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21 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个层次,即表层的意象群落。在显性的表层意象中,情感价值渗透并将之同化,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所定义的意象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一个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东西”。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却是肤浅的,甚至是假象,其潜在的情志才是精神所在。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为显性的感知所遮蔽,消解了隐性的审智价值。其实,诗人营造的是一种不但对寒冷没有感觉,没有压力,而且对钓鱼也没有欲望,并不在乎是否能够钓到鱼的境界。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寒冷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

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以叫做意脉(或者叫情志脉)。其特点为:第一,以潜在的情志同化表层意象;第二,使表层的意象群落在形态和性质上和谐地贯通;第三,意脉贯通所遵循的逻辑,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中叫做“无理而妙”;第四,具体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情感的脉络都以“变”和“动”为特点。

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要把这种意味解读出来,需要微观的具体分析,还要以原创性的话语对之冠以精致命名。缺乏话语原创性的自觉,往往不由自主地被文本以外的占优势的实用价值和现成话语所遮蔽。看到“独钓”,就自动化把现成的“钓鱼”覆盖上去,从而把从钓鱼升华为钓雪的精神境界抹杀了。

在这个层次里,最重要的是真善美价值的分化——和世俗生活中真善美的统一不同,乃是真善美的“错位”。其实孔夫子早就意识到了,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有言: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时的乐曲名)是尽善尽美的,而在“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中,美与善是“错位”的。当然,这种错位也并不是绝对的,在这种情况下,错位幅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三者完全重合或完全脱离,审美价值则趋近于零。

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乃是文学形式。形式对于文学解读来说,极其关键。在解读过程中,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只要读懂了内容,就读懂了艺术,以为形式是一望而知的。其实,文本解读之所以难以到位,就是因为对于文学的规范形式的漠视。例如,上海世博会,为了中国馆中的《清明上河图》,人们排队长达八九个小时,只为了那十几分钟的一睹为快。成千上万的观众为目睹宋代汴梁的市井繁荣而兴高采烈,其实只是看到了这幅杰作的表层结构。其第二层的意脉,则为北宋盛世的颂歌。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之中,这样的艺术只是一种抒情。第三层次,艺术形式和风格的特点是最为隐秘的,能够欣赏这种特殊规范形式的可能凤毛麟角。首先,他在国画中,属于界画,属于工笔,而且是长卷。也就是说,和西洋画一眼全收的焦点透视不同,它把中国特有的散点透视发挥到极致,视点可以顺序移动,但又不是杂乱无章、平铺直叙的。根据吴冠中先生分析,其中的人物、房舍、车马、桥梁、楼台、田野、山水,舒落有致,又以桥为高潮。这三个层次都以共时样式呈现于观众视觉之中,但对于第三个层次,绝大多数观众是感而不觉,只有于中国国画有修养者,才有某种内心图式的预期,才有可能解读出形式风格的奥秘来。

(摘编自孙绍振《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立体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雪》中,柳宗元营造的是一种对抗寒冷、孤寂和欲望的人生境界。
B.具体文学作品,虽篇幅规模不同,其情感脉络都是以“变”“动”为特点的。
C.意脉贯通的逻辑是非理性、非实用性的情感逻辑、艺术创作逻辑。
D.《清明上河图》反映出的市井繁荣的表层现象背后,是作者对宋代真正强大的期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意象群落”“意脉”“形式”三个层次剖析了文学文本的立体结构。
B.文章阐述“意脉”时,逐层递进,深入探讨了意脉的特点、解读方法及要领。
C.文章援引庞德、孔子、吴冠中的语句或分析作为事实论据,论据经典权威,论证充分有力。
D.文章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论证了对文本规范形式的漠视会导致文本阅读难以到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表层的意象群落是显性的,肤浅甚至虚假的,其隐含在最深层次的情志才是文本阅读的全部。
B.文本的表层意象是形而下的,它决定了形而上的更深层次的情志内容以及文本外在的具体形式。
C.对文本意味进行微观的具体分析,并以原创性的话语对其冠以精致的命名,就能把握文本潜隐的意脉。
D.文本阅读中“真善美”错位幅度的大小和审美价值成正相关,但三者不能完全重合或脱离,否侧审美价值几近取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候鸟通常在一个地方产卵、育雏,然后到另一个地方越冬。有时从山的南坡飞到北坡,而后返回;有时远涉重洋,但也毫不畏惧。

鸿雁是中国常见的候鸟,《吕氏春秋》这样记载鸿雁按时迁徙的现象:“孟秋之月鸿雁北,孟春之月鸿雁来。”令人费解的是,候鸟迁徙时有着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如燕子每年春归时总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它去年搭的窝。唐代诗人韦庄曾有诗云:“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潜心研究这个问题。

有人猜想,候鸟能通过身体中类似钟表的感觉器官,在天空飞行中计算太阳的位置,不断地调整自身与太阳的角度,确定自己飞行的方向和路线。也有人认为,候鸟是天生的“气象学家”,它们能够在飞行中“自觉”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顺利到达目的地。还有人认为,候鸟对地球磁场的变化十分敏感,能够依据地球磁场辨别方向。

1953年,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地图罗盘理论。他们认为,候鸟体内拥有一套完善的磁导航系统,可以实时敏锐地感知当前位置的磁场性质及其非常细微的变化,可以把某一地点的地磁场强度和磁倾角看作是“路标”,候鸟经过或在那里停留时,这个磁信息路标会被大脑记录下来,而飞行中实时感觉到的磁力方向可以指引它们前往这一路标地点,这无异于揣了个精准的“指南针”。飞行经验丰富的成年候鸟将一个个路标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方向等信息组合在一起,相当于绘制了一张完整精细的“地图”。

大量行为学实验从各个方面印证了地图罗盘理论的正确性。有科学家在赤道附近制造了一个假磁极,成功诱骗了迁徙中的花园莺飞向错误的方向。还有一批研究人员在撒哈拉沙漠中设置了若干地磁路标,在此放飞的夜莺连续5天都没能飞出沙漠。也有科学家在鸽子头部放置了一个可控的电磁线圈,他们发现,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电磁场来控制鸽子飞行的方向……

由此可以推断,鸟类能将来自视觉、听觉和磁感觉的方向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整理,最终对前行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要全面解开候鸟迁徙中获得方位信息的疑问,尚待时日。

(取材于李德、朱晓璐、王江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奥登堡大学的教授们组成的团队,通过蛋白纯化和控制环境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比非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的磁场敏感性更强,揭示了由该蛋白介导的磁感应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6月23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候鸟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中存在一种对蓝光非常敏感的蛋白-隐花色素4a蛋白,它被认为是很多候鸟感知磁场的关键物质。隐花色素4a蛋白由527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的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光线照射到候鸟眼睛时,与隐花色素4a蛋白紧密结合的一个FAD分子吸收蓝光能量,进入激发态,促使FAD从所处环境中获得一个氢离子变成FADH,产生一个空的电子轨道。此时,电子传递开启,FADH+会从4个色氯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中夺取一个电子来填充空出的轨道,最终形成FADH和一个失去电子的色氨酸。

到这里仍然处于生物化学领域,接下来最玄妙的部分涉及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具有自旋的内在性质,自旋的指向可以通过操作来改变。当几个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则可视作一个整体,即使将这些粒子分开,它们也可以无视距离相互感应,这一现象被称作“量子纠缠”。

得到电子的FADH与失去电子的色氨酸变成了两个自由基,曾经在一起的电子依旧保持量子纠缠,原先自旋时处于单态的电子对转变成三重态,自旋单态和三重态之间微妙的平衡性对地球磁场的强度和角度非常敏感。电子的自旋会产生磁矩,当与磁场作用的时候,自旋不同的电子就会和磁场呈现出相同和相反的排列,导致两个电子的状态出现轻微的差异。

鸟类转动头部的时候,与地球磁场的相对角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它们眼睛中处于量子纠缠中的许多对电子的自旋状态。如果处于单态,生化反应回到起点,FADH变回FAD,色氨酸收回电子,对应的感光细胞显示为正常亮度。如果处于三重态,FADH不变回FAD,色氨酸仍然处于自由基状态,二者保持纠缠态,对应的感光细胞显示为高亮。那么乌类转动头部的时候,相当于对周边的地球磁场进行扫描,它们所“看到”的景象会随之改变,不同的方向对应的“光亮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能够准确进行辨别,最终找到迁徙的方向。

在我国科学家看来,磁感应和生物导航原理的阐明,可能引发物理学新模型的提出和生物学新机理的发现,甚至将推动新一代的仿生导航仪和定位仪以及生物磁控技术的全面发展。

(取材于赵天昊、韩扬眉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面对“FADH+”的主要形成过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科学家可通过技术控制鸟类的一些行为活动。
B.隐花色素4a蛋白由氨基酸组成,对蓝光非常敏感。
C.相互作用过的电子分开后,也会无视距离相互感应。
D.候鸟转动头部,会影响到地球磁场角度的细微变化。
6.人类对候鸟辨别方向之谜的探索是如何不断推进的?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田野上的石兽

陈应松

应该是1980年的秋天,我们的船进入大运河。夜泊丹阳,远处的田野上,一轮明月挂在黛青色的天空,大运河像一条晶亮的巨蟒在月光下悄然游动。完全没有想到,在这片月光下,静静地踞蹲着无数庞大的石兽,它们从南朝的齐梁时代一直蹲在那儿,已有一千五百年。蹲得面目风化,瘸腿折羽,但依然以充沛的激情挟风携雷,阔步欲行,视时间如无物。满天的星月,永远是它们身影的衬景……

重返大运河,这条人工河流依然在江南的大地上蜿蜒流淌。天气渐寒,两岸的初冬,黛瓦白墙,芳树绿草,青云逶迤,宁静如玉。在丹阳萧梁河边,当地朋友告诉我们,当年的石兽原料,就是通过秦淮河,再通过大运河进入萧梁河,然后抵达陵口。陵口,就在这里葬下了齐梁两朝的十一位皇帝,也遗下了巨大的镇墓兽和高大的石柱、石碑。

这些石头,是一种坚硬如铁的青石,从江宁的青龙山开采,数十吨的整石,经古运河运至陵前,由南朝的工匠们现场制作。

在田野上,在陵墓前,在风霜雨雪中雕凿神兽的工匠们,真正是在餐风宿露。这样的雕凿,放在今天,也依然是大师之作。工匠们粗糙的手,只属于那个伟大的齐梁时代。这双手不会轻易去雕刻一匹麒麟或者天禄或者辟邪,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诗品》的高度与深度,代表着与盛唐和北宋比肩的文学艺术成就。一只搁弃在荒野上的石兽,就是一部石刻的《文心雕龙》或《诗品》。齐梁朝,这江南大地上诞生的政权,真是一场艺术的盛事。这些神兽,因一些人的隆重死去而在田野上盛装出现。但是主人已经化为微尘,他们带来的神兽却留在了这儿,它们在这片田野上怒吼千年,腾跃万载。

对于那些走近它们的人来讲,这些石兽首先以先声夺人的气势让你屏息。这样大的神兽,它远离我们世俗卑微的生活,在如今想象力萎缩的时代,人们对神灵麻木不敬。这些仿佛从土里钻出的远古神兽,曾是我们民族遭遇到的另一种精神生活,一种因敬畏而创造的奇迹和想象。南朝的陵墓雕塑在中国的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是黄钟大吕,撼人心魄,它以中原北方的雄浑为魂,却全力饰以江南文人的匠心,俊逸、潇洒、细腻、华丽、灵动,堪称世界雕塑史上的传奇。

即使它们在荒凉的旷野上,即使它们是石头,即使它们张着巨口,尖齿峥嵘,神色凝重,但也并不狰狞恐怖,却显出一股志得意满、俏丽轻灵的亲切,触动了我们心底对神灵亲近的某根琴弦。这些神兽无法收敛它们神秘的冲动和激情,在时间粗暴的蹂躏和鞭打下,它们铁骨铮铮,化为历史的质地。它们以不可征服的意志和力量,睥睨这世上的一切,知道在它们的周围,会一次次成为荒野,一岁岁杂草蔓生,一场场狂风暴雨、坚冰酷雪,但你就是不能够摧毁它。

我渴望抚摸它,感受久远之前留下的温热。冰凉、粗糙,在风化中一些部位变得凹凸不平。可是,经过一千五百年的风霜,它却被冲洗得干干净净,雕琢的花纹、线条依旧那么清晰、尖锐,就像是刚刚凿完,似乎还有未清扫的粉尘,依稀能闻到工匠额头滴下的汗水的味道。对于这种巨大的神兽,它的身体根本不屑于无聊的包浆,它完全能承受和抗衡时间的凌迟与风化,剥光所有的粉饰,一身骨头,坚硬、冷峻、执拗、狂野。蹄削日月,奔风千里,傲首扬鬃,一骑绝尘的石兽,哪有一丝守墓者的浊邪、困蹇与哀伤?

齐与梁,几十年短暂的朝代也是朝代,同样刀光剑影,英雄际会,诗酒风流,壮怀激烈。站在这里,在丹阳的旷野上,手抚石兽,你会觉得离那个有四百八十寺的南朝这么近。它的千里莺啼、姹紫嫣红,它的临水村庄、依山城郭,它在江南丽日里处处掀起酒旗的熏风,它的亭台楼阁、寺庙佛坛,在朦胧的烟雨中时隐时现……

这些神兽的造型雄壮灵巧,陡然相遇,会摧毁并征服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心中蛰伏的英武之气、啸傲之慨。它们气吞山河的形象,无论是在闲花野草中,还是在荒冢夕阳里,都是巨石之神,它们徜徉逡巡,豪气干云。它们的铁齿,它们的呼吸,依然来自劲风横吹的南朝,青面铁蹄,咆哮生成。如今它们只是暂时收敛起了它们的狂暴,在荒凉的夜晚如困兽沉睡,或者在大荒之中、星月之下固执地寻找和呼唤着它们的主人……

那个伟大的放牧者,他因何事遗落了这一匹匹走散的巨兽?他又去了何方?……

(选自2021年第2期《雨花》,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紧围绕标题“田野上的石兽”来谋篇布局,“石兽”是本文的核心意象,文章每一个片段都同“石兽”相关。
B.“工匠们粗糙的手,只属于那个伟大的齐梁时代”,是因为只有在那个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才可能出现这样伟大的作品。
C.文章叙写齐梁时代卓越的文学成就,又深情想象了千里莺啼、姹紫嫣红等南朝景象,意在表达对当下世俗卑微生活的失望。
D.结尾一段作者连续使用两个问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索,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联想。
8.田野上的这些石兽带给了作者哪些感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散文讲究“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分析有哪些贯穿全文的“气”。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矣。”后一年而亡。弟子问曰:“昔公索氏亡牲,夫子曰:“比及三年必亡矣。”今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将亡也?”孔子曰:“祭,乃孝子所以自尽于亲也。至祭而亡其牲,则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其将亡矣。”

下蔡威公闭门而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以血。旁邻窥墙而问之,曰:“子何故而哭悲若此乎?”对曰:“吾国且亡。”曰:“何以知也?”应之曰:“吾闻病之将死也,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也,不可为计谋。吾数谏吾君,吾君不用,是以知国之将亡也。”于是窥墙者闻其言,则宗而去之楚。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应曰:“吾何以不至于此!且吾闻之也:言之者,行之役也;行之者,言之主也。汝能行我言,汝为主,我为役,吾亦何以不至于此哉?”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遂解其缚,与俱之楚。故曰:“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韩昭侯造作高门。屈宜咎曰:“昭侯不出此门。”曰:“何也?”曰:“不时。吾所谓不时者,非时日也。人有利不利,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高门成,昭侯卒,竟不出此门。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其国宁也。”王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矣。”兴兵伐之,遂取陈。

(节选自《说苑·权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B.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C.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D.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期年而亡”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期”字含义相同。
B.“则举宗而去之楚”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人固有利不利”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D.“则民力罢矣”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公索氏丢失了祭祀所用的牲畜,孔子预言了公索氏会败亡,公索氏果然败亡了,之后,弟子询问孔子预言的依据,孔子是从小事进行推断的。
B.下蔡威公由劝谏国君一事预感到国家将要灭亡,痛哭了三天,在墙外窥探的邻居听了他的话搬到楚国,威公得出结论能做的人是能说的人的主人。
C.韩昭侯建造高门,屈宜咎认为此时不是修建的好时机。因为之前秦国攻占了宜阳,第二年韩国闹旱灾,百姓三餐不饱。
D.楚庄王想要攻打陈国,打探的人认为从陈国的城墙、护城河、储备、国家情况看不能打,但楚庄王却从陈国的民情看出陈国能攻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遂解其缚,与俱之楚。
(2)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
2022-10-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