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一中清北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能力达标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1-06 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一百年的现代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相当于五帝时代的从距今五千多年开始至距今四千年共一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在七大区域内差不多同时起源,然后各自独立发展。各区域之间虽相互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各支文化的主体性。这是一个无中心的多元并行发展的文明起源状态。总体上看,这些多元文明还有两个现象:一是中原地区与海岱地区两支文明表现出较多的“世俗”模式,而江浙地区与北方地区两支文明则表现为较多的“宗教”模式;二是北方地区、海岱地区、江浙地区较之其他地区则更具有先进性,如果不是当时自然气候环境等因素发生了意外,实际上应该是这东部的三大区域文化最先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的。

然而,在距今四千年之前,北方地区、江浙地区、海岱地区、江汉地区的几支文化都先后衰落乃至中断。唯独中原地区持续发展,终于从距今四千年开始,在夏禹与夏启等部族首长的努力下,夏部族率先建立以部族联盟共主世袭制为特征的早期文明国家。继夏代之后,中原地区又先后有以商族为方国联盟共主的商代、以周族为封国联盟共主的周代相继兴起。由于夏商周三代都以中原地区为活动中心,前后持续发展又达一千多年之久,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这相对于五帝时代无中心的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文明模式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深刻影响了以后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

这种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发展模式,便是以中原部族为核心不断融合周边部族而逐渐华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到了西周以后,在政治上,因为以分封建侯为手段的姬、姜两姓文化繁荣扩展而出现了质的飞跃。在文化上,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编定《六经》,司马迁撰著《史记》,均强调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倡导“华夷之辨”。其结果便是,在进一步确定并弘扬中原文化的同时,淡化乃至淹没了中原以外广大地区丰富多彩的各部族、各邦国文化。这就是五帝时代数以千万计的部族文化只留下中原地区以及海岱地区、江汉地区部族文化部分资料的原因。

总之,由于时间上久远的客观性,造成了有关五帝时代文献记载稀少的情况;由于空间上的政治主观性,造成了有关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只重视中原“华夏”部族历史文化而淡化“四夷”部族历史文化的片面性。此可以“后界代夏四十年”这一历史事实的文献记载为例。《山海经》与《楚辞》站在海岱东夷部族的角度叙述这一段历史,所以既赞美后羿,又记录详细;《尚书》《史记》因站在中原华夏文化角度考虑,所以就完全删去了这一段历史;《左传·襄公四年》《左传·哀公元年》虽然采用了楚地传说,保留了这一段历史,但其叙述立场却是站在中原,因而把后羿作为历史反面人物看待。

(摘编自江林昌《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济南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材料二:

作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五帝时代所处的年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并可划分为三个时期:黄帝时期、颛顼(zhuān xū)与帝喾时期、唐尧与虞舜时期。结合先秦文献与考古研究,以上三个时期可以与中华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古国文明”“古王国文明”“王国文明”相对应。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首先是在小的地理区域内形成缺乏“王权”特征的“古国文明”;之后产生初具“王权”特征的“古王国文明”,但此时仍缺乏有序的国家管理机构且具有小区域特色;最终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兼具四方文化特色,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且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完备的“王国文明”。目前考古学所揭示的可与三个“文明”阶段相对应,并能列举一系列特征表明其社会进入“文明”发展状态的考古学文化实体个案,分别是“红山文明”“良诸文明”和“陶寺文明”。其中“红山文明”是否代表着黄帝时期的古国文明,“良诸文明”是否代表着颛顼与帝喾时期的古王国文明,尚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与认证。但是“陶寺文明”所代表的应是尧舜时期的王国文明,是中国王国文明的开端,即“最初的中国”。

陶寺文明是指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的陶寺文化早中期,具体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45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其代表性遗存,最重要的是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陶寺文化早期的城址(宫城)、大型窖藏区、6座大墓,陶寺文化中期的大型城址、较大型的宫殿建筑基址、具有祭祀与观测天象功能的半圆形大型建筑基址、城址西南角的手工业区等。

陶寺文化早中期这些高层次、高品质遗存的发现,反映出陶寺文明初步形成了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粮食储备管理体系。陶寺文化早期的宫城、中期的大型宫殿基址、王室大墓,只有大墓才享有的特殊器物——彩绘龙盘、石磬、土鼓、鼍(tuó)鼓等大型礼乐器证明,陶寺文明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王权”与初步的王室文化现象,权力体系以及初级“礼制”也已经形成,显示出社会制度正在建立。陶寺文明的社会贫富分化也十分明显,如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墓,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决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

上述表明,陶寺文明具有鲜明的王权与初步的王室文化特征,以及较为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或国家管理机构,所以,可以将陶寺文明视为王国文明。陶寺文明是目前认识的中国最早的王国文明。苏秉琦先生在30年前就将之称为“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朱乃诚《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文明在七大区域同时起源,各自独立发展,这是一百多年来现代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
B.七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没有改变各支文化的主体性,但导致了除中原地区外的其他文化的消亡。
C.同为“世俗”模式,中原地区虽然没有海岱地区的先进性,但由于未遭受当时自然气候环境等因素发生的意外,得以持续发展。
D.夏商周三代都以中原地区为活动中心,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不断融合周边部族而逐渐华夏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成因,对中原地区公元前两千年的考古发现应该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B.《左传》和《楚辞》都有对海岱部落历史的记述,但《左传》站在中原立场视后羿为反面人物因而采用了楚地传说的历史。
C.新石器时代晚期,作为中华文明三个发展阶段之一且具有小区域特色的“古王国文明”阶段,仍缺乏有序的国家管理机构。
D.陶寺遗址中有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墓,说明当时社会存在多个阶层,陶寺文明的社会贫富分化十分明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文明形态中能够作为周公“制礼作乐”历史依据的一项是(     
A.红山文明B.陶寺文明C.良渚文明D.海岱文明
4.材料二最后一段得出一个结论:可以将陶寺文明视为王国文明。请结合论证过程给这个结论补充演绎推理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所以陶寺文明是一种王国文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陋巷里的春天

李丹崖

我刚刚搬到老城深处居住的时候,每天都能听到隔壁那对父子的谈话。

“爸爸,大多数的花朵只有春天才有,是因为它们对季节挑剔吗?”

“孩子,不是,是春天偏巧适合很多花开放。”

“爸爸,那是季节对花朵有偏爱吗?”

“孩子,季节从不偏爱某一种花朵,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金菊,冬有腊梅。”孩子笑了,父亲也笑了。

应该说,这是一对心态阳光的父子,我决心看一看他们是怎样的人。那一日,我在门前掇了条凳子,拿本书,边看边坐在门外等候。不多时,隔壁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父亲走了出来,然后回过头似乎在搬动什么,用尽全力,一次没有成功。我走过去,才发现,是一副轮椅,他的儿子,就坐在轮椅上,满脸春风。

我愣了一秒种,赶紧过去帮忙,合力把孩子抬出来。

“叔叔谢谢您。”孩子笑容可掬。

“不用谢,你真棒!”我和孩子握了握手。

胡同悠长,那样一对父子,迅速地消失在巷子尽头。不知怎的,我始终觉得他们并不像别人推起轮椅那样沉重。我也为拥有这样一家心里常驻阳光的邻居而自豪。

三个月后,我去一所中学讲授写作课。老师事先把几个写得比较有文采的孩子的作文交给我,便于我在公开课上点评。

我从十篇作文中发现了一篇名为《陋巷里的春天》的作文。那位学生写到这样一段话:

“③我身居一条窄窄的巷子里,巷子就是河流,父亲每天推着我,从河流里经过,我的轮椅就是我的船,父亲就是那位船工。没有浪花的一条河,沿途的两岸是高高的墙或人家的垂花门,时而有红梅、蔷薇、牵牛花在院子上伸出来,那些就是汹涌的浪花了。”

我瞬间想起自己的邻居,那位坐在轮椅上的孩子。对照这段美得近乎诗意恣肆的文字,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一定是那个孩子写的。后面还有一句话--

“陋巷之陋并非贫瘠和简陋,而是一池洼地,洼地才能承载流水,才能映照万物。陋巷里,也照样有春天,相反,和开阔的公园相比,这里的春天别有洞天。”

我对写这篇作文的孩子特别期待,打算把他的作文在公开课上作为范文朗读。

很快就到了公开课的时间。我边讲课边用目光搜索那个孩子。④然而,并没有我那位邻居出现,我有些近乎失落的感觉。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这反倒证明更多身患疾病的孩子,内心都阳光普照,该多好!

我近乎诵读式地朗诵了那篇《陋巷里的春天》,然后,我示意这篇文章的作者举起手来,让大家都认识一下。然而,却并没有人举手。我再次强调一遍,这时候,老师走过来,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手,她的作文全部是用嘴巴叼着笔来完成的。

我瞬间出了一身汗,感觉愧对这个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我走到了那个孩子身边。是个女孩,脸上并没有尴尬,洋溢着我邻居少年一样的笑容。她说:“老师,虽然我无法举手,也没有应答,不代表我在伤心,我一直在笑,在希望老师能够通过笑容辨识到:我就是人群中最美的一朵会笑的花。”

我几乎热泪盈眶,一整节课,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公开课结束,在我的提议下,全部学生都为那个笑容像花朵一样的孩子热烈鼓掌。所有人都觉得,她是花朵,因为,她的心里住着春天。

6.下列各项对文中①-④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爸爸借四季均有适宜的花开放,形象地告诉儿子,不管遇到怎样的生活遭际,人生都会拥有美丽与精彩;应该乐观面对不幸,积极生活。
B.②处一个“愣”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没想到拥有阳光心态的孩子竟然是残疾人时的惊讶。侧面表现父子的乐观精神。
C.③处运用比喻手法,把“巷子”比成河流,“轮椅”比成船,“父亲”比成船工。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在父亲的教育和关爱下,孩子热爱生活、阳光快乐的性情。
D.④处“我”“失落”的原因是“我”满怀期待的那个邻居家的孩子,没有出现在课堂上;“我”强烈的预感没有得到印证。
7.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父子间的对话描写,体现出他们阳光健康的心态,也引发我想认识父子俩的好奇心。
B.“我”预感作文是那位坐在轮椅上的邻居孩子写的,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设下悬念,进一步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我”近乎诵读式地朗诵了那篇《陋巷里的春天》,是因为想要好好展示自己的朗读才能。
D.全文语言形象明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我”内心的感动和震撼。
8.文章中有两处引用失去双臂女孩的作文内容,你觉得第二处引用的文字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理解。
9.选文以“陋巷里的春天”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曰: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银也。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①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注】①谷应泰(1620一1690):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B.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C.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D.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日/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打猎、游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意思一致。
C.不豫,文中指不高兴,与《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不豫”不同。
D.翼日,与《促织》中的“翼日进宰”中的“翼日”意思相同,“翼”是通假字,通“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即位后,他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将他们几乎全都放逐、斥退。
B.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了他毒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2)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
14.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估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赠曾子固

【宋】王安石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


【注】①班,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扬,扬雄,西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曾巩文章出众,像长江、汉水一样才华横溢,像星斗一样熠熠生辉,表现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B.第三句重在表现曾巩凭自己卓绝的才华和纯正气质从不向权贵谄媚低头,体现出曾巩为人刚正不阿。
C.作者对小人们的行为不平,告诫他们不要以为诽谤可以伤害曾巩,曾巩怎会因诽谤整天惶惶不安?
D.曾巩虽被小人诽谤、轻视,不幸死去,但日后将会像汉代的班固和扬雄一样青史留名,千古光耀!
16.世人评价王安石的诗瘦硬刚健、遒劲有力,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