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73536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初为药用。人们将茶作为药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较弱,却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因此茶逐步转为一种饮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即已开始饮茶,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至汉代,伴随着成套茶具的出现,饮茶的基本流程得以形成。到了唐代,“茶仙”陆羽著《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宋代,茶文化广为流传,点茶和斗茶之风开始兴盛。明代,饮茶流程大为简化,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促进了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国茶已誉满全球,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一应俱全。时至今日,茶的种植和加工仍在不断精进之中。

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在悠久历史的种茶、制茶、饮茶等茶事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的茶礼、茶会、茶宴上。中国自古以来即为“礼仪之邦”,素喜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在茶会、茶宴方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便将“客坐设茶”作为普遍的待客之礼,可见以茶待客的礼仪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例如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借茶描述了“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的离别前的深深留念等等。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在以茶事、茶礼、茶会、茶宴、茶俗等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面,众彩纷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不仅保留了既有的特色,而且传遍五洲,不断吸收着新元素,生动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正因为如此,谈到中华茶文化,茶是包容的,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一个“和”字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正所谓“和而不同,茶和天下”。自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跨出国门,与异国他乡原有的文化要素融合,最终演绎出具有鲜明异域特色的茶文化新乐章,内涵更丰富、色彩也更为艳丽。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当地的礼仪文化,当地的政治宗教信仰等人文元素。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同存共生,这就是独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中华茶文化之道。

材料二

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

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华茶文化,在千年的跨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彰显礼仪之邦的风采,弘扬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彰显了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作为千年来的皇家贡品,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仅有八两,周恩来总理因此戏称送出了“半壁江山”,现场气氛顿显轻松,给尼克松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段外交佳话。

中华茶文化,具有超强的融合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理念最强有力的佐证。中国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求世界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中华茶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 峰会、G20 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中华茶文化再次崭露头角、风靡全球,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在近年来的中外交流中,接待外宾的各种茶会和国礼展现了中国茶的独特魅力,中华茶文化“润物细无声”,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粘合剂、国际经济合作的助推器。

摘编自《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茶仙”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是中华茶文化最终形成的标志。
B.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与明朝代简化了饮茶流程,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有极大关系。
C.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一套完整的饮茶礼仪,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规范。
D.以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为例,证明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文化跨出国门之后,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借助所在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比在中国有了更好的发展。
B.茶与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因此茶文化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其次才是属于世界的,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好媒介之一。
C.饮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思想,使中国茶文化形成了独有的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
D.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和而不同,既能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共存共生,也能在外交场合发挥独特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茶叙国事”观点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
B.周恩来总理送给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武夷山大红袍母树产的茶叶。
C.2018年在厦门金砖峰会,铁观音、白茶等名茶被作为国礼赠送与会各国领导人。
D.2020年12月中国茶叶出口2.46万吨,2020年全年,中国茶叶出口34.88万吨。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在当今时代,文学发展面临诸多不利或有利条件。就不利条件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不管我们在感情上是否愿意接受,文学的日趋边缘化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极为复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化和资讯的日益发达,原先属于文学的天然权利正在逐步丧失。从文学的教育功能来看,社会教化的责任主要由小学、中学以及高等院校来承担。从文学描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来看,现代媒体早已取代文学,成为无远弗届、无孔不入的信息终端。而从文学的娱乐功能来看,文学也已经有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娱乐和文化工业体系。举例来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读小说还是日常生活中首屈一指的文化娱乐和消遣方式,而在今天,我们的业余时间大多为看电视、旅游、玩电子游戏、上互联网等娱乐方式所占据。

虽然文学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但我们无需为此感到担忧和悲观。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从来都是一项既非重要亦非不重要的事业。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之所以会对文学在往昔的辉煌念念不忘,完全是因为文学黄金时代的出现。这里所说的“黄金时代”,指的是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差不多两百年的文学发展时期。在这个时间段中,由于现代小说的兴起,文学的声望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然而,这个黄金时代在文学整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只不过是一个特例。也许会有人问,这个黄金时代怎么会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按照伊格尔顿的说法,文学之所以会忽然变得重要,首先是源于西方宗教的衰落,其次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人的异化和情感分裂。人们把文学视为治愈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良药。而在近代的中国,为了启蒙大众、抵御外侮、挽救危亡,文学的作用和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了。众所周知,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把小说的作用归为“熏、浸、剌、提”四个方面,并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说不发达。而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亦着眼于对社会的启蒙和疗救。

伴随着文学黄金时代出现的是一系列文学制度、写作机制、文学观念的重新确立。比如说,现代版权法的产生,从根本上规定了作者对作品的所有权,使得文学的商品属性凸显出来,原本无利可图的文学作品可以进入市场流通,文学作者终于可以获得合法和稳定的报酬。这也反过来刺激了写作和文学作品的出版。再比如说,由于大学设立了文学专业,也使得原先处于“业余状态”且多少带有点神秘色彩的文学,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的文学理论空前繁荣,精彩纷呈,而文学的科学化始终是其重要内核。

不管怎么说,到了今天,文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并未衰落,它实际上不过是重新回到了常态化的状态之中。如今的社会上,斥着“文学已死”一类的悲叹,对于这种看法,我们无需理会。其实,“文学已死”这类声音,早在15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文学在今天依然活得好好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黄金时代”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文学从来都是既非重要亦非不重要的事业,黄金时代的出现是个特例。
B.曹禺的活剧《雷雨》自发表后,一次次被搬上舞台,是文学处于黄金时代的具体表现。
C.一系列文学制度、文学观念等的重新确立,促使了文学黄金时代的产生和发展。
D.黄金时代已结束,文学重新回到常态,作者认为不必发出“文学已死”一类的悲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探讨了文学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发展状况。
B.文章在论证文学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时,使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C.梁启超把小说的作用归为四个方面,旨在证明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说不发达。
D.文章引用了伊格尔顿、梁启超等人的观点,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论证了文学为什么会忽然变得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日趋边缘化的原因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描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和娱乐功能在今天正逐步丧失。
B.孔子曾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表明在其所处时代文学也是既无所重轻又有一定地位的。
C.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文启蒙和疗救社会,说明文学的作用和功能在那个时代被大大强化了。
D.根据文中伊格尔顿的观点,随着未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不排除文学再次出现“黄金时代”的可能
2021-01-21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埃里希·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作者在本书中对马克思的爱的理论持赞成态度,在继承精神分析方法基础上,分析和批评了弗洛伊德主义。但本书不是一部政治性的爱的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从科学和精神分析学角度谈爱的伦理著作。作者试图把马克思关于爱的理论与精神分析学理论糅为一体。既采用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又采用精神分析方法,对爱的艺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在弗罗姆看来,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弗罗姆把爱看成是一种主动能力。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这不但不能很好地生活,而且只能更加远离爱的绿洲而走向爱的荒漠。

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即孩子不需为母爱做任何事。其实弗罗姆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确实,母爱是伟大的,相对于其他几种爱的形式而言,它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只要孩子存在,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便爱他。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弗罗姆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无论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弗罗姆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他指出,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就这一点说,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不孝——以收回父爱为惩罚。弗罗姆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父爱除了和母爱一样具有其他形式的爱无法比拟的无私性外,也和母爱一样,具有有条件性的一面。不过父爱和母爱有一些差别: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眼于未来;母爱以感情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为来教育孩子。

(摘编自刘福堂《<爱的艺术>译者序》)

1.下列对《爱的艺术》中弗罗姆的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弗罗姆在《爱的艺术》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持赞成态度,对弗洛伊德主义持批评态度。
B.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可以并应该学习的艺术,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C.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母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是她的,能给她以慰藉和希望。
D.弗罗姆认为,虽然父爱和母爱一样具有无私性,但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本质是服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指出了《爱的艺术》的性质以及巨大影响,强调这部理论专著的重要性。
B.文章第四段通过与传统看法和宿命论观的比较,说明爱是一种主动能力的观点。
C.文章第五段从两方面来认识母爱,既指出了弗罗姆看法的片面,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运用了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罗姆对爱的艺术进行了系统阐述,既采用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又采用了精神分析方法。
B.人们爱的失败,既有客观领域原因,也有自身主观原因,要很好地生活,走向爱的绿洲,应该学会爱的艺术。
C.母爱是伟大的,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母亲也会感到空虚,因此母亲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孩子的慰藉。
D.母爱和父爱有所不同,人的成长应将母爱的重视健康、情感、眼前与父爱的注重精神、理智、未来结合起来。
2021-07-21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②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③在中国,不同的思想理论可以想办法走通。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持稳定局面的,只有中国。我们当然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

④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选自王蒙《道通为一——从传统经典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大国的精英往往都习得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特别讲求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B.中华文化中“变”“化”的思想表现为有所坚守但从不僵化,能够随时调整自己,进行多样化选择。
C.孔子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只说“如浮云”而没用丑恶的词,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的特点。
D.作者也主张做事要恰到好处,峻急迟缓不能过度,和孔子相比,他更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了中华文化调整变化、统筹兼顾的特点,全文为分总结构,前三段为并列关系,第四段是总写。
B.第二段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论证“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两者是相通的。
C.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带来的文化优越性。
D.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发展新时势下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用孙子关于“善战”的话语是要告诫人们只有训练矫健勇猛之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B.作者对老子和庄子的一些主张尚存疑问,但不否认它们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变化之道。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并非自我吹捧,新时期既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注意与时俱进。
D.20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改革成功,原因就在于我国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
2019-01-09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