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
贵州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2-16 1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重走长征路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做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还原。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乡愁的味道

王霞

母亲故去,不管我有多么不舍,终还是在第四个年头,把母亲送回河北,同父亲合葬。三十五年前,母亲把故去的父亲安葬在他日思夜想的故土上了。

那是清明前,晴冷的一天。我在殡仪馆的骨灰堂里,爬上高高的梯子,把母亲抱了下来。

一路无语,只看高速两旁的景色变幻:由如烟的垂柳转至延绵的山岭,再呈现笔直的白杨……这,提示着我:出江苏,过母亲的故乡——山东,进入父亲的祖籍——河北境内。路边是辽阔的冀中平原,裸露的黄沙土地,嵌着一块块返青的冬麦。这是我的故乡,是父亲曾魂牵梦绕的地方。父亲在这里,静静沉睡,等待了三十余年。

父亲少时北上学艺,离家千里,落脚在煤都——辽宁省抚顺市。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孤身在东北打拼的父亲,年过三十才娶了母亲。在能干母亲的操持下,家里渐渐有了积蓄。日子好过了,父亲开始谋划回乡。他变卖了家当,买了台照相机,准备一路上帮人拍照挣钱,再加上积蓄,足够回乡买块地,从此就可以在故土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稳日子了。

母亲回忆说,谁想到那一路上风险迭出:先是照相机被没收,还差点儿被当成间谍抓起来;接着身上的钱被国民党兵抢劫一空;过大河时,还遇到了飞机轰炸……

历尽风险,一贫如洗地回到了老家。然而,母亲在城市长大,干起农活笨手笨脚,父亲也不擅长务农,苦争苦熬仍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又一次背井离乡,返回东北。

这样的回乡有过两三次,直到我上小学。母亲坚决要让我在城里读书,父亲自此不再提归乡。

1976年秋,父亲中风。缠绵病榻的他神志常处于混沌状态,可却常趁人不备爬起来,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门口,目光专注地凝视着远方。你问他,口齿不清的简短话语中,只听得清两个字:回家。

父亲去世后,母亲满足了他的心愿,把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父亲的一缕思乡魂魄终于借着肃杀的秋风回到了那个名叫北高蓬的小村庄,那是父亲归乡梦的栖息地……

母亲的葬礼简单而隆重。乡亲们淳朴热情,高声大嗓的乡音是那么亲切。家家邀饭,天天变着花样招待我们远方的游子。

圆坟的那天中午,家门嫂子给我们做了捞面,从不下厨的家门哥哥亲手打卤。自家种、自家碾的面粉,麦香扑鼻。

我想起母亲常常念叨父亲最爱吃家乡的荞面饸饹,忍不住在堂妹的耳边嘀咕了一句。堂妹拉着我就出去了。

我们穿过村庄,到了集市。饭摊上,妹妹给我要了一碗。

我坐在锅灶前,那口大锅上有个手压井一样的架子,摊主把一块揉好的面团放进那个井筒里。随着电机响,井筒下一条条面条均匀下落,漏进热腾腾的开水锅里。

妹妹告诉我,这就是饸饹,也叫河漏、名捞,是用荞麦面压制而成的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这个架子叫饸饹床子。大概是因为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比较硬,擀起来费劲,所以聪明的家乡人才发明了这个。过去没有电机,把面放在饸饹床子里,人可以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面条在锅里煮着吃,筋道爽口。

摊主把一碗调好的饸饹放在我面前,淡褐色的圆面条卧在碗中,衬着青绿的葱叶。我挑起一根送进口中,有些硬、滑……口感略粗糙,但是,慢慢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清甜在口腔中回旋。计算起父亲最后一次回老家,已不知时日。我想,在父亲心中,这碗饸饹的味道,也许就是浓浓的乡情,不尽的乡愁了。

母亲,祖籍黄县,就是现在的烟台龙口,后随父母漂洋过海到了大连。外祖父一介书生,生意做得失败,又不肯折下脸回家,于是携家带口闯关东,最终落户在抚顺。

我的记忆中,没听过母亲念叨家乡的种种,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一种食物——鲅鱼馅儿饺子。

父亲最爱吃饺子,母亲也最擅长包饺子。那时候生活条件差,肉、蛋、油都很稀缺。可无论什么杂菜,经母亲的调制,都很美味。看着我们吃得香,母亲就会说:鲅鱼馅儿的饺子才叫好吃呢。我们闹着要吃,母亲遗憾地说:哪有新鲜鲅鱼呢!

母亲喜欢吃海鲜。家里人口多,条件拮据,父亲便常常买那种极便宜的海杂鱼。母亲一边收拾,一边告诉我:这叫乌贼;这样的是墨鱼,它有一块梭形的骨头,轻轻的,叫海螵蛸,能止血、治胃病;这个呢,是红娘子,有毒,要把它的血和内脏全部清理干净才可以吃……

说着说着,母亲都会停下手,向往地说:要是有新鲜的大鲅鱼,就可以包一顿鲅鱼馅儿饺子,鲜死人不偿命的哟……我注意到,她的神情有些惆怅。我就想,等我长大了,一定买一条最新鲜的鲅鱼给母亲包饺子!

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完成让母亲吃一顿鲅鱼馅儿饺子的心愿。

我十二岁那年,父亲病逝。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我和母亲相依为命。朋友都知道我对母亲很孝敬,那一年快过年了,一个朋友的单位发福利,有鲅鱼。他听我说过鲅鱼馅儿饺子的故事,存了帮忙的心思。我记得那天是星期日,我在家休息,大约是傍晚的时候,听到门外有人喊我名字。扒窗一看,是那个朋友,急忙迎他进来。他手里拎着一条两尺长的大鲅鱼,他是特为送这条鱼过来的。

鱼是冷冻的,但很新鲜。我好开心,想着这回可以让母亲满足一下。

但是后来,母亲把这条鱼红烧了。

为什么没有做饺子呢?至今我都不知道原因。

后来,我结婚生子,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条件好了,物资流通快了,我常会买来母亲喜食的各种海鲜。

我最爱陪母亲吃蟹。

在吃蟹的时节,家人常会买来许多。我会一股脑儿蒸好,留出四只。余下的,用保鲜袋包好,速冻在冰箱里。

在母亲身体硬朗时,我都把四只蟹子和姜醋端到母亲面前,把一只最大的母蟹递给她。母亲是海边人,吃螃蟹很有讲究。她是严格按顺序进行:先吃八足,接着两螯,然后揭盖吃盖里的黄,最后才是蟹身。而我,就只把八足两螯掰掉,直接揭盖,把盖子给母亲,她最爱吃这个。我会接着剔除大螯和大腿里的嫩肉,滴上姜醋,送到儿子的嘴边。我和家人也就只吃蟹身。只要母亲有时间,每餐吃完后,还把我们掰下来的蟹足,慢慢吃掉,就像吃零食一样。

冰箱里的那些,就会隔三岔五的,被我,或者母亲自己拿出一只,热了,母亲独享。

后来,母亲的身体渐渐虚弱,我就先给母亲剥蟹。先把蟹壳里的沙包清除,然后把剔出的蟹黄、膏,还有白嫩的蟹肉,黄黄白白地堆满,递给母亲。之后,才轮到儿子。

只是,我一直没有机会给母亲做一顿鲅鱼馅儿饺子。

前年五一,我专程去了龙口,寻访母亲幼年时的痕迹。在沿海诸多的饭店中挑选了一家,所要的全都是海味:皮皮虾、扇贝、海蜇头……名字都是母亲生前常常念叨的。当然,我点了鲅鱼馅儿饺子,怕家人吃不惯鱼肉馅儿,特意给他们点了虾仁馅儿的。

饺子在期盼中送了上来。我郑重地搛起一个,有鲜甜的气息,但口感较面,还有些发涩,味道很是一般。再吃一个,依旧如是。这就是母亲想念的鲅鱼馅儿饺子吗?我又搛起家人面前的饺子,一个饱满的大虾仁,鲜美,既嫩又可口。两者相较,后者明显更胜一筹。

我很不甘心,使得这顿饭五味杂陈。耿耿于怀中反复揣度:或许,是岁月美化了母亲的记忆;又或许,是时光消蚀了我的味觉;也可能是这家店的制作粗糙……但是,母亲童年的鲅鱼馅儿饺子,一定是专属于母亲故乡的味道,是蕴藏心底而不能形于言表的厚重的乡愁。

在我的心中,乡愁,是像父母亲这样背井离乡、随命运飘摇甚至埋骨他乡的游子们思念家乡一草一木的忧愁心情。这种情怀经由时间的发酵,浓厚得如同纯度最高的老酒,让他们在异地他乡的岁月中,反复沉醉成不愿醒来的归乡梦。

故乡是什么?是老去的亲人,是童年的记忆,更是出自那土灶里的一餐一饭。在远离故土的人们心中,故乡的食物已演化为一种寄托、一种回味,那是乡愁的味道。

(摘编自新浪微博,有删改)

文本二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讲述将去世四年的母亲送回河北与父亲合葬,平淡叙述中难掩心情沉重,为后文对父母乡愁的叙写张本。
B.归途中高速两旁变幻的景色暗示路途的遥远,紧扣中心;“返青的冬麦”则暗示了故乡的生机和人情的美好。
C.我觉得母亲亲手调制的杂菜都十分美味,既表现了当时物资匮乏的艰难现实,也塑造了母亲聪慧能干的形象。
D.作者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这一不合常理的表述,凸显了乡愁永不停止、不断滋长、亘古存在的特质。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比我吃饸饹和鲅鱼馅儿饺子的感觉,突出了母亲的乡愁更浓厚模糊。
B.文章巧妙融合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的事件感动读者,以议论、抒情画龙点睛。
C.文章在叙述父母的乡愁时引入地方民风的介绍,既具地域特色,又丰富了内容。
D.文章的末尾将父母的乡愁扩展到所有游子的乡愁,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了普遍性。
8.文本一划线句中“五味杂陈”具体有哪些内涵,请简要分析。
9.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文本二中“模糊的怅望”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日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日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戊戌,座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B.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C.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D.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12.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玄年少文才过人。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风县有人聚众闹事,他能以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导他们,武风于是安定了下来。
D.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为使朝政再加扩大影响,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
(2)史官之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
14.獠人为什么在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互攻杀?
2022-12-1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炀帝行宫

【唐】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15.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浮云流水”转眼而逝。“竟如何”三字,尽情的嘲弄了这个昏君的迅速亡国。这种寓严肃于调侃的笔法最为警策。
B.“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愿随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这就把抽象的感情写成了具体而真实可感的形象。
C.颈联写出宫所见。隋堤之上,残柳空自露出叶片无人欣赏。烟波浩浩,龙舟安在?这里虽无一讥讽语,却得思与景偕,物与神游之妙。
D.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全诗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本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
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最好。”结合全诗,请分析本诗结尾是如何“以景语结情”的。
2022-12-16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