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三 二模 2022-08-17 3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胞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

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朱光潜认为,要所见的境界成为诗的境界,“见”的作用非常关键。它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的‘见’必为直觉。”从克罗齐的观点得知,“见”所生的“觉”有两种,一为“知觉”,一为“直觉”。知觉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也就是“名理的知”。正如我们观察一个人,假使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一个学生”“他是某某的儿子”等等,那么见到的便是名理的知觉;如果看到的仅仅是他自身的形象,比如他的笑容、他眼睛里的光芒等等,如同在凝视一幅人物画,无形中割断他的社会关系,这时所见的就是“直觉”了。直觉见出诗的境界,因此诗的境界中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朱光潜认为思考和联想对于诗自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思考和联想是直觉前的一种准备和酝酿。在经过思索和联想后,思路于瞬间豁然开朗、畅通无阻。境界通常是突然显现于这种灵感来临的一刹那,使人顿时心怀澄明、别无旁骛。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但不可能同时存在、同时进行,这一点在“见”时犹为重要。“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意义。”在思考和联想时,决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而在此后的凝神观照阶段,必须忘却外在一切,聚集所有的意识将诗的内容看成具体的形象从而烘托出生动的情境,整个人才能投入到当中去。“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摘编自刘晓宁《论朱光潜的诗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所见物形象几乎都是“见”所主动创造的,尤其是当“见”为直觉时。
B.每首诗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二者相契。
C.人与人性格、情趣和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高下之分。
D.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不可能同时存在,也绝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有一种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
B.“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
C.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故欣赏与创造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D.若诗人作诗时没有在直觉之前进行思考和联想,就难以捕捉一刹那的灵感,从而生成诗歌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关于“诗的境界”论述的一项是(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社交、娱乐、购物到出行,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这一变化在赋能数字产业、释放科技创新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短视频沉迷现象就是其中一种。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需要提升数字素养,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伦理智慧加以调适。

近年来,数字伦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所谓数字伦理,是指立足以人为本,在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要求和准则,涉及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比如,在社会层面,如何弥补“数字鸿沟”,让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加公平可持续;在企业层面,怎样避免技术滥用、不当采集用户数据,以正向社会价值创造为目标;在个人层面,应该怎样区分现实与虚拟,化解网络成瘾、短视频沉迷等困扰,解决注意力缺失、知识碎片化等问题。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才能让人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而不是被数字和算法驱使。

短视频沉迷等现象成为很多人的困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技加速创新,而观念、伦理和法律等相对滞后造成的。对此,应该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在创新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一方面,对那些明显不正当的企业行为和严重的侵权行为,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比如最近对平台垄断、侵害用户权益等行为开展治理;另一方面,应通过价值观、伦理规范等柔性调节,促使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更加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协同治理,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其中的关键,是明确造福人类、可持续发展、公众利益优先、共享科技红利等科技伦理原则,并通过制度安排、产品设计和服务规范,嵌入数字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各个环节。

对于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个体而言,数字素养意味着如何更好面对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独自面对各种电子屏幕和数字界面,每个人的注意力和行为数据也成为数字技术持续获取的目标。这一趋势不仅产生了隐私保护,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与陷阱等问题,还造成了注意力缺失、游戏与短视频成瘾等心理与行为失调。改变的关键,在于个体能够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反思数字技术对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学会自我调造适度节制,让自己掌握信息获取和遨游数字世界的主动权,而不是被碎片信息所淹没,甚至沉溺于数字娱乐不能自拔。要让数字娱乐和虚拟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进而借助虚拟生活改善现实生活的质量,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科技造福社会和人民,需要全社会提升数字素养,让科技成为自我实现与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梯。

(摘编自段伟文《数字化时代需要“数字素养”》,《人民日报》2021年6月7日)

材料二:

特斯拉女车主在上海车展维权的事件在网络世界不断发酵,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议题。事关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在大众追问的情绪因素以外,我们更需要理性地检视特斯拉事件折射的诸多数据治理问题。

从历史上看,我国高度重视数据主体的权益保护,从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到2017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从刑法到民法典,现行法律法规都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满足用户围绕其数据的安全可信利益。一方面,应当保障用户对数据可控,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不应该利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便利条件非法获取用户重要数据,损害用户对自己数据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应当保障用户对系统可控,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不应通过网络非法控制和操纵用户设备,损害用户对自己系统的控制权;此外,保障用户的选择权,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应利用用户对其产品和服务的依赖性,损害用户的数据安全和利益。

在数据流转利用的过程中,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他们担负义务的实现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数字生态的法治水平。目前各界从业单位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建设数据合规风控体系,自觉以实际行动遵从法律法规要求,满足民众的各项数据权益诉求,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与品牌形象。事实上,在当下实践层面,企业等各类主体依法根据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做出同意,开展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披露等活动,已经成为普遍的业务共识。而除非取得个人单独同意,企业等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公开披露处理的个人信息,更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二审稿的明文要求。

(摘编自吴沈括《“特斯拉维权”背后是数据法治化命题》,《光明日报》2021年5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是网络成瘾等现象出现的唯一原因。
B.数字伦理是人们在开发、利用和管理数字技术时遵循的要求和准则,是关于人和技术关系的行为规范。
C.若在科技加速创新的同时,观念、伦理和法律等也得到相应发展,那么短视频沉迷等现象就有可能避免。
D.自2012年以来,我国的刑法和民法,都高度重视对数据主体的权益保护,确保用户利益不受侵犯。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确可持续发展等科技伦理原则,是柔性调节创新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动态平衡的关键。
B.只要科技加速创新,就会催生隐私保护、大数据杀熟等问题,造成个体沉溺于数字娱乐不能自拔。
C.个体若能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学会反思,学会自我调适、适度节制,就可能避免心理与行为的失调。
D.特斯拉女车主在上海车展维权的事件,引起人们对此事件所折射出的数据治理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6.大数据时代,如何才能保护好个体数据权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推拿(节选)

毕飞宇

都红来到“沙宗琪推拿中心”,比王大夫和小孔还要早些,当然,也早不到哪里去,也就是几个月的光景。

都红学推拿不能算是专业,顶多只能算是半路出家。还在青岛盲校的时候,她的大部分精力一直都花在音乐上了。如果都红当初听从了老师的教导,她现在的人生也许就在舞台上了。一个残疾人,只有通过千辛万苦,上刀山、下火海,做——并做好——他不方便、不能做的事情,才具备直指人心、感动时代、震撼社会的力量。钢琴老师像一个木匠,她把都红打成了一张凳子,放在了钢琴的前面。都红的进步可以用神速去形容,仅用了三年的工夫,她的钢琴考试达到了八级。都红创造了一个奇迹。

初中二年级,都红的奇迹突然中断了。是她自行了断的。都红说什么也不肯坐到钢琴的面前去了。

这一切都因为一次演出,是一台向残疾人“献爱心”的大型慈善晚会。晚会上来了许多大腕,都是过气的影视明星和当红的流行歌手。但是就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她“无名指无力”这个老问题再一次出现了。为了增加无名指的力量,都红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发力,她借助于手腕的力量,把无名指往琴键上砸。这一来都红手指上的节奏就乱了,都红自己都不敢听了。这哪里是巴赫?这哪里还是巴赫?

都红是唯美的。她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停下来。停下来,从头开始,重来一遍。可是,这不是练琴,这是公开演出。都红只能顺着旋律把她的演奏半死不活地往下拖。都红的心情严重地变形了。很不甘。她像吃了一大堆苍蝇。手上却又出错了。她的演奏效果连练琴时的一半都没有达到。都红只有破罐子破摔。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懊丧。

等完最后一个节拍,都红吸气,提腕,做了一个收势。总算完了。第三创意曲丑陋不堪。太丢人了,太失败了。这个时候的都红终于有些憋不住了,想哭。掌声却响了起来,特别地热烈,是那种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都红就百感交集。站起来,鞠躬。再鞠躬。女主持人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女主持人开始赞美都红的演奏,她一连串用了五六个形容词,后面还加上了一大堆的排比句。一句话,都红的演奏简直就完美无缺。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她这样的人能把钢琴弹出声音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女主持人抓住都红的手,向前拉,一直拉到舞台的最前沿。音乐响起来了,是小提琴,一点一点地,由远及近,由低及高,抒情极了,如泣如诉的。女主持人的情感早已酝酿起来了,现在正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她情声并茂地问了一个大问题,“都红为什么要在今天为大家演奏呢?”是啊,为什么呢?都红自己也想听一听。台下鸦雀无声。女主持人的自问自答催人泪下了,“可怜的都红”是为了“报答全社会——每一个爷爷奶奶、每一个叔叔阿姨、每一个哥哥姐姐、每一个弟弟妹妹——对她的关爱”!小提琴的旋律回响在整个大厅,回响在“全社会”的每一片大地。这是哀痛欲绝的旋律,像挽歌,直往人伤心的地方钻。女主持人突然一阵哽咽,再说下去极有可能泣不成声。“报答”,这是都红没有想到的,她只是弹了一段巴赫。她想弹好,却没有能够。为什么是报答?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这笔债都红是还不尽的,小提琴动人的旋律就帮着她说情。人们会哭的,别人一哭她的债就抵消了。

都红的老师站在后台,她用她的怀抱接住了都红。她悲喜交加。都红不能理解她的老师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喜悦与悲伤,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应答。她只是在感受老师鼻息,炙热的,已经发烫了。都红似乎是被老师的鼻息烫伤了,再也没有走进钢琴课的课堂。老师一直追到都红的宿舍,问她为什么不去。都红把宿舍里的同学打发干净,说:“老师,钢琴我不学了,你教我学二胡吧。”

老师纳闷了:“什么意思?”

都红说:“哪一天到大街上去卖唱,二胡带起来方便。”

都红的这席话说得突兀了。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

(节选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主要采用大量精确细腻的心理活动,使都红这一人物形象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了丰富的呈现。
B.作者善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选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的变化,揭示主旨。
C.节选部分结局时都红语出惊人,话语内敛而富有张力,看似节制的表述,却蕴含着丰富而充沛的感情。
D.节选部分以都红为“盲人推拿师”这一边缘群体的代表,对“怜悯”进行思辨解读,充满人道主义关怀。
8.“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请结合上下文分析都红内心“苍凉”的原因。
9.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艺术。
2022-08-17更新 | 26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六月乙酉,以宗泽为东京留守。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和议,上疏曰:“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告和,暮入一说以乞盟,终至二圣北迁,宗社蒙耻。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今即位四十日矣,未闻有大号令,但见刑部指挥云,不得誉播赦文于河之东、西,陕之蒲、解,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帝览其言而壮之。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部,非泽不可。”乃以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泽威望素著,既至,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上疏请帝还京师。俄有诏,荆、襄、江、淮悉备巡幸。泽又疏言:“开封物价市肆渐同平时,商旅、士大夫之怀忠义者,莫不愿陛下亟归京师,以慰人心。其倡为异议者,不过如张邦昌辈,阴与金人为地尔。”真定、怀、卫间敌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又据形胜,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山水砦忠义民兵。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升飞为统制而谓之曰:“尔智勇材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飞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
B.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
C.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
D.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社:宗庙和社稷。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可代指国家。
B.东京:又称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市。东京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金鼓:镶有金属饰物的战鼓。古代以击鼓为进军的号令,用以激励兵士的士气。
D.市肆:市场上的店铺。北宋京城商品经济繁荣,店铺林立,比如酒肆、茶肆等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给皇上的奏疏中,宗泽痛斥和议派,说这些奸诈邪恶之臣整天在朝廷主张与金和议,最终导致徽钦二帝被俘,使朝廷蒙受耻辱。
B.宗泽在奏疏中对宋高宗也毫不客气,批评他不思复兴大宋王朝,在即位以来的四十天里,对金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令人失望。
C.宗泽慷慨激昂,表示愿赴国难;他受李纲推荐,主持开封事务,刚一上任,就安抚军民,修葺瞭望高台,屡次出动军队挫败敌人。
D.宗泽据有利地形,在京城外建造坚固堡垒,沿黄河形成连珠砦;他多次上表请高宗回京,高宗虽认可其御敌之计,但执意巡行东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旅、士大夫之怀忠义者,莫不愿陛下亟归京师,以慰人心。
(2)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
2022-08-16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