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8-30 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③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礼记·大传》里也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这种伦理规约下,每个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遵从“少事长”的差序人格,必须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要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自甘“认命”,很显然,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而具有差序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

②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因为恒常的“礼”早已成为固有的文化信仰,统治者以道德引导舆论,以礼仪规制社会,人们就会有廉耻感,且能端正自己,在传统家庭中,以长者为本位,女性、幼者和年轻人统统服从长者的家庭治理,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以礼为内核所形成的等级思想对于个体而言如同“精神枷锁”,它既起到了遏制思想自由与扼杀人格独立的破坏作用,又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根源,最终会固化阶层流动,从而限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

(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界限清晰,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
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
C.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构建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
D.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团体格局中,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即便如此,团体中的每个人对于团体的作用也都是相同的。
B.《礼记》中的“十伦”,即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中国人对于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因为在差序格局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但社会圈子会有伸缩变化。
D.差序格局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差序人格加强了差序格局的固化;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最终会限制民族的创造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D.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
5.《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贾探春被嫡母王夫人安排协理大观园时,她的生母赵姨娘希望她能拉扯一下自己的亲戚,多给她亲舅赵因基一些安葬费,探春却主奴分明未让步半分。请结合材料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对这一情节进行解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晓声

春天来了。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姗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

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者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

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

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

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


[注]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8.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
9.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材料一: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材料二: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注】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濂溪学案》)


【注】心性义理:属宋明理学范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B.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C.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D.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版,古代臣子上朝时所执的狭长木板,用来记事备忘。《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
B.通判,官名,由北宋始置,辅佐州府长官处理粮运、水利、诉讼等政务,同时又负责监察州府长官。
C.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D.横渠,地名,因张载在此创办横渠书院而闻名。文中指张载,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初任分宁主簿时,久未决断的案件一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果断老练。
B.在面对残酷凶悍的官吏王逵时,周敦颐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争辩未果后,气愤地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对方醒悟并改判。
C.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周敦颐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险峻遥远之地,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做事不惮劳苦。
D.军事通判程珦知道周敦颐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他的学说上承接孔孟,下启学者,影响深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2)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
14.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

岑参

忽闻骢马至,喜见故人来。

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

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

为报乌台客,须怜白发催。

[注]①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②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蒋侍御的身份,用平实的语言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忽然相逢的惊喜之情。
B.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相聚苦短,欲语先愁,颔联中的矛盾心情真切感人。
C.颈联即景抒情,既照应了诗题西亭送别,又以阔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祝福与期盼。
D.诗歌脉络清晰,从见面到送别,从朋友到君王,从个人悲喜到国家兴亡,愈转愈深。
16.本诗首尾两联都运用典故,各借典故委婉表达怎样的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