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24 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之美,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奉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很生动。关键是这里的是唐诗的,和宋人诗话所谓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它不是直接的,而是一种间接的。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唐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字,恨什么呢?无,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而是一种。从来说,这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

(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材料二:

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

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贺裳论无理而妙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如《窦娥冤》中写窦娥遭冤受刑,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盛夏大雪,血洒白练,干旱三年,果然应验;《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

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 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 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作品中直接抒情是其大忌。
B.“无理而妙”的“理”,并不是一般的物理或生活中的事理、哲理,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C.唐诗的“理”不同于宋诗的“理”,前者的“理”是人情的“理”,后者的“理”则是抽象教条之理。
D.“无理而妙”作为一种文艺美学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艺术部类之中,但后人论述的范围较局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贺裳说“诗不可执一而论”,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可以因时因人而有不同,即所谓“诗无达诂”。
C.在古典诗词情、景、理三者的关系上,情与景的交融是形成意境的关键,情理相融有助于形成“情理境”。
D.“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极致,愈无理愈妙,因此,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无理而妙”观点的一项是(     
A.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B.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C.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D.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或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以《窦娥冤》或《变形记》为例,简要分析其“无理而妙”的原理。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6. 下列句子加点字“道”的正确意思是(     
文句: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也。《师说》
A.名词,道义,道理B.名词,学问,修养
C.名词,风尚D.动词,说,讲
2022-10-2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唤渠朝餐歇半霎” (《插秧歌》)与“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渠”字含义不相同。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与“不耻相师”(《劝学》)两句中的“耻”字含义和用法相同。
C.“圣人无常师”与“孔子师郯子”(《劝学》)两句中的“师”字含义不同。
D.“不拘于时”(《师说》)与“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2022-10-24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对酒歌(应当)        ② 枉用相(探望)
B.①学而大遗(小的时候)   ②金砺则利(接近、靠近)
C.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②日参省己(乎,相当于“于”)
D.①纵一苇之所 (动词,往)  ②戊申(夜晚)
2022-10-2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9. 下列成语中加点字与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海纳百——山相缪B.公济私——善于物也
C.不如缕——而江河D.口雌黄——低眉手续续弹
2022-10-2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