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项城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末 2022-08-08 11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就在于,对工具合理性的关注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而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义之一就是体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本身对于价值合理性所作的追求。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会在社会运行层面和人的发展层面上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B.文章从四个方面来论证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的特有作用,这四个方面层层深入。
C.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的特有作用,这三个方面也层层深入。
D.文章在论证上没有列举事例,只单纯地讲道理,论证手法的运用上,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材料二:

在中国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一大亮点。伴随着全球抗疫,很多国家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会考虑尝试中医药治疗的方法。此次疫情对中医药拓展海外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目前中医药出海依旧困难重重,要进入海外医院并非易事。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中药出口金额停留在数十亿美元级别,未能取得更大突破,而西药制剂出口额已经突破百亿美元级别。悬殊的数额背后,是中药出海面临的现实困难。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中药作为药品注册在美国尚未取得零的突破,在欧盟能成功注册的也屈指可数。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庆友表示,在我国抗疫中,中医药的有效性已被证明,但中医药体系和西医理论体系差异较大,中医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能被接受。中药是多靶点干预,一般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这也是中药难以通过外国药品审批,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所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中药走山国门面临的巨大挑战。海外国家对中医药不了解、不理解;而且各个国家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制约了中医药在全球的上市推广。当前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超过国内中医药。许庆友表示,中医药产品走出去,关键在于要让中医药文化先走出去,让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被海外人士广泛接受,中医药产品自然就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许庆友建议,中国不光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可借鉴日本汉方医学的提取和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

(摘编自高博等《中医药出海,敢问路在何方》)

材料三: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规测》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初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推进。《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健全实施机制,注重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

(摘编自《“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在发展中已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并整理归纳了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可见只要继承中医药传统,就能开发新药,造福人类。
B.中药难以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与中药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以及各国药物注册审批法律不同有关。
C.尽管在全球抗疫中很多国家开始使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但中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被接受,在美国和欧盟尚未取得明显突破。
D.《“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有助于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并确保2025年健康中国建设能够全面实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从中国医药学宝库中发掘出青蒿素,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应优势互补。
B.严峻的国际抗疫形势给中医药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带来了契机,但中医药国际化并非易事,一些困局仍然待解。
C.《“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D.《“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旨在推动中西医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6.请结合材料针对中医如何走向世界,提出合理化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喂鸡

王春迪

外乡人说老街,说街上的钱眼儿比那路边的榆钱儿还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弯腰去捡了。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街商铺遍地,人流如织,物阜民丰,随便给你一个插脚的地儿,卖个扫帚、箩筐、竹席啥的,不用走街串巷扯着嗓子吆喝,也够糊口了。

正因如此,蔡老谋的媳妇,每每见到蔡老谋闷在家里侍弄那几只大公鸡,火气就直往上蹿!媳妇觉得蔡老谋养鸡卖不了几个钱,还不如编个席、拉个煤到街上卖。媳妇隔三岔五就骂蔡老谋,瞧你这出息!你每天空着手出去拾粪,也比弄这几只鸡强!脑子灌鸡屎了,养鸡就养鸡呗,偏偏只逮着公鸡养,等着公鸡腚里给你拉个金蛋来吧!

蔡老谋由她说,也不搭理,只是进屋抓了把小米,背着手就出门了。那些公鸡见状,就跟有绳子拽着似的,乖乖地凑成一团,跟着蔡老谋出门溜达去了。

蔡老谋的这些公鸡,打去年年前就开始养了,当初,为了这几只鸡,蔡老谋走遍十里八村,选的都是那种身高羽艳的种。每天,吃的是稻谷玉米菜叶,喂的是蚯蚓蚂蚱米虫,偶尔,蔡老谋还弄几只小蜈蚣给它们啄啄。没事时,就带它们出去爬高、遛弯儿。一年下来,这几只公鸡眼似珍珠,冠如火焰,尾似彩虹,爪如金钩。羽毛油亮,似绣袍锦缎;步履强健,如将军出征,好不威武!清早打鸣,那叫声好似利剑一般,直冲云霄,简直要把天给捅破了!

腊月二十九那天,天不亮,蔡老谋便起身,从鸡舍里抱了一只公鸡,直奔老街而去……

这天清早,老街首富海爷府上的大门刚一打开,便见一只金羽红冠大公鸡昂首挺颈、精神抖擞地在院子里迈着方步,毫无胆怯之色。正当大伙儿无比惊奇的时候,那公鸡挺立在院子中间,铆足了劲儿,喔喔地亮了一嗓子。那个鸣儿打得清脆敞亮,余音绕梁,像是在人的耳边吹了一口仙气,把府上男女老少都给叫醒了!

当天上午,管家就让人把鸡抱到了海爷跟前,并把这喜庆事儿告诉了海爷。海爷听罢,桌子一拍,连说三声好!要知道,接年就是鸡年,大过年的,就“开门见鸡(吉)”,对于生意人来说,这是多喜庆的事儿啊!更何况,这只公鸡,似天鸡一般色彩鲜艳、威风凛凛,看一眼就想上去摸一把。海爷让管家抱到各个屋里去,给老太太和大奶奶瞧瞧,让她们也高兴高兴。海爷的小儿子,今年十岁,听大人说了这件事儿,手舞足蹈,还像模像样地写了一首诗,惹来大伙儿一阵夸赞。

哪想到,正当午的时候,有个下人来禀告管家,门口来了一个老农,说自己一只公鸡进了府里头,想把它要回去。

管家眉头微微一皱,照理,是该把鸡还给人家。堂堂一个大户人家,霸着穷人家的一只鸡,愣是不还,说出去,不让人笑死才怪!可大过年的,多好的一个彩头,整个府里老老少少喜庆一番,又这么还回去了,谁甘心?东家知道了,铁定会不高兴的。

想到这里,管家顺手抓了一包果子,对下人说道,带我去见见那人。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蔡老谋。管家见他时,蔡老谋正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破短袄,腰间用草绳系着,两手揣在袖筒里。

管家问蔡老谋,那鸡,是你的?

蔡老谋躬身道,咱一乡下人,给俺十个胆,也不敢讹到这儿啊,那只鸡的鸡冠上有一块黑点儿,是两个月以前让别的鸡给啄的,不信,您瞧瞧?

管家微微一笑,把手上的果子递给蔡老谋,顺带着,又从袖筒里掏了一个小银锭给他。

管家笑道,这大过年的,讲究你来我往。这只鸡,既然进了门,就算你送给咱府上的新年贺礼吧。这些东西你先带去,不成敬意,赶明路过这儿了,不嫌弃的话,进来歇歇脚。

一只鸡竟然给了一个小银锭!这都够买满满一车的大米了!一旁的下人看了,惊得直吐舌头!

蔡老谋听罢,腰一弯,手一拱,说了一堆吉祥话。

管家不待他说完,抱了抱拳,便转身回去了。

谁能想到,这只公鸡,恰恰就是这个看似老实巴交的乡下老汉故意放在门口的。更想不到,就这个不起眼的乡下老汉,用他养的这些鸡,年前年后,几乎把老街上几个大户人家走了个遍!开春以后,蔡老谋用这些大户人家给的鸡钱,修了屋引了渠,娶了儿媳买了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欲扬先抑,先借蔡妻之口使读者对蔡老谋产生游手好闲的印象,再借因喂鸡发财展示他的精明。
B.“一旁的下人看了,惊得直吐舌头”,写下人的反应表情,侧面表现了蔡老谋靠公鸡发了笔财。
C.小说通过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了海府管家心思细密和办事周全的形象特点。
D.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布局谋篇,故事情节曲折有致,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8.文中画线部分是怎样细致描写公鸡的?这样写在结构上有怎样的好处?
9.有人说蔡老谋是个值得肯定的人物,有人说蔡老谋并不值得肯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2022-08-0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项城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神器之重                 当:处于
B.永保无疆之                    休:休息
C.纵情以傲                       物:事物
D.此非贻子孙者                 厥:相当于“其”
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必固根本                         不及
B.根不固求木之长               不持
C.居域中                         议法度而修于朝廷
D.斯亦伐根求木茂               虑壅蔽则思虚心纳下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的画面。
B.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近处,看到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远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C.颈联最为精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山脊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山脊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感。
D.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远近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15.第三联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022-08-08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项城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