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安中学、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2-21 37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客观性思想起源于西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学者认为,新闻叙事应该像一面镜子,记者的责任就是照搬照抄和复制,而不应改变事实,更不应妄加个人评论。然而,新闻客观性的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饱受质疑。

新闻的客观性诞生之初即是由商业利益驱动使然,贴着浓厚的商业标签。《纽约时报》创始人亨利·雷蒙德认为采用客观的报道手法可以提高报纸销量,于是,客观性原则开始被应用于新闻业。而盖伊·塔奇曼认为“客观”是横亘在新闻从业人员与批评者之间的一道保护墙,“使用新闻消费者能够辨别的程序,可以保护新闻人免遭同行和批评者的责难”。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企业,报社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客户,既然要盈利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入广告客户的束缚中。

在新闻客观性支配下的媒介往往成为政治势力或权势阶层抛头露面的舞台,只有这些人或部门才是其主要的消息来源。奥斯卡·甘地认为新闻生产过程中消息源和新闻工作者的关系实际是一个价值交换的关系:一方要以低成本制作并扩散新闻,一方要以低成本扩散自己的影响。消息源扩散自己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或者提供新闻采写的方便,这就是“信息补贴”的策略。

传统媒体时代,在新闻传播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公众对于报道的内容,无法直接选择,甚至缺少必要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而政治势力和权势阶层往往能够利用媒介传达自己的影响力,结果公众成为“被动的看客”,甚至不自觉地被前者操控。

虽然批评者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种角度对新闻客观性从现象到理论进行了有凭有据、犀利而全面的批评,但奇怪的是,新闻客观性却一直攻而不倒,至今仍然被绝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记者奉为职业条律。作为新闻专业的一种理想,客观性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新闻从业人员的信念和实际行动之中,成为一个“常识”。

(摘编自白靖利《解读新闻客观性》)

材料二:

随着新闻叙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纯粹客观真实的叙事是不存在的。

法国叙事学家巴尔特根据事件在作品中的不同地位和性质,将事件分为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核心事件是叙事的关键和重点,不能省略;而卫星事件则起到补充、丰富核心事件的作用。然而现实中,事实常常纷繁芜杂,多面而多变,无所谓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而新闻中所谓的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常常只是叙述者从众多新闻事件中抽取提炼出来的结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闻叙事也往往因为新闻叙事者的主观倾向而表现出对事实的不同选择。在众多新闻事实中,一些事件被放大,一些则被隐形。事实上,正是对新闻事件报道角度的切入点不同才形成了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差异化报道,而“视觉新闻”“新闻特写”等新闻类型更是新闻叙事者选择事件进行凸显的结果。

虽然新闻叙述要尽可能地还原事实,以营造新闻事件的客观真实感,但事实上,叙述者一旦介入叙事,纯客观就不存在了。叙述者总是以各种方式将涵化了叙述者主观情感和倾向的态度隐藏在对新闻事件的叙述之中,并直接主宰着新闻叙事的进程与效果。此外,事实本身的纷繁复杂与新闻叙述简约性的矛盾,使得新闻叙述无法完全还原事实原貌,只能选择某些事件进行简约性叙述。这必然要求叙述者重构事件,显然这并非事实的全景揭示,而是叙述者主观选择的结果。

“新闻是一种再现的话语。”新闻话语取决于记者的立场、角度和观察点,并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新闻话语在建构新闻事实的时候,往往通过选择不同的词语和句式,或明或暗地显示出叙述者的立场和观点。日常生活中的新闻大都是断言性的言语行为,而告知与劝服则是新闻话语传播的两个层次。前者是要人们理解传播者对某个事件的叙述,后者则是期望隐匿的言语行为获得受众的接受,从而实现报道的意义。不管新闻工作者如何使新闻叙事客观公正,新闻话语总是想方设法地将受众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使之在把握新闻价值的同时,无意识地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进而不假思索地接受新闻叙事的观点与看法,以致丧失或者削弱自身的认知与判断能力。

(摘编自蔡之国、潘佳佳《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之间的新闻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一贯认为,新闻叙事要做到客观,就应照搬照抄和复制新闻事实,记者的责任就是把发生的事情写出来,而不应妄加个人的评论。
B.新闻媒介为了保持其报道的客观性,不得不仰仗政治势力或社会权势阶层来提供消息,这就使得新闻媒介沦为了他们发声的舞台。
C.在现实的新闻叙事中,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多由叙述者抽取提炼出来的结果,一些事件或被放大或被隐形,新闻成为被“选择”或者“重构”的“事实”。
D.新闻话语或多或少掺杂了叙述者的立场理念,而受众因认知与判断能力的丧失或削弱,常不假思索地接受新闻叙事的观点与看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亨利·雷蒙德从报社商业营销的角度,盖伊·塔奇曼从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角度,都认同新闻客观性原则。
B.政治势力或权势阶层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或新闻采写的方便,虽然新闻制作和扩散的成本低,但存在被操控的危险。
C.新闻客观性一直攻而不倒,至今仍被绝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记者奉为职业条律,体现出他们对专业理想与信念的坚守。
D.新闻话语传播分为告知和劝服两个层次,前者能够体现新闻叙事的客观性,而后者则明显带有叙述者的主观倾向性。
3.下列各项新闻报道标题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五段论据的一项是(     
A.《移民儿童激增,墨西哥不堪重负》
B.《里希•苏纳克出任英国新首相》
C.《美“最长战争”搅乱阿富汗20年》
D.《美日想引领6G得尊重市场规律》
4.同样是论述制约新闻客观性的因素,请分析两篇文章在角度上的不同。
5.有人这样评价新闻:“你所看到和听到的,其实只是他们希望你看到和听到的。”面对这样的质疑,请结合材料,给新闻从业者提出一些建议。
2022-12-21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安中学、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声

王愿坚

今天,可算最平静的一天,从中午到现在没有发现敌情,也许可以让我们稍稍休息一下了。

我把老赵安排好,自己也在这软绵绵的树叶上躺下来,一粒粒地嚼着苞米。这时,小孙上来了。这孩子,几天来也吃尽了苦头,原来红扑扑的一张小圆脸,如今变得又黄又尖,显得两只眼睛更大了。他是两年以前,随着父亲越过鸭绿江,逃出自己的祖国,参加我们抗日联军的。我们全连的同志都像对自己的弟弟似的关心着他,亲热地用朝鲜话称呼他“东木孙一”。两个月前他和我们一道刚刚掩埋了他的父亲——我们的孙营长,现在又和我们一起熬受这种艰苦危难。

小孙还是一股孩子气,他三脚两步跑到我们身边,摊开衣兜,把一大把榛子和一堆松塔抖在我们面前。他抓起松塔,在树根上轻轻一摔,就出来一堆松子,然后用手榴弹把松子一个个敲开,交给我们。他自己却扎扎腰带,像只小猫似的哧溜哧溜爬上一棵大杉树,瞭望去了。

我们几颗松子还没吃下,小孙又急匆匆地爬下来了。他一个纵身跳到我们面前,神秘地说:“喂,咱们走到天边上来了。”

“到了界上了。”他往山包背后一指,“这下面就是国界,还可以看见苏联的哨兵呢。”他把“苏联”两个字说得很重,神情又惊奇又兴奋。

我俩都被这个意外的消息激动起来了。在这以前,指导员上政治课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地讲到过苏联;有的连队常常在界上活动,他们也讲述过界上的情形。苏联的革命斗争,苏联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我们这些长年生活在丛林里的抗联战士们的心里,像神话似的勾起许多想象。那时候,谁不想亲眼看一看苏联的国土啊,哪怕只看上一眼也好。现在,这个机会就在眼前,哪能轻易地放过?何况从界上或许还可以看出一点敌人的动态呢。

原来离我们休息的地方不远,就是这片森林的边缘。我们隐蔽在一丛榛子树后面,偷偷地向外瞭望。就在我们脚下是一条清清的小溪,大概它就是国界了。对面的河岸上,一个苏联边防军的哨兵在游动。在哨兵的身后,是一块长满茅草的小小的盆地。

平坦的草场被傍晚的阳光一照,抹上了一层金色,像一大匹柔软的缎子,平直地伸向远处,一直伸到一丛墨绿色森林的边缘。草场的上空瓦蓝瓦蓝的,几朵白云在轻轻浮动,两只老鹰在安详地打着旋。草场上,一大群苏联男女正紧张地劳动着。一天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草杈迎着阳光,一亮一亮的,一团团草捆被扔到马车上。彩色的衣裙、花头巾在迎风飘动。这平凡的劳动景象虽然没有什么新奇,却把我们深深地吸住了。什么伤痛、饥饿、疲劳、生命的危险,谁也不再去想它。我们拨开树枝,把头尽可能抬得高些,生怕从眼底下漏掉一点东西。为了看得更清楚些,小孙索性钻出树丛,攀到一棵大树上去了。

我的眼睛里渐渐地潮湿了、模糊了。在那大雪茫茫的山林里,在战斗后休息的时刻,我们曾经多少次谈到革命胜利以后的生活呀,尽管那种生活看来是那么遥远,我们还是谈着、想着。现在,这种生活却如此平静地展现在眼前了。看着,我不禁懊恨地想:为什么仅仅这么一条窄窄的小河,却把生活分隔得这么鲜明

突然头顶上“咔嚓”一声,原来小孙看得太出神,不小心压断了一根树枝。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哨子声刺耳地响起来,接着一排子弹从我们头顶上穿过去。我们被日本鬼子边界的哨兵发觉了。

我留恋地向草场上瞥了一眼,背起老赵,拔腿往林里跑去。小孙在后面掩护,他一面回枪,一面咒骂着:“哼,连看看都不让……”

敌人的哨兵倒没敢往林子里深追,可是这互射的枪声却把我们的行动报告给了追击的敌人。当我们吃力地翻过山背时,山下已经布满了敌人的散兵和马队了。到处是敌兵,到处是枪声,我们连突了几个方向,都不得不退回到山顶上来。很明显,敌人已经发现我们在这个山包上,把这个山头团团地围住了。

我们来到一棵大松树底下,东倒西歪地坐下来。大家默默地互相望望,谁也不愿意开口说话,可大家心里明白:三个人里面有两个彩号,又经过了这连续三天的奔走和这一阵突围,现在别说走路,就连喘口气也几乎没有了力量,要想在这密密的重围中冲出去,已是不可能的了。

这时,太阳已经落到西边山后去了,天渐渐昏暗起来,骚乱稍稍平息了些,森林慢慢安静了。只有那“哗——哗——”的松涛在晚风的激荡下,更起劲更单调地响着,间或有几只归林的飞鸟吱喳地叫两声,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冷枪和战马长长的嘶叫,整个森林显得更加阴森更加寒冷了。

老赵抽回手,从挎包里掏出了一颗手榴弹,放在嘴里猛一下子咬开了盖子,像摆一只酒瓶子似的,矗直地放在我们中间,然后把弹弦轻轻地钩了出来。淡黄色的丝弦,卷曲着吊在弹柄上,在晚风里摇摇摆摆。

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使劲晃着:“听!快听!”

松涛在吼着。在这海潮似的涛声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兴凯湖上的风吹送过来。这是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不怎么高亢,也并不悠扬,它低沉而又坚决地涌进森林,压过了松涛,冲进了我们的心。

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歌声啊!我用整个心去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和着这歌声,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

唱着,我竭力思索着这歌声的来处。小孙首先叫起来:“这是苏联哨兵唱的……”

开始,只是一个男中音在唱,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加进去,有低沉的男声,也有嘹亮的女声。汇成了一个大合唱。

老赵把我们往两边推开,伸手抓起了面前的那个手榴弹,用颤抖的手指把弹弦捺到弹柄里去。“我们能活着出去,我们一定得活着出去!”

背后,歌声还在响着。歌声像只看不见的大手,推送着我们在这昏黑的森林里摸索前进。

(节选自《王愿坚小说集》,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用朝鲜话“东木孙一”称呼小孙,用“我们的孙营长”称呼他的父亲,体现出抗联军队中的中国士兵对他们父子俩的亲热与亲近。
B.被敌人发现并包围后“谁也不愿意开口说话”既体现出三个人对刚刚因为看得入神而发出声响招来日本鬼子的后悔,也表现他们对眼下处境的绝望。
C.一开始听到的歌声隐隐约约,并不高亢,作者连用“涌”“压”“冲”三个动词,气势蓬勃强盛,看似夸张违背常理,却折射出人物的处境和心境。
D.文中两处写到老赵使用手榴弹,第一处是做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显得悲壮沉重,第二处是决定保护自身再与敌人周旋,显得震撼昂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小孙尚未脱去孩子气,但又成熟懂事。这一反差,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B.文末将歌声比作看不见的大手,形象地表现出“歌声”给战士们精神上带来的鼓舞,结尾处“昏暗的森林”,既是实景,也是象征,含蓄蕴藉。
C.小说采用“截取横截面”的写法,紧紧围绕瞭望苏联国土这一事件,以“我”为线索,客观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D.全文节奏缓急有度,由开篇的舒缓放松,到后来的意外激动、急促紧张,再到坚定沉稳,既呼应了情节的变化,也展现出人物的心理。
8.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对环境、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两处环境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之间有怎样的关联,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9.反法西斯纪念日,学校团委向师生推荐了本文,并附点评:作家王愿坚小说的典型特色是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本文在这一基础上还拓宽了格局、丰富了情感。请结合文中与“歌声”有关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1-07更新 | 3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安中学、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彧尝言于太祖曰:“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于事未敏。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太祖嘉纳之。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锺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献帝春秋》曰: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彧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邺,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彧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于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于寿春。

①注:司空,此指曹操。

(《后汉书·荀彧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B.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C.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D.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革:本指刀剑甲胄之类的军械和军装,可偏指武器,借指战争。文中指战争。
B.王道:是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文中的用法与此不完全相同。
C.谢阙:谢,告辞。阙,旧时宫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或祠庙前两边的石牌坊。文中指荀彧辞别皇帝离开宫殿。
D.请间:指请求在空隙之时白事,且不欲对众人言之。此处的“间”和《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的“间”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担任过尚书令,经常以文书陈述奇策密谋,临死前将它们全部焚毁,以致后人不得而知。
B.锺繇对荀彧欣赏有加,认为他拥有贤人所具备的品格,不重复犯错误,认为自己远远不如他。
C.伏后之父伏完将曹操杀了董承一事告诉荀彧,荀彧隐而不言,后担心被发觉,便欲自我揭发。
D.太祖对荀彧表面宽恕,内里怨恨,知道荀彧想对董昭建立魏公一事有所建言,却没给他机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
(2)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
14.荀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表现在何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2-12-16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安中学、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苏轼

其一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其二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注:①退笔:陈、隋间僧人智永学书30年,将废笔头埋入地下,谓之“退笔冢”。②元和脚:此处指柳公权(字诚悬)书法。柳公权在穆宗请教如何练好书法时曾谏言“心正笔正字正”。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③家鸡:语出《南史·王僧虔传》:“小儿辈贱家鸡,皆学逸少书。”④遂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学习者既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风骨,又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借鉴。
B.诗人以舅父的身份表达对柳氏二兄弟的劝诫与期盼,言辞真挚恳切。
C.诗歌笔调亲切,生动形象地阐发书法与人生之道理,全无议论痕迹。
D.诗中大量运用典故,意蕴深厚,显示出作者“读书万卷”的才学积淀。
16.有人认为诗人以“须鬓已如丝”勉励外甥,却又“火急传家法”,前后矛盾,对此你如何理解?
2022-12-21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安中学、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