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期中 2022-11-29 3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对这种未来性怀有自信和自觉,正是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

(摘编自师英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以古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

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

其一,求。南宋朱熹曾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意味着研读历史首先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还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例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清代学者赵翼道: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参照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

其二,贵。先立其大,再贯乎通。具体而言,所谓,首先要博通,即大量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即综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即注重在综合贯通中求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一学科、一团队、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其三,崇。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久。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这样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的深厚意蕴所在。

(摘编自王学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清代龚自珍认为研究历史是掌握大道的重要前提。
B.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C.无论治史还是治国,都需要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
D.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可以借鉴中华民族的某些悲画意识,也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整合价值,其他势能发挥包容、平衡作用。
B.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是对乒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性的自信自觉。
C.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研读历史要求“大”。
D.不抱偏见、不谋私利地对待一国的文明历史,有益于该国文化精髓的传播。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龚自珍《定盒续集》卷二《古史钩沉论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B.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C.恩格斯说:“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
D.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圈内国家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4.请在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以提炼出这两段的分论点。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道和治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游戏玩不长

【意大利】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玩打仗的游戏。那里有一处干涸的溪流,岸边全是芦竹,河床上都是些灰黄的磐石。既没有敌人,也没有那种会开始然后又会结束的真正战斗。只需要踩着溪流冲到下面去,手里再握着杆芦竹,照着脑子里浮现出的战争场面做就行了。

芦竹是各种武器:可以是刺刀,乔瓦尼诺在一片流着沙的河滩上做出扑到前面去袭击敌军的动作,同时发出一种从喉部出来的声音;也可以是机关枪,他把它搁在两块礁石间的低坳处,然后把它从一头转到另一头,震得直响。

“红十字!”他叫道,“你是红十字的!快过来!没看见我受伤了吗?”

到那时为止一直扮演地方机关枪的赛来内拉,跑向他去,在他的额头上碾压上一张薄荷的树叶,充作膏药。

乔瓦尼诺猛地蹦起来,横向拿着芦竹跳开了,胳膊伸得老开。“轰炸机!轰炸机对准目标了!喷……轰隆!”然后就把一手的白砾石撒到赛来内拉的身上来。

“你是正在行进中的敌军汽车纵队!我炸了你!”

他们从头到脚都湿了,在一段沙滩上滚了一会,乔瓦尼诺决定当坦克了,不行,她是坦克,他来当反坦克雷。他们又玩起了骑兵巡逻队的交锋,乔瓦尼诺撕开了他芦竹上的叶鞘,并把它吹得直颤,还发出刺耳的嘶嘶声。正是那嘶嘶声作响时,出现了三个真正的士兵。

溪流间有一片开阔处,山谷是一片倾斜成凹槽的草地,四下里散落着大丛的荆棘。两个士兵的头盔上扎着青绿的树枝,肚子抵在地上,钉着鞋钉的鞋底垂直地顶在地上,另一个战士戴着耳罩,正在鼓捣一台卡带式收音机,收音机上面还有一个环形大天线。

两个孩子,大气不敢出一声,拖着芦竹尖,靠到一名战士身边。他正躺在草地上,举着步枪,而头盔,肩包,干粮袋,行军水壶,手榴弹,防毒面具是一个压在另一个之上地堆在他身上,就像是一场由不同物件构成的雪崩,把他给埋没了,在所有这些东西上,是从一株含羞草上扯下并捆在一起的枝叶,树枝上的裂缝露出了木头的红心,还有一片片被剥掉的树皮。那个士兵,从地上把脸转向孩子,几乎都没挪动头盔,只把头在头盔里转着,一直转到把一面脸颊贴在地上。他的眼睛是灰色的,忧郁,唇间含着一片樱桃叶。

孩子们蹲伏在他身边;芦竹被他们戳在前面,和战士的步枪平行。乔瓦尼诺说:“你们在打仗吗?”

士兵在地上蹭了蹭下巴,张开嘴唇,吹走了那片樱桃叶,什么也没说。他捏住乔瓦尼诺的芦竹的顶端,一手拿过来,把它折弯,想弄断它,但这是一根新出的芦竹,它一层层嫩绿而柔韧的内里中裹的全是叶鞘,所以只是被折弯了,但并没有断裂开:这士兵不得不扭搅着它,并一条纤维一条纤维地把它撕断。乔瓦尼诺看到那把武器就这么被糟蹋了,很不愉快,他对它很有感情,但那个士兵做这些举动时花那么大的劲,搞得他也不敢说什么。

在一段斜坡上,一棵桑树投下荫翳,桑树底下,一把折叠椅上,坐着一位将军。那是个臃肿的男人,用望远镜看着什么,用手绢拭去汗水,再把也沾上汗水的眼镜用手绢擦干净,还在膝盖上一张摊开的地图上指指画画的,喘着粗气跟他的参谋长说着什么。

“啊呀……敌人的炮火,”将军说,“全部击中了我们的人……啊呀……”他长满了红毛的短小手指在地图上摩挲着,就像是肥大的毛虫。“失去一些弟兄是很痛心的,但是……啊呀……位置……”

参谋部的军官们,以那种不舒服的姿势坐在那里,把整个身子的重量撑在自己手上,有时也撑在前臂上,艰难地抵御着想躺在草地上、睡在太阳下的诱惑,同时还在将军周围表现出很活跃的模样: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东西,跟随着地图上的调遣,他们好像在思量着每一处的环境因素,思量着那些掩护得糟糕的队伍。

“自然,什么时候能看到葡萄园了,”将军说,“那就是我们的炮火把土地给烧焦了……就在那里,那个露天的地方……啊呀……你们看见敌军的侦察所没有?”

“这在地图上标本出来了,将军先生,”一位军官热情地说,“‘农居区’……”

但将军没有看地图,而是继续指着那个土丘,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知道,那是老头保乌洛的家,那个养蚕人的房子。

孩子们看了一阵养蚕人的家,又看了一阵将军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叉的铅笔。又响起一声爆炸。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惊跳起来,他们手中的芦竹也就跟着互撞了一下。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坐在地上,头垂着,缓缓地扯起一簇簇的草。先前玩打仗的游戏很有意思,但现在,他们的脑袋里总想起那个唇间含着叶子的士兵那忧伤的眼神,想起了将军抹掉了葡萄园与农舍的那毛茸茸的手指。乔瓦尼诺尽量去想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游戏,但在每一缕思绪之间,那些忧伤的眼睛和红色的手指总是不时地回到他面前。

他有了一个新主意。“一个新游戏!”他跳起来。那里有一堵被香忍冬爬得密不透风的墙。乔瓦尼诺拽着香忍冬的枝头,拉下来长长的一条,把它向后拖着,同时还要注意不弄断它,不把它从墙上拔掉。“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是什么?”

“这是一根导火索,和威力无穷的三硝基甲苯炸药相接,藏在军团参谋部地下。”“那应该怎么做?”

“你捂住耳朵。我要给导火线点火了,几秒钟以后,军团就会爆炸了。”

赛来内拉立刻塞住了耳朵,乔瓦尼诺做出点上一根火柴的动作,并把火柴送到导火索旁,然后发出嘶嘶嘶……的声音,然后用那目光跟着那正在被火苗消耗掉的导火索走。“我们扑到地上去,快,赛来内拉!”他大嚷着,自己也用双手捂住了耳朵,两个人都俯下脸。

“你听见没有?这轰隆声真是可怕极了!军团没了。”

乔瓦尼诺又拉过那攀缘植物的一根枝藤。“你知道这根导火索又是去哪里的吗?是去参谋部底下的。”

参谋部也被炸掉了。

“现在你炸什么?”赛来内拉刚从地上爬起来就问。

乔瓦尼诺不知道师后面是什么了。

“我觉得不剩下什么了,”他说,“所有的都被炸掉了。”

于是他们下到海滩边,去做沙堡。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戏中的战争敌我双方、作战方式和起止时间完全由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自己掌握,这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B.偶遇士兵的乔瓦尼诺问“你们在打仗吗?”说明他并没有真正见过战争,之前的“战争”完全来自自己的想象,故无法判断士兵的行为是真实还是游戏。
C.虽然对战争还处于混沌的认识,但养蚕人家的被毁和士兵忧伤的眼神给了乔瓦尼诺一丝触动,所以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他从之前漫无目的地玩,到有目标地"攻击军团参谋部”。
D.因为目睹了真正战争场面的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认识到了打仗的残酷,所以再也不玩打仗游戏了,转而开始去海边玩做沙堡的新游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游戏”为线索,串联起“河滩边”“山谷中”“香忍冬墙边”和“海滩上”四个场景中的事件,使小说在虚构和真实之间游走,不仅结构紧凑严密,而且凸显了主旨。
B.小说善于动作描写,比如用“蹭”“张开”“吹”“捏”“折”“扭搅”“撕断”等对士兵的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士兵的无聊和对自由的向往,也表现了士兵内心的忧郁。
C.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比如乔瓦尼诺对士兵毁了他的芦竹的不满、不解,他对养蚕人保乌洛的家被炸毁的震惊,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的。
D.对将军及其参谋的描写,小说不仅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客观地表现他们的神情和心理;还运用孩子独特的视角,解构和丑化了他们的形象。
8.理解题目“好游戏玩不长”的含义。
9.有人评论卡尔维诺的战争小说是“小说游离战争,这种游离让人感觉似乎和现实走远了,从某种角度正是依靠这种游离才真正接近现实,让人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评论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昭王之时,有云如飞鸟夹日而飞三日昭王患之使人乘驷东而问诸太史州黎州黎曰将虐于王身以令尹司马说焉则可令尹、司马闻之,宿斋沐浴,将自以身祷之焉。王曰“止,楚国之有不穀,由身之有匈胁也;其有令尹、司马也,由身之有股肱也。匈胁有疾,转之股肱,庸为是人也。”邾文公徒于绎,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苟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侍者曰:“命可长也,君胡不为?”君曰:“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孰大焉”遂徙于绎。楚文王有疾,告大夫曰:“管饶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不安,不见不思;然吾有得焉,必以吾时爵之。申侯伯,吾所欲者劝我为之,吾所乐者先我行之。与处则安,不见则思;然吾有丧焉,必以吾时遣之。”大夫许诺,乃爵管饶以大夫,赠申侯伯而行之。赵简子与栾激游,将沉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栾激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栾激为之;吾好良马善御矣,而栾激求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栾激未尝进一人,是进晋过而黜吾善也。”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师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溃之。文侯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当烹。”提师经下堂一等。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也。悬琴于城,以为寡人符,不补旒,以为寡人戒。

(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①邾文公,邾国国君。②绎,同“峄”,指峄山。③赵简子,原为晋国大夫,是赵国开国君王。④旒,国君王冠前后悬垂的玉珠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云如飞鸟夹日/而飞三日/昭王患之/使人乘驷/东而问诸太史州黎/州黎曰/将虐于王/身以令尹/司马说焉/则可/
B.有云如飞鸟夹日而飞/三日/昭王患之/使人乘驷/东而问诸太史州黎/州黎曰/将虐于王身/以令尹/司马说焉/则可/
C.有云如飞鸟夹日/而飞三日/昭王患之/使人乘驷/东而问诸太史州黎/州黎曰/将虐于王身/以令尹/司马说焉/则可/
D.有云如飞鸟夹日而飞/三日/昭王患之/使人乘驷/东而问诸太史州黎/州黎曰/将虐于王/身以令尹/司马说焉/则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离开,与“则有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B.卜,用龟板占卜,与“尔卜尔筮”(《诗经·氓》)中的“卜”字含义相同。
C.大夫,职官等级名。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D.“吾尝好声色矣”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的令尹、司马向上天祈祷要代替楚昭王受祸,楚昭王阻止了他们并认为这就像疾病由一个人的胸脯转移到大腿和胳膊而没离开这个人的身体一样。
B.邹文公占卜要迁都到绎山,太史说“这虽对人民有利,但对君主不利”,邹文公认为:上天生下众民并为他们立了国君,是为了有利于他们。
C.管饶用礼义来规范、约束楚文王,楚文王与他相处时感到不安,没见到他也不想他,但楚文王认为管饶的做法符合礼义,因此要求即时封他爵位。
D.在师经为魏文侯奏琴时,魏文侯吟诵不要违背他的言语,师经用琴撞击魏文侯,师经说自己撞击的是像桀、纣一样的暴君,犯下死罪的师经被宽恕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孰大焉?
(2)悬琴于城,以为寡人符,不补旒,以为寡人戒。
14.赵简子为什么要把栾激沉入黄河?请简要说明。
2022-11-2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杜甫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注】①熟食日,寒食日,寒食节禁火,吃熟食。宗文宗武,杜甫的两个儿子。②消渴,一种疾病,杜甫诗中也称“消中”。③邙山,杜甫先祖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葬于邙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身患消渴病,流落寄居于江汉之地,而此时国家战乱还在延续,仍未平息。
B.颔联中“几年”强调时间长,“万里”是实指,写距离远,表现出诗人常年远离故乡的心。
C.颈联写寒食日诗人留在白帝城而无法回故乡,不禁回想起故乡去邯山祖坟的松柏路。
D.尾联写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诗人感觉这是催自己变老;而回首故乡,诗人老泪纵横。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游人乘月而归、残月余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秋雨倾泻。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天台山做对比,描写出天姥山巍峨、挺拔气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022-11-23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维护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尊重科学事实,是开展一切科普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单一刻板、___①___式的科普固然不受欢迎,但如果为了迎合流量而失真夸大的“速食科普”危害更大。尤其在健康医疗、食品安全等话题上,科普的趣味性首先应为准确性服务。不够严谨的科普,恰如___②___一样美好而虚幻,甚至可能误导人们,使原本的科学传播舞台让位于一些“科学流言”。

有位多年从事科普的科学家说:“我去讲课,满头白发的院士们“直勾勾地”听,因为他们对自己专业之外的东西也很感兴趣。”在学科交叉和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体认知是有限的,只有认识到科普对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分清楚做的科普到底给谁看,才能___③___,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语言风格、表达范式,做出特色,提升效果。

科学普及充满创造性,需要把艰深的知识用___④___的方式讲出来。科研人员是科普传播链条里重要,擅长科普的科研人员不仅能帮助受众培植创新思维能力,往往还能生动地传播最基本的科学事实。为此,从机制上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普热情,从方法上引导科研人员掌握科普技巧,是科技界需要努力的目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剧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
B.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C.我们的一生就在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的事物。
D.阅读小说《祝福》不仅要关注祥林嫂这个人物,还要关注一些“次要人物”。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露并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但它___①___。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作“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在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并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___②___,这叫作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___③___。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下面句子中“雨露”的含义与文中加点处“雨露”相同的一项是(     
A.学生汲取老师播撒的爱和知识而茁壮成长,不可忘记这雨露之恩。
B.夜晚的露水消失了,今天要是再下点雨就好了,庄稼盼着雨露的滋润。
C.我们打开心门,去享受爱的阳光雨露,沉浸在幸福美好的生活里。
D.收集一瓶吉祥雨露,求一阵如意春风,摘一颗好运之星,送给你。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儿何尝不思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上海、长沙烈士们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王尔琢给父母的信,写于1927年6月)

然情势莫测,若儿成仁,望父母珍重,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赵家有死国之士,荣莫大焉。……日后我父饮酒,如有酒花成簇,聚而不散,正是顽劣孩儿,来看我父;我母针织,如有线绳成结,屡理不开,便是孩儿春光,来探我母。(援鄂抗疫医生赵春光的《别父母书》,写于2020年2月13日)


两封家书,时隔近百年,却同样感人肺腑。这两封家书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你以复兴中学学生李华的身份,任选其中一人给他写一封信,表达你的崇敬及读信后的联想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  家风家书  国家情愫  时代榜样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