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开学考试 2022-09-11 2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我相信他继承了奥威尔和赫胥黎的传统,对未来进行了预言。我对他的理论坚信不疑。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最早激发我对这个观点产生兴趣的是一位比麦克卢汉更伟大,比柏拉图更古老的预言家。我年轻时研究过《圣经》,在其中我获得了一种启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这种启示来自十诫中禁止以色列人制作任何具体形象的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和很多其他人一样,我那时很疑惑,为什么上帝要规定人们应该或不应该怎样用符号表现他们的经历。除非颁布训诫的人认定人类的交际形式和文化的质量有着必然联系,否则把这种禁令归于伦理制度之中的做法是不可理喻的。我们可以冒险做一个猜测: 那些如今已经习惯于用图画、雕塑或其他具体形象表达思想的人,会发现他们无法像原来一样去膜拜一个抽象的神。犹太人的上帝存在于文字中,或者通过文字而存在,这需要人们进行最精妙的抽象思考。运用图像是亵渎神衹的表现,这样就防止了新的上帝进入某种文化。我们的文化正处于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换的过程中,思考一下摩西的训诫对我们也许是有益的。我相信,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语言不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同样的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我们对语言的了解使我们知道,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人们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所以,我们不敢斗胆宣称所有的人类大脑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考虑到,在语言之外还有如此丰富多样的会话工具,我们就不难想象,不同文化在世界观方面会存在多大的分歧。

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但是,他的警句还需要修正,因为这个表达方式会让人们把信息和隐喻混淆起来。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机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帮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和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

——(摘自波兹曼《娱乐至死》)

材料二: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波兹曼没有预想到互联网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这一媒介进一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印证着娱乐至死的当下。在这里,剽窃、拼凑的手法更为高超, 碎片化信息组合的能力更加强大。抄袭者或谣言传播者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个团队、一众人,也可能是一个指令,甚至可能只是一个机器思维系统,它利用大数据,制造人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都没有明确的主体性可言,因为他们的价值观都是被大环境阉割掉了的残次品,或是衍生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复制品。意义不再完整,从形式糜烂至思维深处。信息处理方式的拼凑法与内容的碎片化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智力的功能只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真正理解它们。人该有的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长的冷静与客观以及耐心等特质统统被抛弃了。人们不再低头沉思,而是在歇斯底里中跌入娱乐的深渊。

当图像开始占据文化中心之时,就意味着人们在对事物给予关注时,将重心从大脑的深度思考转向了肤浅表面的感官享受。詹姆逊表明,新潮作者在拼凑之余,的确还能设法使我们身处的日常文化现象浸透着一份幽默感。而这份幽默感就是文化的娱乐先行主义。大众在自我陶醉的映像世界中,迫使文化逻辑从严肃转向戏谑,使自我理性让位于情感的过度狂欢。当一切都以娱乐为原则,严肃的公众话语将会失去价值、失去信服力。背后牺牲的是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性批判精神,而所谓的娱乐至死就是物极必反,个人的理性让位于情感的狂欢,最终自我不复存在,真正的情感无所寄托。

(摘编自张雯雯《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后现代文化逻辑演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国人要想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有必要学习不同于西方语言系统的汉语。
B.《圣经》十诫中规定:不允许为自己雕刻偶像。这可以防止信仰中注入新内容。
C.图画、雕塑、互联网同语言一样,都可以被认定是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媒介。
D.媒介通过创造话语符号来直接说明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并证明这个世界存在的理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互联网为会话工具必然会影响到我们感受和定义这个世界的方式,从而影响我们的文化。
B.语言在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它用隐喻的方式帮我们理解和构建这个世界。
C.互联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戕害了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消解了公共价值观和理性精神。
D.如果文化的中心被图像占据,人们关注事物的重心会转向感官享受,这是一种娱乐化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2013年故宫博物院推出《胤祺美人图》APP让大众了解藏品信息和背后故事。
B.2020年《新闻联播》推出的短视频作品《主播说联播》频频引发网络热议。
C.退役解放军大校包明在互联网平台发布视频作品,纵谈国际关系,评论国家大事。
D.2021年15岁寻亲男孩刘学州遭遇蜂拥而至的网暴,最终在海边服药自杀。
4.材料一中,围绕“媒介对文化的影响”,作者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
5.赫胥黎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与此相似,有人认为我们将毁于如今这场新媒体狂欢。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我们应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09-06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少安吆着牛走近田二身边时,老汉正在路边的水沟里弯腰寻找什么破烂,他怔了一会儿,大概才认出这是一个熟人

少安对他说:二叔,快回去吃饭!

田二神秘对他微笑着,嘴里嘟囔说:世事要变……说完就又低头在水沟的碎柴烂草中翻搅起来。

少安心里随意感叹地想:如果我活成他这个样子,早就上吊死了!随即他又笑了,想:问题是活成他这个样子,往往连死都不懂了……田二父子俩是他队里的社员。他同情这两个不省人事的人。每当路上看见顽皮的村童欺负他们时,他总要把孩子们撵跑。田二的憨小子他干脆打发到大队的基建队上——那里劳动的人比较集中,好照看他。

现在,少安吆着牛已经进了村。

他正准备把牛吆到田家圪崂的饲养室里,二队长金俊武担一担粪,从东拉河的列石上走过来,招呼他说:少安,你等一下……

金俊武四十来岁,腰圆膀粗。此人是金家族里的一条好汉,精明且强悍。金家三兄弟,老大金俊文,杀猪、泥窑、垒锅灶,匠工活里都能来两下;老三金俊斌老实得快成了傻瓜。但因为有金俊武,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有成员在村里谁也不受气。俊武对长辈很有礼貌,做事在大面子上很宽阔,私人交往中不计较一些小亏小损,而且象少安一样,从不欺负村里的弱者,因此在金、田两族一般人中都有些威望。在村里的强人中间,包括田福堂在内,俊武都有点不服气,但他比较尊重和佩服比自己小好多岁的少安。这后生和他一样,精明得谁也哄不了,而且一身男子气,小小年纪就能独当一面,把一队搞得比他二队还好。他尽管和少安关系不错,但两个人心里也常在撬劲:看谁把自己的生产队搞得好。一年下来,他往往都败在少安的手下……

少安扯住牛缰绳站在公路边,等俊武从河道里上来。

怎的,俊武哥?有啥事要给我说?少安问金俊武。

你不知道?俊武看着他问。

少安确实什么也不知道。

你姐夫让公社拉到咱村,在你家后面的工地上劳教着哩。昨天晚上,还拉在学校院子里批判了一通!

少安脑子里一声。为啥?

听说是贩了几包老鼠……

俊武不好意思看少安的脸。他担起粪担说:你快回家去看看!听说你姐引着两个娃娃也到你家里来了……

少安脸上显出不在乎的样子。算个屁事!多不了白受几天苦,还能定成个反革命?你先忙去吧。

金俊武点点头,担着粪走了。

少安匆匆地把牛吆到饲养室,折转身就向家里赶去。

孙少安不愿意在金俊武面前表示任何慌乱,叫这个强人笑话他。但他现在内心中充满了焦躁和不安。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一件小事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混乱,甚至使一切陷于瘫痪。而眼前发生的又并不是一件小事。姐夫不仅使一家人蒙受耻辱,而且他家的生活越烂包,他这里的家庭也就要烂包的更快些——因为他和父亲绝对不可能丢开姐姐和两个孩子不管。他更知道,家里出了这样的大事,一家人都指靠他来解决。他一路往家里走,脑子里已经开始飞快地判断各种情况。

是的,这是公社出面搞的事;如果是本村,他就会立即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穿插,先找俊山叔,再找金俊武,然后找二爸,最后找田福堂……当然,还有许多人。而且他还不会都直接出面,各种交错制约的力量,就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双水村,他还是有些能耐的。

可姐夫是罐子村的,而这事又是公社搞的,和双水村没一点关系。他现在的能力看来无法解决这事。

怎么办?他上自家院子的土坡时,脑子里还象乱麻一般没有头绪。只有一点已经清透了:要解决这事,非要通过石圪节公社不可。可公社里那些领导,他也没有什么交情啊……

到了院子的时候,他把所有这些思绪暂时斩断。因为他首先要应付家里人的情绪。

他在家门口站了一下,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尽量轻松一些地推开了门。

他妈,他姐,他妹,他奶,老少四个女人一见他回家来,都又惊又喜,高兴得咧开嘴笑着,一个个泪流满面,就好像久盼的大救星突然从天而降。

少安为这场面感动得忍不住鼻子一酸。是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都把他看作是全家人的靠山。家里出了任何不幸事,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怎么能辜负亲人们的期望呢?

刹那间,一种强悍的男性豪气在这个二十三岁青年的身上汹涌地鼓涨起来!

他平静地问母亲:我爸出山去了?

他妈了一声,便撩起围裙揩干脸上的泪痕。

他姐兰花头一下伏在大弟的肩上,又出声哭起来了。

少安安慰她说:姐姐,你不要急躁,事情总有我哩!你看你眼睛都肿了。千万不敢伤身子,你还要拉扯猫蛋和狗蛋……那两个娃娃哩?”

叫少平引到外面去……兰香说道。

这阵儿,少安他奶坐在后炕头上,张开没牙的嘴只顾笑着。

少安从一个毛巾缝成的小布袋里,掏出一包从米家镇买来的蛋糕,拿出来放在奶奶的被子旁。他从里面捡了一块软点的,递到奶奶手里,说:奶奶,你吃这!软的,能咬动哩!老祖母接过这块蛋糕,指着旁边其余的,说:叫猫蛋狗蛋吃……

少安看家里人的情绪缓和下来以后,就一个人从窑里出来,转到了院畔上。到现在,他对姐夫的事,心里还是没有一点主意。

唉,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能有多少本事呢!他急躁地在院畔上走来走去。

他看见,院子东头那棵碗口粗的杏树,已经绽开了一树白粉粉的花朵。这树是他们家搬到这里时栽下的。往年,收麦的时候,总能在这棵树上摘一两筐金黄的甜杏子。除过一家人大饱一顿口福外,好心的母亲还要给村里一些人家的娃娃分一点。但这两年不行了,他的两个馋嘴小外甥早早就侵害完了。少安十分疼爱两个活泼的外甥,因为姐夫无能,他对这两个孩子担当着责任。他想,就是为了这两个孩子,他也要把姐夫的事有个平和的解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说姐夫出事,孙少安脸上仍旧显出不在乎的神情,这是因为他好强,但他内心还是感到耻辱的。“匆匆”“赶”等词语,表现出他内心的焦躁与不安。
B.孙少安疼爱活泼可爱的外甥,所以才想着竭力把姐夫的事情平和地解决,但这件事情牵涉到公社,他现在的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件事。
C.选文最后一段有关院子里杏树开花的情景描写以及孙少安对于往事的回忆,虚实结合,既增加了画面感,又丰富了意蕴。
D.选文语言朴实自然,很多词语和人物对话都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典型的时代印记,如“撬劲”“公社”“烂包”“拉扯”“猫蛋狗蛋”等。
7.关于选文中的次要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田二神秘地微笑,嘴里嘟囔“世事要变了”,看似随意,实则别具匠心,暗示下文孙少安家中出了事。
B.金俊武的出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关他的插叙文字,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在对比衬托中丰满了孙少安的形象。
C.孙少安的姐夫贩卖老鼠药而被劳教、批判,一家人因此感到耻辱,这反映了特殊时代人情冷漠的主题。
D.女人们“高兴得咧开嘴笑着,一个个泪流满面”的神态描写,既写出了她们内心的惊喜和激动,又显示出孙少安在家里顶梁柱的地位。
8.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孙少安得知家中出事后心理变化过程。
9.有人评价《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是一个集“忍、韧、仁”于一身的人。请结合选文情节,谈谈这三个字在孙少安身上的具体表现。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①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秦孝公初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十年因功升大良造。十二年进一步变法。十八年统一度量衡制。二十二年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五邑,号为商君,因称商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B.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B.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
C.“公叔召鞅谢曰”中“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相同。
D.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刘邦的大将英布曾因犯罪被黥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下令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赐予高官与封地,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行来到秦国。
B.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公孙鞅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
C.卫鞅在秦国施行新法十年,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D.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治国要讲究诚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
(2)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14.商鞅如何解决变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请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简要概括。
2022-09-06更新 | 37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淳熙八年(1181)末,四十二岁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强,却被南宋政权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两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
B.词人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用比喻的手法写词人欲与鸥鹭结盟为友,流露出词人隐逸之意。
C.“白鹤”两句,是写对眼前鸥鸟的叮嘱。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
D.“废沼”五句,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词人悟出世事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后内心的旷达开朗。
16.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请结合词的上阕对此做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以“木”设喻来阐明君主为政的道理,使论证形象生动。《劝学》“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用“木”进行比喻论证,阐明通过学习可以改善自身。
(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3)在古典作品中,面对永恒浩瀚的宇宙,作者常容易产生盛衰无常、人生短促和个体渺小之感。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苏轼便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上述之感。
2022-09-06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处是云南香格里拉碧塔海的杜鹃花,它们比九嶷山的杜鹃开得晚些,要在五月开花。碧塔海藏在香格里拉深处,一围群山,四处草甸,那高原特有的漫天清澈的天光云色,开阔得像母亲的胸怀,将碧塔海衬托得分外幽静而神秘。(     ),每一朵都红得像是要破裂得流淌下红色的汁液来,真是①_______!

山野的风吹来,成片的杜鹃花约好了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一样飘落进碧塔海中,红艳艳一片,漫天霞光云锦般的飘浮在水面上。燃烧的血一样荡漾。这时,会有成群的鱼闻香扑面游来,像是奔赴一年一次的情人约会而浩浩荡荡,争先恐后,那一份浪漫的豪情,如同高原上掠过的长风,一泻千里,无遮无拦。高原的鱼和花真是一样的秉性,也是豪放得很。喁喁着小嘴,贪婪地吞吃杜鹃花瓣,如同高原贪杯的汉子一样,不喝得一醉方休不会放下酒杯。吞吃杜鹃花瓣的鱼,便成群成片的醉倒,漂浮在碧塔海之上,成为高原最美丽的一景。当地人称之为杜鹃醉鱼,那种粗犷之中蕴涵的平原湖泊中难得的浪漫,首先得益于红杜鹃托风传媒,慷慨地举身赴清池的浪漫,方才与鱼②______,映衬得如此风情万种,将碧塔海变成红塔海,让人③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A.碧塔海周围遍布杜鹃花林,高原的红杜鹃,开得烂漫如火,似乎因为离着太阳近,把灿烂的阳光都吸收进花蕊里面
B.杜鹃花林遍布在碧塔海周围,高原的红杜鹃,开得烂漫如火,似乎因为离着太阳近,把灿烂的阳光都吸收进花蕊里面
C.碧塔海周围遍布杜鹃花林,高原的红杜鹃,开得烂漫如火,似乎因为离着太阳近,灿烂的阳光都被吸收进花蕊里面
D.杜鹃花林遍布在碧塔海周围,高原的红杜鹃,开得烂漫如火,似乎因为离着太阳近,灿烂的阳光都被吸收进花蕊里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2-09-22更新 | 4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____ ?我们从描绘宋代都城汴梁城内景象的著名绘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见到古代建筑院墙上的大门形式:用两根木柱子,上面架一根横梁组成门框,框内安门扇,门框。上有一个前后两面坡的小屋顶以便遮日晒、防雨淋。这个小屋顶因为位置在大门的顶头上,所以称为门头。如果大门开设在比较高的院墙上,那么这个门头就成为从墙面上伸出一面坡的屋顶遮挡在门的头上,墙上伸出两个牛腿,支撑住小屋顶,屋顶上有屋脊和两头的吻兽,②_______,又具有装饰性,它与大门组合为一个整体,大大丰富了门的形象。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将门头的造型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支撑屋顶的牛腿和横梁上布满木雕,梁上用了复杂的斗棋,屋檐两头起翘,屋脊上用灰塑制出动植物装饰,于是门头的物质功能越来越次要,而它的装饰功能逐渐变为主要的了。③______,于是砖逐渐替代了木构件。但是砖造的门头无法挑出墙面,所以这种门头逐渐变成了贴在墙面上的具有门头形式的装饰,这就是门头由最初的纯功能到后来纯装饰的发展过程。

2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门头”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B.宋徽宗所创立的“瘦金体”,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特色。
C.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下,一些网络平台、综艺节目以及影视作品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
D.垓下哀歌的项羽或者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2-09-11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而精彩,也因每一种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而更加璀璨。


以上论述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09-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路遥(1949-1992)  《平凡的世界》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辛弃疾(1140-1207)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引语式材料  文化·交流  文化坚守  开放与包容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