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二模 2022-05-03 9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之美,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奉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很生动。关键是这里的是唐诗的,和宋人诗话所谓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它不是直接的,而是一种间接的。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唐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字,恨什么呢?无,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而是一种。从来说,这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

(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材料二:

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

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贺裳论无理而妙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如《窦娥冤》中写窦娥遭冤受刑,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盛夏大雪,血洒白练,干旱三年,果然应验;《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

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 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 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作品中直接抒情是其大忌。
B.“无理而妙”的“理”,并不是一般的物理或生活中的事理、哲理,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C.唐诗的“理”不同于宋诗的“理”,前者的“理”是人情的“理”,后者的“理”则是抽象教条之理。
D.“无理而妙”作为一种文艺美学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艺术部类之中,但后人论述的范围较局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贺裳说“诗不可执一而论”,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可以因时因人而有不同,即所谓“诗无达诂”。
C.在古典诗词情、景、理三者的关系上,情与景的交融是形成意境的关键,情理相融有助于形成“情理境”。
D.“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极致,愈无理愈妙,因此,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无理而妙”观点的一项是(     
A.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B.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C.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D.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或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以《窦娥冤》或《变形记》为例,简要分析其“无理而妙”的原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晓声

春天来了。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姗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

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者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

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

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

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


[注]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8.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
9.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帝饬百官及诸监司毋得请托。诏京西、湖北商人以牛马负茶出境者罪死,诏翰林学士、谏议大夫等各举堪御史者二人。奉国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王友直以募兵扰民,降为武宁军承宣使,罢军职。军民哗呶者,执送大理寺鞫之;军民喧哄者,并从军法。

帝著论数百言,深原用人之弊,因及诛赏之法,命宰执示从臣于都堂。刘崞以平李接功,擢集英殿修撰。初置广南烟瘴诸州医官,复置皇太子宫小学教授,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

八年十二月,以徽、饶二州民流者众,罢守臣,官出南库钱三十万缗,付新浙东提举常平朱熹振粜。雨雹,以度僧牒募闽、广民入米。诏县令有能举荒政者,监司、郡守以名闻。是岁,江浙、两淮、夔州等水旱相继,发廪蠲租,遣使按视,民有流入江北者,命所在振业之。

十五年袝高宗神主于太庙,诏曰:朕比下今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十六年二月传位皇太子,六月崩于重华殿,年六十有八。谥曰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

赞曰: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即位之初,锐志恢复,然值金世宗之立,金国平治,无衅可乘,然易表称书,改臣称侄,减去岁币,以定邻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寝异于前矣。自古人君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终丧三年,又能却群臣之请而力行之。宋之庙号,若孝宗之为,其无愧焉!

节选自《宋史·三十五卷·孝宗纪》


[注]①五年,指宋孝宗即位第五年。②度僧牒:古代僧尼持有度牒,可以证明出家人的身份,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可以免除地税、徭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比下今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B.朕比下今/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C.朕比下今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D.朕比下今/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宋时御史选任采用回避法。宰执的亲属,不论关系亲疏,皆不能充任御史,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御史的决策权。
B.宰执,是宰相与执政官的简称。在宋朝时,宰执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朝以后,金、元基本沿用这一官制。
C.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宋太宗置十五路,各设转运使掌路之权,使之逐渐成为高级行政区,开后代省制先河。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孝宗对官员要求严格,即位第五年,严肃整治百官和各监司,不允许官员徇私请托:如王友直因募兵扰民而被降职。
B.遇到荒年时,宋孝宗能用国库的钱救济百姓,让监司、郡守把救荒有能的县令的姓名上报朝廷,命令各地赈济流民。
C.因为要对长辈尽孝,宋孝宗因此不顾大臣反对,遵照古制坚持为父皇守丧三年,孝心可嘉,但对朝政有所荒疏。
D.宋孝宗虽然没能收复失地,但史书还是肯定了他的功绩:提升宋的地位,睦邻友好,改变金人轻视宋人的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谁。
(1)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
(2)遣使按视,民有流入江北者,命所在振业之。
14.史称宋孝宗为“南渡诸帝之称首”,请分析宋孝宗的“贤”体现在哪?
2022-04-26更新 | 3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②茶瓯,一种茶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借暮春之景来抒发内心之情,先景后情,以巧妙手法为读者营造出广阔的空间和优美的意境。
B.词的上阕以“少日”与“老去”形成对比,同样用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
C.词的下阕写风卷残花,但以“休恨”开解;“花开元自要春风”,意外的转折中蕴含哲理,耐人寻味。
D.诗人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闲居带湖的生活以及被罢官后的落寞让他觉得悲凉,心情既苦闷又矛盾。
16.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如白居易《送春》:“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本词中的“春归”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2)李白《行路难(其一)》 借用吕尚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还有伊尹等典故暗示人生际遇的无常,但也表达了一种信心,相信可以实现目标“________________”。
(3)“红旗”以其鲜艳的色彩、独特的意象,被很多古代描写边塞、表现军旅生活的诗歌使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才。我们要以识才的         、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         ,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伟大奋斗中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们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实行更开放的人才政策和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用才和引才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各类人才      ,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向着科技强国的方向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法眼     海量     连续迸发     各得其所
B.慧眼     海量     连续迸发     各行其是
C.慧眼     雅量     竞相迸发     各得其所
D.法眼     雅量     竞相激发     各行其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B.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有突破,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C.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突破,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用才引才机制。
D.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有突破,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20.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词的生命力穿越时空经久不衰,其中原因除了文辞韵律之美,还在于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以及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这也意味着,这份共情是助推古诗词传播的重要入口。《2022中国诗词大会》选取的少年”“出发等节目主题词,(     )。

古典诗词的感染力,还来自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传诵者、演绎者的风采。《2022中国诗词大会》既展示诗词创作者的人生,。节目邀请的非遗传承人、空军飞行员、缉毒警察、搜救犬训导员等时代传诵者,用自己的故事诠释古人的诗意,诠释古典诗词的力量。

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期待看到更多节目在古典诗词传播与立体沉浸、影像互动等视听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具新意的探索,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搭建出一个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让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
B.让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搭建出一个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
C.一个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被搭建出来,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
D.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一个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被搭建出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以二十四节气指导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遵循这些规律,人类的生命得以在循环反复中独特存在,绵延不息。每个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

材料二: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战士在-40℃的环境下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成为一座座永恒的丰碑!他们背离自然界的求生之道,获得了生命的永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梁晓声(1949-)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脱脱等  《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辛弃疾(1140-1207)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引语式材料  自利 利他  生命礼赞  价值意义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