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 高一 期中 2022-09-30 2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写作、作文主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1. 默写: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短歌行》
(3)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其一)》
(4)_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_____________ ,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
(6)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
(7)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8)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9)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 。《声声慢》
(11)__________________,说怿女美。《静女》
(12)_________________ ,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14)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______。《鹊桥仙》
(15)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2022-09-2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②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③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分、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⓸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象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2.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的基础包括文化传承的固化、长幼之间尊卑次序的不容挑战。
B.血缘既可以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也可以指单系家庭组织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
C.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以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是血缘社会的标志。
D.血缘社会用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成员职业、身份、财产的分配标准,是为了安稳既存秩序。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依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以血缘的定义为出发点,多角度论证了血缘社会的基本特征。
C.第四段作者将血缘与地缘联系在一起,论证了两者的同一性。
D.文章对血缘社会的利弊和优缺点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因此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变迁,生育社会化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随之改变。
C.血缘所决定的你的父母既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也是你的机会。
D.我们在方向上划分的尊卑表明位置上的远近仍然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

材料二

①我在江村和禄村调查时都注意过这问题: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这几个条件并不是容易的,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并不充分自由买卖。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护,除非得到氏族的同意,很不易把土地卖给外边人。婚姻的关系固然是取得地缘的门路,一个人嫁到了另一个地方去就成为另一个地方的人,(入赘使男子可以进入另一地方社区)但是已经住入了一个地方的外客却并不容易娶得本地人作妻子,使他的儿女有个进入当地社区的机会。事实上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缘网中生根。

②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象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③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需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④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⑤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⓺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5.结合以上两个材料,请概括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
6.结合以上两个材料,请分析促成血缘社会性质转变的因素。
2022-09-30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要了解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只从我在上篇所分析的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两个概念去看还是不够的。我们固然可以从乡土社会的性质上去说明横暴权力所受到事实上的限制,但是这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权力结构是普通所谓民主形式的。民主形式根据同意权力,在乡土社会中,把横暴权力所加上的一层政府的统治揭开,在传统的无为政治中这层统治本来并不很强的,基层上所表现出来的却并不完全是许多权利上相等的公民共同参预的政治。这里正是讨论中国基层政治性质的一个谜。有人说中国虽没有政治民主,却有社会民主。也有人说中国政治结构可分为两层,不民主的一层压在民主的一层上边。这些看法都有一部分近似;说近似而不说确当是因为这里还有一种权力,既不是横暴性质,又不是同意性质;既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又不是发生于社会合作;它是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是教化性的权力,或是说爸爸式的,英文里是Paternalism

②社会继替是我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新名词,但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生死无常,人寿有限;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但是这个逆旅却是有着比任何客栈、饭店更复杂和更严格的规律。没有一个新来的人,在进门之前就明白这一套的,不但如此,到这逆旅里来的,又不是由于自己的选择,来了之后又不得任意搬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当然,在这大店里有着不同部分;每个部分,我们称之为不同文化的区域,有着不完全的规律,但是有规律这一点却并无轩轾。没有在墙壁上不挂着比十诫还多的旅客须知的。因之,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③社会中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也有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在个人行为的四周所张起的铁壁,有些是横暴的,有些是同意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要人明白的。人如果象蚂蚁或是蜜蜂,情形也简单了。群体生活的规律有着生理的保障,不学而能。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④这样发生的权力并非同意,又非横暴。说孩子们必须穿鞋才准上街是一种社会契约未免过分。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则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中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而存在的。我们不用意志加在未成年的孩子的人格中,就因为在教化过程中并不需要这种承认。其实,所谓意志并不象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在维持同意秩序中,这是个必需的要素;在别的秩序中也就不发生了。我们不承认未成年的人有意志,也就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进入同意秩序的事实。

⑤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生育制度》)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是说是横暴却又不然。横暴权力是发生于社会冲突,是利用来剥削被统治者以获得利益的工具。如果说教化过程是剥削性的,显然也是过分的。我曾称这是个损己利人的工作,一个人担负一个胚胎培养到成人的责任,除了精神上的安慰外,物质上有什么好处呢?成人的时限降低到生理上尚是儿童的程度,从而开始剥削,也许是可以发生的现象,但是为经济打算而生男育女,至少是一件打算得不大精到的亏本生意。

⑥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同上注)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并不是统治关系。

⑦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民族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⑧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凡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⑨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象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⑩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⑪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⑫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间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7.第一段中,这个“谜”是指什么?
8.如何理解第3段最后一句“强制发生了权力”的含义?
9.为什么说“教化”是“损己利人”的工作?
10.第⑪段最后一节中“这种社会”是怎样的社会?为什么“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2022-09-30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1. 用典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词中,来曲折委婉的表达思想感情。请梳理《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涉及与京口有关的典故,并说说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的思想情感,把它们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与京口有关的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
2022-09-26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