外形都显示了一种韵律,它源自某种生命的冲动,它暗示了一种朝某个方向的运动,一种向某个地方的延伸。

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中国书法的美在动在不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

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单纯的平衡匀称之美,绝不是美的最高形式。中国书法的原则之一,即方块字绝不应该是真正的方块,而应是一面高一面低,两个对称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也不应该绝对相同。这条原则叫作“势”,代表着一种冲力的美。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节选自林语堂《不懂书法,别谈中国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的草书富有意境,既抒写情感又表现自然界的物象,“因情生文,因文见情”,情感与形象互相交融。
B.书者借助笔墨,用抽象的点、线、笔画使“字”表现客体形象的骨、肉、筋、血,从而让“字”有了生命感。
C.中国书法家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种种韵律,造就了不同的“书体”,同时也赋予了中国书法一种动态美。
D.中国书法的“势”是书法家通过改变汉字的对称结构,使汉字的造型不再平衡匀称而获得的一种冲力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入,书法家笔下的文字就成为表现生命的单位,升华到艺术境界,成为美学的对象。
B.赵子昂先习画鼠形数种,是为了准确表现“为”字所象之形,以达到“书者‘如’也”的效果。
C.中国文字起源于客观物象,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意境丰富,因此中国书法能让人如睹画境。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中国书法所星现的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都跟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中说:“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B.孙过庭的《书谱》有这样的论述:“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C.评论家认为北魏《张猛龙碑》“古朴典雅、险绝竣逸,其中字体似有倒塌之势,却又能很好地保持平衡”。
D.虞世南在其《笔髓论》中有云:“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2-07-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是选修课。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这时庄无因走了进来。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不觉走进了图书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从“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刚好碰见了,”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

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近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上午,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她犹豫地张口说道:“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5.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江防先生讲授《楚辞》,“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说明还有很多青年学生在教室静心读书,以期“知识救国”。
B.对于从军还是读书,无因和孟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青年学生怯懦与勇毅的区别。
C.在表明从军的决定后,盂嵋和母亲都流下了眼泪,孟嵋流泪是因为愧对母亲,而碧初则是舍不得女儿。
D.之薇的母亲开始反对她从军,后来转变态度,前后的变化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普通人国难当前深明大义的形象。
6.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弗之“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反映了他支持女儿但又心有不舍的复杂心理。
B.小说注重场景描写,如江昉上课、图书馆笔谈等,将人、事、境融为一体,多层次、多角度表现人物。
C.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缝补长衫舒缓平和,图书馆笔谈紧张激烈,孟家话从军又回归平静。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事,充分展现了以孟嵋为代表的青年学子及以弗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7.小说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8.小说塑造了孟嵋、李之薇等青年学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他们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学习。
2022-07-0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资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十七年,疾甚。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注:①隐大子:指李建成。

(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征书檄   典:主管B.既闻征所为,召之   促:立刻
C.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   下:向下D.仁者播其   惠:仁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B.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C.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D.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始置于秦代,太子出行时为先导,唐代沿称,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B.贞观,年号名称。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明清时期亦有以年号作为皇帝称呼的,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陛下”后来演变为臣民对帝王的尊称。
D.三驱,三匹马牵引的车驾。古时帝王田猎出行时阵容浩大,车驾豪奢,魏征提出“三驱以为度”,劝谏帝王戒奢从简。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经历坎坷。他年幼命途多舛,处境悲凉。曾先后受任于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和李世民。
B.魏征正直敢言。当身为皇帝的李世民责备魏征令他们兄弟相争时,魏征却直言若太子听从自己的建议,便不会有杀身之祸。
C.魏征尽忠职守。他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积极进谏,共上奏二百多条奏章,全都切中事理并合乎太宗心意。
D.魏征胸怀社稷。他以隋朝灭亡的教训劝谏太宗知足节用;他劝谏太宗“十思”,并为其描绘了治国理政的美好图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022-07-06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因革新失败,刘禹锡被朝廷贬谪,先后置于朗州、连州、夔州及和州等地。此诗作于由夔州刺史赴任和州刺史途中。②王浚: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③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一“下”即“收”,表现了胜利者摧枯拉朽的气势。
B.颔联写眼前所见之景,“铁锁沉江底”“降幡出石头”,写出了双方的强弱对比、战争的方式和结局。
C.“山形依旧枕寒流”,诗句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山水相依的景象,又寓情于景,蕴含丰富。
D.本诗将历史、景物和情感糅合在一起,三者相映相衬,营造了苍凉的意境,给人沉郁顿挫之感。
15.诗歌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