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期中 2023-09-19 9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清末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中华文明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

“以书论史”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符合,一个是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选自《炎黄二帝与华夏文明的兴起》,有删改)

材料二:

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家研究发现,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上面的文字记录与司马迁史书上面的商王世系几乎完全契合。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史学家口口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

后来三星堆的横空出世让整个中国史学吃惊。三星堆的古蜀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古国,谁也没想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需要靠它来旁证。那里出土的青铜器物都是四千八百年前的物品,无一不代表着古蜀国有着与华夏文明相似的太阳神崇拜,而上面的铭文雕刻也叙述着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

位于郑州双槐树的考古终于让中国人的五千年实物文明梦得以实现。2020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有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

其中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

“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它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学者认为,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通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选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重现人间》《“河洛古国”文明溯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很难成功论证的原因之一。
B.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
C.甲骨文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学家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
D.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以书论史的时代遭到了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B.全球史观认为,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有古文明的文字与古代国家的都城为证,二者缺一不可。这种说法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C.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表明,古蜀国和华夏文明有着相似的图腾崇拜,这对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进行了旁证。
D.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的实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书籍中不能用来“以书论史”的一项是(     
A.《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的《后汉纪》,主要记述东汉王朝共195年盛衰的史事。
B.《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其行文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礼乐等的“志”,是一部比较特立独行的正史。
C.《隋书》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
D.《北宋志传》广泛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并以此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
4.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文明就可以在中国的考古资料里清晰地见到。”请结合材料二“双槐树遗址”的相关内容做具体分析。
5.“中华文明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的,请依据材料,从“实物辅佐”方面梳理我国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陋巷里的春天

李丹崖

我刚刚搬到老城深处居住的时候,每天都能听到隔壁那对父子的谈话。

“爸爸,大多数的花朵只有春天才有,是因为它们对季节挑剔吗?”

“孩子,不是,是春天偏巧适合很多花开放。”

“爸爸,那是季节对花朵有偏爱吗?”

“孩子,季节从不偏爱某一种花朵,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金菊,冬有腊梅。”孩子笑了,父亲也笑了。

应该说,这是一对心态阳光的父子,我决心看一看他们是怎样的人。那一日,我在门前掇了条凳子,拿本书,边看边坐在门外等候。不多时,隔壁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父亲走了出来,然后回过头似乎在搬动什么,用尽全力,一次没有成功。我走过去,才发现,是一副轮椅,他的儿子,就坐在轮椅上,满脸春风。

我愣了一秒种,赶紧过去帮忙,合力把孩子抬出来。

“叔叔谢谢您。”孩子笑容可掬。

“不用谢,你真棒!”我和孩子握了握手。

胡同悠长,那样一对父子,迅速地消失在巷子尽头。不知怎的,我始终觉得他们并不像别人推起轮椅那样沉重。我也为拥有这样一家心里常驻阳光的邻居而自豪。

三个月后,我去一所中学讲授写作课。老师事先把几个写得比较有文采的孩子的作文交给我,便于我在公开课上点评。

我从十篇作文中发现了一篇名为《陋巷里的春天》的作文。那位学生写到这样一段话:

“③我身居一条窄窄的巷子里,巷子就是河流,父亲每天推着我,从河流里经过,我的轮椅就是我的船,父亲就是那位船工。没有浪花的一条河,沿途的两岸是高高的墙或人家的垂花门,时而有红梅、蔷薇、牵牛花在院子上伸出来,那些就是汹涌的浪花了。”

我瞬间想起自己的邻居,那位坐在轮椅上的孩子。对照这段美得近乎诗意恣肆的文字,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一定是那个孩子写的。后面还有一句话--

“陋巷之陋并非贫瘠和简陋,而是一池洼地,洼地才能承载流水,才能映照万物。陋巷里,也照样有春天,相反,和开阔的公园相比,这里的春天别有洞天。”

我对写这篇作文的孩子特别期待,打算把他的作文在公开课上作为范文朗读。

很快就到了公开课的时间。我边讲课边用目光搜索那个孩子。④然而,并没有我那位邻居出现,我有些近乎失落的感觉。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这反倒证明更多身患疾病的孩子,内心都阳光普照,该多好!

我近乎诵读式地朗诵了那篇《陋巷里的春天》,然后,我示意这篇文章的作者举起手来,让大家都认识一下。然而,却并没有人举手。我再次强调一遍,这时候,老师走过来,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手,她的作文全部是用嘴巴叼着笔来完成的。

我瞬间出了一身汗,感觉愧对这个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我走到了那个孩子身边。是个女孩,脸上并没有尴尬,洋溢着我邻居少年一样的笑容。她说:“老师,虽然我无法举手,也没有应答,不代表我在伤心,我一直在笑,在希望老师能够通过笑容辨识到:我就是人群中最美的一朵会笑的花。”

我几乎热泪盈眶,一整节课,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公开课结束,在我的提议下,全部学生都为那个笑容像花朵一样的孩子热烈鼓掌。所有人都觉得,她是花朵,因为,她的心里住着春天。

6.下列各项对文中①-④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爸爸借四季均有适宜的花开放,形象地告诉儿子,不管遇到怎样的生活遭际,人生都会拥有美丽与精彩;应该乐观面对不幸,积极生活。
B.②处一个“愣”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没想到拥有阳光心态的孩子竟然是残疾人时的惊讶。侧面表现父子的乐观精神。
C.③处运用比喻手法,把“巷子”比成河流,“轮椅”比成船,“父亲”比成船工。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在父亲的教育和关爱下,孩子热爱生活、阳光快乐的性情。
D.④处“我”“失落”的原因是“我”满怀期待的那个邻居家的孩子,没有出现在课堂上;“我”强烈的预感没有得到印证。
7.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父子间的对话描写,体现出他们阳光健康的心态,也引发我想认识父子俩的好奇心。
B.“我”预感作文是那位坐在轮椅上的邻居孩子写的,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设下悬念,进一步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我”近乎诵读式地朗诵了那篇《陋巷里的春天》,是因为想要好好展示自己的朗读才能。
D.全文语言形象明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我”内心的感动和震撼。
8.文章中有两处引用失去双臂女孩的作文内容,你觉得第二处引用的文字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理解。
9.选文以“陋巷里的春天”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爽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注: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敬的样子。③毕,地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B.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忙起来礼待贤士,怕失去了天下的贤人。
C.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
D.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周朝天下不稳,代成王执政,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成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2)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14.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晋书·孟嘉传》:“有风到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B.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表明诗人跟孟嘉一样显示出名士风雅洒脱的情态。
C.颈联描山绘水,写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尽显峥嵘气势。
D.尾联中诗人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万语千言。
16.有人评价这首诗说“诗人满腹忧情”,请简要分析全诗的思想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