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白银市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三 期中 2022-12-17 1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服饰描写作为人物外貌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小说的主题等具有重要作用。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又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服饰描写不仅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还具有史料价值,甚至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身份和突显小说主题也功不可没。通过文中的服饰描写将一个个小片段贯穿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章结构,让读者识服饰而知身份。

《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为研究明代服饰提供了佐证,作者让明代儒士给当朝的服饰做模特,使明代的服饰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赋予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人文气息。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美的追求和政治的腐败,服饰出现了僭越。文中第二十四回中写到黄老爹头戴浩然巾,身穿酱色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黄老爹只是一个商人,从事的是贱业,但是却戴浩然巾,穿皂靴……文中鲍文卿用调侃的语言说你看老爹这个体统,岂止像知府告老回家,就是尚书、侍郎回来,也不过像老爹这个排场罢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也从侧面说明了明代后期服饰的僭越现象。明代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

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穿戴起了不符合他们身份的服饰,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挑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又如明代严禁庶民穿戴大红,商人更是不可,就是结婚的大喜日子也不例外,但是《儒林外史》中的几次婚姻描写都提到了大红。例如第五回中扶正赵氏时,严监生披着红绸,赵氏穿着大红;第六回严贡生的二相公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十回中鲁编修的女儿和蘧公孙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四十回写到沈琼枝嫁给盐商时穿了大红外盖。由此足以验证明代后期对大红的僭越。

《儒林外史》通过不同的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范进的妻子胡氏在范进没有中举时,穿着是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趿着个蒲窝子,通过简单的服饰描写,把她贫困的处境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当范进中举后胡氏则头戴着银丝鬏髻,身穿官绿的缎裙。此时的胡氏,再也不是在父亲来吃饭的时候都不敢上桌吃饭的贫苦妇人了,有钱的她立即把自己打扮成贵妇。又如第二十六回中写到的王太太,沈大脚在去给她说媒的时候,见证了她穿戴的全过程,从早上开始裹脚一直到太阳西下,一天的大好时光就让她浪费在穿戴上,显然是一个空虚、无生命价值的寄生虫形象。作者对她华丽的外表的描写,与她对金钱、地位有着强烈追求的丑陋内心形成对比。

明朝对服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鲁编修是翰林院的官员,出席重要场合穿的都是蟒衣,他用身穿蟒衣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又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通过景兰江的独白,可知通过是否佩戴方巾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秀才。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无人不称赞,其讽刺艺术可谓前无古人。如第三回中在科举考试现场,范进是破毡帽、麻布直裰,而周进则是绯袍金带。科举考试就像衡量人生价值的一根标杆,过了这根标杆就飞黄腾达了,科举考试制度在服饰中被无情地嘲讽了。

(摘编自《<儒林外史>中的特色服饰描写及其功能论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B.如果想要研究明朝的服饰文化,可以参考《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因为其全都是明朝现实生活的完美复刻。
C.《儒林外史》通过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如通过对比范进妻子胡氏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服饰,对其进行讽刺。
D.服饰制度在明代已经没有了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可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按照史料价值、塑造人物、身份识别、主题的顺序写作,由浅入深,见解深刻。
B.鲍文卿对黄老爹服饰的调侃,直接说明了明朝庶民阶层借服装来突显自身社会身份的僭越行为。
C.作者对范进中举前后其妻子服饰的描写刻画出以范进为代表的在科举场中实现命运转变的文人形象。
D.《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其中人物的服饰也是作者讽刺的载体。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中,白居易用“青衫”代指自己。
B.鲁迅《药》中的刽子手康大叔,他“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C.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的服饰以红、紫、黄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许多人来说,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中,使用野生物种听起来好像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事。但是对于部分国家的人来说,使用野生物种却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常常没有意识到正如此频繁地使用野生物种制品。

事实上,利用野生物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联系密切,我们吃的鱼、服用的止咳药当中的某一味草药,很可能来自野生物种。甚至我们使用的木质家具,曾经或许也是一棵生长在野外的参天大树。甚至我们从大自然当中获得的快乐与灵感,比如观察野生动物,也是野生物种的另一种用途。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2019年全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的直接开发是导致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许多物种将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的一些行为正在伤害野生物种,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依赖其中一些物种提供的食物、衣服、住所等。

换言之,我们人类一直在利用野生物种来满足我们的需求。然而当我们破坏自然的同时,我们也在伤害我们自己——我们关于使用野生物种的政策和决定对我们的健康、粮食安全、生计和总体福祉都有影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再也不应该吃鱼,不能吃止咳药或是使用其他材料来建造我们的房屋,我们迫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健全且不断更新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确保人类对野生物种的使用是可持续的。

(摘编自《野生物种的可持续利用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材料二: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近10年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动就地与迁地保护,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持续提升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2021年10月,我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会议通过《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

截至2021年,我国已建立近万处自然保护地,约占陆城国土面积的18%,提前达到17%的“爱知目标”。不断建立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迁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已突破8000只,112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完善就地与迁地保护体系、创新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中国实践,为全球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恢复脆弱地区生态提供了宝贵经验。

(摘编自《守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提前达到17%的“爱知目标”》)

材料三:

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需要有进有退。所谓进,是主动帮助濒危的动植物,让它们能够重新适应物竞天择的大自然;所谓退,就是把生存空间还给生物,让它们休养生息。这“一进一退”的努力,中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其中最根本的硬道理就是发展,是舍得而且有能力为生态文明花钱,包括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钱。保护生物多样性事关人类家园的终极存亡,世界各国在目标上没有分歧,可是怎样承担责任,怎样把资金和技术引流到发展中国家,怎样补贴那些为了全球生态牺牲经济利益的地方,必然会有分歧和博弈,需要真诚地沟通和合作。所有人都知道:这条路不走不行,半途而废也不行。在这个全球共识基础上,相信我们终将形成一套有智慧的行动方案。

(摘编自《在全球共识基础上形成有智慧的行动方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所有国家的人都非常频繁地使用野生物种制品,但人类社会避免不了要利用野生物种,我们的生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联系密切。
B.《2019年全球评估报告》指出100万种动植物灭绝了,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的直接开发,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应该引起重视。
C.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东北虎、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一些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D.保护生物多样性事关人类家园的终极存亡,世界各国在目标上没有分歧,但在怎样承担责任上会有分歧和博弈,需要沟通和合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从野生动物身上获得的快乐与灵感比从野生植物身上获得的要多一些。
B.中国创新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实践,为全球恢复脆弱地区生态提供了经验。
C.中国审议通过并发布的《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
D.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所以人类需要有进有退。
6.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上述材料提供了哪些建议和借鉴?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0.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光似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赫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 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放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又一个礼拜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个亮着的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于是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期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和压缩空气枪。

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

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达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

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旧楼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中托托和乔尔兄弟俩既天真顽皮又好学进取,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并努力探索。
B.兄弟俩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这体现了他们天真顽皮,富有想象力。
C.小说中的父母重承诺,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他们特意在礼拜三为了给孩子自由而去看电影。
D.孩子们因追逐梦想而不幸丧命,令人哀伤悲悯。作者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发人深省。
8.小说中多次出现“礼拜三”,请解释它的内涵,并简析其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及作用。
9.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露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呼韩邪单于问诸大臣,皆曰: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战死,壮士所有也。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左伊秩訾曰:不然。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诸大人相难久之。呼韩邪从其计,引众南近塞,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郅支单于亦遣子右大将驹于利入侍。

二年冬十二月,匈奴呼韩邪单于五原塞,愿奉国珍,朝三年正月。诏有司议其仪。丞相、御史曰:圣王之制,先京师而后诸侯,先诸侯而后夷。匈奴单于朝贺,其礼仪宜如诸侯王,位次在下。太子太傅萧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此则羁縻之谊,谦亨之福也天子采之,下诏曰:匈奴单于称北蕃,朝正朔。朕之不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谒称臣而不名。

荀悦论曰:《春秋》之义,王者无外,欲一于天下也。戎狄道里辽远,人迹介绝,故正朔不及,礼教不加,非尊之也,其势然也。《诗》云: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故要荒之君,必奉王贡,若不供职,则有辞让号令加焉,非敌国之谓也。望之欲待以不臣之礼,加之王公之上,僭度失序,以乱天常,非礼也。若以权时之宜,则异论矣。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
B.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
C.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
D.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卑辱先单于”与“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先”字含义相同。
B.“匈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与“劣弱不中于款”(《聊斋志异·促织》)两句中的“款”字含义不同。
C.“赞谒称臣而不名”与“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信陵君窍符救赵》)两句中的“赞”字含义相同。
D.狄,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称为北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呼韩邪单于被打败之后,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单于出谋划策,劝他向汉朝称臣,寻求汉朝的帮助,但遭到了众大臣的反对。
B.左伊秩訾王认为国家的强与弱随时都在变化,如果向汉朝称臣,他们就可以安定生存。于是,呼韩邪单于派遣他的儿子驹于利入汉朝充当人质。
C.匈奴呼韩邪单于想要归降汉朝,到长安朝见汉宣帝,丞相等认为应按照古代圣王的制度,将匈奴单于位置排在诸侯王之下。
D.荀悦援引《春秋》大义,批评了萧望之的做法,认为若不是权宜之计,则用非臣属之礼接待匈奴单于,是僭越制度,是不合礼法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
(2)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此则羁縻之谊,谦亨之福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5.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2022-04-21更新 | 1443次组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____________”;同时,本诗也含有十分丰富的对明月的描写,其中“____________”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时光白白消磨。
(2)建筑旧迹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昔盛今衰的落差。
(3)“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12-1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充分         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展品中有数十件珍品,例如《中兴四将图》,便是宋代肖像画中         的佳作。画中四将身着圆领袍服,皆为文人装束;四武官作为侍从,皆身着便装。         ,但均身形矫健,表情机敏,颇有军士风范。

本次展览绘制了许多线图:西汉深衣展开示意,唐代女子妆容详解,明代巾帽的“流行款”……此外,本次展览还制作了         服饰复原人像,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完整地呈现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总的来说,通过精心的谋划、巧妙的布置,本次展览向人们展示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文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展示   不可多得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       15尊不同时代的
B.展现   不可多得   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   15尊不同时代的
C.展现   屈指可数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       不同时代的15尊
D.展示   屈指可数   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   不同时代的15尊
18.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冒号B.引号C.省略号D.书名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B.以便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C.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
D.以便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20日至1230日,“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这次展览视野广阔,触角细腻,从纪实的视角出发,真实再现这场聚焦武汉、辐射全国的战“疫”的景象。影像题材从病区到社区,从医疗工作者到志愿者,从封闭管控到复工复产,从严冬寒雪到春意盎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很有代表性。其中特别设置的“为天使造像”单元,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带领观众走近那些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去看,去听,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力量。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大战中,摄影人没有缺席。他们不惧风险,深入一线,用无数细节还原出一段不可磨灭的中国战“疫”记忆。

20.请对这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21.下图是“为天使造像”单元中的一张照片。请为这张照片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要求:紧扣照片内容,使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两名白衣天使在高强度的工作后,背靠背稍作休整。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观戏人生,一种是演戏人生。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观照人生的精神,体现了超世观世的人生观;而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匹夫之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


比较这两种人生观,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2022-01-06更新 | 400次组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7-90.15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班固(32-92)  《汉书》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苏辙(1039-1112)  酬和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4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选择题组
20-210.65漫画/照片  压缩语段  概括要点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道德境界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