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一模 2022-02-11 4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为什么艺术和美育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呢?

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因受道德、宗教、法律、习俗的裁制,本能冲动和情感常难得正常的发泄,一旦爆发,就成精神上种种病态。可以借文艺发泄,因为文艺所给的是想象世界,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在这想象世界中,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得到满足。文艺还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有升华作用。文艺和其他美感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如每当我们愁苦无聊时,费一点工夫来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满腹的牢骚就马上烟消云散了;读古人痛快淋漓的文章,我们常有先得我心的感觉;看过一部戏或是读过一部小说之后,我们觉得曾经紧张了一阵是一件痛快事。这些快感都起于本能冲动和情感在想象世界中得解放,解放情感对于心理健康也确有极大的裨益。

其次,是眼界的解放。有人向海边农夫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他很羞涩地指着屋后菜园说:海没有什么,屋后的一园菜倒还不差。一园菜囿住了他,使他不能见到海景美。每个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陈腐的、枯燥的。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不着的他们得着,并且他们得到就说得出,因而我们得以着。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中国人爱好自然风景的趣味是陶、谢、王、韦诸诗人所传染的。前一世纪的人崇拜自然,常咒骂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但是现代美国、俄国的文学家有时把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写得也很有趣。文艺逐渐向前伸展,我们的眼界也逐渐放大,人生世相越显得丰富华严。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干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人在自然中是极不自由的,可以说是两重奴隶,第一服从自然的限制,其次要受自己的欲望驱使。以无穷欲望处有限自然,人便觉得处处不如意、不自由,烦闷苦恼都由此起。科学告诉我们,人类一切成就到最后都要和诸星球同归于毁灭,在自然圈套中求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好比孙悟空跳来跳去,终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但是在精神方面,人可以跳开自然的圈套而征服自然,他可以在自然世界之外另在想象中造出较能合理慰情的世界。这就是艺术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可以把自然拿在手里来玩弄,剪裁它,锤炼它,重新给以生命与形式。每一部文艺杰作以至于每人在人生自然中所欣赏到的美妙境界都是这样创造出来的。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属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多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地感觉人的尊严。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材料二:

在力的可怕王国与法则的神圣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冲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假象的快乐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人摆脱了一切称为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强制是物质的、自然的,还是道德的。

强力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可能,因为它是以自然来抑制自然;伦理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道德的)必然,因为它使个别意志服务于普遍意志;惟有审美国家能使社会成为现实,因为它是通过个体的天性来实现整体的意志。尽管需求迫使人置身于社会,理性在人的心中培植起合群的原则,但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一切其他形式的意向都会分裂人,因为它们不是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感性部分之上,就是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精神部分之上,惟独美的意象使人成为整体,因为两种天性为此必须和谐一致。感性的快乐,我们只能作为个体来享受,而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族类对此是没有份的,因而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感性快乐扩大成为普遍的快乐,因为我们不可能使我们的个体具有普遍性。认识的快乐,我们只能作为族类来享受,我们得精心地把个体的痕迹从判断中排除出去;因此,我们不可能使我们的理性快乐具有普遍性,因为我们不可能把个体的痕迹从别人的判断中排除出去,就像从我们自己的判断中把它排除出去一样。惟有美,我们是同时作为个体与族类来享受的,也就是说,作为族类的代表来享受的。感性的善只能使一个人幸福,因为它是以据为己有为基础的,而据为己有总会带来排他的结果;而且感性的善也只能使这个人得到片面的幸福,因为人格并没有参加进来。惟有美才会使全世界幸福,因为谁要是受了美的魔力,谁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

(摘编自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所给人的是让人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使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得到满足的想象世界,所以能够解放人的情感。
B.农夫看不到海景的美,是因为他有所囿,有所蔽,感情不够真挚,感觉不够敏锐,观察不够深刻,想象不够丰富。
C.完全建立在人本质中的感性部分或精神部分之上的一切其他形式的意向都会分裂人,只有美的意象才使人成为整体。
D.感性的善是以据为己有为基础的,没有人格参加进来,总会带来排他的结果,只能使一个人得到片面的幸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可以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有升华作用。由此可见思想纯洁、境界高尚的人都非常爱好阅读。
B.人们会觉得不如意、不自由、烦闷苦恼,主要是受到自然的限制和自己欲望的驱使。只有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才能摆脱这种困扰。
C.艺术作品以及人在人生自然中所欣赏到的美妙境界,都是人们通过艺术创造对自然加以剪裁锤炼,重新给予生命与形式的结果。
D.我们必须把个体的痕迹从别人的判断中排除出去,才能使我们的理性快乐具有普遍性,把我们的感性快乐扩大成为普遍的快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观点的一项是(     
A.网友“水中茱萸”心情不好,在看完《人在囧途》后认为过去二十年的狼狈、憋屈与无奈,乃至心里的孤单,其实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
B.愈来愈多的美学家与教育家主张“寓教育于艺术”,主张“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
C.黑格尔说:“审美带有让人解放的性质。”审美观照,可以让人摆脱世俗物欲的束缚,与大道同在。
D.少年歌德把自己爱而不得一度想自杀的怨慕愁苦一齐倾泻到《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书成后,他的烦恼和自杀的念头也都消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思路上的特点。
5.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谈谈你对《意见》出台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洼地上的战役(节选)

   

王顺的这个班,住在一个姓金的老大娘家里。这老大娘家里只有一个十九岁的、叫做金圣姬的姑娘。侦察员们来了以后,她是这山沟里最活跃的一个姑娘。但是忽然地,这姑娘的神气里有了一点特别的东西,变得少说话了。班长王顺是很敏感的,他不久便觉察出来,她的这种变化是因为王应洪。侦察员们初来的时候,她最爱和王应洪说笑,但后来她忽然地就不再和王应洪这样大笑了,见到王应洪的时候就显得激动,在他走过的时候总是痴痴地看着他。

这种情况,渐渐地使得班长王顺很担忧,当天晚上就找了王应洪到门前的土坡上去谈话了。王顺先是表扬了王应洪,然后就说到了一个革命军人的职责,说到纪律的重要。可是,王应洪仍然一点也不明白,王顺只好点破了。他说:你觉得咱们房东那姑娘怎样?对这个问题,王应洪愣了一下。她挺好呀………说到这里,他一下子明白过来了。一定是班长不信任他。这倔强的青年是不能忍受这种怀疑的,他痛心而愤慨了,叫着:班长,你就这样看我么?班长王顺也是直性子,既然把问题点破了,他就决心搞到底,一定要弄出个结果来,看这年轻人到底有没有什么。他于是不理会他的激动,冷淡地问:你真的是没有什么?”“你不相信你调查去好了,这么不相信同志呀。这种说话的腔调,叫班长王顺愤怒了。这是孩子气的、老百姓的腔调。这在老军人看来是断然不能许可的,于是他冷冰冰地说:有纪律没有?你这口气是跟谁谈话啦?王应洪一下子沉默了。过了一下,他以含着泪、发抖的声音说:班长,刚才我是不对……我汇报给你啦,我真的是对她一点心思也没有。

上阵地的第三天,听说战斗任务已经交给他们班,晚上就要出发,王应洪非常兴奋,就换上了那一套留了好些天的干净衣服。换衣服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绣花的手帕,用中国字在两朵红花的上面绣了他的名字——很可能这姑娘是从他的背包或笔记本上模仿去的,又在花朵的下面绣了几个朝鲜字,他想那一定是她的名字。这两个名字都用紫色的线绣的。他顿时起了惊慌的甜蜜的感情。于是他把它仔细地折起来,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黄昏的时候,王顺就带着他的班出发到敌后去了。

一点声音,一点动静也没有,王应洪贴在路边上的杂草中间趴着。这样绝对的静止——这是和练兵的时候完全不同的。虽然他的理智告诉他,班长和同志们就在几十米的前后或周围,但是他仍然禁不住觉得可怕的孤独。他从来也不曾经历过,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被这深深的寂静所笼罩,所麻痹,不可能再从地上起来了……他们迅速地在洼地里退走,但到了洼地的中央,就叫敌人机枪的火力拦住了去路。……他们两个都弄不清楚这是在什么时候负的伤。王应洪身上的伤还不止一处。班长替王应洪包扎了伤口,也把自己的伤收拾了一下。然后就拿出了一个馒头,分了一半给王应洪。可是王应洪一口也不肯吃。他难过极了;意识到自己拖累了班长,这种心情比身上的伤还使他痛苦。

班长,我还没跟你汇报,他平静地说,这是她又塞在我的军服口袋里的,昨天换衣服才发现。

班长接过去,展开那手帕来看了一看,想了一想,就又替他塞回口袋里来了。

你留起来吧。”

不,这违反纪律。

我相信你,同志,留着吧。班长温和地说。这手帕此刻竟这么有力地触动了他,使他又想起了金圣姬的所有的美好的希望——而这美好的希望竟不能实现的。

王应洪身上的伤口痛得像火烧一般,浑身都没有力气,渐渐地他抵抗不住身体的疲劳,迷迷糊糊地睡去了。他梦见了纺车在他的眼前打转——母亲在摇着纺车;仿佛是病了,母亲在守护着他……忽然地金圣姬跑了出来,问他:我的手帕你留着啦?他说:留着啦。这时朝鲜姑娘们一起围上来了,赞美地看着他胸前的国旗勋章,欢迎他唱歌,他很慌张,想要躲藏。金圣姬说:“我代表他吧!”于是舞蹈了起来,她不是在别的地方舞蹈,而是在北京,天安门前舞蹈,跳给毛主席看。母亲和毛主席站在一起。舞蹈完了,金圣姬扑到母亲跟前,贴着母亲的脸,说:妈妈,我是你的女儿呀!毛主席看着微笑了;毛主席并且也看了看他,对他点点头,他也没有忘记敬了一个礼。……他忍受着伤口的痛楚,变得这样地沉着安静,虽然他刚才还以他全部的年轻的热情梦见过金圣姬,但在清醒的时候他却对这个很冷淡;他觉得他心里很坚强。

天黑定了下来,他们爬出了这隐蔽了一整天的小沟,王顺拖着王应洪,向前爬行。在草丛里又爬行了一阵之后,山上传来了吼叫,立刻,两个敌人向着这边开着枪扑过来了。王应洪喊着:班长,你快走!突然地王应洪跪了起来,用他的负伤的腿向前奔去,奔到敌人中间,火光一闪——手雷爆炸了。

班长王顺苦痛了很多天,他的身上揣着那一条染满了血的手帕。团政委嘱咐他去看一看那个姑娘,把这件纪念品给她。……终于他简单地说起了他们的胜利,王应洪的牺牲,同时取出了那条绣着两个名字的、染满了鲜血的手帕。老大娘哭得很厉害,可是金圣姬不哭。她一件一件接过了东西,甚至还没有忘记把它们好好地折起来,包起来。只是她的眼睛更亮,睁得更大,脸色更苍白。

(节选自《在悬崖上》,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文本二:

在宏大叙事的间隙关注个体的命运,相信个体对世俗幸福的怀想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未必泯灭斗志,而是同样可以成为英勇杀敌的动力,相信个体生活与革命事业是一致的,是路翎创作的出发点。但如此以来,无论从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还是小说叙事本身,路翎的创作都和当时主流倡导的叙事存在游离。1955年,路翎作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被专政机关逮捕并关押,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得以平反。与此同时,革命与人性的复杂纠葛等文学命题最终从文学中荡涤净尽,直到双百方针②出现,文学对人性的呼唤才得以重归文学殿堂。

(节选自《现代中国文学》第三章主流之外的另类,南开大学出版社)


注释:①当时主流倡导的叙事倾向于写重大题材和主题(宏大叙事),特别是革命战争,以塑造英雄形象为首要任务,呈现出单纯、简明、理想、乐观乃至必然律、程式化的革命浪漫主义表征。在表现“宏大历史”中,英雄人物的复杂情感、战争给人的精神和命运带来的创伤……都不会获得表达的合法性。②“双百”方针,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洼地上的战役”这一场景,既指志愿军战士与敌人的战斗,也指王应洪精神上的战斗,但这并非就是小说题目“战役”二字加引号的特殊用意。
B.当爱情和革命纪律发生冲突之时,王应洪在王顺面前用“含着泪、发抖的声音”进行否认,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懵懂的少年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恐惧。
C.小说中朦胧的情爱、感伤的思绪、对个人世俗幸福的缅想,似乎是对志愿军战士的一种歪曲,但正是这种“歪曲”让作品具有了人性的真实。
D.小说讲述了志愿军战士王应洪在战斗前线,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发生的无法实现的爱情故事,占据主导地位的情感是王应洪和金圣姬浪漫的战地爱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手帕”不但象征着王应洪和金圣姬纯洁的爱情,也起到了升华形象的作用,使王应洪和金圣姬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B.王应洪是正面的志愿军战士形象,然而作者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为高大完美的英雄,而是将他的缺点也表现出来,使这一形象真实、立体而充满人情味。
C.小说采用类似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战士王应洪和班长王顺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呈现出在单调、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人的心灵的丰饶与美好。
D.小说通过班长王顺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将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由此,使得作品的真实感大大得到加强。
8.本文的王应洪因极度疲劳在潜伏阵地上做了一个梦。请简要分析王应洪的“梦”在本文内容和构思方面的特点。
9.文本二指出“无论从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还是小说叙事本身,路翎的创作都和当时主流倡导的叙事存在游离”,试从题材选择、主题表现和小说叙事三个方面谈谈文本一如何体现“路翎的创作都和当时主流倡导的叙事存在游离”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逮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后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

仲淹为将号令明自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颊犯其境元昊遗和及拜枢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
B.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
C.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
D.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迁:调动官职。“左迁”与“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迁”意义不同。
C.朋党:原指同类人相互勾结,后指因政见不同相互倾轧,排斥异己的宗派集团。
D.谏官:我国古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专门负责规谏天子的过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勤学耐苦。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学习,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他从不叫苦。
B.范仲淹勤政爱民。在江、淮、京东这些地区遭遇灾祸时,他积极请示,然后开仓济民,免除百姓赋税。
C.范仲淹敢于直言。他提出的关于官吏的升迁顺序和建都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执政者吕夷简的首肯。
D.范仲淹爱护士兵。他因爱护士兵而得到很高的威望和皇帝的提拔,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来侵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
(2)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14.根据文意,分析“朋党之论兴矣”的原因。
2022-01-28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行(其一),第三句中的“意气”内涵丰富,包括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
B.少年行(其一),第四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从侧面虚写了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
C.少年行(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D.少年行(其三),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
16.同样是写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1-28更新 | 1442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