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实验中学、鞍山一中等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末 2022-07-21 15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道,唐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他在《美学四讲》中将“审美”划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对照起来,如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文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国气象。“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这些黄金时代的诗歌中,今日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中华文明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大唐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的“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来到南京出任溧水县尉,写下一卷《中山復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

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国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摆在我们面前的五言七言、骈四俪六的古典诗文,好比一颗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无数的战乱与尘埃,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譬如,如今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放学与假日,围绕着沉重的课业,老师和学生之间不知道有多少明争暗斗、进退两难。从诗中我们发现,唐代的孩子们也有着相同的遭遇:“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似乎唐代也有着假期补课的陋习呢!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划“斯文万古存”的蓬勃生命。百代之下,其情一也。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142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抗战时期的西南后方,无数文人政客、贩夫走卒,吟诵着岳飞、辛弃疾、陆游的豪迈诗篇。在艰难时世中维持着不屈的抗争意志,泛黄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在这些古典诗文的韵律中,我们能找到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摘编自《21世纪的我们,究竟为什么读古诗?》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音声之关,对应感性的能力;第二是意境之美,对应审美的观念;第三是品格之美,对应道德的境界。读诗读到最后是读人,会引发读者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的我们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目的不仅仅是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敦品励行。

今天的我们依然在诵读流传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圣先贤的生命情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这才是中国古典诗词代有承传的重要意义。比如“诗圣”杜甫《缚鸡行》写了日常琐事对心灵的影响,“鸡虫得失无了时”的困扰,诗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但诗的结句给出智慧之钥——“注目寒江倚山阁”。“寒江”是远,“山阁”是高,这句是说,应当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注到宏大高远的目标上,把才华和生命投入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

古典诗词不仅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也和当代生活紧密相连。传统节日来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我们共同的感受。农历新年伊始,我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十五月圆,我们在心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久别重逢时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离别时深情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面对困难,我们用“千磨万击还坚劲”“梅花香自苦寒来”自我激励,也期许自己磨炼出“出门一笑大江横”的气魄胸襟。

千百年后的我们诵读古典诗词,还会被古人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

在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曲高和众”、雅俗共赏的过程中,诗词中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是诗词传播与传承的重心所在。在当代传播中,应在忠于原作基础上合理阐发中国古典诗词,结合当下生活使之深入人心,为今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滋养,这是诗词文化传承创新的根基所在。

摘编自张静《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以诗情滋养心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和电影电视等新媒体以短暂的视听刺激给人带来新鲜感,但在审美层次上与积淀千年的古典诗文难以相提并论。
B.在唐朝就有国外留学生考中科举,出任大唐官职,并写下诗文,由此证明,在古诗中,能感受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国气象。
C.无论是古代的诗人还是抗战时期的人们,都在对古代诗篇的阅读中汲取到了对抗艰难时世的不屈的抗争意志,铸就了民族精神。
D.材料二中,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的三个层次,与材料一中,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将“审美”划分的三个层次,一一对应。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不是为了熟读成诵,而是为了涵养身心,敦品励行,引发读者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B.诵读古诗词,体会圣贤的诗心,以提升自己的修为,实现与圣贤的生命情感碰撞,是古典诗词代代相传的重要意义。
C.古典诗词历经传承,不仅己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且在当代生活的诸多场景中,依然有其鲜活的生命力。
D.在忠于原作基础上创造性地阐发古典诗词,为今人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滋养,是诗词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3.材料二的第四段缺少相应的论据证明观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此段论据的一项是(     
A.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B.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C.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D.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实例分析说明。
5.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为什么要诵读古诗?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受酷刑喊冤阎罗殿   遭欺瞒转世白蹄驴

莫言

我的故事,从19501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鬼卒还用叉子把我叉起来,高高举着,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鬼卒小心翼翼地将我安放在阎罗殿前的青石板上,跪下向阎王报告:

“大王,炸好了。”

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

“西门闹,你还闹吗?”

“冤枉!”

我喷吐着腥膻的油星子喊叫:冤枉!想我西门闹,在人世间三十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钢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我不服,我冤枉,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然后一拍惊堂木,说:

“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在本殿法外开恩,放你生还。”

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间王扔下一块朱红色的三角形令牌,用颇不耐烦的腔调说:

“牛头马面,送他回去吧!”

掖了令牌的那位鬼卒,搡了那个扯我胳膊的鬼卒一把,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教训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的口吻说:

“你的脑子里灌水了吗?你的眼睛被秃鹫啄瞎了吗?你难道看不见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酥焦了吗?”

在他的教训声中,那个年轻的鬼卒翻着白眼,茫然不知所措。掖令牌的鬼卒道:

“还愣着干什么?去取驴血来啊!”

那个鬼卒拍了一下脑袋,脸上出现恍然大悟般的表情。他转身跑下大堂,顷刻间便提来一只血污斑斑的木桶。

他将木桶沉重地蹾在我的身边,使我的身体都受了震动。我嗅到了一股令人作呕的腥气;一股热烘烘的腥气,仿佛还带着驴的体温。一头被杀死的驴的身体在我脑海里一闪现便消逝了。持令牌的鬼卒从桶里抓起一只用猪的鬃毛捆扎成的刷子,蘸着黏稠的、暗红的血,往我头顶上一刷。那鬼卒如一位技艺高超、动作麻利的油漆匠,一刷子紧接着一刷子,将驴血涂遍了我的全身。到最后,他提起木桶,将其中剩余的,劈头浇下来。我感到生命在体内重新又汹涌澎湃了。我感到力量和勇气又回到了身上。没用他们扶持,我便站了起来。

在两位蓝脸鬼卒挟持下,我们穿越了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幽暗隧道。

终于走出隧道,然后登上高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伸出白胖细腻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手,从一只肮脏的铁锅里,用乌黑的木勺子,舀了一勺洋溢着馊臭气味的黑色液体,倒在一只涂满红釉的大碗里,鬼卒端起碗递到我面前,脸上浮现着显然是不怀好意的微笑,对我说:

“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忘记。”

我挥手打翻了碗,对鬼卒说:

“不,我要把一切痛苦烦恼和仇恨牢记在心,否则我重返人间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我昂然下了高台……

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难道她们知道我要回来吗?我对鬼差说:

“二位兄弟,一路辛苦!”

我看到鬼差蓝脸上的狡猾笑容,还没来得及思考这笑容的含义,他们就抓着我的胳膊猛力往前一送。我的眼前一片昏黄,就像沉没在水里一样,耳边突然响起了一个人欢快的喊叫声:

“生下来了!”

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的腚后。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

选自《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第一章)(有删改)

文本二:

创作于2005年的《生死疲劳》,是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用莫言的话说,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这本书,才把这个殊荣授予了他。

《生死疲劳》讲述了一个冤死的地主西门闹,在历经了六道轮回,依次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和一个带着先天缺憾的大头婴儿的故事。故事主要以动物们的独特视角,来体悟和审视19502000这几十年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下,一个叫做高密的乡村,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的变迁与改革。而引发这一次次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便是土地这个沉重却不可逾越的具体事物。通过对几代典型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执着和坚守,以及中国式农民的朴实、勤劳与坚韧。

这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然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却又带着浓烈的中国风韵味,它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作者深受影响的乡土文化相融合。诸如作为本书主线的“六道轮回”,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穿插引用,和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方言,都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另外,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更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致敬与发扬。总之,在风格上,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

摘自孙克艳《飘零而执着的人生之舟——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

6.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地主西门闹因土改蒙冤被毒毙后其灵魂不服冤情,先大闹阎罗殿,后又先后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猴、狗、人的故事。
B.西门闹在阴曹地府受尽了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都鸣冤叫屈,可是阎王也无法改变现实,最后阎王法外开恩,让他转世。
C.“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冤屈、不服和不甘。
D.西门闹游走于阴阳两界、人畜六道,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坚韧的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虽无“下回分解”这一说,但是结尾“我睁开眼睛……竟成了……小驴子”,对读者也有无限的吸引力。
B.西门闹打翻孟婆汤、走下高台一段,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他想要与家人相聚,也为下文写他真的转世回到家里做了铺垫。
C.小说语言幽默、诙谐、俏皮,成功化解了故事的沉重感,但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复杂情愫。
D.小说运用了荒诞的笔法,通过写西门闹的转世轮回,反映了世事沧桑、社会变迁,给读者带来“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的感受。
8.文本一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9.孙克艳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请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B.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C.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D.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于乡: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明朝考中举人郎有做官的资格,省级考试,第一名为解元。
B.服甫阕:甫,刚刚。服阕,守丧期满,近义词语还有:服毕、服除、终丧、终制、脱服。
C.币:字形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本义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在这里泛指礼物。
D.太仓:指粮仓,仓库名还有济农仓、广惠仓、常平仓。仓、廪、庾,放粮食;帑,放钱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而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研究广泛,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B.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帐迎接,杨廷和认为此要求不合皇帝身份,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C.杨廷和苦口婆心劝谏皇帝不要听奸佞小人的话,要以祖宗大业为重,希望皇帝学习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的治政方法。
D.杨廷和为国操劳,皇帝却率性而为。他多次请求退休,皇帝准许他退休之后很快就醒悟到杨廷和的功绩,无限感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
(2)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遭官督织造。
14.结合文章,简要概括杨廷和的形象特征。
2022-07-1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鞍山一中等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周密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注]①本词是词人在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后流亡时所作。②王粲登楼:王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老监:指自号“四明狂客”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篇三句,既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又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烘托了词人抑郁而沉重的心情。
B.“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写出了昔日的登览胜地蓬莱阁,如今一派荒芜落寞的景象,以此象征了大宋王朝的沉沦、山河的破败。
C.“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诗人在国破家亡之际重见美好的江山,感时伤怀,难掩内心巨大的创痛。
D.结尾两句,由今而古,由虚而实,向空处寄情。词人要召唤贺知章一起来赋诗消忧,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遗,实则更显忧愁郁结,难以消除。
16.此词颇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22-07-15更新 | 32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鞍山一中等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