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一中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6-02 1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为什么艺术和美育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呢?

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因受道德、宗教、法律、习俗的裁制,本能冲动和情感常难得正常的发泄,一旦爆发,就成精神上种种病态。可以借文艺发泄,因为文艺所给的是想象世界,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在这想象世界中,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得到满足。文艺还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有升华作用。文艺和其他美感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如每当我们愁苦无聊时,费一点工夫来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满腹的牢骚就马上烟消云散了;读古人痛快淋漓的文章,我们常有先得我心的感觉;看过一部戏或是读过一部小说之后,我们觉得曾经紧张了一阵是一件痛快事。这些快感都起于本能冲动和情感在想象世界中得解放,解放情感对于心理健康也确有极大的裨益。

其次,是眼界的解放。有人向海边农夫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他很羞涩地指着屋后菜园说:海没有什么,屋后的一园菜倒还不差。一园菜囿住了他,使他不能见到海景美。每个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陈腐的、枯燥的。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不着的他们得着,并且他们得到就说得出,因而我们得以着。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中国人爱好自然风景的趣味是陶、谢、王、韦诸诗人所传染的。前一世纪的人崇拜自然,常咒骂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但是现代美国、俄国的文学家有时把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写得也很有趣。文艺逐渐向前伸展,我们的眼界也逐渐放大,人生世相越显得丰富华严。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干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人在自然中是极不自由的,可以说是两重奴隶,第一服从自然的限制,其次要受自己的欲望驱使。以无穷欲望处有限自然,人便觉得处处不如意、不自由,烦闷苦恼都由此起。科学告诉我们,人类一切成就到最后都要和诸星球同归于毁灭,在自然圈套中求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好比孙悟空跳来跳去,终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但是在精神方面,人可以跳开自然的圈套而征服自然,他可以在自然世界之外另在想象中造出较能合理慰情的世界。这就是艺术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可以把自然拿在手里来玩弄,剪裁它,锤炼它,重新给以生命与形式。每一部文艺杰作以至于每人在人生自然中所欣赏到的美妙境界都是这样创造出来的。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属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多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地感觉人的尊严。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材料二:

在力的可怕王国与法则的神圣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冲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假象的快乐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人摆脱了一切称为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强制是物质的、自然的,还是道德的。

强力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可能,因为它是以自然来抑制自然;伦理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道德的)必然,因为它使个别意志服务于普遍意志;惟有审美国家能使社会成为现实,因为它是通过个体的天性来实现整体的意志。尽管需求迫使人置身于社会,理性在人的心中培植起合群的原则,但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一切其他形式的意向都会分裂人,因为它们不是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感性部分之上,就是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精神部分之上,惟独美的意象使人成为整体,因为两种天性为此必须和谐一致。感性的快乐,我们只能作为个体来享受,而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族类对此是没有份的,因而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感性快乐扩大成为普遍的快乐,因为我们不可能使我们的个体具有普遍性。认识的快乐,我们只能作为族类来享受,我们得精心地把个体的痕迹从判断中排除出去;因此,我们不可能使我们的理性快乐具有普遍性,因为我们不可能把个体的痕迹从别人的判断中排除出去,就像从我们自己的判断中把它排除出去一样。惟有美,我们是同时作为个体与族类来享受的,也就是说,作为族类的代表来享受的。感性的善只能使一个人幸福,因为它是以据为己有为基础的,而据为己有总会带来排他的结果;而且感性的善也只能使这个人得到片面的幸福,因为人格并没有参加进来。惟有美才会使全世界幸福,因为谁要是受了美的魔力,谁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

(摘编自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所给人的是让人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使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得到满足的想象世界,所以能够解放人的情感。
B.农夫看不到海景的美,是因为他有所囿,有所蔽,感情不够真挚,感觉不够敏锐,观察不够深刻,想象不够丰富。
C.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感性部分或精神部分之上的一切其他形式的意向都会分裂人,只有美的意象才使人成为整体。
D.感性的善是以据为己有为基础的,没有人格参加进来,总会带来排他的结果,只能使一个人得到片面的幸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可以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有升华作用。由此可见思想纯洁、境界高尚的人都非常爱好阅读。
B.人们会觉得不如意、不自由、烦闷苦恼,主要是受到自然的限制和自己欲望的驱使。只有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才能摆脱这种困扰。
C.艺术作品以及人在人生自然中所欣赏到的美妙境界,都是人们通过艺术创造对自然加以剪裁锤炼,重新给予生命与形式的结果。
D.我们必须把个体的痕迹从别人的判断中排除出去,才能使我们的理性快乐具有普遍性,把我们的感性快乐扩大成为普遍的快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观点的一项是(     
A.网友“水中茱萸”心情不好,在看完《人在囧途》后认为过去二十年的狼狈、憋屈与无奈,乃至心里的孤单,其实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
B.愈来愈多的美学家与教育家主张“寓教育于艺术”,主张“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
C.黑格尔说:“审美带有让人解放的性质。”审美观照,可以让人摆脱世俗物欲的束缚,与大道同在。
D.少年歌德把自己爱而不得一度想自杀的怨慕愁苦一齐倾泻到《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书成后,他的烦恼和自杀的念头也都消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思路上的特点。
5.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谈谈你对《意见》出台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主峰上下全是一人多深的芭茅草,一接近它,便躲过了敌人的射界。我火速爬着赶上了梁三喜他们。梁三喜见我来了,也没责怪我。

三排仍不时向敌人射击,敌人也不断还击。我们在草丛中攀缘而上,去接近敌堡……

爬了一大阵子,猫起腰便看见敌堡了。

战士“北京”对梁三喜说:“连长,距离最多有五十米。放心,绝对不用打第二炮,干吧!”

梁三喜点头同意。

战士“北京”当即把炮弹装进炮膛。少许,他肩起“八二无”炮身,“噌”地站起来,勾动了扳机!然而,没见炮口喷火!

战士“北京”一下卧倒在地。敌人的子弹“嗖嗖”从我们头顶上飞过……

“怎么?是臭弹?”梁三喜问。

“嗯。是发臭弹。”“北京”说着,忙把臭弹退出炮膛。弹药手赶忙又递给他一发炮弹,他又将炮弹装进了炮膛。

稍停,他又掮起炮,猛地站起身,又一次勾响了扳机,却又一次没见炮口喷火!

“哒哒哒哒……”敌人一串子弹射来,战士“北京”一头栽倒在地上!

“‘北京’!‘北京’同志……”我和梁三喜同声呼唤着。

一切都发生在瞬息之间!

战士“北京”倒在血泊中,身上七处中弹。中的是平射过来的高射机枪子弹,处处伤口大如酒盅,喷出股股热血……

啊,倒下了,一个多么优秀的士兵又倒下了!他连“哼”一声也没来得及,眨眼间便告别了人生!他二十出头正年轻,芬芳的生活正向他招手!他是那样机敏果敢,他是多么富有才华!昨天晚上,他还以将军般的运筹帷幄,为我们攻打无名高地献出了令人折服的战斗方案!可此刻,他竟这样倒下了!他从北京部队奔赴前线补到我们连,到眼下才刚刚两天,我们还不知道他叫啥名字啊!五十米的距离上,他不瞄准也绝对有把握一炮一个敌碉堡!可臭弹,该死的两发臭弹!!

梁三喜怒对爬到眼前的弹药手:“他的死,你要负责任!”

弹药手沉下头不吱声。我知道,梁三喜这是由极度悲恸产生的激怒,而激怒又变为这无谓的埋怨!在同生共死的战场上,有哪位弹药手愿意出现臭弹啊!

梁三喜从战士“北京”身下双手摸过血染的炮身,把那发还在炮膛中的臭弹猛一下退出来,忿然甩出老远!他接过弹药手递过来的炮弹,一下装进了炮膛。

梁三喜肩起炮身。说时迟,那时快,他猛地站起来,眨眼间便见炮口喷火!炮弹“轰”地炸开,敌碉堡被炸得粉碎……

碎石泥尘还在刷刷下落,我们便跃起身,迎着硝烟气浪向前扑去!

上来了!上来了!从左右两侧出击的突击队员,还有从主峰正面待机冲锋的步兵一排,一齐呐喊着,冲上了山顶!

我们,终于站在了364高地主峰上!

“注意搜索残敌!”梁三喜命令说。

我放眼望去,山顶上敌堑壕里一片狼藉,空无一人。位于山顶右侧的炮阵地上,有十几门横倒竖歪的120迫击炮,遍地是待发的炮弹,还有那一箱箱未开封的炮弹箱摆在周围……这时,我才更觉出梁三喜判断的准确,决策的正确!如果不攻占这炮阵地,我们坚守在无名高地上是会全连覆没的!

山顶上到处是巉岩怪石,我们沿着堑壕南边向西搜索。

段雨国兴冲冲地来到我和梁三喜身边:“连长,指导员,胜利啦,我们终于胜利啦!这次战斗,能写个很好的电影剧本!”

我望着段雨国那副乐样儿,真没想到他也攻上了主峰!

“隐——蔽!”只听身后的梁三喜大喊一声,接着我便被他猛踹了一脚,我一头跌进堑壕里!跟着传来“哒哒哒”一阵枪响……

当我从堑壕里抬头看时,啊!梁三喜——我们的连长倒下了!

我不顾一切地扑过去。

“连长!连长!”我一腚坐在地下,把他扶在我怀中……

他微微睁开眼,右手紧紧攥着左胸上的口袋,有气无力地对我说:“这里……有我……一张欠账单……”

一句话没说完,他的头便歪倒在我的胳臂弯上,身子慢慢地沉了下去,他攥在左胸上的手也松开了……

我一看,子弹打在他左胸上,打在了人体最要害的部位,打在了他的心脏旁!他的脸转眼间就变得蜡黄蜡黄……

“连长!连长!”战士们围过来,哭喊着。

“连——长!”段雨国扑到梁三喜身上号啕起来,“连长!怪我……都怪我呀……”

梦,这该是场梦吧?战斗就要结束了,梁三喜怎么会这样离开我们!当理智告诉我,这一切已在瞬息间千真万确地发生了时,我紧紧抱着梁三喜,疯了似的哭喊着……

讲到这儿,赵蒙生两手攥成拳捶打着头,泪涌如注。他已完全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了。

(节选自《高山下的花环》)


[注]《高山下的花环》是以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节选部分内容是赵蒙生回忆9连攻打越军阵地时的一场殊死战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北京”“弹药手”都没有出现真实姓名,说明连长、指导员在工作中过于粗枝大叶,对战士的情况了解不够。
B.“我”没想到段雨国能攻上主峰,因为“我”缺乏战斗的经验,对战事判断不准,同时也表达了对段雨国平时表现的不满。
C.梁三喜用炮炸毁敌碉堡,掩护战士们顺利冲上山顶,“上来了!上来了!”表明了他们此时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
D.结尾写到“梦,这该是场梦吧?”,是因为“我”和众多战士不愿相信硬汉梁三喜已经牺牲的事实,是极度悲恸的心理表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山顶上到处是巉岩怪石”的环境描写与“注意搜索残敌”这句话暗中呼应,为下文写梁三喜牺牲埋伏笔。
B.小说以赵蒙生的回忆展开叙事,语言朴实顺畅,在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中展现并讴歌了战争中的英雄群像。
C.小说用铺排手法,抒发了“北京”牺牲后“我们”的悲痛之情,强化因“臭弹”而产生对敌人的愤怒情绪。
D.攻占364高地后,段雨国正沉浸在胜利的兴奋中,连长却意外牺牲了,这一情节的突转,扣人心弦。
8.关于《高山下的花环》的创作,作者说他力求塑造“合乎兵的美的规范的形象”。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简析文中塑造的人物体现了“兵”的哪些美?
9.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小说中哪些方面的真实为它的虚构提供了支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德元年,契丹举国入寇。魏能、石普等率兵御之。能败其前锋,斩偏将。又攻北平寨,田敏等击走之。又东趣保州,振武小校孙密领十卒侦事,中路遇敌前锋,密等依林木,彀弓弩以待之,敌下马以短兵格斗,密等射杀十数人。

闰九月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敌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继忠乘间言和好之利。时敌人颇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于是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信箭,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辞甚恳激。兴等言敌主召至车帐前面授此书,诫令速至莫州送石帅,获报简,即驰以还。于是普遣使赍其奏至。上发视之,即继忠状,具言: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翌日,臣整众而前,邀其偏将。虽胜负且半,而策援不至,为北朝所擒。非唯王超等轻敌寡谋,亦臣之罪也。北朝以臣早事宫庭,尝荷边寄,被以殊宠,列于诸臣。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惟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从愚瞽。上谓辅臣曰:念往昔全盛之时,亦以和好为利。朕初即位,吕端等建议,欲因太宗上仙,命使告讣;次则何承矩谓因转战之后,达意边臣。朕以为诚未交通,不可强致。念非怀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则犷悍之性,岂能柔服?此奏虽至,恐未可信也。毕士安等曰:近岁契丹归款者言:国中畏陛下神武,本朝雄富,常惧一旦举兵复幽州,故深入为寇。今既兵锋屡挫,又耻于自退,故因继忠以请,谅其非妄。上曰:卿等所言,但知其一,未知其二。彼以无成请盟,固其宜也。然得请之后,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遗之财货,斯可也。所虑者关南之地曾属彼方,以是为辞,则必须绝议。朕当治兵整众,躬行讨击耳。遂以手诏令石普付兴等,赐继忠曰:朕丕承大宝,抚育群民,常思息战以安人,岂欲穷兵而黩武?今览封疏,深嘉恳诚。朕富有寰区,为人父母,傥谐偃革,亦协素怀。诏到日,卿可密达兹意,共议事宜。果有审实之状,即附边臣闻奏。继忠欲朝廷先遣使命,上未许也。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B.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C.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D.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建契丹国。
B.阙,即宫阙,原指皇宫门口的门楼。阙下,借指京城或朝廷,也用来代指天子。
C.车帐,即兵车和营帐。古代北方民族于兵车上覆以帐幔,作为营地居处,称车帐。
D.朕,与寡人、孤、不谷在先秦时均被用做君主或诸侯的自称,但只有朕被一直沿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德元年,契丹举国入侵,在奔赴保州的途中,其前锋遭遇暗中侦查的孙密,被伏击射杀了十多人。
B.观察使王继忠在战败被俘投降后发现敌人有议和的想法,就趁机提出议和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C.王继忠为自己被俘作辩解,一是策应救援没有来,二是王超等人轻敌少谋,但也承认自己有罪过。
D.宋真宗让王继忠向契丹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商议和谈,但没有答应他先让朝廷派出使者的要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朝以臣早事宫庭,尝荷边寄,被以殊宠,列于诸臣。
(2)今既兵锋屡挫,又耻于自退,故因继忠以请,谅其非妄。
14.面对契丹此时提出的议和建议,宋真宗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2022-04-04更新 | 92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文本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阅读上述文本选出对上述文本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本一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B.文本一下阕写道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其中意外的转折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进一步反映诗人壮志难酬。
C.文本二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D.文本二“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不惧艰险,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16.两首诗词牌名同为“定风波”取此名又有平定叛乱的意思。请你根据上述提示,简要分析两首“定风波”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