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09 61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经学研究兴起,一时蔚为潮流。这一思潮的出现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所谓“学术转向”有关。

当然,经学研究的强劲复兴,还是新世纪到来以后的事情。经学视野浸染到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经学复兴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文明的自信力得到了恢复和提高,经学作为中国固有文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其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商品化热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状况的滑坡,人们开始普遍地意识到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经学对于敦厚风俗的价值;其三,近代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西方文明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局限和问题,试图在经学系统中探寻解决当代问题的答案,也成为回归经学的动力之一。

在当代经学思潮中,辐射范围最广的经典是《礼》《春秋》和《易》。礼学研究直指当代人伦面临的各种危机,试图在现代世界里延续或者激活儒家的礼乐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场域中重建儒家的秩序。部分思想者更由此走向儒家宗教性的确立和安顿。《春秋》学,特别是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传统的兴起,强调《春秋》大义,试图以天下观重新构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的理解,有相对突出的政治指向。对《易经》和《易传》的研究,原本即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范围内,而且大《易》哲学穷本极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为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各种根源性哲学建构的底蕴。这些试图在当代中国复兴固有的经学传统的努力,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无论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

(摘编自杨立华《新子学时代》)

材料二

何为哲学?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如德国著名哲学史家文德尔班的定义:“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另一种形态。它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它不是对于知识的确证,也不是对于像上帝那样的超验本体的论证。在许多西方哲学家眼里,它不是哲学,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这套思想系统,缺乏概念式思维,没有对概念的定义,也没有对概念的思辨推论,没有对概念与其对应事物两者关系的考察。在大部分西方哲学家眼里,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特别是缺乏定义、推论、反诘等思辨过程,只是一些感觉和体悟。但中国哲学是哲学,而且是内容精深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蕴藏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的学问体系。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地探索自然,思考人自身,认识社会、历史,从来没有停下思想的脚步,也从来没有放弃对思考成果的记述和表达,不过是以不同于西方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的。说中国哲学不是哲学的,大多以西方近代以后的哲学形态来比拟中国哲学。中华文明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涉及“哲学”的,包括天地万物的发生、运化及其普遍法则;人在万物中的地位及天人、物我关系;人如何认识客体世界,知识的本质及其形成机理,人的运思过程及其规则;人如何构建社会,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职能架构是怎样的,如何实现其和谐运行;人作为既单个又群体的动物,靠什么维持其生存繁衍;人从草昧到文明有什么样显性的、隐性的、精神的、物质的改变,这些改变靠什么实现;有无终极者,作为有限者的人能否与终极者为一。中国历代累积的思想中关于这些方面的探讨当然是哲学。

由于独特的文化特性、思维习惯、概念系统和表述方法,特别是经学总揽其他学科门类,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重视精神修养及其实践工夫,宗教精神即蕴涵在学问体系中,形上形下体用不二等特点,中国哲学呈现独特面貌。中国哲学本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丰富的内容装裹在浑融、朴素的外壳中。相较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传播更久远、广泛,内容更具有普遍性,所用概念范畴更加系统、深刻,特别是有近代自然科学这一最有说服力、带来最多实际功效和思想变革的产儿,更助生了它作为典型哲学、普遍语言的力量。中国哲学需要用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来掘发中国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豁显问题意识,增加论证力度,使包裹在浑融体貌中的深刻、丰富处彰显出来,展现它的“哲学”性质。

(摘编自张学智《哲学与中国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到来后,经学研究开始强劲复兴,这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学术转向”有关,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B.最受当代经学研究者青睐的是《礼》《春秋》和《易》,研究者试图以此来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并面对时代的课题。
C.许多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只是些感觉和体悟,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不是哲学。
D.中国哲学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其丰富的内容却装裹在浑融、朴素的外壳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暴露出很多问题,研究者想利用经学来解决,这是经学复兴的原因之一。
B.当代人伦面临各种危机,礼学研究直指这些危机,因而儒家经典《礼》受到推崇。
C.中国哲学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等,导致被很多西方哲学家轻视。
D.西方哲学因其所用概念范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助力,从而压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邓秉元《新经学》:“只有重新回到经典,才能在根本上疏通新的经济之学,这是新经学的应有之义。”
B.刘增光《文化纵横》:“当代学者研究经学,回应了时代需求,为国人寻找到新的精神依托和价值奠基。”
C.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D.钱基博《经学通志》:“经学的要害,不过是‘五常之道,六艺之教’。”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许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在西方哲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应如何推动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冻土观测段

董夏青青

那日的军事斗争结束后,他和另一个人把一名倒在地上的小个子兵架到盾牌上。俩人抬着盾牌,跟随四周到处响着的叫喊声朝后方走。

原本围在医务帐篷门口的人,自动退开一条让他们过身的路。那些背对他的,此时转过脸。这有一张豁开了的嘴,那边有个额头开花的脑袋。小个子兵被放到医疗床上时睁开眼,问了句我活着吗?

你活着。军医凑近了告诉小个子兵。

我想睡觉。小个子兵说。

踏实睡一觉吧。军医说。

两名护士。一个剪开小个子兵身上被划烂的衣物,另一个往他皮肤上贴大片的发热贴。

我好冷。小个子兵说。

军医捏了捏小个子兵的大脚拇指。

我在捏你哪个脚指头?军医问。

小拇指。小个子兵回答。

右腿和右胳膊折了。军医小声对一个在流泪的护士说。准备吊水吧。

冻得太狠了,血管根本找不见。护士说。

找矿泉水瓶子灌温水,挨着手脚摆上一圈。军医说。走出帐篷之前,军医请他帮忙把一旁铁架子上的棉大衣拿过去给小个子兵盖上。小个子兵睁开眼睛看着他。

排长,你也被搞伤了。小个子兵喃喃地说。你的头破了。

走出帐篷,逆着后撤的小股人流,在往前方回返的人当中,他看到一个年纪很小的兵。即便隔了一定距离,绷带挡住了他半张脸,还是能判断出这个兵非常非常的年轻。他有些明白那边的外军为何叫他们学生兵和童子军了。

他慢慢靠上去,跟在那个士兵后边朝前走。不远,临近河道的滩地上聚集了一些人。

拿绳索,拿绳索去啊!有一个战士背向人群,喊叫着冲他的方向跑过来,与他擦身而过。将要靠近人群时,走在他前头的兵忽然扭过头来。

排长,是你吧?排长。年轻的声音说。

你是谁啊?他反问。

是我啊。那个声音又说。

你不去帐篷,跑回来干吗?他问。

您是不是来找我班长的?年轻的声音说。

你班长是谁?

许元屹。

对,许元屹,许元屹在哪?他又问。

排长,您是不是不知道我班长在哪?

我不知道。他回答。

那个年轻的兵转过被绷带缠住的半边脸,继续朝河道走去。

河道边围着的人里面,有他还能一眼认出来的。但被认出来的人根本没有回头看他。那些人紧盯着河道,不动声色的表情如此一致地惊愕和悲恸,以至于他觉得有必要去看一眼他们在看的东西。他走过去。看到的是汩汩涌动的河水。水流里有一身鼓得溜圆的荒漠迷彩服,明显被河床里的石头缝卡住了,还卡得很牢。瞬间又能根据它起伏的力度判断它附着于具有一定重量的物体上。过一会儿,膨胀的迷彩服带动水下某件东西翘起来,跃出水面。

他又看了一眼,打算辨认那个跃出水面的、圆的东西。他的喉咙里不受控制地发出一声呻吟。

一个人头脸朝下,四分之三的身体陷在水浪里不受控制地摆动和摇曳。融雪后冲下峭岩的洪水力道很大。这样一具躯体,卡在河道里是不现实的。

没人告诉你吗?排长,那是许元屹班长。年轻的声音从一旁对他说道。

打捞从傍晚开始,用了很长时间。

一个排的人分成五个小组。士兵们一面冻得抽噎,一面手挽着手,慢慢地朝这具身体靠拢。好不容易靠近了,他们轮流上前抓住那个身体或者衣物的一部分,动作谨慎却用力地向外拖拽。每个人都试过了。每拽一次,那具身体都往河道里卡得更紧一点。明明是被几块石头卡住了腿,那个软乎乎的身体就是拽不出来。

夜里。河道边的滩地上。他入神的目光顺着河水望去,瞥见那具身体还在水里浮动。离篝火更近的,还有两个那边的人。其中一个躺着,已经死了,另一个坐着,还活着。

刚才有一个土气十足、身子骨扎实的中士坐在他旁边。战斗结束后,这名中士在清查现场时,从崖壁下的洞穴里发现了这两个人。当时这俩人都受了伤,蜷缩在洞里,其中一人伤得更重。中士喊来翻译,让翻译指挥受伤较轻的那个背上受伤较重的,听他的指令往后方走。翻译告诉中士,受伤较轻的人不愿意,说同伴明显快死了,而自己也受了伤,背不动。中士说不背可以,那就谁也别走,耗死为止。受伤较轻的人等翻译说完,让翻译帮他把受伤较重的人抬放到自己背上。但那人坚持不让同伴趴在自己后背上,不肯与这个人头挨头。翻译说,受伤较轻的人认定同伴就快死了,而他害怕死人。

翻译走在前面,中士跟在他们后面,看见轻伤者驼着腰,倒背起自己的同伴往前走。重伤者的两条腿被使劲拽住,垂下来的脑袋和胳膊都在地上拖着。

中士走上去喊,说你他妈的不能这样对你兄弟。轻伤者似乎没有听见,只把重伤者的两条腿又往肩上拽了拽就继续朝前走。中士赶上前,抬起被拖在地上的人的脑袋,托住了他的肩膀。翻译转过身看了一眼,示意轻伤者停下,接着走到近前半蹲,让中士把重伤者抬放到自己背上。

送到滩地的篝火跟前不久,那个被背过来的人就断气了。借着火光,他看到那个人脸上的瞳孔散得很开,嘴唇张开,保持着临死前呼吸异常艰难的表情。

(选自《收获》2021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场面描写,揭示了边境军事斗争的残酷,并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成功地塑造了当代中国军人的形象。
B.小个子兵从前线被抬回以后,还不知道自己是否活着;军医捏他的脚指头,他也不知道被捏的是哪个,是因为他负了伤又被冻得太狠了。
C.小说对于牺牲在河道里的许元屹班长,运用工笔描写,详细展示了英雄牺牲后的惨状,叫人不忍目睹,也暗示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劣。
D.小说描写当排长认出漂浮在河道上的是班长许元屹后,“喉咙里不受控制地发出一声呻吟”,这一细节描写揭示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7.关于文中描写“那边的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士兵“冻得抽噎”也要打捞战友,“那边的人”却不愿背自己的同伴。
B.轻伤者背重伤者,让重伤者的脑袋和胳膊都垂在地上,然后拖着他往前走。
C.中士骂轻伤者,是因轻伤者不爱护自己的同伴,从而导致中士不尊重战俘。
D.重伤者被背到篝火处不久就断了气,脸上却保持着临死前呼吸艰难的表情。
8.小说的情节围绕“死亡”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本篇小说“这看似零度、不带任何情感的描述中其实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

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问曰:“子欲安用我乎?”严遂曰:“吾得为役之日浅,事今薄,奚敢有请?”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愈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真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然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政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烈侯,聂政刺之,兼中烈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

政姊闻之,曰“弟至贤,不可爱妾之躯,灭吾弟之名,非弟意也。”乃之韩。抱尸而哭之曰:“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亦自杀于尸下。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二》)


[注]①仲子:即严遂。严遂,字仲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
B.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
C.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
D.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镒,极言货币之多。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镒。
B.市井,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也指城市城镇,街坊民居,或商贾。
C.“固让”的“固”指坚持,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固”相同。
D.左右,文中指韩王身边的侍从和近臣。现在多用做方位词,指左和右两方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国相韩傀与国君器重的大臣严遂相互忌恨,严遂直言不讳地指出韩傀的过失,被韩傀怒斥,严遂气得拔剑要刺韩傀,因被人阻止而化解。
B.严遂来到齐国,有人向他推荐聂政,严遂就暗中与聂政交往,以深情厚谊对待他,还为聂政的母亲备办酒席,又拿出百镒黄金为聂政母亲祝寿。
C.母亲去世后,聂政到濮阳找到严遂,问清他的仇人,就独自赶往韩国。恰逢韩国举行盛会,韩王和韩傀都在那里,聂政将这两个仇人都杀死了。
D.替严遂报完仇,为了不暴露身份,聂政自毁面目后才剖腹自杀,让人无从辨认。可他的姐姐听说后却赶往韩国为弟弟扬名并在聂政身边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
(2)弟至贤,不可爱妾之躯,灭吾弟之名,非弟意也。
14.严遂“奉黄金百镒”请求聂政为他报仇,聂政拒绝了;后来聂政为什么主动请求为严遂报仇?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绝句·之三

宋·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宋·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和李诗均写梅花,两首诗都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
B.陆诗写梅花的“花中气节”,将梅花与其他花形成对比,以突出梅花。
C.李诗“东风”“西风”包含了气温变化,以“才”“又”表现变化之快。
D.李诗以山中群木的叶落衬托梅花“吹不尽”,表现了梅花的美好姿态。
16.这两首诗中,作者借梅花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