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0-17 1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女性形象的走红,女性创作的迭代,成为电视与网络视听创作领域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根据已开机及待播的影视作品公开信息,接下来还将有一大批“她题材”作品纷至沓来。种种迹象表明,“她题材”影视作品盛行的时代已来临。

“她题材”的兴起,源自社会文化变迁。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成为观众席里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们对性别平等的呼吁、对女性成长的呐喊、对女性情感的表达,催生了层出不穷的“她题材”作品。其中,“她题材”电视剧是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作品类别。

回溯历史,从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开始,女性一直是我国电视剧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但近年来的“她题材”跟传统电视剧对女性的关注有明显区别,剧中女性不再是被凝视的被动姿态,而是逐渐主体化,更勇于进行自我表达。这种转变使女性的诉求受到更多社会关注。

当下最能代表“她题材”的电视剧多是现实题材,这些作品聚焦时代、立足当下,关注女性的现实处境、人生命运,在对女性的塑造上取得了颇多突破,使女性形象得到了极大丰富。家庭身份往往是传统电视剧中女性最重要的社会身份,而“她题材”拓展了故事类型,大量剧集从家庭选题中跳脱出去,使女性形象跳出了家庭叙事逻辑,并为女性的事业发展摇旗呐喊。“她题材”中的女性可以从事任何行业,拥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并以故事的形式去呈现和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但“她题材”电视剧在对女性故事的表达中仍存在不少缺憾。许多“她题材”剧集过分强调女性的性别身份,且在剧中常常安排或显性或隐性的男性声音作为对女性的评价、判断标准,甚至以男性角色作为故事动力或转机。还有的将男女二元结构作为一种元叙事,依然以爱情和婚姻为主线完成故事。为了体现出女性意识,创作者选择对准性别问题开炮,用一种强戏剧方式构建两性对立和性别焦虑。

虽然电视剧塑造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但很多角色又呈现出新的套路模式,演变成了对女性处境、女性问题新的简化和刻板化处理。事实上,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千人千面,可成为“她题材”绝佳的故事取材。

可以想见,“她题材”电视剧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构成中国电视剧的重要创作类别。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文化创新、类型创新的视听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是其对女性故事和女性形象的突破,也承载了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的文化意义。

“她题材”今后的发展,有多种可参考的方向,比如进一步立足于现实。从以往的“她题材”电视剧可见,对女性的职场焦虑、婚姻焦虑、生育焦虑等现实痛点的展示,往往会令剧集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甚至形成超越电视剧本身的文化效应。同时,“她题材”创作可适当融合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在“实然”的基础上叠加一些“应然”的元素,引导观众在思考现实问题之余,让他们的现实焦虑与压力得到宣泄。在观众对电视剧的文化需求中,轻松消遣、获得温暖慰藉也是一大组成,有不少电视剧就正视和回应了部分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

还需要注意的是,追求性别平等并不需要通过矮化男性或者制造性别对立的方式来体现。良性的“她题材”电视剧,应该塑造更良性的性别关系。

(摘编自杨慧《“她题材”电视剧: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

材料二:

“她题材”电视剧不断崛起的背后是“她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初,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曾预言:21世纪将会是“她”世纪。当下,“她力量”在经济消费层面最为凸显。新华社在《大数据下的“她经济”》一文中提到女性消费正引领新消费风口。近年来,在文学、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她文化”元素,反映了女性独立的时代性特征。以部分网络文学为例,新华网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女频作品数量就已经有560万;在网络文学读者中,女性读者占据半壁江山,并且表现出强烈的付费阅读意愿。同时在电视剧方面,女性观众的比例也同样大于男性观众。自然,女性也在深刻改变着电视剧生产的趋势和走向,这种文化潮流被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教授定义为“女性向”文化。崛起的“女性向”文化由此也引发了“她题材”电视剧的热播。这类电视剧所展现的是女性的联盟与担当,男性角色不再是中心,剧中更多体现的是女性之间的友爱、互助,在此可以看到女性价值的回归。

这些电视剧以一种平视与真实的角度展现当代女性的人生际遇,面临的来自家庭、工作等多方面的困惑,通过对剧中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大众产生积极引导作用,展现社会对于崛起的女性群体的注视与关怀。

(摘编自徐松霞《她题材电视剧女性形象重构及现实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迎来了“她题材”作品的高潮时期,这其中既有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
B.从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开始,女性形象虽然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大都呈现为被凝视的被动姿态。
C.因为创作者用强戏剧方式构建两性对立和性别焦虑,“她题材"电视剧演变成了对女性处境、女性问题新的简化和刻板化处理。
D.当下,女频作品数量、女性网络读者,电视剧女性观众大大增加,对电视剧生产的趋势和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有了突破,由家庭叙事逻辑转向为女性事业呐喊。
B.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她题材”电视剧的现状,成就和问题以及它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C.材料二引用约翰·奈斯比特的预言和新华网相关数据,证明了“她经济”正在崛起。
D.“女性向”文化潮流的崛起源于“她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并影响着电视剧的发展方向。
3.下列选项,不属于“当下‘她题材’电视剧”取得的成果的一项是(     
A.在剧中常常安排或显性或隐性的男性声音作为对女性的评价、判断标准。
B.相比传统电视剧,“她题材”剧中的女性呈现主体化趋势,更勇于自我表达。
C.拓展了故事类型,以故事的形式去呈现和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D.针对现实痛点,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甚至形成超越电视剧本身的文化效应。
4.试结合材料分析当下“她题材”电视剧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5.如果要拍摄一部“她题材”电视剧,请结合材料从题材处理角度谈谈应如何选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地春

劳马

胡老师对生活的赞美既具体又奇特,概括为一句话:“臭豆腐最香!”说这话时,口气和面部表情果断肯定,口腔里溢出的涎水几乎能顺着嘴角流下。

胡老师常用这句话评价许多不搭界的事物。比如说,在他的学生取得成绩时,他会来一句:“臭豆腐最香!”算是夸奖。有人私下里把这事总结为“臭豆腐情结”,称他办的都是“臭事”。他不计较,反而随口附和,自嘲此生最擅长的就是办臭事。

一天,我在学校看见他,大喊:“臭豆腐最香!”

老胡冲我口令般地回了一句:“臭豆腐最香。”

“好久不见,胡大教授忙啥大事呢?”

他哈哈地笑着,告诉我:“正忙着办臭事呢!”

“闹疫情呢,办啥臭事,没出野外?”我逗他。

“你刚说了,闹疫情嘛,哪里也去不了,整天憋在家里,快疯了。”

“这些日子疫情转轻了,可以到野外跑跑了。”我知道,老胡是个待不住的人,由于地质学的特点,每年大部分时间都跋涉于荒山野岭。

“正琢磨呢,等我忙完一件臭事后去大别山走一趟,我当年毕业实习的地方。”老胡说,“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上大四,做野外地质调查,撰写毕业论文。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大别山金寨县,毕竟是搞地质专业的,一听说能走出教室,大家还是异常兴奋。”

老胡告诉我,金寨县地处皖西、大别山主脉北坡,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但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很紧巴,此外还描述了实习期间他们这群北方小伙子遇到的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等诸多困难,“特别是蚊虫叮咬,那里的蚊子太吓人了,隔着衣服都能把你的血吸走。”

“这跟‘臭豆腐最香’有啥关系?”我岔开话头,试图引导一下他的思绪。

老胡接着慢慢道来:我们哥儿几个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凑合吃点东西,然后跟着指导老师跑野外,看断层剖面和各种露头。一去一返,差不多三十公里,要爬坡蹚河,基本上没路可走。

有一次,我在山上滑了一跤,崴了脚,开始没在乎,过一会儿脚脖子就肿了起来,疼得我直咬牙。王老师查看了我的伤势,决定和一名同学护送我提前下山,找当地的卫生所给处理一下。

开始我让同学扶着,折了根树枝当拐棍,一步一跛地能自己走。后来不行了,那只脚一触地面就疼得钻心,只能由同学和老师轮换着背。这可苦了他俩,天热路滑加上我个子高,只能背几步歇一歇,王老师大汗淋漓,水壶早就空了,嗓子冒烟,一路又没人家。我几乎绝望了,躺在山坡上眼泪哗哗淌。

王老师说,这样吧,你俩先在这儿歇会儿,我到附近看看能不能找个老乡帮帮忙,再找点水。我不同意,这荒郊野岭,又是大晌午,太阳正足,烤得人无处可躲,哪会有老乡在外面溜达。

那个同学说,要去我去。他边说边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圈,冲着我说,大师兄,你留下照看师父,我去去就回,若有妖怪来此,千万别出了这个圈子。说罢就一蹦一跳地往山下跑。

也就半个钟头的样子,同学气喘吁吁跑回来了,水壶仍然空着。他说,隔着这片树林,下面半山坡就有几间房,肯定有人,离这儿最多不超过一公里,咱先去那里歇歇脚,再找人想想办法。

说走就走,我们仨赶紧起身,按照那位同学指的路走,穿过树林,果然望见了房子。等我们艰难地挪到跟前,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

“老乡,家里有人吗?”王老师隔着院子的栅栏门喊了几声。

一个老头应声走出,光着脊梁。说是老头,现在想来其实也就四十多岁,长相显老。他一脸狐疑地看着我们,愣在那儿。

“老乡,你好!打扰了,我们是大学生,来这儿实习。迷路了,讨碗水喝。”王老师双手抱拳,作了个揖。

“大学生?”老汉嘴里叨咕着,打开了院门,示意我们进去。

跨进门槛,就是堂屋。屋里光线昏暗,墙和棚板都黑乎乎的,有常年烟熏火燎的味道。正墙上并排贴着毛主席的画像,感觉也有年头了,画像下面是几张奖状,边角已经开裂。

老汉冲着里屋喊:“快出来烧水泡茶。”

东头的卧房里钻出个小姑娘,十四五岁的样子,大眼睛,水灵灵的,辫子挺长,看见我们几个陌生人,眼神很诧异。

我们赶紧说,不用麻烦,喝点凉水解解渴就行,不用烧水泡茶。小姑娘顺手递过一只木舀子,指了指墙角的水缸,我们便舀水痛快地往肚子里灌。

老汉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鄂尔多斯。他摇摇头说,不知道,离这儿很远吧?我说是很远很远。他接着问,大学生不是坐在屋里写写算算吗,你们大老远跑这穷山区里干什么?我们跟他说我们是学地质学的,又解释了几句。他似懂非懂地点头又摇头,最后说了句,都是穷苦人的命啊!

在我们聊天时,小姑娘一直忙乎着,先端上了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的摊鸡蛋,又端上了一盘黑乎乎臭烘烘的煎豆腐。老汉说,你们都是苦孩子,肯定饿坏了,快吃吧,家里也没啥好东西,凑合着填饱肚子吧。我们仨饿极了,客气了几句就动手盛饭吃,狼吞虎咽的样子把小姑娘都逗乐了。

这是我头一次吃臭豆腐,皱着眉头闭着眼睛,凭着坚强的意志嚼了几口,慌忙下咽。等缓过神来,满口余香。太奇妙了,我情不自禁地夸了句:“臭豆腐最香啊!”

在小姑娘给添茶时,老汉跟她说,他们就是大学生,太惨了。你还整天嚷嚷着要考大学不?她脸红了,低着头没言语。

小姑娘还用当年产的生姜,在我的脚踝红肿处仔细地抹了抹。她告诉我,这是当地的偏方,能化瘀消炎。我问她为啥不上学,她斜眼瞄了我一下,不高兴地说,谁说我不上学,我正读初中呢,学校在镇上,离家远,平时住校,现在放暑假呢!

告别时,王老师想要给老乡留下饭钱,一掏口袋啥也没有。我和那个同学更是身无分文,平时谁出野外会带钱呢?老汉见状比我们还窘迫,连连挥手,你们也太外道了,这山里难得见到外人。

“后来毕业时每个同学都要讲一段大学期间最难忘的人和事,我就讲了这个‘臭豆腐最香’的故事,被同学们记住、传开了。我也故意和他们抬杠,不管谁说到什么好吃的、好看的,我都说‘臭豆腐最香’,这就成了我老胡的口头禅了。”

……

时隔三十多年他才知晓,自己也无意中点燃了一个山村女孩对于辽阔远方的向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别人称老胡办的都是“臭事”时,老胡不生气,反而欣然接受,以此自嘲,表明老胡是一位性格豁达、不拘小节的人。
B.文中写老胡大晌午在荒郊野岭崴了脚,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坚持走了一段路,但难以找到落脚点,三人筋疲力尽,缺少补给,老胡因此感到绝望而流泪。
C.小说中对小姑娘家的堂屋进行了描写,从“墙和棚板都黑乎乎的,有常年烟熏火燎的味道”等的描述中看得出这家人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
D.当老汉看到我们这些大学生的“惨象”时,把大学生等同于穷苦人,并嘲讽小姑娘说“还要考大学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用“口腔里溢出的涎水几乎能顺着嘴角流下”形容老胡说“臭豆腐最香”时的神态,用语夸张,勾画人物形象鲜明。
B.文中对大别山的介绍看似随意,其实很有必要,说这里民风淳朴,其实是为下文我们得到小姑娘一家的帮助做了铺垫。
C.小说中写老胡的同学出发去寻找老乡时,模仿了《西游记》中的一段情节,语言诙谐风趣,不仅表现出他的乐观,同时也反衬出老胡的懦弱。
D.对于臭豆腐,老胡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因为实在太饿,凭着坚强的意志嚼了几口,发现满口余香,这奇妙的感觉,关乎美味,也关乎人生,深化了主题。
8.请结合文本分析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
9.请分析“臭豆腐最香”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宓子贱为单父宰,于阳昼,曰:子亦有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以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禄少,粥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粥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

(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①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②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③阳桥:一种白色的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
B.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
C.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
D.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治单父而众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
B.“所兄事者五人”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C.“过于阳昼”与“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过”字含义相同。
D.“子亦有以送仆乎”与“𫐓以为轮”(《劝学》)两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听了宓子贱治理单父的感悟后,孔子认为如果能给一个很大的地方让宓子贱去治理,他在政绩方面将会是尧、舜的后继者了。
B.宓子贱将要做单父县令,去拜访阳昼,想向阳昼请教为官之道,阳昼却与宓子贱谈起了钓鱼的两点体会,意在让宓子贱知难而退。
C.宓子贱还未到单父,许多官员就到大道上去迎接他,宓子贱对这些官员避而不见,而等他到了单父,他就请来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
D.同时为官,孔蔑认为自己有三失,宓子贱认为有三得,在了解到孔蔑和宓子贱做官以来的不同得失后,孔子夸赞了宓子贱的君子品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
(2)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
14.孔蔑与宓子贱在对公务与学习之间关系的认识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光武战昆阳)   

李纲

汉家炎运中微,坐令闰位余分据。南阳自有,真人膺历,龙翔虎步。初起昆城,旋驱乌合,块然当路。想莽军百万,旌旗千里,应道是、探囊取。

豁达刘郎大度。对劲敌、安恬无惧。提兵夹击,声喧天坏,雷风借助。虎豹哀嗥,戈铤委地,一时休去。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


[注]①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②闰位余分:这里指王莽篡汉,坐上了非正统的帝位。③膺历:帝王承受国祚之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家炎运中微”交代了光武战昆阳的时代背景,暗指南宋朝廷的衰落。
B.“莽军百万,旌旗千里”描述王莽军队的强大,衬托了光武帝卓越的军事才能。
C.“对劲敌、安恬无惧”从正面刻画了光武帝面对劲敌,从容淡定的神情。
D.“虎豹”“戈铤”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哀嗥”“委地”可见词人对王莽之流的痛恨。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