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一 期中 2023-04-15 24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戏剧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所谓“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指的就是戏剧这种存在方式上的差别。不过,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既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

正因为戏剧有这种双重性,人们对它的特性的认识,或着眼于文学性,或着眼于舞台性,或着眼于两者的结合,于是便形成了对戏剧性的种种不同的说法。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表达戏剧性的意思时使用了戏剧(drama)一词的形容词:戏剧式的(dramatic”“戏剧化的(dramatized。这是对戏剧性含义的最早表达方式。亚氏认为戏剧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然而并非一切“行动”均有戏剧性。亚氏所强调的对行动之戏剧式的戏剧化的摹仿有两种情况:第一,史诗诗人也应编制戏剧化的情节,即着意于一个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第二,“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物。”这里讲戏剧性,前者着眼于文学的构成(戏剧化的情节),后者着眼于舞台的呈现。

因此,我们在理解戏剧性这一个概念时,要分清它在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不论是从事戏剧创作,还是从事戏剧评论,都要既重戏剧的文学性,又重戏剧的舞台性。

(——董健《戏剧与戏剧性》)

【文本二】

一个动作的目的和内容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成为戏剧性的:由于这种目的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性的,而且个别人物还要在特殊具体情况中才能定下这个目的,所以这个目的就必在其他个别人物中引起一些和它对立的目的。每一个动作后面都有一种情致在推动它,这种推动的力量可以是精神的,伦理的和宗教的,例如正义,对祖国、父母、兄弟姊妹的爱之类。这些人类情感和活动的本质意蕴如果要成为戏剧性的,它(本质意蕴)就必须分化为一些不同的对立的目的,这样,某一个别人物的动作就会从其他发出动作的个别人物方面受到阻力,因而就要碰到纠纷和矛盾,矛盾的各方面就要互相斗争,各求实现自己的目的。

(——黑格尔《美学》)

【文本三】

在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的文学构成中,戏剧性具体表现出哪些艺术特征呢?戏剧化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的。一场戏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众演完,这种时间上的限制使戏剧的情节构成大大有别于叙事作品(如史诗、小说等)。在谈到戏剧的构成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完整行动是戏剧所特别要求的。这样的情节构成方式与戏剧性的特征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戏剧的起始、中段和结尾"这三部分在时间上必须环环紧扣,在事件内容的密度上不能太疏落。首先,当众演出(观演的集体性)与私下阅读(欣赏的个体性)是两种不同的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方式,前者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反复检视,后者则是可以按阅读者之意而随时停、启或反复翻阅的。如果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便无法让观众一口气看完。其次,戏剧性的动作和冲突必然引起人的某种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的限度,人的心理和情绪便会疲劳、弱化以至消失,那时戏剧性便无从谈起了。在史诗、小说等叙事作品中,情节的进展可以是平静、舒缓的,但是戏剧的情节必须相对紧凑和集中。

戏剧性是有它的生活依据和哲学基础的。当自然、社会、人处于平静舒缓的状态,一切差异、矛盾都还在酝酿中或被掩盖着,就不会有。所谓,就是从某一平静、舒缓状态的打破到求得新的平衡的一个过程。因此,没有一定程度、一定方式的紧张,便没有戏剧性。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即紧张性。这种紧张性,并不都是朝着一个心理的向度生发的。它有时表现为狂欢、激奋、情志活泼等;有时表现为惊慌、担忧、恐惧、怜悯等;有时则表现为期待——期待或通向前者,或通向后者。但是,由于戏剧体裁、题材、主题、风格的不同,紧张性不同向度表现的具体内容则是各不相同的。

在戏剧情节的进展中,要有 一连串前后呼应、环环紧扣的转捩点,在这些大小不同的转捩点上,矛盾冲突(包括人的内心心境里的矛盾冲突)的都要发生变化——是指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是指冲突的矢量与速度。戏剧性的曲折性特征由此形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所说的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具备”,也是从曲折引人之趣来论戏的。曲折性贵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但总是在情理之中。这就是说,不论是“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

(——董健《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提出“戏剧式的”和“戏剧化的”之前,对于“戏剧性”这个概念的含义、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表达方式。
B.在黑格尔看来,人类情感和活动的本质意蕴如果没有分化成对立的目的,从而形成互相斗争的矛盾各方,就不能成为戏剧性的。
C.因为当众演出这种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方式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反复检视,所以观众的紧张、期待等心理反应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弱化消失。
D.戏剧事件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紧张感,之所以会朝着不同的心理向度生发,是因为戏剧存在着体裁、题材等多方面的不同。
2.下列对文本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三直接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言论,目的是为对某个具体概念进行阐释。在文本一中,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
B.在论述“戏剧化的情节必须相对紧凑和集中”这个观点的时候,文本三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C.文本三使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再分别阐述文学构成中戏剧性的具体艺术特征。
D.文本三引用清代戏剧家李渔的话,其目的是为了论证戏剧曲折引人之趣应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下列各选项中,符合文本一对“戏剧性”概念的认识的一项是(     
A.李渔曾批评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论,他说:“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人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
B.俄国批评家尤·伊·艾亨瓦尔德认为剧本要避开剧场,他说:“剧场是艺术的一种虚妄而不正当的样式,一般说来,它并不属于高雅艺术的大家庭。”
C.美学家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时,曾经认为“独自阅读剧本优于看舞台演出的剧”“许多悲剧的伟大杰作读起来比表演出来更好”。
D.波兰戏剧家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认为,没有剧本,戏剧也能存在。他说:“在戏剧艺术的演变中,剧本是最后加上去的一个成分。”
4.请结合三个文本的相关内容,简要概述你对“戏剧性”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节选)

田 汉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末的大都监狱。

狱 卒 提关汉卿!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吏 (制止)别难为他。(向关汉聊)关汉卿,你坐下吧。(向狱卒)给他一条小凳。(狱卒给凳,关汉卿坐下。)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 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她是多年的风湿,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

关汉卿   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狱 吏 是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的,恐怕很难救你,怎么办呢?

关汉卿(诧异)越扯越大了?

      对。大得够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

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他要来跟你谈谈。

关汉卿   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

   吏 谈谈吧,对你许有些好处。(向内)叶先生,请吧!(叶和甫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

叶和甫   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而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吗?

关汉卿 (不耐)有话快说吧!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高和尚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死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为这事件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于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等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火气大,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了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那么,(对叶和甫)叶先生,您回去吧!

(叶和甫溜下。)

狱 吏     关汉卿,你若真照他说的招供了,我们汉人又该倒霉了。姓叶的回去,必然报告忽辛,忽辛必然加紧追究你的案子……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狱吏在选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狱卒、禁子等人不同,他对关汉卿礼貌客气,这从侧面凸显了关汉卿的形象。
B.关汉卿作品中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叶和甫认为正是这些词儿教唆王著起了刺杀之意,最终杀死了阿合马。
C.叶和甫到狱中是为了劝说关汉卿和忽辛合作,他企图通过减轻罪行、得到酬劳等方面劝说关汉卿,但关汉卿严词拒绝。
D.叶和甫的形象鲜明,他对关汉卿的态度变化很大,先是温和耐心,之后变得凶狠狰狞,因此关汉卿骂他是“无耻的禽兽”。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本选段表现了关汉卿与叶和甫、忽辛等人的正面冲突。
B.舞台说明是戏剧的语言之一,“又低声”表示叶和甫说话时有意压低声音,这一舞台说明主要为了表现叶和甫处事的小心谨慎。
C.戏剧语言具有个性表现力,选段中关汉卿回复叶和甫的语言大都简洁干脆,如“有话快说吧”等台词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厌恶和不耐烦。
D.本选段有较多潜台词,这些潜台词揭示了关汉卿等主要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丰富了剧本内涵,引人回味。
7.田汉在创作《关汉卿》时,将关汉卿定位为“伟大的元代戏剧战士”,选段中哪些事件可以体现关汉卿“战士”的性格本色?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B.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C.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D.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梅尧臣因家族亲属而受荫。
B.“犹从辟书”的“辟”是指征召,“放辟邪侈”的“辟”是指过度,其含义不同。
C.雅颂是《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艳的乐曲。
D.“因索于其家”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句式相同,都是介词结构后置。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出“穷而后工”创作观,指出处于穷窘之境的诗人更能体会生活的味道,抒发沉郁的胸臆。
B.因为梅圣俞经常用诗歌来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
C.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谢景初精心挑选、分类、编辑,使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
D.文章感情真挚,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饱含了欧阳修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引发读者共鸣。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12.梅圣俞诗文众多,但人们只知其诗,对其文知之甚少。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分析原因。
2023-04-12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①瓠:瓠的叶子,可作菜用。②“寻春马暗用孟郊《登科后》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粗缯大布”“囊空”等词体现了董传生活的贫寒,但他在贫寒的生活中勤于读书,气质高雅。
B.董传志向远大,不甘过贫穷的生活,他想要跟其他读书人在槐花飘落大地时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
C.诗人告诫董传即使得意也不应在世人面前太过张扬,应该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以求取朝廷的认可。
D.本诗语言朴素又诙谐,诗人巧妙地将与科举考试相关的社会现象融入诗歌之中,既富有生机,又意蕴丰富。
14.诗歌后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3-04-15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2)《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在《鸿门宴》中,面对“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________ ”。
(4)时间和空间的对举或融合在律诗的颔联与颈联中较为常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杜甫《登岳阳楼》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
(5)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
2023-04-12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6. 下列各项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迢远     撒手人寰     湮没     不前(sǐ)
B.疟疾     苌弘化碧     横梁     (lián)
C.青蒿     切中肯紧     椽子     不落言(quán)
D.窸窣     烟视媚行     接隼     斯飞(huī)
2023-04-12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