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1-08 11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论。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想》: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5.《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笨花(节选)

铁凝

又是一个月亮先升起的黄昏。日本人来兆州后,笨花人不再注意这么好的月亮,这么好的黄昏了。黄昏里只剩下了一个鸡蛋换葱的,有消息说日本人进村先杀鸡,笨花人就觉着,把鸡让给日本人,就不如自己先吃了。那个鸡蛋换葱的换不来鸡蛋,吆喝一阵,也走了。月光里只剩下几个牲口在街里咣当咣当地打滚儿,显得格外寂寥。

在寂寥的黄昏中,有人敲向家的门。走动儿来了,带着一个背粪筐的红脸大汉。来人不用走动儿介绍,倒自己介绍了自己:他叫尹率真。他先分析了目前的抗日形势,说:日本人现在按兵不动,只让各村建立适应他们的政权称作‘维持会’。可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把这个维持会利用起来,这就要有合适的人出面和日本人周旋,主动权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向文成说:有了。正有一个人等着这个差事哩。

少时,走动儿领来了瞎话。瞎话叼着短烟袋站在众人面前,他看见眼前站着熟人向文成,还站着个生人,他不惊奇,也不寒暄。

还是尹率真先说了话,他口气温和地对瞎话说:这一定就是……

这就是我瞎话叔。向文成说。

这时瞎话突然发话了:你们找谁?他问众人,眼里故意闪烁着几分疑惑。

找瞎话叔呀。向文成说。

你们可找错了。瞎话说,脸上是一本正经和严肃。

一时间众人对瞎话的话不解其意,不免互相对望起来。只有向文成笑了,说:这就对了。

尹率真问道:‘对了’该作何解释?

向文成说:你们想,瞎话叔要是说咱们找对了,不就变成实话了吗?只有说找错了才是瞎话。也算是出口成章吧。

接着向文成才把尹率真正式介绍给瞎话,瞎话才一扫刚才的严肃,露出一脸惊喜。

于是瞎话就支应起了日本人。

一天,笨花人又接到日本人来笨花的消息,这次是为突袭后方医院而来。笨花人跟随后方医院转移时,瞎话要求留下。向文成对瞎话说:这次日本人进村不同往常,是冲着后方医院来的,况且还收留了一个日本兵,所以我看这次日本人是来者不善。瞎话说:要不就说我得留下呢。村里有个人支应,总比没有人支应强。向文成想了想,认为瞎话留下虽有风险,但拖住日本人,对转移出村的笨花人总会有好处。

日本人进了村子,在空荡的笨花村里挨家搜索。

瞎话突然出现在街上。他两手抄在袖管里,轻声咳嗽着,若无其事地从东往西走。几个日本兵发现了他,端着带刺刀的三八枪向他走过去。瞎话站下,对日本兵笑着说:你们来了,怎么不早说一声儿,维持会正等着支应大日本皇军呢。日本人就愿意听见大日本皇军这几个字,他们放下了枪,有人还认出了瞎话,知道他是这村维持会的人,就带他去见仓本。

仓本正在向家大西屋寻找后方医院的痕迹。瞎话知道医院已经暴露,再瞒也瞒不过仓本的眼睛,就抢先站到仓本身后说:你是在找医院吧?昨天还在哩,就在这大西屋。现在走了,唉!瞎话说完,还惋惜地叹了口气。

仓本转过身问瞎话医院去了哪里。瞎话说去了东边。仓本知道东边是指什么地方,再看看空荡荡的大西屋,也不再向瞎话多问什么,当即命令日本兵点火烧大西屋,谷草垛也连带着起了火,烟火笼罩了半个村子。

那个日本兵呢?

走了。

到哪里去了?

往西去了。

西边是什么意思?

西边有个火车站叫元氏。那个日本兵说,他要从元氏上火车回家。

仓本听出了瞎话的瞎话。近来,八路军的破路运动开始后,京汉线早已断了交通,元氏车站早就不通火车了。

仓本冷笑着,就去摸腰里的战刀。

瞎话看见仓本摸刀并不意外,今天也许他等的就是这一刀。他面向仓本站定,竭力把自己那弯曲的脊背直起来,还自己动手扒开了自己的衣服领子。瞎话这带有挑衅性的动作更激怒了仓本,仓本举起刀来高喊着:瞎话的干活!

瞎话对着仓本笑了笑,心想,就是瞎话的干活。现在不说,还待何时?他将衣服领子扒得更开,不知怎么的,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向文成讲过的一个聊斋故事,那故事叫《好快刀》,说的是一个蒙冤的人在被官府砍头时,当他那被砍下的头滚出好远后,那头竟又回过脸向刽子手高喊一声好快刀!瞎话不知自己的头被砍下后,能不能滚好远,能不能喊一声好快刀。他盼着他的头能够喊出……

日本人把空空的笨花村糟践够了,走了。笨花人又回到笨花。他们在茂盛店看见瞎话的尸体,他的头离开身子很远,短胡子被血染成紫红。他大睁着眼,张着嘴。向文成看着瞎话的头,也想起了那个聊斋故事。他只觉得瞎话是开口喊过好快刀的,那喊便是对日本人最大的蔑视。

有村人把瞎话的头抱过来,在脖腔上对接好。茂盛从店里卷出一领炕席,他们给瞎话入了殓。向文成和甘子明商量要为瞎话立碑,碑上总不能写向瞎话之墓吧。瞎话是他的绰号,只是人们早已忘记了他的大名。甘子明就对向文成说:来,咱俩也借此考验一下各自对瞎话人品的评价。咱们每个人在手心里写一个字。两人的字都写出来了,互相一亮,两人写的都是个字。向瞎话,号老实。

(有删改)

注:笨花是本土棉花。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瞎话第一次出场时,反客为主,问道“你们找谁?”,引得众人不解其意,一时间不知所措,只有向文成懂其是何用意。
B.前文交代日本人来笨花村的目的,从“来者不善”,可以看出形势的紧张,为瞎话的不幸结局埋下伏笔。
C.向文成留下瞎话支应日本人,是决定牺牲瞎话保全村民,体现出向文成的大局意识和果断决绝的性格特征。
D.作者没有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进行描写,而是另辟蹊径,描写了敌后战场中普通姓与敌人的周旋,但同样震撼人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作者以简朴、温润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农村真实的生活状态。,
B.小说以“笨花”为标题,一语双关。既指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笨花村,也暗指村民小们身上呈现的善良、纯朴的乡土人情。
C.小说完整地讲述了瞎话从被选任维持会长到与日本人周旋最后被杀死的故事,情节安排详略得当,波澜起伏,故事引人入胜。
D.小说主人公说瞎话已成自然,没有任何斧凿之痕,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与敌人周旋,这也是瞎话被选为维持会长的重要原因。
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瞎话这一人物形象的。
9.小说在结尾处两次提及聊斋故事《好快刀》有何作用?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颂祖国,赞美人民,这是诗歌创作中永恒的主题。诗歌中也蕴含着华夏子孙对故土深深眷恋之情。
B.作品所举的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看似随意拈来,实则精心挑选,代表中国的东南西北,有极高的概括性。
C.“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历史文化。
D.本诗除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还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时,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
1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凝练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叹息”“抚爱”无不表达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祖国“黄金般的相思”在这里深深“埋藏”。
B.诗中描绘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人民,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首写思想之美,次写外貌之美,最后写性格之美,层次有序。
C.因为“顽强勇敢”,我们的人民才能走完“长征”、走向独立、繁荣、富强:因为勤劳,才能享受到“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D.诗人以“微风下的湖水”比喻中国人民“敦厚的性格”,以“长江一泻千里”比喻中国人民“顽强勇敢”,化抽象为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4-01-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2. 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               或不焉                         虽有槁暴
B.多平方,少圜        自牧归荑                      举匏樽以相属
C.须臾成五采            契阔谈讌                      匪女之为美
D.列缺霹雳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顷之三遗矢
2024-01-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訇然        (2)云青青兮欲        (3)扣舷而        (4)鱼虾而友麋鹿        (5)尚能       (6)不知东方之既        (7)不如登之博见也        (8)去日        (9)则耻        (10)崖当道者       (11)山多石,        (12)虎瑟兮鸾回车        (13)积成德        (14)吾从而
A.(1)/(2)(3)(5)(9)(10)(12)/(4)(14)/(7)(13)/(6)(8)(11)
B.(1)(10)/(2)(3)(5)(9)(12)/(4)(8)(14)/(7)(13)/(6)(11)
C.(1)(10)/(2)(3)(5)(9)(12)/(4)(14)/(7)(13)/(6)(8)(11)
D.(1)/(2)(3)(5)(6)(9)(12)/(4)(8)(14)/(7)(10)/(11)(13)
2024-01-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4.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其皆出于此乎               渺渺兮予怀            转徒于江湖间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客有吹洞箫者        句读之不知
C.多情应笑我                  而今安在哉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开荒南野际                  使快弹数曲            送客湓浦口
2024-01-0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笠是兜鍪蓑是甲(头盔)        间关莺语花底滑(水流声)                      人生几何(多少)
B.秧根未牢未匝(种植)        绕树三(周)                                      鸟恋旧林(约束)
C.天姥连天向天(遮蔽)        列缺霹雳(雷声)                                   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D.云霞明灭可睹(或许)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言采之(慢慢地)
2024-01-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