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期末 2022-08-19 3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实践是重民生,善治的本质则为“厚民生”,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富民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谓是其根本性关切。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价。鲁哀公问政于孔于,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论述说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韵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己”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用儒家的说法即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所谓“尧舞之泽”,其间最为基本的就是人民的生计问题。儒家一再提醒“治人者”,要如古圣王一样,以天下为己任,以民生为天职:“恶思悉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菽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得好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如何。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仿修时。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正因为如此,所以儒家深信,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治理良善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民富民乐的社会。

中国古代有“儒如五谷”之说,喻示儒家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儒家“富民、厚生”论,就是这一意义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体现,而其取向显然是追求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

(摘编自胡发贵、李宁《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民是俗家的核心关切,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本哲学中的“民本”“民生”思想。
B.儒家认为“治人者”需优先考虑民生问题,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
C.禹、稷为代表的古圣王主动承担对人民的政治资任,是儒家眼中“为民父母”的典范。
D.《礼记·礼运》描述了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面貌,而“行大道”是其实现的物质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强调富民为前提,论证富民思想在儒家思想中的突出表现。
B.第二段举“子贡问政孔子”的故事,旨在论证儒家认为民生问题对国家治理重要而紧迫。
C.文章先提出论题,然后从四个维度论述儒家富民主张的当代价值,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D.文章多次运用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权威性和逻辑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之所以把“足食”置于“足兵”之前,是因为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B.荀子从人性角度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其生张与孟子“恒产决定恒心”的富民观相近。
C.“治人者”只要效法尧舜以天下为己任、就能实行善政,让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
D.儒家的“富民、厚生”论不仅对古代社会意义重大,而且对当今治国安邦有更深远的意义。
2022-08-17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来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中国坚定不移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大力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初步柱算,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8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4.7%,其中,风电、光电、水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8亿千瓦、2.5亿千瓦、3.7亿千瓦、4989万千瓦、光电和风电装机容量校2005年分别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

图1   2011-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图2   2011-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盘

(摘编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在碳减排、碳交易、碳足迹、低碳,甚至零碳中所说的碳,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各类温室气体。为了便于统计计算,人们把这些温室气体按照影响程度不同,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所以大家常常用二氧化碳指代温室气体。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经济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清洁、低能耗模式的转变。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碳达峰与破中和相辅相成。由于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总量相时固定,远选少于工业发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必须通过制定并实施碳达峰方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此外,碳排放峰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难度越大、耗时越长。

(摘编自《碳排放峰值越高越好吗?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年10月13日)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将是一场长期、广泛、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7月16日上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伴随着这一市场的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就此成立。如何进行碳交易?举个例子,一家电力企业每年碳排放配额有600万吨,如采做到了很好的节能减排,只排放碳300万吨,则剩余的300万吨额度可以出售,卖给其他排放额度不够用的企业。而这个交易,需要在碳交易市场上完成。

“国内外实践表明,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特定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与传统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并且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认为,未来“双碳”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是低碳科技的攻关,另一个是全民减碳意识的增强。在他看来,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将会极大推进“双碳”工作,因此需要我们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更广泛的公众参与也很关键,“双碳”工作的这“最后一公里”需要每个人的低碳足迹来“填满”,绿色,出行、简约包装、垃圾分类……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推动力量。

(摘编自《碳排放权交易,中国大步踏出自己的路》,人民网,2021年8月3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20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经济增长整体呈负相关,可见我国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完全行得通。
B.2011-2020年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逐年递增,其中水电容量最大,增幅由大到小依次为水电、风电、光电、核电。
C.2020年我国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这表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趋势已得到一定的扭转。
D.我国大力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既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能推进能源绿色低磁转型,从而更好地应对环境气候变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排放峰值越高,意味着工业发展排放的碳量远高于植树造林、工业固碳所吸收的碳量,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越难扭转。
B.经济发展由高托能向低耗能传变过程中,一般是先实现碳达峰,温室气体排放盘由增转降,并继续降低才能最终实现碳中和。
C.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经济而非行政手段,以较低成本达成特定减排目标,带动投资和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D.中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行的努力,会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6.如何更好促进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8-1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硪工号子

安晓斯

晨光熹微,春风骀荡。黄河老田庵控导工程大坝,轮椅上的黄波涛老人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地望着眼前波光粼粼的黄河。仿佛听到了古老黄河的咆哮声,仿佛看到了千军万马抢险的场面,仿佛听到了抛石打桩的吭唷声,老人的耳边,陡然响起那昂扬厚重的“硪工号子”。

往事,记忆犹新。

……

险情突发。决堤口汪洋恣肆。堤外,有万千百姓,有万顷良田。

抢筑埽坝。身为黄河工程队队长的黄波涛,迅速带领河工们打桩、拉绳。桩为两米长的柳木、榆木,绳为苘麻做成的六丈绳、八丈绳。他们在堤坝处打桩,用桩绳紧密联结,筑丰埽坝。赤裸着上身的黄波涛,紧握重约9公斤的铁油锤,猛打桩顶,随着落锤时短促有力的“欸”声,一根根木桩被砸入堤坝。手硪队8名河工挺起重约40公斤的圆柱形铁硪,伴随着铿锵顿挫的“硪工号子”,精准砸桩。

洪水滚滚,湍急凶猛。生死,就在一瞬间。

河工们回填土方,夯实基础,重筑堤坝。“起硪!”黄波涛一声令下,石硪组迅速分区集结。每组17名河工一起弯腰,绷紧苘麻编制的硪辫,高起石硪,重重地砸向堤坡。险工地段传出“咚、咚”的声响,“硪工号子”在黄河回荡。

日落昆仑黑了天,鸟投树林虎登山。

行路客人住了店,千家万户把门关。

灯火通明白如昼,抢险堵口战犹酣。

……

黄波涛14岁就参加了黄河抢险队,他的家乡武陟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是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腰”。从武陟老田庵控导工程大坝望向南岸,便是郑州桃花峪——黄河近八百里悬河的起点。黄河从此摆脱最后一处山地的束缚,开始在广袤的平原地带“奔腾不息”。

黄河自古周期性泛滥,痴爱黄河,就得摸透黄河的脾气。经历了多次抢险的黄波涛,在肆虐的洪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大张庄,惊心动魄的抢险。面对脱缰野马般的黄河水,苦思良久的黄波涛豁然开朗,他发明了“柳石混合滚厢”“柳石混砸”等等名抢险“绝活儿”,刷新了传统埽工技术。

“抛厢!”“河势上堤!”“河势下挫!”“抛石!”黄波涛的声音嘶哑了、浑浊的河泥裹着汗水,把他塑成黄河上一尊活动雕像。人,岿然不动!水,才顺河东流!紧急时刻,黄波涛和河工们在水中构建的人墙、修筑的埽坝和“柳石泥合滚厢”一起,给飞扬跋扈的黄河决口处箍上了一道“金箍兄”。

抢筑埽坝!打桩、拉绳、捆枕、推枕、捆抛柳石枕、推掷铅丝石笼。河工们回填土方,夯实基础,重筑堤坝,“起硪!”打硪河工们一起弯腰,绷紧硪辫,高起石硪,重重地砸向堤坡。伴随着“咚、咚”的石硪声,“硪工号子”在黄河上空回荡。

黄波涛喊唱的“硪工号子”随着施工地点的不同而快速变换。“慢号”“紧急风”“沾地起”“大定刚号”……这些不同的硪号,号词不同,速度不同。声音的变化,决定着石硪的高低与快慢,指导着硪工掌握起落的“火候”。

大堤筑得高又宽,砸紧土石平又坚。

修建闸门提灌站,治好沙荒压盐碱。

曲折连绵八百里,大海入口到邙山。

黄河两岸变良田,面貌改变全靠响。

……

时光茬苒,记忆如电影般频闪。此时,黄波涛已是90多岁的老人。欣慰的是,祖孙四代都是黄河河工,孙子黄志远早已是黄河工程队的队长,延续着他悠长的治黄梦。

今天,电视台要拍摄《黄河记忆》专题片,黄波涛老人应邀出席,再指挥一场传统黄河抢险,再喊一回久违的“硪工号子”。

抢筑埽坝!“河势上提!”“河势下挫!“柳石混合滚厢!”随着黄波涛老人一声令下,500名黄河河工投入紧张的抢险之中。打桩、拉绳、捆枕、推枕。回填土方,夯实基础,重筑堤坝。

大坝上,10盘石硪系着红飘带。“起硪!”黄波涛老人喊出了雄浑高亢、激昂慷慨的“硪工号子”。170名硪工精神抖撒,一起弯腰,绷紧硪辫辩,高起石硪,重重地砸向堤坡。伴随着“咚、咚”的石硪声,“硪工号子”再度在黄河上空回荡。

黄河黄,黄河长,黄河凶猛最难防。

水来挡,险来抢,固守大堤不受伤。

险工林立赛战场,石料堆积如山岗。

任凭惊涛与骇浪,把守黄河享安康。

……

暮色苍茫,雾岚弥漫,黄河东流不息。轮椅上的黄波涛老人紧紧拉着孙子黄志远的手,禁不住潸然泪下。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20期,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晨光熹微,春风骀荡”,结尾“暮色苍茫,雾岚弥漫”,以环境变化暗示从早到晚的时间流逝,首尾照应使文章有始有终,浑然一体。
B.小说描写90多岁的黄波涛老人“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刻画了老人饱满的精神状态,与他年轻时不畏艰险筑堤治黄的硬汉河工形象相契合。
C.小说中大张庄抢险场面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怒杀仇人一段,在描写人物动作时都多用短句,简洁短促,节奏感强,突出了紧张感。
D.小说通过老河工黄波涛的回忆、着重描写了两次抗洪抢险的场面,意在表现黄河水肆虐给沿岸百姓带来的恐慌,表达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8.小说三次引用“硪工号子”,请分别分析其作用。
9.文章结尾部分写道:“轮椅上的黄波涛老人紧紧拉着孙子黄志远的手,禁不住潸然泪下。”黄波涛老人为什么会“潸然泪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08-1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九月,上曰:“比见群臣屡上表贺祥瑞。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丁未,诏:“自今大瑞听表闻,自外诸瑞申所司而已。”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命毁其巢,纵鹊于野外。元年关中饥,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五年秋九月,上修仁寿宫,又将修洛阳宫,民部尚书载胄表谏,以“乱离甫尔,百姓凋敝,帑藏空虚,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炼”;上嘉之,曰:“载胄于我非亲;但以忠直体国,知无不言,故以官爵酬之耳。”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求绝城,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方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其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联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C.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D.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司,司即主管,所司指职责或主管的官吏。文中意为主管的官吏,又称“有司”。
B.就食,文中指出外谋生,《史记》“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中“就食”一词与此同义。
C.民部,隋朝设大部之一,唐初因避讳改称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科举等事务。
D.帮在古时指收藏钱财的仓库,又指钱币和财物、帑藏,亦作“帑臧”,文中指国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搬家忘记妻子之人与忘掉自身的夏桀、商纣都是健忘之人,与剖身藏珠的西域贾胡一样荒唐可笑,唐太宗认可他的看法。
B.唐太宗不迷信祥瑞,他把尧舜和桀对作对比,认为祥瑞出现并非明君之兆,得到贤才才是祥瑞之事、并命人毁掉被称为祥瑞的鹊巢。
C.唐太宗将修筑宫室、民部尚书戴胄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担心国家百姓难以承受,上表劝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对戴胄于以嘉许。
D.唐太宗认为国君想要降服远方的盛名而招抚偏远国家,于国无用且损耗百姓,自己不想要如此虚名,因此不接受康国归附的请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2)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2022-08-1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