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体育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中 2022-11-25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初为药用。人们将茶作为药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较弱,却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因此茶逐步转为一种饮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即已开始饮茶,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至汉代,伴随着成套茶具的出现,饮茶的基本流程得以形成。到了唐代,“茶仙”陆羽著《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宋代,茶文化广为流传,点茶和斗茶之风开始兴盛。明代,饮茶流程大为简化,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促进了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国茶已誉满全球,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一应俱全。时至今日,茶的种植和加工仍在不断精进之中。

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在悠久历史的种茶、制茶、饮茶等茶事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的茶礼、茶会、茶宴上。中国自古以来即为“礼仪之邦”,素喜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在茶会、茶宴方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便将“客坐设茶”作为普遍的待客之礼,可见以茶待客的礼仪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例如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借茶描述了“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的离别前的深深留念等等。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在以茶事、茶礼、茶会、茶宴、茶俗等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面,众彩纷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不仅保留了既有的特色,而且传遍五洲,不断吸收着新元素,生动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正因为如此,谈到中华茶文化,茶是包容的,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一个“和”字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正所谓“和而不同,茶和天下”。自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跨出国门,与异国他乡原有的文化要素融合,最终演绎出具有鲜明异域特色的茶文化新乐章,内涵更丰富、色彩也更为艳丽。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当地的礼仪文化,当地的政治宗教信仰等人文元素。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同存共生,这就是独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中华茶文化之道。

材料二

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

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华茶文化,在千年的跨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彰显礼仪之邦的风采,弘扬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彰显了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作为千年来的皇家贡品,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仅有八两,周恩来总理因此戏称送出了“半壁江山”,现场气氛顿显轻松,给尼克松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段外交佳话。

中华茶文化,具有超强的融合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理念最强有力的佐证。中国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求世界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中华茶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 峰会、G20 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中华茶文化再次崭露头角、风靡全球,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在近年来的中外交流中,接待外宾的各种茶会和国礼展现了中国茶的独特魅力,中华茶文化“润物细无声”,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粘合剂、国际经济合作的助推器。

摘编自《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茶仙”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是中华茶文化最终形成的标志。
B.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与明朝代简化了饮茶流程,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有极大关系。
C.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一套完整的饮茶礼仪,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规范。
D.以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为例,证明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文化跨出国门之后,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借助所在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比在中国有了更好的发展。
B.茶与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因此茶文化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其次才是属于世界的,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好媒介之一。
C.饮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思想,使中国茶文化形成了独有的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
D.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和而不同,既能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共存共生,也能在外交场合发挥独特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茶叙国事”观点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
B.周恩来总理送给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武夷山大红袍母树产的茶叶。
C.2018年在厦门金砖峰会,铁观音、白茶等名茶被作为国礼赠送与会各国领导人。
D.2020年12月中国茶叶出口2.46万吨,2020年全年,中国茶叶出口34.88万吨。
2022-11-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体育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娟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主攻团的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放了晴,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树枝。

我的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自己在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①他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我们到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不一会,我就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②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③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④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开头描写了凄清的秋景,与故事写战争的残酷的大背景协调。
B.通讯员因为嫌弃“我”是女同志,在去前线包扎所的路上与我保持距离。
C.小说故事取材于“我”的真实经历,“通讯员”“年轻媳妇”均有其人。
D.新媳妇因没有将唯一的陪嫁被子借给小通讯员,而被他误以为思想封建。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材别具匠心,作者以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为背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在后方的一个包扎所里。
B.对通讯员身材、着装细致描写,突出其健壮、精干;对年轻媳妇面部粗略描绘,突出其年轻美丽。
C.小说结构严谨绵密,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诸如通讯员“肩上衣服的破洞”之类情节的前后照应。
D.故事以小见大,从普通战士、百姓的几件小事入手,表明了人民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源泉。
6.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小说在写通讯员时多次使用细节描写,请分别分析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细节描写的作用。
7.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霜鬓,潦倒停浊酒杯。

8.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             回:回旋
B.万里悲秋作客             常:经常
C.艰难苦恨霜鬓             繁:茂盛
D.潦倒停浊酒杯             新:刚刚
9.课堂上朗读诗歌,按照语意关系,下面四种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艰难/苦/恨繁/霜/鬓B.艰/难/苦/恨/繁/霜/鬓
C.艰/难苦/恨繁/霜鬓D.艰难/苦恨/繁霜鬓
10.某位同学向游学来访的外国学生介绍“落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飘落的树叶。木,树木,这里指树叶。
B.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用的典型意象之一。
C.借鉴了屈原《九歌》中“木叶”的表达。
D.形容四季的树叶,准确精妙而引人回味。
11.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天景色的特点。
B.三、四句用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的凄凉晚景,充满伤感。
D.这首七律,八句四联,皆两两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2.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2022-11-25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体育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来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承接上文对赤壁景色的描写,又为下文周瑜的出场做铺垫。
(4)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6)《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
(7)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突出的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
(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11-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体育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4.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带(xié)       嵘(zhēng) 护(kān)     挥斥方(qiú)
B.上(jué)       (è) 刻(juān)   争流(gě)
C.惆(chàng) 寥(guò) 力(qián)   激昂(kǎi)
D.百(lǔ)          子洲(jú)       迤(wēi)     园春(qìn)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