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一 期中 2023-07-01 11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自2003年至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一个个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事迹构成了国人的感动支点,在电视领域和社会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动中国》以年度社会记忆为底稿,发端于传统主流媒介,被认为是“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特别是大量受众分流到音视频网站、贴吧论坛、“双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后,历年评选出的获奖者都会引起关注和热议。据统计,由央视新闻发起的2018年“感动中国”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讨论量达到60多万。

媒介本身是一个冰冷的传播工具,但由于情感的加持让人物焕发人性的光彩,给其带来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新媒体平台,《感动中国》不仅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大数据监测软件得出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感动中国》的正能量故事和获奖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吸引并打动了广大受众,其在社交网络平台情感分布中,正面情感占80.3%

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关注典型人物往往是从理念开始的,对其赋形后寻找合适的载体,予以突出展示。而对于受众而言,最先接触到的是具象的展示,从人物事迹到情感体会、精神领悟,直至把握传播者的意图。在主流媒体主动进行议题设置的推动下,《感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波,最终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改编自《大数据视域下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传播效果分析》)

材料二:

报道典型人物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具有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时代楷模”,在他们身上展现了很多平凡人物“不平凡”的闪光点,为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相对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人物价值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人物自身、人物社会实践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元,典型人物价值内涵也有丰富的解读与阐释方式。因此,典型人物报道既要坚持挖掘人物价值的先进性,提炼人物内涵中的时代主流精神和主导价值框架;又要让人物价值内涵有一定的开放性,敞开讨论的空间,激发受众参与人物形象建构、意义解读与情感共鸣。新华社刊播的报道《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将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提炼为“本色人生”。无言的“本色”,成为“不忘初心”党员形象的光辉写照;同时,“本色”人生的意涵丰富,也为广大读者从自身角度去解读人物内涵留下充足空间。

人物价值的内涵,往往通过人物品质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来体现。品质是人物形象的骨架,展示人物思想意义、精神境界。但是如果只注重品质,忽略对人物独特性格的挖掘,人物形象就容易流于呆板、平面,不够丰实、立体,甚至变成观念和思想的单调图解。因此,再现富有意味、展示人物性格面貌的个性化事实,充实人物的血肉,有助于丰富人物内涵。

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政治话语资源是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核心话语资源,但过度政治化,会带来宣传灌输意味浓厚、人物形象人为拔高等弊端。政治话语资源只是画龙点睛式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和价值内涵,从政治高度对报道主题进行引导和启发,达成政治话语“量少质高”的效果,应适度吸收日常生活话语、相关领域专业话语、传统文化话语、大众文化话语等各类资源,让各类丰富的话语相互对话,形成合力;展现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天津津云客户端推出的短视频专题报道《“无胆英雄”张伯礼》,以张伯礼的“身边人”作为消息来源,从不同话语体系,包括医疗专业话语、中医的传统话语、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等入手,塑造了主人公的立体形象。

注意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采用诗性与激情的叙述风格,试图以语言的力量拉满情感的报道方式,在过去的典型人物报道中曾经盛行一时,至今余绪犹在。此类报道方式的问题在于事实不够严谨客观,情感缺乏可靠的事实逻辑,流于肤浅和浮夸。纪录片《生命缘·永生》,实现了严谨客观的事实与沉静深刻的情感有机结合与动态互补,成为典型人物报道话语创新的样本。

以严谨的事实与客观的叙述凸显情感力量,纪录片《生命缘·永生》节目组通过长时间的跟拍,收集丰盈的事实,并从事实中按照合理逻辑挖掘富有意味的人物故事。面对经历生死难关考验的人性故事,该片没有落入“编情”和“矫情”案白,而是实施了基于客观框架的问接、克制与受限的情感表达实践,达成了“自然化”的情感动员效果,片子不用镜头和旁白渲染情感,而是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感动人。用精心挖掘的患者个体故事,激发情感和主题上的共鸣,收到了良好传播效果。

(摘编自《新语境中先进人物报道的话语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2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坚持时间长,在电视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由“感动中国”话题的阅读量、讨论量之巨,可看出获奖者往往会引起关注和热议。
C.传播主体与受众关注典型人物的方式不同,前者从具象展示开始,后者从理念开始。
D.与传统人物报道相比,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个角度的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感动中国》能举办20届而长盛不衰,就在于电视媒体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
B.在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的多维度创新中,“人物价值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最为重要,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C.典型人物价值的内涵有着丰富的解读与阐释方式,往往通过人物品质的揭示或者人物性格的塑造来体现。
D.《生命缘·永生》能成为话语创新的样本,在于在报道方式上实现了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观点的一项是(       
A.《“凡人”李保国》通过诸多个性化事实,展现李保国朴素、率真、“杠劲儿”、“冲”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兼具深度、厚度和个性的时代先锋形象。
B.纪录片《生死金银潭》用白描的手法,展示武汉金银潭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的日常和生死瞬间,表现了普通医护人员的艰辛与温情。
C.煤体报道喀什75岁老人潘玉莲时,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无偿辅导,挖掘出地身上人性的温情元素,用带情感带温度的表达,给受众传递了典型人物的真善美。
D.《时代楷横——李桓英》聚焦于李恒英在麻风病防治中的贡献与付出,只在节目临近结尾时从政治角度指出,在她看来,入党和科研都是追求真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报道典型人物时,如何才能做到让人“感动”?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五幕】关汉卿的书斋

田汉

他的好友杨显之,在看已经写成的几折。关汉卿站在其后面。

关汉卿:显之,你看这样写,行了吗?

杨显之:我觉得第二折那支《感皇恩》很好。 ……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 一杖下, 一道血, 一层皮写得又生动,又深刻。后面那支《滚绣球》,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我看干脆改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感情不是更强烈一些吗?

关汉卿:好,那就这么改吧。

杨显之:好。我今天还有事,我走了。

杨显之匆匆地走出去了。关汉卿看着已经改过的前三折,出了神,不觉朗诵起来。叶和甫上,轻轻地走进来,听关汉卿朗诵。

关汉卿朗诵:【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 …… 关汉卿发现了叶和甫,请他入座。

叶和甫:昨儿个帘秀告诉我,你在给她打一个新本子,就是你刚念的这个吗?

关汉卿:对。

叶和甫:已经完稿了?

关汉卿:没有。还差一折,不过也快完了。

叶和甫: 一定又是个杰作吧,刚才的这支《滚绣球》就不错。让我先观为快吧。(他接过前几折,看了一下。)

关汉卿:哦,还是所谓的乱头粗服,刚才想请显之给仔细改一改,可他没工夫。

叶和甫:乱头粗服,丰韵天然,你从来不是这样写的么?不过听刚才念的,什么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连天地也骂起来了,不能像往常那样轻松一点吗?

关汉卿:你是内行,当然应知道,这戏的写法是随着情节而定的。这戏原本就不是轻松愉快的情节。

叶和甫:哦,这是开玩笑。(转话题)刚才这个戏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呢?

关汉卿: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应是汉朝吧。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东阿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直到于公治狱,这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起雨来。

叶和甫:这不过是个传说,你不会是还要替传说中的人物担忧吧?

关汉卿: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

叶和甫:唔,帘秀告诉我,你对最近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

关汉卿:对,每个有良心的人,都会为她不平的。

叶和甫: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更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不过,别人议论尽管议论,你可千万别写。

关汉卿:(反感)那为什么?

叶和甫:我觉得,你近来的几出戏,像《救风尘》《望江亭》啊,称得上是洛阳纸贵。歌台舞榭没你的戏就不卖座。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于今,你忽然改写公案戏,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

关汉卿:胡说什么,我哪是什么烟花粉黛的大师,我写《救风尘》是歌颂赵盼儿那样急人之难的侠妓,我写《望江亭》是赞美谭记儿那样机智勇敢、保卫自己幸福的寡妇。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再说了,我不是在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还有杨衙内之流吗?我也不求什么盛名,怕什么一落千丈?

叶和甫:(遮住地)别生气嘛。再说了,小兰一案其说不一,你不要只听人家的一面之词,据李驴儿的说法 ……

关汉卿:你这不是一面之词吗?叫我说,是李驴儿这狗杂种,把一个无辜的女子陷害死了,还要血口喷人。你也跟着附和,玷污她的清白。

叶和甫:汉卿,别忙。还有了,你刚才埋怨皇天欺软怕硬。其实,我们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估量一下。李驴儿当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可是他后面有萨千户,还有忽辛大人。忽辛原也没有什么,其人贪赃枉法,不辨贤愚,不分好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不是我恭维你,你在戏里骂得真对。但有什么用呢?阿合马大人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财神爷,好比一块又大又硬的石头,其余的人全是些鸡蛋,没人敢说他半个坏字眼。你敢碰他?谁碰他谁倒霉。别忘了,老朋友,已经有几个人被下狱了。监察御史白栋、宿卫秦长卿秦大人,你不要重蹈他们覆辙啊!

关汉卿:(愈发不快)怎么,你是要来威胁我?

叶和甫:(越发说得唾沫四溅)你写的这个戏本子,不管假托哪一个朝代的事,只要一演出来,明眼人哪个不知是在挖苦忽辛大人?只要人家在阿合马大人面前说上几句,不管是演戏的还是写戏的,准保都得 ……嚓,(用手在脖子上做了个抹脖动作)—— 掉脑袋啊。

关汉卿:(质问)别瞎说了,我这戏跟阿合马有什么关系?

叶和甫:你骂忽辛,会跟他老子不相干?弄不好连我们都 … …

关汉卿:(走前一步)你说了两点,那我也说两点。我写的主角窦娥,是她舍己救人的性格感动了我,使我不能不写,绝不是单纯为的骂什么人。你千万替我解释解释。而且,我是爱上了戏才写戏的。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别连累了您,士各有志,您请吧!

(选自田汉《关汉卿》,有删改)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前面写关汉卿与杨显之斟酌修改已写成几折的《窦娥冤》,后面写叶和甫来劝关汉卿不要写作《窦娥冤》。
B.从关汉卿与杨显之、叶和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显之是关汉卿文学创作上的笔友,叶和甫是关汉卿生活中的挚友。
C.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叶和甫来劝关汉卿不要写《窦娥冤》的过程中。
D.叶和甫说“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这并非表示人们没有看懂关汉卿的戏,这只是叶和甫找的劝说关汉卿的理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反感”“愈发不快”等属于神态描写,“质问”“走前一步”等属于动作描写。
B.“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把原句陈述语气改为质问语气,把对天的哀告和祈求改为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C.节选第五幕虽然写了两部分内容,但严格遵守“三一律”原则,“朱小兰”“忽辛”“阿合马”等只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从而让戏剧情节集中而又完整。
D.“叶和甫:你写的这个戏本子,……不管是演戏的还是写戏的,准保都得……嚓,——掉脑袋啊”这段话从正面表现了社会现实。
8.“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如《雷雨》中有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和鲁大海的阶级冲突,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冲突,不得少于三种。
9.《关汉卿》“戏中戏”的结构让剧作家与剧中人达到心灵、精神的契合,请你结合剧中人关汉卿的形象,探究剧作家田汉的形象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日:“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朱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胡服:指西北戎狄少数民族的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铫的“步射”(徒步射箭)。胡服骑射: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强大,学习少数民族之长,推行“胡服”,练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大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眼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已学课文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
B.冠者,成年人,二十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都是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二十岁的人。
C.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D.中国,指中原地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入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选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仪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赞同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道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所以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2)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14.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入君之道(做国君的方法〉”?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2023-07-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行(其一),第三句中的“意气”内涵丰富,包括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
B.少年行(其一),第四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从侧面虚写了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
C.少年行(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D.少年行(其三),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
16.同样是写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1-28更新 | 1442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表现琵琶女技艺初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网友们脑洞大开,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 之嫌。对此,专家认为,新媒介技术的变化确实产生远离纸质阅读这样一个趋势,但尽管许多都被娱乐化,经典仍然还是经典,经典只有传播了,才有价值。

在网友对“林怼怼”的模仿热潮中,不难发现,职场话题是创作焦点。“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一句,表达的是职场人对过度加班的不满;“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则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对老板空洞承诺的反感。这其中,语气也许是戏谑“发疯”的,情绪却是极其真实的。

林黛玉“花式怼人”大火的背后,折射出一些人现实中无法体面拒绝、坦言不满的无奈。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亲戚、同事、领导的无理要求,人们总是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包裹拒绝的意图。当“高情商”说法也无法回绝时,便只能答应下来。就这个角度而言,如今流行的犀利“林学”,其实与此前被动自我保护的“糊弄学”有之处,它们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面对老板的加班要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员工的不满,你认为这种“林怼怼”式的表达合适吗?请结合情境,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谈谈理由。
2023-07-0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红旗渠纪念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要确定红旗渠纪念馆的数据来源和组成:红旗渠纪念馆自身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通过红旗渠纪念馆衍生出来的数据。

:数据格式多,数据相关性差,数据价值密度低。要符合大数据技术的相关处理准则,在大数据分析前对非结构化数据展开大量的清洗工作,满足智慧博物馆大数据分析的功能需求。在进行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清洗之前,一定要确立项目需求分析。只有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清洗,才能从众多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清洗出对智慧博物馆建设有意义的数据。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等几个层面的内容,而这几个层面。只有提前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才能进行数据存储、处理和可视化工作,否则就相当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数据采集和存储工作也要根据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的反馈结果进行适当调整,以使得整个智慧博物馆大数据系统更加完善和符合实际的需求。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下列各项中,对上述文段内容概括最全面、准确的一项是(     )
A.依据大数据技术的相关准则处理红旅渠纪念馆的相关据。
B.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红旗渠纪念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
C.数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叮视化等内容。
D.数据采集和存储工作要根据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的反馈结果进行调整。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加来道雄提到,引领自己走进科学大门的,是对“童年两件趣事"的好奇:一是对鲤鱼世界的无限遐想;二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主要途径是大量筛选、大量实验和灵感,她敢于试错,即使屡屡受挫,却从不言弃,终得成功。

《说“木叶”》中林庚善于发现、感受生活的有趣,他在熟悉的诗句中创造性地发现了“树叶”与“木叶”的区别,从而写下了这篇文艺名作。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6-90.65田汉(1898-1968)  戏剧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说苑》  《新序》(《战国策》整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王维(701-761)  毛泽东(1893-1976)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谈观点,写评论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0-210.65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4生活体验  引语式材料  探索 创造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