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期中名校好题汇编-高一下-文学类单文本阅读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4-04-22 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姑妈的书

[俄]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项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机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机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面对姑妈留下的书籍,科利亚坐在旁边,“像个孩子似的”,其原因由下文妻子的话揭示出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事物,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体现了妻子的追求倾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很成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了科利亚和他妻子的不同形象特点,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旨。
B.小说语言比较有特色,一些语段庄谐并出。比如,科利亚“百思不得其解”“怒吼”是“谐”,他把书“一摞摞地”“塞进”“角落”以及妻子调侃式的“回敬”是“庄”。
C.小说具有反讽意味,妻子看不上书籍却标为“传世经典”,五大橱书只换来一只小转角沙发,极具批判色彩。
D.小说中多次提到电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
3.“姑妈的书”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4.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据此标准,请判断“科利亚”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衣风波(节选)①

曹雪芹

这日宝钗因来瞧黛玉,恰值岫烟②也来瞧黛玉,二人在半路相遇。宝钗含笑唤他到跟前,二人同走至一块石壁后,宝钗笑问他:“这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了?”岫烟见问,低头不答。宝钗便知道又有了原故,因又笑问道:“必定是这个月的月钱又没得。凤丫头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岫烟道:“他倒想着不错日子给,因姑妈打发人和我说,一个月用不了二两银子,叫我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要使什么,横竖有二姐姐的东西,能着些搭着就使了。姐姐想,二姐姐是个老实人,也不大留心,我使他的东西,他虽不说什么,他那些丫头妈妈,那一个是省事的?那一个是嘴里不尖的?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唤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使,如今又去了一两。前儿我悄悄的把棉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宝钗听了,愁眉叹道:“偏梅家③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再迟两年,我又怕你熬煎出病来。等我和妈再商议,有人欺负你,你只管耐些烦儿,千万别自己熬煎出病来。不如把那一两银子明儿也越性给了他们,倒都歇心。你以后也不用白给那些人东西吃,他尖刺让他们去尖刺,很听不过了,各人走开。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并不是作亲后方如此,你一来时咱们就好的。便怕人闲话,你打发小丫头悄悄的和我说去就是了。”宝钗又指他裙上一个碧玉佩问道:“这是谁给你的?”岫烟道:“这是三姐姐给的。”宝钗点头道:“他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一个,这是他聪明细致之处。”岫烟又问:“姐姐此时那里去?”宝钗道:“我到潇湘馆去。你且回去,把那当票子叫丫头送来我那里,悄悄的取出来,晚上再悄悄的送给你去,早晚好穿。不然风扇了事大。但不知当在那里了?”岫烟道:“叫作‘恒舒典’,是鼓楼西大街的。”宝钗笑道:“这闹在一家去了。伙计们倘或知道了,好说‘人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岫烟听说,便知是他家的本钱,也不觉红了脸一笑,二人走开。

宝钗也就往潇湘馆来。恰正值他母亲也来瞧黛玉,正说闲话呢。

一语未了,忽见湘云走来,手里拿着一张当票,口内笑道:“这是什么账篇子?”黛玉瞧了,也不认得。地下婆子都笑道:“这可是一件奇货!这个乖可不是白教人的。”宝钗忙一把接了,看时,就是岫烟才说的当票,忙折了起来。薛姨妈忙说:“那必是那个妈妈的当票子失落了,回来急的他们找。那里得的?”湘云道:“什么是当票子?”众婆子笑道:“真真是个呆子,连个当票子也不知道。”薛姨妈叹道:“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这个?那里去看这个?便是家下人有这个,他如何得见?别笑他是呆子,若给你们家的小姐们看了,也都成了呆子呢。”众婆子笑道:“林姑娘方才也不认得。别说姑娘们,此刻宝玉他倒是外头常走出去的,只怕也还没见过呢。”薛姨妈忙将原故讲明,湘云黛玉二人听了方笑道:“原来为此。人也太会想钱了,姨妈家的当铺也有这个不成?”众人笑道:“这又呆了。‘天下老鹬一般黑',岂有两样的?”薛姨妈因又问是那里拾的?湘云方欲说时,宝钗忙说:“是一张死了没用的、不知那年勾了帐的,香菱拿着唤他们玩的。”猝我妈听了此话是真,也就不问了。一时人来回:“那府里大奶奶过来请姨太太说话呢。”薛姨妈起身去了。

这里屋内无人时,宝钗方问湘云何处拾的。湘云笑道:“我见你令弟媳的丫头篆儿悄悄的递给莺儿。莺儿便随手夹在书里,只当我没看见。我等他们出去了,我偷着看,竟不认得。知道你们都在这里所以拿来大家认认。”黛玉忙问:“怎么,他也当衣裳不成?既当了,怎么又给你去?”宝钗见问,不好隐瞒他两个,遂将方才之事都告诉了他二人。黛玉便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感叹起来。史湘云便动了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说着,便要走。宝钗忙一把拉住,笑道:“你又发疯了,还不给我坐着呢。”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湘云道:“既不叫我问他去,明儿也把他接到咱们里一处住去,岂不好?”宝钗笑道:“明日再商量。”说着,人报:“三姑娘、四姑娘来了。”三人听说,忙掩了口不提此事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鹏情辞试养玉 慈姨妈爱语愁痴颦”,题目为编者所加。②岫烟,即邢岫烟,邢夫人内侄女,因家道贫寒,投奔邢夫人,被王熙凤安排在贾迎春(即下文二姐姐)处居住,此时已和薛宝钗堂弟薛蝌订立婚约。③梅家,薛蝌之妹薛宝琴夫家。薛蝌送妹进京嫁人,可夫家要两年后才能回来。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宝钗与邢岫烟在瞧林黛玉的半路上相遇,岫烟只穿着夹衣,宝钗心生疑窦,便笑着唤她来到一块石壁后询问。
B.宝钗得知岫烟当衣原因有三:熙凤拖延发放月银;邢夫人克扣一两给岫烟爹妈;岫烟给迎春丫头妈妈打酒买点心。
C.当票先由篆儿递给莺儿,莺儿对当票并不在意,将它夹在书里,湘云看见后因不认得便将当票拿来给大家认认。
D.宝钗说“明日再商量”是因为都是客居之人,没有商量的必要;再者如去接岫烟、会使迎春难堪、会得罪邢夫人。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探春赠送岫烟碧玉佩来反衬宝钗性格中小气的一面,因后者只送回了冬衣而没有给岫烟置送新衣。
B.小说善用巧合法,岫烟当冬衣的当铺恰巧是薛家开的恒舒典,而岫烟又与薛蝌订有婚约,故宝钗打趣她。
C.小说用词不忌重复,“呆子”在第三段中反复出现,强化了公侯阶层对于商业的陌生及生活的衣食无忧。
D.得知事情原委后,湘云言行体现她直率正义、乐于助人品性;黛玉言行体现她多愁善感、做事谨慎特点。
7.薛宝钗“愁眉叹道”的话替邢岫烟解决了当前的困境,请简要分析这段话塑造了醉宝钗怎样的人物形象。
8.当衣风波中,薛宝钗撒谎说是一张没有价值的当票。有人说:“醉宝钗这是‘救’人”,请指出其所“救”之人并简要分析“救”之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节选)

田 汉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末的大都监狱。

狱 卒 提关汉卿!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吏 (制止)别难为他。(向关汉聊)关汉卿,你坐下吧。(向狱卒)给他一条小凳。(狱卒给凳,关汉卿坐下。)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 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她是多年的风湿,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

关汉卿   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狱 吏 是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的,恐怕很难救你,怎么办呢?

关汉卿(诧异)越扯越大了?

      对。大得够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

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他要来跟你谈谈。

关汉卿   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

   吏 谈谈吧,对你许有些好处。(向内)叶先生,请吧!(叶和甫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

叶和甫   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而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吗?

关汉卿 (不耐)有话快说吧!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高和尚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死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为这事件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于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等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火气大,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了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那么,(对叶和甫)叶先生,您回去吧!

(叶和甫溜下。)

狱 吏     关汉卿,你若真照他说的招供了,我们汉人又该倒霉了。姓叶的回去,必然报告忽辛,忽辛必然加紧追究你的案子……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狱吏在选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狱卒、禁子等人不同,他对关汉卿礼貌客气,这从侧面凸显了关汉卿的形象。
B.关汉卿作品中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叶和甫认为正是这些词儿教唆王著起了刺杀之意,最终杀死了阿合马。
C.叶和甫到狱中是为了劝说关汉卿和忽辛合作,他企图通过减轻罪行、得到酬劳等方面劝说关汉卿,但关汉卿严词拒绝。
D.叶和甫的形象鲜明,他对关汉卿的态度变化很大,先是温和耐心,之后变得凶狠狰狞,因此关汉卿骂他是“无耻的禽兽”。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本选段表现了关汉卿与叶和甫、忽辛等人的正面冲突。
B.舞台说明是戏剧的语言之一,“又低声”表示叶和甫说话时有意压低声音,这一舞台说明主要为了表现叶和甫处事的小心谨慎。
C.戏剧语言具有个性表现力,选段中关汉卿回复叶和甫的语言大都简洁干脆,如“有话快说吧”等台词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厌恶和不耐烦。
D.本选段有较多潜台词,这些潜台词揭示了关汉卿等主要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丰富了剧本内涵,引人回味。
11.田汉在创作《关汉卿》时,将关汉卿定位为“伟大的元代戏剧战士”,选段中哪些事件可以体现关汉卿“战士”的性格本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丫头她妈

林斤澜

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她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嬷、阿婆……

矮凳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凳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凳桥人。农田上的生活,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挑粪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

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丫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话,家去吃剩饭剩菜。她妈的食量很好,什么都吃,吃什么都有滋味。

她妈煮熟了饭自己走开,起先是困难时候,她觉着坐下来只张半张嘴,筷子只点点盘边,倒不如剩多剩少做一口咽下去的好。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

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

“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丫头她妈常常只用一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鳗心里有一本梦书,是个圆梦专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细节:

“你在屋里还是屋外?”

“屋里。”

“屋里漏不漏?”

“不漏。”

“那还好。”

……

“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

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再后来“困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算得半个神仙。内乱武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丫头她妈来站一站,也是一个门槛里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

……

溪鳗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

过后一天,丫头她妈挑着两箩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拿过扁担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

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从这以后,父子俩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道:“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

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袁相舟以前是中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

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矮凳桥街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闹成了专业的钮扣市场。

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票。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也还是填不饱自家几张嘴,若论钞票把人分三六九等,她妈人前人后连个屁也放不响。

有天,她照旧到溪鳗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鳗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

“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

“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

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不商量,管自种了菜。

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过不了几天,她的菜挑子一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专挑新鲜细菜,不在价钱。

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敞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的胡子一样。

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

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好货色她还言不二价哩。

后来市场管理把农副产品,规定在东口,丫头她妈的菜担随便钻小巷走屋檐下,都可以抄近走到东口去。她不,还是从西口进街,穿过整条街,让人们看着她的成果,喷啧的啜牙花,又决不违反规定一路走一路卖。让开饭馆的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吃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当然,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

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句什么话听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哈一笑,说,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

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鳗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

(选自《矮凳桥风情》系列,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溪鳗的店铺不断变化,寓示了时代变迁的大背景,表现了处在其中的小城所不可避免的变化。
B.本文除了丫头她妈之外,还写了居住在附近的百姓,可以说是以群像塑造的方式展示了矮凳桥的民俗风情。
C.作者在人物塑造上善用对比,如文中的袁相舟,就是一个与他妻子形成鲜明对照的、脆弱又不负责任的形象。
D.文章具有散文化特征,节奏舒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用语直白浅显简洁,多用短句,长句有明显停顿。
13.文中丫头他妈“发大水”的“梦”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14.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笨花(节选)

铁凝

又是一个月亮先升起的黄昏。日本人来兆州后,笨花人不再注意这么好的月亮,这么好的黄昏了。黄昏里只剩下了一个鸡蛋换葱的,有消息说日本人进村先杀鸡,笨花人就觉着,把鸡让给日本人,就不如自己先吃了。那个鸡蛋换葱的换不来鸡蛋,吆喝一阵,也走了。月光里只剩下几个牲口在街里咣当咣当地打滚儿,显得格外寂寥。

在寂寥的黄昏中,有人敲向家的门。走动儿来了,带着一个背粪筐的红脸大汉。来人不用走动儿介绍,倒自己介绍了自己:他叫尹率真。他先分析了目前的抗日形势,说:日本人现在按兵不动,只让各村建立适应他们的政权称作‘维持会’。可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把这个维持会利用起来,这就要有合适的人出面和日本人周旋,主动权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向文成说:有了。正有一个人等着这个差事哩。

少时,走动儿领来了瞎话。瞎话叼着短烟袋站在众人面前,他看见眼前站着熟人向文成,还站着个生人,他不惊奇,也不寒暄。

还是尹率真先说了话,他口气温和地对瞎话说:这一定就是……

这就是我瞎话叔。向文成说。

这时瞎话突然发话了:你们找谁?他问众人,眼里故意闪烁着几分疑惑。

找瞎话叔呀。向文成说。

你们可找错了。瞎话说,脸上是一本正经和严肃。

一时间众人对瞎话的话不解其意,不免互相对望起来。只有向文成笑了,说:这就对了。

尹率真问道:‘对了’该作何解释?

向文成说:你们想,瞎话叔要是说咱们找对了,不就变成实话了吗?只有说找错了才是瞎话。也算是出口成章吧。

接着向文成才把尹率真正式介绍给瞎话,瞎话才一扫刚才的严肃,露出一脸惊喜。

于是瞎话就支应起了日本人。

一天,笨花人又接到日本人来笨花的消息,这次是为突袭后方医院而来。笨花人跟随后方医院转移时,瞎话要求留下。向文成对瞎话说:这次日本人进村不同往常,是冲着后方医院来的,况且还收留了一个日本兵,所以我看这次日本人是来者不善。瞎话说:要不就说我得留下呢。村里有个人支应,总比没有人支应强。向文成想了想,认为瞎话留下虽有风险,但拖住日本人,对转移出村的笨花人总会有好处。

日本人进了村子,在空荡的笨花村里挨家搜索。

瞎话突然出现在街上。他两手抄在袖管里,轻声咳嗽着,若无其事地从东往西走。几个日本兵发现了他,端着带刺刀的三八枪向他走过去。瞎话站下,对日本兵笑着说:你们来了,怎么不早说一声儿,维持会正等着支应大日本皇军呢。日本人就愿意听见大日本皇军这几个字,他们放下了枪,有人还认出了瞎话,知道他是这村维持会的人,就带他去见仓本。

仓本正在向家大西屋寻找后方医院的痕迹。瞎话知道医院已经暴露,再瞒也瞒不过仓本的眼睛,就抢先站到仓本身后说:你是在找医院吧?昨天还在哩,就在这大西屋。现在走了,唉!瞎话说完,还惋惜地叹了口气。

仓本转过身问瞎话医院去了哪里。瞎话说去了东边。仓本知道东边是指什么地方,再看看空荡荡的大西屋,也不再向瞎话多问什么,当即命令日本兵点火烧大西屋,谷草垛也连带着起了火,烟火笼罩了半个村子。

那个日本兵呢?

走了。

到哪里去了?

往西去了。

西边是什么意思?

西边有个火车站叫元氏。那个日本兵说,他要从元氏上火车回家。

仓本听出了瞎话的瞎话。近来,八路军的破路运动开始后,京汉线早已断了交通,元氏车站早就不通火车了。

仓本冷笑着,就去摸腰里的战刀。

瞎话看见仓本摸刀并不意外,今天也许他等的就是这一刀。他面向仓本站定,竭力把自己那弯曲的脊背直起来,还自己动手扒开了自己的衣服领子。瞎话这带有挑衅性的动作更激怒了仓本,仓本举起刀来高喊着:瞎话的干活!

瞎话对着仓本笑了笑,心想,就是瞎话的干活。现在不说,还待何时?他将衣服领子扒得更开,不知怎么的,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向文成讲过的一个聊斋故事,那故事叫《好快刀》,说的是一个蒙冤的人在被官府砍头时,当他那被砍下的头滚出好远后,那头竟又回过脸向刽子手高喊一声好快刀!瞎话不知自己的头被砍下后,能不能滚好远,能不能喊一声好快刀。他盼着他的头能够喊出……

日本人把空空的笨花村糟践够了,走了。笨花人又回到笨花。他们在茂盛店看见瞎话的尸体,他的头离开身子很远,短胡子被血染成紫红。他大睁着眼,张着嘴。向文成看着瞎话的头,也想起了那个聊斋故事。他只觉得瞎话是开口喊过好快刀的,那喊便是对日本人最大的蔑视。

有村人把瞎话的头抱过来,在脖腔上对接好。茂盛从店里卷出一领炕席,他们给瞎话入了殓。向文成和甘子明商量要为瞎话立碑,碑上总不能写向瞎话之墓吧。瞎话是他的绰号,只是人们早已忘记了他的大名。甘子明就对向文成说:来,咱俩也借此考验一下各自对瞎话人品的评价。咱们每个人在手心里写一个字。两人的字都写出来了,互相一亮,两人写的都是个字。向瞎话,号老实。

(有删改)

注:笨花是本土棉花。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瞎话第一次出场时,反客为主,问道“你们找谁?”,引得众人不解其意,一时间不知所措,只有向文成懂其是何用意。
B.前文交代日本人来笨花村的目的,从“来者不善”,可以看出形势的紧张,为瞎话的不幸结局埋下伏笔。
C.向文成留下瞎话支应日本人,是决定牺牲瞎话保全村民,体现出向文成的大局意识和果断决绝的性格特征。
D.作者没有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进行描写,而是另辟蹊径,描写了敌后战场中普通姓与敌人的周旋,但同样震撼人心。
1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作者以简朴、温润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农村真实的生活状态。,
B.小说以“笨花”为标题,一语双关。既指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笨花村,也暗指村民小们身上呈现的善良、纯朴的乡土人情。
C.小说完整地讲述了瞎话从被选任维持会长到与日本人周旋最后被杀死的故事,情节安排详略得当,波澜起伏,故事引人入胜。
D.小说主人公说瞎话已成自然,没有任何斧凿之痕,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与敌人周旋,这也是瞎话被选为维持会长的重要原因。
1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瞎话这一人物形象的。
18.小说在结尾处两次提及聊斋故事《好快刀》有何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挪威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海尔茂最终暴露了自己自私虚伪的一面,这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于是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              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

海尔茂            喔,你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像个傻孩子。

娜拉              也许是吧。可是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作没事人儿了。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给他生了三个孩子。喔,想起来真难受!我恨透了自己没出息!

海尔茂          (伤心)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可是,娜拉,难道咱们不能把它填平吗?

娜拉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              (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捌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              (穿外套)我不能在陌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

娜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拘束,我也不受你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找。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

娜拉              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儿忙。

娜拉              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陌生人?

娜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都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

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剧终

链接:(前情回放)

娜拉              我马上就走。克里斯蒂纳一定会留我过夜。

海尔茂          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娜拉              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现在不要,以后也不要。

海尔茂          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

娜拉              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儿事情做也许不太难。

海尔茂          喔,像你这么没经验——

娜拉              我会努力去吸取。

文本二: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节选自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1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娃娃”指娜拉,“陌生人”指海尔茂。娜拉认为,在丈夫眼中她没有独立人格、自由,得不到尊重,丈夫对她而言就像陌生人。
B.娜拉出走坚决,她不去看孩子、解除丈夫义务、归还婚戒、搁下钥匙、让人收拾东西、拒绝丈夫给她写信与帮助,最后摔门而去。
C.“奇迹中的奇迹”指娜拉夫妇共同期盼的结果,即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婚姻美好,建立起真正的夫妻关系。
D.舞台上呈现的是娜拉与丈夫的日常生活,二人的矛盾冲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上的重要问题,因此《玩偶之家》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20.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舞台说明表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时,一直在做出走的准备,表明她出走决心坚定。
B.“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这句台词,表现了娜拉对丈夫、对孩子、对家的爱与留恋,又显示出其两难心理。
C.文本画线部分,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写出了海尔茂面对妻子出走而产生的痛苦、绝望、失落之情,同时又表现出他对娜拉的回归心存幻想。
D.剧中的人物语言不仅个性鲜明,而且还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剧本里不但没有生僻的词句和难以理解的辞藻,在对话中还常用到感叹词和惯用语,如“嗯”“好”“完了”等等。
21.“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对此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的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个结尾及评论的理解。
22.文本二中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所推想的结局的依据是什么?对于如何避免成为家庭中的“玩偶”,你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概括。
2023-05-11更新 | 23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汉武帝天汉四年正月,司马迁正在书房埋头写《史记》最后一篇《自叙传》,他的外孙杨恽匍着进来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答道:“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相仿佛。

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

“少卿几时进京的?”

“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

“胡子吗?唉……”司马迁含糊着说。

“你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触犯了皇帝而被投在天牢,第二年的正月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他的宣传工具,司马迁便被拜为“中书令”,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

在他下狱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

任少卿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说:“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

司马迁的愤慨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他进京时自己在狱里受刑,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光顾的。

“少卿,”司马迁说,“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

少卿连忙摇着头说:“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犹言,耳属于垣’【注】啦!”

“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如今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

司马迁说着在稿卷堆中取了一卷出来展开。

“你看,一共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

“是。”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

“这《游侠列传》和《货殖列传》是我最近的快心之作。”司马迁说,“假使我有钱,假使我的朋友中有得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我哪里会至于受宫刑!?哼,我就是专意为要完成我这部书,在我这部书未完成之前,我是什么耻辱都可以忍受的。这是我心坎中最深处的话,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我才敢告诉你。”

任少卿唯唯诺诺地听着,又像在点头,又像在摇头。听到说朋友中没有一两个朱家郭解,觉得自己的脸皮微微地烘热了一下;但最后又听到司马迁仍称他为“朋友”,这才略略地放了心,他于是乎也就加意地呈出了一番“朋友”样的面孔。

“子长,有一件事情你是应该提防的,便是秦始皇焚书。”

“多谢关心,”司马迁回答他,“这我早已预防,我每写定一卷便要抄成副本。我的正稿都经装进了石匣,另藏别处。假如我的书将来传播了出去,那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副本,就有一个秦始皇也不能把我怎样啦。”

“是,”任少卿又连连地点起头来,“你很周到。我改天也很想来抄一部副本带到益州去。益州虽然偏僻,大有贵本家司马相如的遗风。”

“你在益州是很幸福的,益州的风物是天下之冠啦。”

少卿说:“总不过是穷乡僻境。其实照我自己的兴趣说来,与其在益州做皇帝,我宁在首都做宦官啦……”

一说出“宦官”两个字,他赶快向司马迁赔起罪来。

司马迁老不高兴了,率性下起来了逐客令来。

“少卿,假如你另外没有什么要紧话,我要请你原谅,我现在是要赶着做文章啦。”

“是,”少卿连忙回答着,“现刻我也还要去拜望贰师将军。”

两人走出房门,不一会司马迁回到书房,把刚才写的原稿的末尾几句念了一遍。

……七年,而太史令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念到这儿,他赶快把笔提了起来,趁着自己的愤慨的余势,写出了下面的几句: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写到这里,他把左手伸到嘴上向下抹了一抹。这是他往年有胡子时的习惯,文章做到得意处,总不知不觉地要理理胡子。然而他的左手往下一抹,却是抹了一个空。

司马迁愤愤地“哼!”了一声,一口气,便把他那篇《自叙传》写到了底。

1936426

(有删改)

【注】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作为君子不要认为是话就可以随便说,要防隔墙有耳贴在墙壁边。

2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一下子将读者拉入遥远的历史记忆,具有鲜明的特色,激发了读者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B.小说以对话贯穿全篇,随着对话的展开人物形象形显色现,一个充满正义不为权势所屈的司马迁形象呼之欲出。
C.小说注重神态刻画,对话中多次写任少卿的“点头”“摇头”动作,暗示他装腔作势假意呈现“朋友”面孔的心理。
D.小说借司马迁的遭遇影射现实,渗透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及个人命运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及个人心灵密码。
24.关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少卿看来,司马迁担任“中书令”一职就是享受皇上的知遇之恩。
B.任少卿的言语吞吞吐吐,言辞中流露出他对至上皇权的极端崇拜心理。
C.少卿的心理和下文司马迁的“笑”形成反差,凸显司马迁的光明磊落。
D.引出下文司马迁关于《史记》写作的话题,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
25.文章题为“司马迁发愤”,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司马迁“愤”的缘由。
26.有人说,这篇历史小说在讴歌脊梁式的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在隐秘之处写出他们身上的精神负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代变迁

【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

从剧院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不少马车从我们身边经过,或者停在马路边,小声招呼我们,或者干脆根本不想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每辆出租汽车上似乎都有乘客。走到皮卡迪利广场,我们终于失去了耐心,招手叫了一辆四轮马车,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旅程。一阵西南风透过敞开的窗户吹进来,风中有种变化的气息,浸入人们的心灵,浸入大街小巷,使得那些注视着这个城市万千变化的人们禁不住地想到有一种躁动不安的力量永远在召唤人们:继续,继续。但渐渐地,马蹄稳定的嗒嗒声,风吹窗户发出的乒乓声,车轮缓慢沉闷的轧轧声,使我们昏昏欲睡;当我们终于到家时,几乎都睡着了。车费是两先令,我们站在灯光下看清一枚硬币是半克朗,把它递给马车夫。马车夫约六十岁,瘦长脸,脸颊上两道深陷的皱纹,犁沟似的,看上去脸上全是骨头,没有肉。眼睛也深深地凹陷下去,没有光泽。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盯着马尾巴。几乎是下意识地,我们中间有个人把剩下的硬币也给了他。他拿着钱,没有说话。当我们要走进花园大门时,听到他说:“谢谢你们,你们救了我的命呀。”

听到车夫这样突兀的话,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所以,又关上大门,回到马车旁边。“情况真的这么糟糕吗?”

“是啊,”车夫说道,“完了——马车夫完了。现在,人们不需要我们了。”他拿起马鞭,准备赶车离开。

“这么糟糕有多久了?”

马车夫又放下了扬起的马鞭,好像很高兴让手休息一下,答非所问地说:

“三十五年了,我当了三十五年马车夫呀。”

然后,又盯着马尾巴沉思起来。别人问他很多问题,似乎才能激起他的表达愿望。

“我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我们受到冲击了,就是这样。”

“你们真的连饭也吃不饱了?”

车夫苦笑了一下。在他有着两道深陷皱纹的脸上挤出的笑容,无疑是人间最奇怪的笑容了。

“可以这么说。”他答道,“哎,总共能挣多少钱呢?我拉到你们这趟活之前,今天挣了十八便士的车费。昨天挣了五先令。每天的租车费要七先令,这还算低的。许多车主已经破产了,没了——情况跟我们一样糟糕。他们轻易地抛弃了我们,因为石头里榨不出血,对吧?”他再次苦笑了。

我们中有个人低声说,公众都爱乘坐出租汽车。

马车夫转过脸,盯着黑暗深处。

“公众?”他说,声音里有些许惊讶。“哎,大家都想坐出租汽车。这很自然。出租汽车跑得快,时间就是金钱嘛。今天我等了七个钟头才拉上你们这趟活。而当时你们也在等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的马车,所以他们通常都气哼哼的。”

“大家都为你们感到难过:人们应该早就想到——”

他平静地打断说:“难过不能当饭吃……以前从来没人问过我这些问题。”他慢慢地摇了摇头,补充道,“此外,人们能做什么?你不能指望别人养活你。如果他们开始问你生计的问题,他们会感到尴尬。我猜,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当然,我们人数太多了;两轮马车的情况跟我们差不多。不过,干我们这行的人数在不断减少,这倒是真的。”

马车夫再次扬起马鞭。

“我想,”他不带感情地说,“现在没人能帮我找到别的工作了。干这一行太久了。不是等死,就是进济贫院。”

听到我们小声说这也太残酷了,他第三次苦笑了。

“是啊,”他缓慢地说,“这对我们是有点残酷,因为我们啥也没做,不应该遭这样的报应。但在我看来,事情就是这样:一件新事物出现了,老的就要被淘汰,循环往复。——要不了多久。没想到,这一行完了我会这样难过,几乎心灰意冷。”

他第三次扬起了马鞭。

“告诉我,如果别人付了你的车费,并且只多给了你六便士,你会做什么?”

马车夫盯着地面,似乎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惑。

“做什么?为什么问这个,什么也做不了。我能做什么呢?”

“可是你刚才说,我们给你的那点钱救了你的命。”

“是的,我说过这话。”他慢慢答道,“我刚才情绪有点低落。有时人禁不住有这种感觉。有什么东西向你袭来,找不到出路——这让你崩溃。我们通常竭力不去想它。”

这次,说了句“真诚地谢谢你们”,车夫用马鞭拍了拍马儿的侧腹。马车走得很慢,路灯照在树上,在马路上投下影影绰绰的影子。抬头望去,白帆似的云朵,在黑色河流般的天空上乘着风儿疾驰而过,从风中我们嗅出一种时代变迁的味道。马车渐渐看不见了,风儿仍然把缓慢的车轮声传到我们耳际,这声音渐行渐远,直到完全消失。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节)

2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脸上全是骨头,没有肉。眼睛也深深地凹陷下去,没有光泽”一句,小说通过肖像描写形象地折射出马车夫生活的窘迫。
B.文中写马车夫多次“扬起马鞭”,这一细节是马车夫急于想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多做一点生意来维持自己生计的自然流露。
C.文中写马车夫三次“苦笑”,传达出马车夫对出租汽车出现后导致自己生活困窘的无奈及对上层社会没有同情心的强烈控诉。
D.小说结尾“从风中我们嗅出一种时代变迁的味道”一句,蕴含作者对新生事物的矛盾态度,透视出社会转型时期的纠结与困惑。
28.下列对小说开头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剧院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每辆出租汽车上似乎都有乘客”,自然地引出下文我们坐马车的情节。
B.马车“或者停在马路边,小声招呼我们,或者干脆根本不想引起我们的注意”,意在与出租车生意形成对比,为下文蓄势。
C.“风中有种变化的气息”“有一种躁动不安的力量永远在召唤人们”,渲染一切都在变化的氛围,象征着时代的变迁。
D.车轮声的缓慢沉闷和“我们”昏昏欲睡,真切地表现了马车的缓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当时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需要。
29.请简要概括文中马车夫的形象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金原野

刘慈欣

从“黄金原野”号向外看,第二个太阳出现了,是“猎户座”飞船减速时发动机的核火焰。

麦克欢呼起来。“19年了,”麦克看着屏幕上的爱丽丝说,“你还是那么年轻。”

米勒的“生命远景”公司研制出一种叫“冬神”的药物,可使服用者进入三个月到一年的冬眠,连续服用,冬眠期无限延长。米勒本来想把它用于太空航行。但是,自上世纪中叶的登月以后,载人太空航行几乎停滞。米勒决定自己创造一个能使“冬神”派上用场的时代。5年后,“生命远景”公司研制出“以太”号火箭,但耗尽财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无法继续提供技术支持。米勒最后完成的“黄金原野”号飞船只能载一个人,而且只能绕月飞行。

不久,米勒在车祸中遇难。但就在米勒去世的当天,“以太”号火箭突然发射升空, “黄金原野”号飞船中的宇航员是米勒20岁的女儿爱丽丝。

但是由于仓促发射,“黄金原野”号没能够按计划在月球轨道与“以太”号火箭分离,而是以大于第三宇宙速度的速度向太阳系外飞去。如果没有救援,飞船将飞离太阳系。

以目前人类航天的技术能力,短时间内不可能对飞行器进行救援。但幸运的是,“黄金原野”号上携带着“冬神”药物,可以使爱丽丝冬眠20年。

“黄金原野”号的通信系统连入了互联网,每个人都能通过虚拟现实的连接进入飞船同爱丽丝一起。爱丽丝苏醒的日子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每到这一天,所有的人都期待着她从沉睡中睁开美丽的双眼,从太空中给世界一个微笑。

20431231日,时代广场,爱丽丝出现在大屏幕上,她微笑着挥手,祝地球新年快乐。接着美国总统哈里森宣布启动“阿波罗”计划,建造高速太空飞船,对“黄金原野”号实施救援。

20441027日是爱丽丝的苏醒日。“我做了一个梦。”爱丽丝轻声说,“我梦见自己回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球,高楼被绿色藤蔓包裹着,安静得可怕。在一个长满杂草的广场,我看到了一大片太阳能电池板。我顺着电缆进入了一个深深的地下室,看到了一台超级电脑,指示灯亮着,显示屏落满灰尘,我用手指触了一下,显示屏显示一行字:小心!内存里生活着100亿人!我看到地板上有一只老鼠,正在啃那条连接电脑和地面上太阳能电池板的电缆!我想扑过去赶走它,但挪不动步,发不出声……”

20451215日,“黄金原野”号漂流第736天,距地球12亿公里。这一天,航天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和NASA举行了一系列听证会后得出结论:依靠人类现有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已经不可能实施有效救援,继续进行“阿波罗Ⅱ”计划是无意义的。失望引发的激愤像野火一般蔓延开来,最后哈里森辞职。艾伦继任总统后向全世界宣布:“重启‘猎户座’计划。”

206235日,在“黄金原野”号飞船发射后的第19年,“猎户座”飞船成功启航。在核聚变发动机强劲的加速下,飞船以相当于“黄金原野”号80倍的速度航行,仅用3个月就走完了爱丽丝19年的航程。

就要开始对接时,“猎户座”接收到爱丽丝的录音。“204312155点至现在的时段里,‘黄金原野’号发出的所有信息均为智能模拟。‘生命远景’并没有研发出冬眠药物,‘黄金原野’号向外太空的漂移是按计划进行的,这项计划只有我和父亲知道。本来他打算自己乘‘黄金原野’号飞向外太空,但出了车祸……‘黄金原野’号上的生命维持资源只能够让一个乘员存活15天左右,所以我录下了这段声音。谢谢你们,谢谢所有的人。

“有一个传说:在一个大饥荒的年代,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告诉几个孩子一个秘密——村子后面的荒地里埋着大量的黄金。老人死后,他的孩子们就在那片荒地上疯狂地挖掘,最后发现黄金并不存在,但他们的挖掘把那片荒地开垦为良田,正是这片田地使孩子们在饥荒中生存下来。

“请让我和‘黄金原野’号一直航行下去吧,这是一个好的归宿。”

城市出奇地安静。一个孩子低声问:“她会飞到那些星星中间吗?”“亲爱的,她已经在星星中间了。”孩子的母亲说。“那里很远吧?”“会越来越近的。”

麦克和周围的人们安静地等待着黎明,等待着重新开始的、更加广阔的生活。

(有删改)

3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麦克看着屏幕上的爱丽丝说“你还是那么年轻。”,“你还是那么年轻。”暗示出爱丽丝已去世。
B.作者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2043年到2062年之间,小说讲述了一场持续了19年的太空救援。
C.由于仓促发射,“黄金原野”号没能够按计划在月球轨道与“以太”号火箭分离,最终导致爱丽丝离世,如果计划顺利进行,爱丽丝最后将重返地球。
D.小说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小说隐隐透出作者的对人类未来的担忧,这种担忧通过爱丽丝的梦展露无遗。
3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黄金原野”号飞船的视角描写人类为了挽救爱丽丝的生命而研制出的“猎户座”号高速飞船驶来的情景,起到了引发悬疑的作用。
B.爱丽丝所做之梦意在提醒人类: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类科学技术越发达,在安全方面就越脆弱,所以越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
C.小说中几个年月日数字的出现,将故事发生的十九年时间简化为几个时间节点,既有利于作者的叙述,也使读者阅读起来感觉有条理。
D.小说结尾的“会越来越近的”“等待着黎明”“等待着重新开始的、更加广阔的生活”等语句表意含蓄,意味深长,暗示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32.小说以“黄金原野”为题,有何作用。
33.小说是怎样塑造爱丽丝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作助教。三年的工夫,他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在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考试认真,因此,他可就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地位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同学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马上上了辞职书,结果辞呈被退回来。大约有十分钟吧,他的主意已打定:“谣言总是谣言,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嗦!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表妹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作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的多了。不错,在许多的小事情上,他的确得到了帮助:什么缝缝纽扣,补补袜子呀,现在已经都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或者“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在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想,秀华也是青年,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而瞟了丈夫一眼,声音并没提高,而腔调更沉重了些,“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

后来他们有了小孩,也有了更多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秀华问他:“那么,怎么办呢?”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的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的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有……”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的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已经几乎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了,给他道谢。一边说着话,友人顺手的放下一筒儿炮台烟。

“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收礼物。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钱?”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

“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的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你等等!”秀华立了起来。“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的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阚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

“怎么啦?丁文!”进一关切的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的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的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极快的他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噗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

“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进一慢慢的走过来,轻轻的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咱们必有办法。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

(小说194312月发表于《文风杂志》月刊,有删改)

3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说的阚进一“老是快活”的心态,是建立在他个人的主观想法上,所以注定不会长久。
B.秀华提出许多计划时会对丈夫说“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这里主要是表现她的贤惠和周到。
C.面对求援,阚进一告诉学生“这不是好来的钱”,说明他还是想让学生自己掂量一下再做抉择。
D.结尾阚进一“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的话语,突出了他坚持做人原则和不向艰苦生活屈服的决心。
3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阚进一置身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小说正是通过描摹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与世俗的不和谐。
B.小说以叙述和对话的方式描写了主人公婚后面临的经济困境,这为后文写学生丁文前来借钱埋下了伏笔。
C.小说标题“一筒炮台烟”,既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强调了阚进一与妻子的冲突,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语言具有“俗白”的特点,如“要糊过一个月来”中的“糊”,通俗直白,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钱少事多穷于应付的窘境。
36.小说不止一次写道阚进一歪嘴,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第一次描写和最后一次描写蕴含的思想感情。
37.有人评价:“主人公阚进一是理想青年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未来新青年的期望。”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对未来新青年寄托了哪些期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这块地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老蔡家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了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

老蔡家有个规矩,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这规矩老蔡家说到做到,而且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做到,还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做到,没一天不做到,或者做不到。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这可是了不得的!谁能一条规矩,一百年不错半分?

虽然老蔡家没出过名人,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这怎么办?正这时候,发小马得贵说起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现在放暑假,不如请来帮忙。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看上去叫人放心。便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这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没有。放心吧!”

金子美每天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里,有尿就尿在一个小铁桶里,抽空推开后门倒在阴沟里,有屎就憋着晚间回去路上找茅房去拉。在铺子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下晌天黑,收摊关门,清点好货物和收银,上好门板,回到学堂去睡觉。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学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拍他们的学堂。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么,他也不会知道。”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远处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怎么照相,陪着洋人去到学堂的大门口、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一通拍照,还和几位学友充当各种角色。大家干得高兴,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铺子时,天已经暗下来了。金子美心里有点愧疚,觉得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交代了一连五日小店铺的种种状况,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满是胡茬的嘴巴子笑了。给子美高高付了几天的工酬。

这事便结了。可是还没结。

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老蔡说:“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我虽然帮不了你嘛忙,我这个铺子就是你的,你想吃什么用什么——就来拿!随你拿!”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走!”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一年后,人说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养病,居然再没回来。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那块“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嘛时候没的。再过多半年,老蔡家把这小屋盘给了一个杨柳青人。这人开了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

(有删改)

3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能一条规矩,一百年不错半分?”这段话意义复杂,有对老蔡的赞扬,也表示其他人做到的难度太大。
B.老蔡请金子美吃饭这一情节是小说的高潮,表现了老蔡重情义,为人豪爽、实在的一面,使老蔡的形象更加饱满。
C.子美对店铺很负责,他虽然关门一天,但事后将这件事告诉了老蔡,所以他也是个讲诚信的人,对他不必苛责。
D.小说结构巧妙,故事情节有起有伏,金子美关门一天是情节的第一次转折,老蔡得知真相是情节的第二次转折。
39.关于文中塑造老蔡人物形象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老蔡形象时先交代了他“死性子”的特点,让读者有了心理预期。
B.“千万别离身”这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蔡讲究诚信、恪守祖上规矩的一面。
C.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老蔡,如“直眉瞪眼看着他”“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
D.小说中子美的形象是为了衬托老蔡的形象特征,这使老蔡讲诚信的品格更感人。
40.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简要分析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41.老蔡和金子美对“诚信”的认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五幕】关汉卿的书斋

田汉

他的好友杨显之,在看已经写成的几折。关汉卿站在其后面。

关汉卿:显之,你看这样写,行了吗?

杨显之:我觉得第二折那支《感皇恩》很好。 ……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 一杖下, 一道血, 一层皮写得又生动,又深刻。后面那支《滚绣球》,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我看干脆改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感情不是更强烈一些吗?

关汉卿:好,那就这么改吧。

杨显之:好。我今天还有事,我走了。

杨显之匆匆地走出去了。关汉卿看着已经改过的前三折,出了神,不觉朗诵起来。叶和甫上,轻轻地走进来,听关汉卿朗诵。

关汉卿朗诵:【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 …… 关汉卿发现了叶和甫,请他入座。

叶和甫:昨儿个帘秀告诉我,你在给她打一个新本子,就是你刚念的这个吗?

关汉卿:对。

叶和甫:已经完稿了?

关汉卿:没有。还差一折,不过也快完了。

叶和甫: 一定又是个杰作吧,刚才的这支《滚绣球》就不错。让我先观为快吧。(他接过前几折,看了一下。)

关汉卿:哦,还是所谓的乱头粗服,刚才想请显之给仔细改一改,可他没工夫。

叶和甫:乱头粗服,丰韵天然,你从来不是这样写的么?不过听刚才念的,什么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连天地也骂起来了,不能像往常那样轻松一点吗?

关汉卿:你是内行,当然应知道,这戏的写法是随着情节而定的。这戏原本就不是轻松愉快的情节。

叶和甫:哦,这是开玩笑。(转话题)刚才这个戏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呢?

关汉卿: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应是汉朝吧。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东阿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直到于公治狱,这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起雨来。

叶和甫:这不过是个传说,你不会是还要替传说中的人物担忧吧?

关汉卿: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

叶和甫:唔,帘秀告诉我,你对最近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

关汉卿:对,每个有良心的人,都会为她不平的。

叶和甫: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更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不过,别人议论尽管议论,你可千万别写。

关汉卿:(反感)那为什么?

叶和甫:我觉得,你近来的几出戏,像《救风尘》《望江亭》啊,称得上是洛阳纸贵。歌台舞榭没你的戏就不卖座。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于今,你忽然改写公案戏,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

关汉卿:胡说什么,我哪是什么烟花粉黛的大师,我写《救风尘》是歌颂赵盼儿那样急人之难的侠妓,我写《望江亭》是赞美谭记儿那样机智勇敢、保卫自己幸福的寡妇。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再说了,我不是在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还有杨衙内之流吗?我也不求什么盛名,怕什么一落千丈?

叶和甫:(遮住地)别生气嘛。再说了,小兰一案其说不一,你不要只听人家的一面之词,据李驴儿的说法 ……

关汉卿:你这不是一面之词吗?叫我说,是李驴儿这狗杂种,把一个无辜的女子陷害死了,还要血口喷人。你也跟着附和,玷污她的清白。

叶和甫:汉卿,别忙。还有了,你刚才埋怨皇天欺软怕硬。其实,我们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估量一下。李驴儿当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可是他后面有萨千户,还有忽辛大人。忽辛原也没有什么,其人贪赃枉法,不辨贤愚,不分好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不是我恭维你,你在戏里骂得真对。但有什么用呢?阿合马大人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财神爷,好比一块又大又硬的石头,其余的人全是些鸡蛋,没人敢说他半个坏字眼。你敢碰他?谁碰他谁倒霉。别忘了,老朋友,已经有几个人被下狱了。监察御史白栋、宿卫秦长卿秦大人,你不要重蹈他们覆辙啊!

关汉卿:(愈发不快)怎么,你是要来威胁我?

叶和甫:(越发说得唾沫四溅)你写的这个戏本子,不管假托哪一个朝代的事,只要一演出来,明眼人哪个不知是在挖苦忽辛大人?只要人家在阿合马大人面前说上几句,不管是演戏的还是写戏的,准保都得 ……嚓,(用手在脖子上做了个抹脖动作)—— 掉脑袋啊。

关汉卿:(质问)别瞎说了,我这戏跟阿合马有什么关系?

叶和甫:你骂忽辛,会跟他老子不相干?弄不好连我们都 … …

关汉卿:(走前一步)你说了两点,那我也说两点。我写的主角窦娥,是她舍己救人的性格感动了我,使我不能不写,绝不是单纯为的骂什么人。你千万替我解释解释。而且,我是爱上了戏才写戏的。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别连累了您,士各有志,您请吧!

(选自田汉《关汉卿》,有删改)

42.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前面写关汉卿与杨显之斟酌修改已写成几折的《窦娥冤》,后面写叶和甫来劝关汉卿不要写作《窦娥冤》。
B.从关汉卿与杨显之、叶和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显之是关汉卿文学创作上的笔友,叶和甫是关汉卿生活中的挚友。
C.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叶和甫来劝关汉卿不要写《窦娥冤》的过程中。
D.叶和甫说“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这并非表示人们没有看懂关汉卿的戏,这只是叶和甫找的劝说关汉卿的理由。
43.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反感”“愈发不快”等属于神态描写,“质问”“走前一步”等属于动作描写。
B.“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把原句陈述语气改为质问语气,把对天的哀告和祈求改为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C.节选第五幕虽然写了两部分内容,但严格遵守“三一律”原则,“朱小兰”“忽辛”“阿合马”等只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从而让戏剧情节集中而又完整。
D.“叶和甫:你写的这个戏本子,……不管是演戏的还是写戏的,准保都得……嚓,——掉脑袋啊”这段话从正面表现了社会现实。
44.“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如《雷雨》中有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和鲁大海的阶级冲突,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冲突,不得少于三种。
45.《关汉卿》“戏中戏”的结构让剧作家与剧中人达到心灵、精神的契合,请你结合剧中人关汉卿的形象,探究剧作家田汉的形象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落雪之夜

巴金

我从王主任的房里出来,雪早已住了。山坡上一片白色。石头砌的山路一级一级蜿蜒地伸到下面去。王主任住在半山。我的住处在山下。我在这个军的政治部作客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晚饭后我常常同王主任散步到山沟口;有时我也到他的房里坐坐,听他谈些战斗故事。

王主任才四十出头,比我年轻,可是他知道的事情很多。他喜欢讲话,要是兴奋起来一口气讲两个钟头,也不让人插嘴。我同他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我拿着兵团政治部的介绍信到这里来找他,我们头一次见面,谈不上十句,他就称我“老李同志”。等到他陪我走进我临时的住室、跟我告别的时候,他索性简单地叫我“老李”了。我同他在一起一点儿也不感到拘束,我有什么话就老实地讲出来,讲错了,他马上给我纠正。我向他请教,他总是有求必应。倘使他抽不出时间,他会不客气地告诉我,他没有空。

我刚住下来,他就派了一个小通讯员照应我。可是他也任我一个人随意地到处走走。因此这个落过雪的晚上,我从他的房里出来,并没有人送我回去。他本来叫他的通讯员送我下山,我说我喜欢一个人慢慢地在雪地上走,谢绝了他这番好意。他也就不坚持了。

雪在我那双笨重的厚皮靴下面发出吱吱的响声。我在这些相距不算很近的石级上留下了一对一对的脚印。我左弯右拐,走得浑身发热,一面在回想刚才听到的志愿军的英雄故事,越想越高兴,就不再注意眼前的东西。我正走得起劲,忽然撞到一棵松树上,其实也不能说是撞,只是我的右胳膊挨了挨树干,压在枝上的雪落下了一点儿,有一片贴在我的脸上。我抬起头往上看,脚还在朝下移动。我没有料到脚踏在垫了雪的土坡上,身子会站不稳,要不是我连忙抓住旁边矮树的树枝,我一定滚到下面去了。

我站定以后,正在因为这场虚惊暗暗责备自己的粗心,一边掏出手帕揩去脸上的汗珠,忽然听见一个清脆的声音:“同志,怎么啦?摔伤没有?”原来有一位女同志在我背后讲话。我不曾回头,马上答道:“不要紧,我踩滑了,没有摔倒。”

后面的声音又说:“李林同志,原来是你!小刘没有来?”王主任派给我的小通讯员叫小刘。

我知道这位女同志叫王芳。就在前两天下午她到王主任房里谈工作,我正在那里,王主任便向我介绍,说是在报社工作,写些通讯报导还不错。她现在既然认出我来,我只好转过脸去向她答话:“小刘在下面等我,我现在就回去。”

她向我招了招手,亲切地说:“李林同志,你到我们这里来歇一会儿罢。”我这时才看出她站在一个住室的门前,这间黑阴阴的屋子一大半藏在山里面,房里的灯光遮得严严的。这个山坡上有不少这样的屋子,白天我一眼就看见,夜里却不大容易分辨出来。

“王芳同志,谢谢你,我回去了,下回来看你。”我带笑地答道,便不再理她,我的脚又往下移动了。

“请你等一等,我送你回去。”她说着,就跑下坡来。我的眼睛正在望那些积了雪的白石块,可是我听得见她的脚步声。我不要她送我,却又不能阻止她。她已经走到我背后来了。

“李林同志,你上了年纪了,以后夜里出来要带通讯员啊,”她关心地说。我不愿意她送我走到住室,也不喜欢她这种口气,可是想到她那张少女的瓜子脸上两颗好像刚刚油漆过的透亮的黑珠子一样的眼睛,和棉军帽下面两根又黑又粗的辫子,又觉得她小小年纪对我讲这种话有点可笑。我只说:“你不要送罢,就只有一点点路了。”并没有讲别的话。的确山路只剩了十几级,不过我还要顺着山脚走一段路才到得了我那个住室。我把脚步加快了些。我打算赶快走下山坡,转身对她一挥手,说声“再见”,省得她为我多走那么一段路。可是她也加快脚步跟着走下来。她还着急地说:“李林同志,你慢慢走,别摔倒。”她看见我不停步,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又说:“我一定要送你回去。”她说了这一句,自己发出一声轻微的笑,马上加一句解释:“你是我们军的客人啊。”

我到了山下,她也下来了。我含笑对她说:“王芳同志,谢谢你,请回去罢。”她望着我笑了笑,说道:“我送你到家。”我只好陪着她往前走了。

我们在这条看不见灯光的积雪的小路上走着。我因为她坚持送我感到抱歉,没有讲话。她却带笑地说:“你太客气了,雪冻起来,路上不好走。我们走惯了有时还要摔倒。我们是不要紧的。你上了年纪,不能过于大意啊。”

我感谢她的好意,便对她老老实实地解释我的习惯。我们就这样地谈起来,一边谈一边走,不知不觉地到了我的住室门口,通讯员小刘烧暖了炕等我回去,听见我们的脚步声,便出来迎接。

我邀请王芳到我的屋里坐坐,她不肯进去。我要小刘送她上山,她也谢绝了。她还笑着说:“李林同志,你别看这里很静。这里满山都是我们的人。我还怕什么呢?明天见!”她举起手向我敬个礼,又对小刘说一句:“小鬼,你好好照应李林同志啊!”转身便走。她的脚步是那么轻快,半新的棉军服穿在她的身上并不显得臃肿。

(节选自巴金小说《团圆》,题目为编者加)

【注】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他深入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深厚友谊。回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4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主任与我“一见如故”,会毫不客气地纠正我的错话,也会直接拒绝我的请教,体现了其热情干脆、固执己见的性格。
B.王芳是一位负责宣传报道的志愿军女战士,她美丽、热情、善良,从她的言行举止我们看到了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的精神面貌。
C.“我”在回住室的途中,“走得浑身发热”,这其中既有走路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有回想到志愿军英雄故事时的热血沸腾。
D.王芳在和我交谈时,称呼我的通讯员为“小刘”,而在和通讯员交流时,却直接称呼他为“小鬼”,这主要是因为我刚来驻地,和他们有距离感。
4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作为小说的自然环境,在文中有多种作用,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在顺叙中运用插叙,交代了“我”与王主任和王芳二人认识的过程,使情节更完整,叙事时空富于变化。
C.写“我”喜欢一个人在雪地上走,拒绝了王主任派人送“我”下山的提议,这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D.小说共写到四位人物:王主任、我、王芳和小刘,作者对这四位人物的描写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特点突出。
48.在“我”回住室的过程中,王芳三次表达了要送“我”回去的意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期间“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49.小说通常是虚构的,但本文却处处透露着真实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的“真实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下

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嘛,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吃饭却挺香,不挑食,呼呼噜噜地喝粥,喝得脸蛋子通红。女儿没写过诗,自从两岁时管天上的星星叫大米花之后,再也没有类似的诗意。可女儿是数学天才,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这么一想,老于心里安定了。

老于家中没有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副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她穿着绒布小花睡衣,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项珠珠的怀里。老于的叙述被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项珠珠怀里的孩子。项珠珠笑着告诉老于,她结婚晚,所以孩子才这么小。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吗?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就像夏日里顶着太阳走路的那些人总想钻到树荫里去那样。现在他心里好过了一点,仿佛就因为这龙盘槐伞状的树冠为他遮蔽了冬夜的燥热。他于是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别让他去请求。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会一下子不断地处在请求之中,或许到了他这岁数,谁的日子里都会伴随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请求吧。这时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日子会好起来的。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有删改)

5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于为供儿子念大学戒烟,看到成绩优异的女儿的多处冻伤,他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找两间有暖气的房”,体现了他深沉的父爱。
B.从事教育工作的老于身上颇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举止自制又有傲骨,但这又往往使他遇事迟疑多虑,该出口时难出口。
C.“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项副市长家舒适而陌生的环境让老于更加自卑,因而愈发不敢开口提请市长帮忙的事。
D.“请市长帮忙”最后因老于不好意思张口无果而终,但他觉得一切都不可怕,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未来一定会好起来的。
5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女儿学习成绩优异的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别具匠心,为下文老于决定去找老同学项副市长帮忙做了很好的铺垫。
B.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老于,如“高声坚持说没事”“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等,显示出他想掩饰有求于人的心理。
C.“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一方面想提出请求,一方面又难以启齿,集中展现了老于在世俗与精神之间的徘徊。
D.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的情节,既照应了标题,也体现了他当时的悲伤与悔恨,寄托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群体生活艰辛的同情。
52.老于的心理随着他去找老同学项副市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53.作家谢有顺评价铁凝作品说:“她擅长细致地展示‘善’在这个时代中两难的处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亲       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   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亲       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胤       爸爸!我是阿胤。

父亲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亲       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亲       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吗?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亲     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     (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亲       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     (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亲       (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     (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   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   (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   (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吗?

贤一郎     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亲     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   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亲       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   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   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     可是……

贤一郎     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亲   (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保重吧!

新二郎   (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吗?您有地方去吗?

父亲     (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吗!(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亲     (哀求地)贤一郎!

阿胤     哥哥!

贤一郎   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     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     (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地奔出。)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54.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多次都是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话开始,表明了父亲的缺位让家庭遭受了巨大痛苦,也反映了他对父爱的渴望。
B.母亲善良软弱,任劳任怨,她哀求长子与父亲和解,除了对当时日本父权家长制的顺从,也有对完整家庭的渴望。
C.剧本最终没有呈现父亲是否找到,未采用大团圆结局,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也真实反映了此时剧中人物对是否接纳父归的矛盾的心理。
D.本剧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父权家长制的批评态度,呼唤健康伦理关系,一方面,也表现了亲情的可贵。
5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如“我们根本没有父亲”一句,潜台词是:“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我们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
B.本剧通过贤一郎如泣的倾诉,把一个家庭几十年间的变化展现出来,对剧情之外的故事背景做了交代,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
C.“父归”是剧情展开的起因,围绕这一事件各个人物的感情波动描摹得细腻丰富、含蓄深沉,结构紧凑,矛盾集中。
D.剧中新二郎对于父亲归来表现出积极接纳的态度,是为了和贤一郎的冷漠和无情形成反差,在对比中凸显人物性格。
56.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处“色厉内荏地”的作用。
57.有评论家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身上有“理与情的矛盾”,课文《雷雨》节选部分中周朴园的身上是否也有这种情理矛盾的体现?请结合两篇文本的剧情分别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

周朴园   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鲁四凤   (看蘩漪,不说话)

周蘩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周蘩漪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鲁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周蘩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周蘩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①)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周蘩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②)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蘩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反抗地)爸!

周朴园   (③)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蘩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④)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蘩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蘩漪面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

[周萍望着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全身发抖。]

周朴园   叫你跪下!

[周萍正向下跪。]

周蘩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

(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周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节选自《雷雨》第一幕)

58.文中①-④处是舞台说明,选出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忽然严厉地        怒视        冷峻地        不高兴地
B.不高兴地        忽然严厉地        怒视        冷峻地
C.怒视        不高兴地        忽然严厉地        冷峻地
D.冷峻地        怒视        不高兴地        忽然严厉地
59.潜台词是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语境能领悟出来的言语,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下列对选段中人物对话的潜台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
潜台词:你和你妈都太自以为是,竟敢不听从我的话!
B.原文: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
潜台词:这是我精心为你熬制的药,放宽心吧,喝下去一定药到病除。
C.原文: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潜台词:这个家我说一不二,你要反抗就别怪我在孩子面前让你难堪。
D.原文: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潜台词:无论如何这碗药我都是不会喝的!
60.结合舞台说明,谈谈蘩漪的心理变化过程。
61.德国哲学家和评论家黑格尔说,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请结合选文对此观点进行简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一宿(节选)

余光中

临睡前建辉提醒大家:要看日出,五点整就得起身。

入夜后气温更低,但十点一到,旅馆把暖气关了,也没有热水可用。我存(范我存,余光中的爱人)和幼珊母女平常就习惯于早睡,这时也顾不了厚被褥有多阴湿,就专心一志上了床,去追求冷梦了。

我却有些不甘。夜宿泰山,竟然在这高贵的绝顶抛下了一整座空山的仙人与古人、传说与轶事,那许多飞瀑、奔溪、盘道、绝壁,绝壁上危攀不坠的蟠蟠孤松;抛下了满山满谷的顽石、灵石,石上刻画的成语、名句、隆重其词的纪铭,只为了早睡早起,去看一眼未必能睹的日出?

我戴帽披衣,推门而出,把自己交给泰山的春夜。呼喝的天风迫不及待把我接了过去,除此,四周的夜色一片岑寂。神憩宾馆前的旗杆上,只有长索在风中拍打着高杆,杆顶的天空飘着阴云,时疏时密,一轮未满的冷月出没其间,半明不昧的,有一点诡魅。这才记起今夕何夕,竟是清明之夕。念既动,又加风紧,徘徊了不久,就回去睡了。

但也睡不了多久,五点不到又再起床。对房的建辉与基林也起来了。大家都在衣橱里找到了那草绿色的军大衣,穿上了身。原来那是旅馆的标准配备,因为山顶比人间总是要低七八度,尤其是十二月到翌年三月,山上的气温恒在零下。

众人戎装相对,怪异加上臃肿,互相指笑了一阵。连昨天逞勇的建辉与基林也都武装了起来,足见凌晨的酷寒不可儿戏。更糟的是建辉的苦笑,说外面已下雨了。

果然劲风策细雨而来,凌晨的寒湿里,早有人影走动。不久山脊上的拜日族愈聚愈多,人声呶呶起落,向东边的日观峰蜿蜒而行。天地间唯我们在蠕蠕爬行,只为及时去朝拜东海的日出。天色幽昧,像罩在半球暗紫的大蛋壳之内,苦待太阳的血胎娠满,啄壳而出。

清明节日出,应为五点三刻。才五点半,拱北石四周早攀满了人影,大半是成双或呼群而来,有些登止危岩向东窥望,有些踱来踱去,有些则镁光闪闪,照起相来。但大家心里都在奢望,从茫茫的雨雾深处,从蓬莱仙岛的方向,徐福带六千童男女一去不返的烟波里,比一切传说更古老、比一切预测更新的,那照过秦皇与汉武汉光武,照过唐玄宗与清圣祖,照过处处不放过题诗(也算是一种不朽吧)的乾隆的太阳,此刻能排开一重重传说、一页页历史,用它火烫的赤金标枪射我们苦盼的眼瞳,给我们永生。因为人上人下,千古兴亡,此刻正轮到我们在岳顶见证永恒,见证刹那的永恒。因为此刻该我们来小天下。

雨虽停了,天也晓了,却未破晓。暗紫色的诡秘天帷转成了灰蒙蒙的雨云,除了近处的玉皇庙瓦顶俨然还盘踞在天柱峰头,远山深壑都只有迷茫的轮廓,也不闻岛声、泉声。登泰山而小天下乎?不但看不到日出,也看不见天下,连泰山也几乎看不见了。

孔夫子的豪语变成了空头支票。我只能苦笑。

我以前来过,也没见日出。基林说。

我也没见到,建辉以地主的口气安慰我们,泰山山高雾重,看日出得碰运气。

拜日族渐渐散了,我们的五人行也就走回旅馆,准备下山。

基林转头安慰我存与幼珊:日出虽然没看成,山顶的题字刻石还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一千两百年前唐玄宗的《纪泰山铭》,不但碑高、文长,而且书法劲道,是隶书的珍品。

我们站在几近四层楼高的《纪泰山铭》下,仰瞻这盛唐盛世的宏文,直到气促颈酸,有点像蚂蚁读大字典般吃力。严整的成排金字在花岗绝壁上闪着辉煌,说的是开元十四年的事。那一年杜甫才十四岁,杨家的女儿还没有长成,《长恨歌》的作者还没有出生呢,谁料到渔阳的鼙鼓会动地而来?

我把这感想告诉基林与建辉。

渔阳鼙鼓还早着呢,那时唐朝还稳如泰山。建辉说得大家都笑了。

这满山的碑文、对联、题字,多得像一本字典,简直读得人眼花缭乱。我存叹道。

可是乾隆皇帝还没题过瘾呢,我说,你要是看到有趣的,怕记不住,就拍下来呀。

刚才经过的一块大石头,刻了‘丈人峰’三个字,好像跟泰山有关系的,幼珊说,可是记不得了。

好像跟唐玄宗也有关系。基林说。

不错,是有关系,我说着,取出袋里的一本泰山手册,翻了一下,典出《酉阳杂俎》,说是开元十三年,也就是《纪泰山铭》的前一年,玄宗封禅泰山、把三品以下的官都升了一级。封禅使张说却把自己的女婿郑镒从九品径升到五品。玄宗见郑镒穿了大红官服,趾高气扬,怪而问之。郑镒答不出来。伶人黄幡绰在旁代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其实伶人所指是郑的岳父张说。后人称岳父、岳母为泰山、泰水,或即由此而来。至于岳父之称,也是由于泰山乃五岳之尊。当时这位封禅使张说能诗擅文,是中宗、睿宗、玄宗的三朝贤臣;玄宗封禅泰山,就是纳张说的倡议,事后更升他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又命他撰写《封禅坛颂》,刻于泰山,也就是我们头顶这篇《纪泰山铭》的宏文了。

(有删改)

6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就以“冷梦”两字写出了作者对夜宿泰山的担忧,同时暗示出此次出行泰山可能带来的失落。
B.“天地间唯我们在蠕蠕爬行”,既写出了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又通过“唯”字传达出作者对人类无限力量的肯定。
C.作者所说的“孔夫子的豪语变成了空头支票”,与上文“登泰山而小天下乎”呼应,文章衔接自然,过渡巧妙。
D.“劲风策细雨而来”“远山深壑都只有迷茫的轮廓”都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想象丰富,富有创造性。
63.关于文中围绕《纪泰山铭》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开元十四年为切入口,繁密铺排了杜甫、杨玉环、白居易、安史之乱等历史文化人物与事件,借此来写唐朝由盛而衰。
B.文章通过基林对《纪泰山铭》的评价,即碑高、文长,其书法水准是泰山石刻中最高的,写出了泰山石刻的魅力。
C.文章以丈人峰的掌故作结,如此既交代了《纪泰山铭》的写作缘由,又给泰山增添了神秘感,留下悬念。
D.“渔阳鼙鼓还早着呢,那时唐朝还稳如泰山”一语,巧妙地把历史与眼前泰山结合,智慧风趣,所以“大家都笑了”。
6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65.本文选自余光中的散文集《山东甘旅》,该集子是余光中离开大陆52年后应邀到山东讲学并访问齐鲁大地所写。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甘旅”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波

鲁迅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

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七斤嫂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他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

七斤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应。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地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赶忙地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直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忍不住动怒,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的面前道: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

伊透过乌柏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学问家。他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七斤嫂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坐着吃饭的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七斤和他的女人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家,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八一嫂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红了,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

听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赵七爷有些生气。他说:大兵是就要到的。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赵七爷说完,通过人丛,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

第二日清晨,七斤照例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辩子又盘在顶上了。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六斤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

(有删改)

【注】①长毛时候:清初要求百姓剃发,否则视为不忠,犯杀头罪。②张大帅:指张勋。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1917年7月1日他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6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农村环境的燥热,给人一种沉闷而没有生气的感受,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B.撑航船往返城乡的七斤因经常带回城里的时政新闻,成了村子里一位有见识的人物。
C.赵七爷得知城中变故后虽立即提醒七斤注意危险,但态度傲慢,这反映了人物的局限。
D.结尾写“新近裹脚”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样子,暗示社会风貌并无多大改变,引人深思。
6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冷静的描写中蕴含着叙述者的情感倾向,具有寓热于冷的艺术风格。
B.小说以“辫子”为线索,围绕张勋复辟后因辫子有无而起的风波展开,情节较为曲折完整。
C.小说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和幽默气息,如“死尸”“大老爷”等,令人印象深刻。
D.小说善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写赵七爷把辫子盘上又放下,含蓄中寓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68.小说中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变化过程。
69.请结合文章中的典型人物和社会环境,分析“辫子”能引发风波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醋栗

【俄】契诃夫

我们兄弟两人,他开口说,我弟弟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了省税务局的办公室,心里却老惦记着童年生活过的乡下。一年年过去了,他的这种思念渐渐地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理想——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

我弟弟尼古拉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梦想着将来有一天喝上自家的、香得满院子都闻得见的菜汤,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吃饭,在阳光下睡觉,一连几个小时坐在大门外的长凳上望着田野和树林。他喜欢看报,但只读其中的广告栏,如某地出售若干俄亩的耕地和草场,连同庄园、果园、磨坊和若干活水池塘。于是他就在脑子里描画出果园里的小径、花丛、水果、棕鸟笼、池塘里的鲫鱼,你们知道,尽是这类玩意儿。当然这些想象中的画面是各不相同的,这要根据他所看到的广告内容而定。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上必定有醋栗。

‘乡间生活自有它的乐趣,’他常常这样说,‘你可以坐在台上喝茶,水塘里有自家的小鸭子在戏水,鸟语花香,而且……而且醋栗成熟了。’

他绘制了自己田庄的草图,每一次图上都是同样的东西:一,主人的正房;二,仆人的下房;三,菜园;四,醋栗。他省吃俭用:经常半饥半饱,不多饮茶水,天知道他穿什么破烂,倒像叫花子,可是不断攒钱,存到银行里。他成了吝啬鬼!我看见他心里就难过,常常给他点钱,过节前也给他寄点,可是他连这个也存起来。

几年过去,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当时已年过四十,但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后来我听说他结婚了。出于同样的目的,即买一座有醋栗的田庄,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他对她毫无感情,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钱。他俩一起生活,他照样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她原先的丈夫是邮政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现在在第二个丈夫家里连黑面包皮也不多见。这种生活把她弄得憔悴不堪,三年不到干脆把灵魂交给了上帝。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到过,她的死是由他的过错造成的。

妻子死后,伊凡·伊凡内奇想了半分钟接着说,我弟弟开始物色田庄。通过代售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得占地一百十二俄亩的旧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园,但没有果园,没有醋栗,没有活水池塘和小鸭子。倒有一条河,但河水呈咖啡色,因为田庄一侧是砖瓦厂,另一侧是烧骨场。可是我的尼古拉·伊凡内奇毫不气馁,他立即订购了二十丛醋栗,动手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来了。

去年我去看望他。我是下午到达的。天气很热。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肥得像一头猪。它想叫几声,可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胖得也像一头猪。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走进屋里找弟弟,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苍老了,发胖了,皮肉松弛。他的脸颊、鼻子和嘴唇都向前突出,眼看就要发出像猪那样的哼嘘声,钻进被窝里去了。

‘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我问他。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的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很有滋味。他吃得很多,在澡堂里洗澡,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都打过官司,遇到农民不叫他‘老爷’时他就大为恼火。他做好事,用苏打和蓖麻油给农民包治百病,每到他的命名日必定在村子里做感恩祈祷,之后摆出半桶白酒,他认为他应当这样做。尼古拉·伊凡内奇当初在税务局里甚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对平民百姓来说还为时尚早。’‘体罚一般来说是有害的,但在某种场合下又是有益的、不可替代的。’

‘我了解老百姓,善于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也喜欢我。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就会替我办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

这一切,他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是个庄稼汉,父亲当过兵。我们的姓本来有点古怪,现在依他看来却响亮,显贵,十分悦耳动听。

傍晚,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醋栗,放在桌子上。这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家种的,自从栽下这种灌木以后,这还是头一回收摘果子。尼古拉·伊凡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

‘真好吃!’他说。

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果子又硬又酸。

一八九八年八月(有删改)

[注]①醋栗:浆果球形的植物,硬酸,是当时俄国常见水果。

7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尼古拉购买的田庄不如他的设想,但他“毫不气馁”,马上动手改变,“毫不气馁”一词表明哥哥被尼古拉执着于梦想的精神所打动。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先后叙写了尼古拉梦想田庄、攒钱买田庄、生活在田庄的故事,小说脉络清晰。
C.描写尼古拉对有醋栗的田庄的执念,夸大他为买到田庄而不顾一切存钱的行为,夸大他成为地主后的肥胖等,具有幽默效果。
D.尼古拉一直渴求有醋栗的田庄生活,而结尾说“又硬又酸”则暗示尼古拉得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幸福。
7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尼古拉在得到田庄前后待人接物不同态度的对比,突显了他的可笑,他扭曲的人性,既幽默又有冷峻的思考。
B.“一条毛色红褐的狗,肥得像一头猪。”“……厨娘,光着脚,胖得也像一头猪”运用比喻修辞,直接描写出他满足于慵懒无聊的生活状态,极具漫画效果和讽刺性。
C.小说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相似,都是以身边人的视角讲述主人公的故事,这样既可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又可灵活地推进情节,转换场面。
D.小说以小见大,选取了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的生活素材,以社会的小人物为故事主角,剖析了那个时代凡俗、平庸的社会弊病。
72.尼古拉在获得田庄前后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73.请结合小说分析,文章以“醋栗”为标题的作用。
2023-05-16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期中名校好题汇编-高一下-文学类单文本阅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鞅变法

姚远

(第二幕          秦宫,秦孝公三年)

【卫鞅背书简上场,放书简。】

          臣卫鞅拜见国君!

秦孝公       免礼。列位,蒙先君圣命,寡人承继国位,已经三年有余。当年先祖穆公在位,修德行武,东平晋国之乱,西霸戎狄之地,我们的国土曾经一直扩展西河,功绩是何等辉煌。可是如今呢,大片的国土却落入了魏国的手中。二百六十多年过去,历经十四代国君,西河之地至今尚未收复。堂堂千里秦国在周天子的心中,在六大诸侯的眼里,竟无一席之地。这是奇耻大辱啊!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

【众无语。】

秦孝公       公孙大人。

公孙贾       臣在,臣不敢妄议朝政。

秦孝公       五大夫?

          臣唯君命是从。

【秦孝公不悦。】

秦孝公       赵良博士?

          臣在,卫鞅客卿不远万里自魏入秦,知李悝之法,习吴起之术,定有超群之计策,卓越之谋断。还是应该请卫客卿先抒高见。

秦孝公       嗯,请卫鞅客卿论法!

          请卫鞅客卿论法。

          遵命。诸位大人,卫鞅冒昧。国君之所以下令求贤,是为光复穆公之业,收复被三晋夺占的西河之地,一改中原六国小视秦国之局面,自强于天下。中原六国遥强,而秦邦卑弱,是因为兵不强,国不富,天下不治。天下为何不治?是因为官不勤政,民不效力。为官者,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搜刮民财;为民者,懒于耕稼,息于作战。而眼下大秦所用之法,乃几百年前陋章陈规。法不更新,陈陈相因,国家何以有生气?为此国家应废除旧规,倡导农战,制定农战之法。凡是努力开荒、多打粮食,或者奋勇作战、多杀敌人者,都可因此而建功得爵。有了爵级,奴隶可以升为庶人,庶人可以升为官吏,官吏也因此可以加官晋爵。而于国不事农战、不得战功者,虽为王侯大夫也不能得到利禄官爵。废除子孙世袭荫封,统一律条法令,从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在不赦!(顿)假如举国以此戮力而为之,行一年,十年强!行十年,百年强!行一百年,千岁强者王!

秦孝公       嗯,好,哈哈……(激动)列位,卫鞅所论,是谓若要国富兵强,必须重视农战;要使百姓戮力逐农战,就必须要更改律法。为此,卫鞅客卿草拟了《垦草令》,列位不妨一阅。卫客卿!(示意)。

      是。

秦孝公   望列位认真研读此法,共议强秦之计。

【卫客卿将简发至众大臣手中,众臣看简后议论纷纷。】

公孙贾   老臣腐朽,只知日从东升,月从西降,性由天成,各得其所。这才分天地,成阴阳,存万物而立世界;这才树君上,辅群臣,统治万民而主国家;这才制礼数,立法度分上下。由古至今,万民得教化而立命安身。试看天下诸侯各国,凡是以古法而治的,没有不太平的,要想易弦更张的,没有不出乱子的。单凭一人巧舌如簧地游说一番,就轻易改变一国之法度,天下就可大治?臣,不知。卫鞅、公孙大人的意思是要效古法,循旧礼。请问,自从盘古开天以来,经三皇五帝、夏禹殷商,我们该循哪一朝的旧礼,效哪一代的古法呢?

公孙贾       ……

      太傅。

公子虔   卫客卿。

      您博学多才,读尽了天下多少文章,您一定知道,从三皇五帝至今,有哪一代礼法是一成不变的?

公子虔 商汤、周武正是不拘古法而兴,殷纣、夏桀乃是不改旧礼而亡。

      公孙大人,那我们该走哪一条路呢?

      依你所说,国君若不照你的意思来实行变法,国君就是殷纣、夏桀了?

      如果国君是殷纣、夏桀,又怎会在此当庭论法?

公孙贾   请问,卫客卿的变法之举何以能成功,而不至于使秦国百姓深受其害呢?

      请问太师,如果一件事连做都不去做,那么何以能得到成功呢?

      我只知道卫客卿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可是李悝的变法在魏国都没有能够成功,难道他的学生,到秦国来变法就能成功吗?

      魏国之所以变法未能成功,是在李悝去世之后,魏武侯未能坚持变法到底所致。太祝官是秦国老臣了,难道对这其中的缘由也一无所知吗?

公孙贾   国君,如果变法成功,老臣们死而无怨。可是一旦变法不成,使一国千秋大业崩溃于顷刻之间,谁能担当?

      是呀!

      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驾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啊!

      国君……

      国君……

【秦孝公犹豫起来。】

      国君,上天早有征兆,臣不敢妄言。(跪下)

秦孝公   什么征兆?

      君上登基那年,西天有怪星横空,起于上章,落于阏逢。……

秦孝公        此作何解?

      君上,这是上天示意,如果变法,必无正果。君上,天意难违呀!

      君上!天意难违呀!

公孙贾   君上!天意难违呀!

      君上!天意难违呀!(跪下)

      君上!天意难违呀!(跪下)

      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

秦孝公   太傅?

公子虔   国君乃是上天授命,国君之意就是天意!

秦孝公   赵博士?

      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之人总是人云亦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者之言。

      国君!

秦孝公 ……我意已决,景监宣诏!

(有删改)

7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篇通过秦王之口介绍了秦国国力强弱的变化,这是商鞅变法的背景,也表明了秦王想要变法的意图。
B.祝欢先以李悝变法失败为由来质疑商鞅变法,后又对星象进行解析,由此可见祝欢对变法之事持反对态度。
C.公孙贾认为要效古法,循旧礼,并以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来质疑变法,遭到了商鞅的有力反驳。
D.文本中赵良的话语并不多,但仅有的几处台词真实地体现了其对商鞅的赏识和对变法的支持。
7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人物语言的使用相当成功。如商鞅的语言铿锵有力,句意精炼、句式整齐,多用排比诘问,节奏急促,有势不可挡,理不可曲之势。
B.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是有潜台词。文本中秦孝公在征求众人的意见时,公孙贾和甘龙的回答,暗示了群臣反对变法的态度,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C.文本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从商鞅于庭前陈述变法、与大臣论辩到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度,都正面描写出商鞅的见识超群。
D.文本详写商鞅对变法的陈述和公孙贾反对的理由,略写众大臣对变法的不同态度,有详有略,相辅相成,突出了重点人物的地位,推动剧情发展。
76.请简要分析剧中卫鞅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77.剧本设置的矛盾冲突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也是水湄

张晓风

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

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晚风。

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这种闷气,我不知道找谁去发作。

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像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认,我还是不同意。春天不该收场的。可是我又为我的既不能同意又不能不同意而懊丧。

我坐在深褐色的条几上,几在廊上,廊在公寓的顶楼,楼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似乎每件事都被什么阴谋规规矩矩地安排好了,可是我清楚知道,我并不在那条几上,正如我规规矩矩背好的身份证上长达十几个字的统一编号,背自己的邻里地址和电话,在从小到大的无数表格上填自己的身高、体重、履历、年龄、籍贯和家庭。

可是,我一直知道,我不在那里头,我是寄身在浪头中的一片空白,在一瞬眼中消失,但我不是那浪,我是那白,我是纵身浪中而不属于浪的白。

也许所有的女人全是这样的,像故事里的七仙女或者田螺精,守住一个男人,生儿育女,执一柄扫把日复一日地扫那四十二坪地,像吴刚或薛西佛那样擦抹永远擦不完的灰尘,煮那像宗教也像道统不得绝祠的三餐。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她并不要羽化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

如此,那夜,我就坐在几上而又不在几上,兀自怔怔地发呆。

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像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城墙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土在下……

夜忽然凉了,我起身去寻找披肩把自己裹住。

一钵青藤在廊角执意地绿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肯好好看它,我一直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委屈的还是悲壮的。

我决定还要坐下去。

是为了跟夜僵持?跟风僵持?抑是跟不明不白就要消失了的暮春僵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要去睡,而且,既不举杯,也不邀月,不跟山对弈,不跟水把臂,只想那样半认真半不认真地坐着,只想感觉到山在,水在,鸟在,林在,就好了,只想让冥漠大化万里江山知道有个我在就好了。

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波上,听绿波绿涛拍舷的声音。

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潺湲的声音,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面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可以车如流水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花曾

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是为利,那也算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中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扯牵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种水声。

如果照古文学学者的意思,字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如一带眉毛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忽然,我安下心平下气来,春仍在,虽然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就如此,今夜,我将系舟在也是水湄的地方。

(有删节)

7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春天早逝的伤感,对世俗庸常生活桎梏的不甘,让“我”的心情在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变得懊丧。
B.文章连续用四个“睡了”,表明大家对生活的认命已成了习惯,这种麻木与“我”的“醒”形成鲜明的对比。
C.认识到人间的牵扯是烦琐的,但同时也是实实在在又深挚真切的,“我”不由得感叹其“庸俗”而又“深情”。
D.楼下的新生南路被“我”视作“也是水湄的地方”,因为它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也因为“我”的心境发生了变化。
7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坐在条几上,几在廊上,廊在公寓的顶楼,楼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一句采用顶真,使语言产生单调重复之感,突出了人生无法摆脱的束缚之感。
B.“我”认为女性的日常生活就像吴刚、薛西佛一样,并将它看作“宗教”和“道统”,表明这种凡俗生活虽然烦琐且令人苦恼,但也有其神圣的一面。
C.“我”用“羽衣”和“箱子”作比,意在表明女性并非要抛弃现实的生活,只是想要在现实生活中仍能保有希望和梦想,保有一份诗意来安放心灵。
D.“浪”与“白”、“诗”与“壁”两组喻象新颖别致,前者生动表现了世俗生活与心灵自由的关系,后者则形象地表现了生命有情、生生不息的哲理。
80.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81.请分析下面四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①我坐在深褐色的条几上。
②我就坐在几上而又不在几上,兀自怔怔地发呆。
③我决定还要坐下去。
④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

试卷题型(共 21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65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5-80.65《红楼梦》  古代白话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9-110.65田汉(1898-1968)  戏剧文学类-单文本
12-14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15-180.65铁凝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19-220.65易卜生  戏剧文学类-单文本
23-260.65郭沫若(1892-1978)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27-290.65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30-33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34-370.4老舍(1899-1966)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38-410.65冯骥才(194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42-450.65田汉(1898-1968)  戏剧文学类-单文本
46-490.65巴金(1904-2005)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50-530.65铁凝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54-570.65戏剧文学类-单文本
58-610.65曹禺(1910-1996)  《雷雨》  戏剧文学类-单文本
62-650.65余光中(1928-2017)  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66-690.65鲁迅(1881-1936)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70-730.65契诃夫  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74-770.65戏剧文学类-单文本
78-810.4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