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2-20 7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这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们都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大都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的结合,无论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和、气韵和意境,还是其他一些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比如气象、神采、风骨、兴趣、意味、神韵等等,无不包含着上述各个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既非常丰富,又高度统一,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综合性和渗透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任何变化,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和堆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跟所有历史现象一样,有一个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和、气韵和意境是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气韵是在中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对中和有所超越的审美形态,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舞蹈以及陶瓷、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与其他众多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

意境是成熟得最晚、层次最高、最有总结性质的审美形态,它实际上蕴涵着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的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选择中和、气韵和意境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并不是说它们就能涵盖所有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及其历史演变的全貌,而是因为:第一,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都是贯穿中国人生活实践的最为基本的范畴,是中国人的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不仅仅是属于艺术论的范畴。第二,这三种审美形态虽然从范畴的起源上说有迟有早,其中中和的范畴形成与成熟得最早,气韵次之,意境最后且带有总结性质。但追本溯源,三种审美形态不仅从精神实质上是贯穿中国审美实践发展历史全过程的,而且,从范畴发生学的角度看,也都具备起源早而又不断有所发展的特征。第三,这三种审美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扩充进其他的范畴。例如,中和的精神实质几乎在所有中国美学的范畴中都有所体现,如阴阳、虚实、动静、文质、风骨等;气韵、意境也一样。

总之,在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生成和积淀下来的中和、气韵、意境等审美形态,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互的渗透性和包容性,又显现出在历史运动中逐层递进、不断超越的特征,代表着中国人在人生实践与审美活动的高度统一中,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在审美上表现出后一形态对前一形态的超越与提升。如果说中和作为原初的审美形态,基础最广;那么,意境作为总结性的审美形态,层次最高。从中和到气韵到意境,既是中国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又是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演进,三者既可共时并存,又有历时递进;既有逻辑上的并列、对应,又有内涵和外延上的丰富、深化,典型地体现出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

(摘编自朱立元《美学·审美形态中和、气韵和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是以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为基础的。
B.只要运用了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就能理解中国古代审美形态之间的渗透性。
C.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最基本的审美形态,它们是在历史的不断前进中共同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D.意境蕴涵着一个较为完整美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是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文化资源产物。
B.中西方审美形态在综合性和渗透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由双方的现实生活基础以及文化精神决定的。
C.中国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力透纸背、人木三分,他的作品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韵这一基本审美形态。
D.中和、气韵、意境离不开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和积淀,也代表着中国人不断提高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形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的中和、气韵和意境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三者的大致特征。
B.作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中和、气韵、意境贯穿中国人生活实践,体现了中国的辩证思想。
C.关注中和、气韵和意境的审美形态,也就是在关注中国审美实践的内涵与外延,关注其历史发展。
D.中和、气韵和意境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古代审美形态以及历史演变全貌,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知。
4.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指明并加以分析。
5.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述中和、气韵和意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注]

丁玲

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的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末慢慢的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的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的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

“妈呀!肚子饿!……”

“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么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

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

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


【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意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B.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
C.“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过得并不好。
D.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
B.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
C.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又以人们恐惧、自救抗争的心理变化为顺序。
8.小说的题目“水”,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丁玲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他要把这个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时代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宓子贱为单父宰,于阳昼,曰:子亦有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禄少,粥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

(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①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②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③阳桥:一种白色的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
B.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
C.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
D.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治单父而众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
B.“所兄事者五人”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C.“过于阳昼”与“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过”字含义相同。
D.“子亦有以送仆乎”与“𫐓以为轮”(《劝学》)两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听了宓子贱治理单父的感悟后,孔子认为如果能给一个很大的地方让宓子贱去治理,他在政绩方面将会是尧、舜的后继者了。
B.宓子贱将要做单父县令,去拜访阳昼,想向阳昼请教为官之道,阳昼却与宓子贱谈起了钓鱼的两点体会,意在让宓子贱知难而退。
C.宓子贱还未到单父,许多官员就到大道上去迎接他,宓子贱对这些官员避而不见,而等他到了单父,他就请来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
D.同时为官,孔蔑认为自己有三失,宓子贱认为有三得,在了解到孔蔑和宓子贱做官以来的不同得失后,孔子夸赞了宓子贱的君子品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
(2)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
14.孔蔑与宓子贱在对公务与学习之间关系的认识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房兵曹胡马诗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此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兵曹”为兵曹参军的简称,掌管军防驿传之事,房兵曹少年从军,有大志,为杜甫好友。②骁腾:健步奔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写了胡马筋骨分明、双耳劲挺和四蹄轻盈的特征。
B.颔联用“峻”写马的气概,“轻”写马的疾驰,描绘出了这匹骏马的风骨。
C.尾联总揽全诗,宕开一笔,既写马驰骋万里的雄心,也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期望和抱负。
D.全诗风格超迈遒劲,将咏物诗写得凛凛而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意进取的精神。
16.古人评价此诗“意蕴深远”,请阐释颈联中“托死生”的丰富意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