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项城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期中 2022-11-05 4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服饰描写作为人物外貌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小说的主题等具有重要作用。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又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服饰描写不仅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还具有史料价值,甚至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身份和突显小说主题也功不可没。通过文中的服饰描写将一个个小片段贯穿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章结构,让读者识服饰而知身份。

《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为研究明代服饰提供了佐证,作者让明代儒士给当朝的服饰做模特,使明代的服饰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赋予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人文气息。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美的追求和政治的腐败,服饰出现了僭越。文中第二十四回中写到黄老爹头戴浩然巾,身穿酱色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黄老爹只是一个商人,从事的是贱业,但是却戴浩然巾,穿皂靴……文中鲍文卿用调侃的语言说你看老爹这个体统,岂止像知府告老回家,就是尚书、侍郎回来,也不过像老爹这个排场罢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也从侧面说明了明代后期服饰的僭越现象。明代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

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穿戴起了不符合他们身份的服饰,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挑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又如明代严禁庶民穿戴大红,商人更是不可,就是结婚的大喜日子也不例外,但是《儒林外史》中的几次婚姻描写都提到了大红。例如第五回中扶正赵氏时,严监生披着红绸,赵氏穿着大红;第六回严贡生的二相公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十回中鲁编修的女儿和蘧公孙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四十回写到沈琼枝嫁给盐商时穿了大红外盖。由此足以验证明代后期对大红的僭越。

《儒林外史》通过不同的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范进的妻子胡氏在范进没有中举时,穿着是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趿着个蒲窝子,通过简单的服饰描写,把她贫困的处境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当范进中举后胡氏则头戴着银丝鬏髻,身穿官绿的缎裙。此时的胡氏,再也不是在父亲来吃饭的时候都不敢上桌吃饭的贫苦妇人了,有钱的她立即把自己打扮成贵妇。又如第二十六回中写到的王太太,沈大脚在去给她说媒的时候,见证了她穿戴的全过程,从早上开始裹脚一直到太阳西下,一天的大好时光就让她浪费在穿戴上,显然是一个空虚、无生命价值的寄生虫形象。作者对她华丽的外表的描写,与她对金钱、地位有着强烈追求的丑陋内心形成对比。

明朝对服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鲁编修是翰林院的官员,出席重要场合穿的都是蟒衣,他用身穿蟒衣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又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通过景兰江的独白,可知通过是否佩戴方巾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秀才。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无人不称赞,其讽刺艺术可谓前无古人。如第三回中在科举考试现场,范进是破毡帽、麻布直裰,而周进则是绯袍金带。科举考试就像衡量人生价值的一根标杆,过了这根标杆就飞黄腾达了,科举考试制度在服饰中被无情地嘲讽了。

(摘编自《<儒林外史>中的特色服饰描写及其功能论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B.如果想要研究明朝的服饰文化,可以参考《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因为其全都是明朝现实生活的完美复刻。
C.《儒林外史》通过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如通过对比范进妻子胡氏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服饰,对其进行讽刺。
D.服饰制度在明代已经没有了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可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按照史料价值、塑造人物、身份识别、主题的顺序写作,由浅入深,见解深刻。
B.鲍文卿对黄老爹服饰的调侃,直接说明了明朝庶民阶层借服装来突显自身社会身份的僭越行为。
C.作者对范进中举前后其妻子服饰的描写刻画出以范进为代表的在科举场中实现命运转变的文人形象。
D.《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其中人物的服饰也是作者讽刺的载体。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中,白居易用“青衫”代指自己。
B.鲁迅《药》中的刽子手康大叔,他“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C.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的服饰以红、紫、黄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专业移动互联网智能服务平台QuestMobile发布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报告显示随着短视频内容供给愈加丰富,以及平台生态的不断完善,行业依旧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泛知识类内容白热化现象越发显著。

2020年被视为泛知识类视频爆发的元年。去年疫情的来袭让短视频迅速崛起,宅家娱乐导致线上内容爆发,大量泛知识类博主,如做硬核财经解读的@巫师财经、科学科普类的李永乐老师、回形针PaperClip、人文科普类的戴建业等圈粉无数。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就因为通过短视频传授法学知识、法律常识而一炮走红,在网络上拥有了几百万粉丝。

在浪潮席卷之下,各大视频平台开始布局泛知识领域内容,2B站推出了知识分享官招募令活动,为知识类内容创作者提供超百万奖金及上亿流量扶持,7月快手又宣布将推出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播。之后,抖音、西瓜也纷纷盯上了泛知识领域,上线了知识创作人激励计划,投入百亿流量打造100位知识创作者。今年,快手还为孵化知识类创作者推出了新知计划,提出了从流量、服务、变现和影响力四个维度为知识类创作者提供扶持。随着泛知识领域内容的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知识科普,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进行常态化融合。

(摘编自《泛知识类短视频这股风该如何刮下去?》)

材料二

泛知识类短视频满足了人们快速直观进行知识学习的新需要,但时间短、碎片化、表达浅层化,很难为年轻人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深度化的知识传授。

上班来回赶地铁要两个多小时,忍不住刷手机。比起追剧刷综艺,不如看点有意义的内容,比如学习一个曝光技巧,了解一个镜头属性。在北京工作的程序员小羲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工作很忙,没有大块的时间学习摄影,短视频把知识零碎化,正好适合他。

比起体量庞大的系统学习,我更喜欢搜索式吸收有关知识。海淀上班的王先生表示,自己会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某一流行的时事热点或话题,把知识类大V们的视频都扫一遍。比如儿子问我嫦娥五号月球采样有哪些难点?带回的月壤样品有什么意义?我不可能去系统补齐航天知识的空白,科普类短视频明显更适合我。

不过,记者发现,与真正意义上的严肃学习不同,轻松诙谐仍是知识类短视频的主基调,插科打诨和调侃弹幕甚至消解了硬核知识的严肃性。有时候明明是在学习一个法律知识点,但看着看着却成了弹幕抖机灵聊天,最后反倒忘了具体案例。还在考研的大学生丹丹反思道,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学习会很痛苦,效率低,我更想看文字,既可以快速找到重点也更都便反复观看。

(摘编自北京日报《各大平台布局抢滩泛知识短视频刷视频学知识含金量几何?》)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泛知识领域视频观感调查。

材料四   

这些育儿方式,让孩子少长10厘米”“我们每天吃的肉蛋奶,关乎巴西热带雨林存亡”“这几个手势在关键时刻能救命……近来,泛知识类短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但是,有些内容看似科普实则缺乏科学性。有人认为这些科普内容是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的视频化呈现,并且呼吁不能放任泛知识类内容跑偏。

权威学者建议如果能吸引更多相关专业人才加入到泛知识类短视频产业中,不仅能大大提高内容可看性,有效满足用户求知欲,也使投机取巧者失去生存空间。应鼓励内容创作者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机构深度融合,发掘具有潜质的专业人才,打造素质过硬的内容创作梯队。更多专业力量加入,将推动全行业内容创作水平提升,助力优质内容引领正确价值导向。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亟需整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疫情大背景下,宅家娱乐的需求导致线上内容爆发,加速了泛知识短视频的崛起。
B.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布局泛知识领域内容,当年7月快手平台推出了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播”。
C.泛知识类短视频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学习新需要,但也存在时间短,碎片化,表达浅层化等问题。
D.记者调查发现,轻松诙谐的风格仍是泛知识类短视频的主基调,与真正意义上的严肃学习不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知识类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内容的可看性。
B.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知识科普,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进行融合,将会成为科普的主流形式。
C.材料三图表数据显示受访者更关注内容是否原创,而对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需求不高。
D.网上颇受欢迎的泛知识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内容是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的视频化呈现。
6.短视频平台应如何保障泛知识类短视频这一产业的良性发展?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酒

余显斌

那时,这酒还不叫北大仓,叫聚源永,但已成为名酒,酒液清澈,颜色微黄,酱香悠长,回味隽永,人人称道。

那时,这儿的当家的还不是叫经理,应当叫掌柜。

那是1936年。

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

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他道:大叔,打扰了。

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

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

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

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

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

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

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

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就消失在门外。

本来,小叫花这样走了就没事了。

可是,小叫花又回来了。

多年后,掌柜已经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每次想到这儿,都忍不住摇头,忍不住流泪。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

掌柜的说算了,就算送的。

小叫花说不,买东西咋能不给钱呢。

小叫花就进门给了钱,准备走时,院子外面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还有狗叫声,和小鬼子叽哩嘎啦的声音。掌柜的忙关上大门,外面响起喊声:注意,有脚步从山里下来的,岗村少尉吩咐,一定是抗联,仔细搜索。

掌柜急了,忙指着床底,让小叫花进去躲着。

小叫花摇着头道:大叔,躲不住的。

小叫花说,如果搜出来了,这里的人就都完了。小叫花说:大叔,求你一件事。看掌柜点头答应了,就说,请他务必将这坛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说完,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外面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响起叫喊声。

接着一声枪响,划破夜空。

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

第二天,大家被小鬼子集中在那边的场地上,场地中间放着一具尸体,是小叫花的。小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

掌柜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

他按照女孩的要求,不是将一坛,而是将几坛聚源永烧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

有时,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想到女孩的事,他想,女孩当晚冲出去,为啥要朝那边的河沿跑啊,咋的就不朝后山跑啊。

他想,跑到后山不就没事了吗?

一直到了解放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解放后,聚源永成为国营酒厂,掌柜成了厂长。那天,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

原来,这是几个抗联老兵。

那年,他们负伤,躲在后山养伤。

女孩呢,是他们的卫生员。

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做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回来,幸亏掌柜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

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在后山上的战友的啊。

抗联老兵们听了,一个个落下了泪。

掌柜也流着泪。

那时,距离女孩离世,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那时,聚源永也已改名北大仓了。

(选自《山花》)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冬天的大雪既介绍故事发生时的节令,又交代自然环境,“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
B.掌柜为人善良、热情、慷慨,打开门见到小叫花,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小叫花拿了酒没有付钱,掌柜也特意不言不语。
C.小说描写掌柜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掌柜厚道、仁慈的性格,又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多用口语,如话家常,句式短小,有的一句话独立成段,既使小说叙述节奏明快,又增强了抒情意味。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小说反复写到小叫花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尝伐赵,夺地,杀众,赵怨之。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孺子而行!令库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曾任秦国相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与武安君”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与”含义相同。
B.“请因孺子而行”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因”含义不同。
C.“府具车”与“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两句中的“具”含义不同。
D.“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与“赍钱三百万”(《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赍”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甘罗与文信侯、张唐、赵王的对话,塑造了甘罗年少聪慧、能言善辩、胆识过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B.文信侯不相信甘罗能让张唐去燕国做相国,甘罗不亢不卑,用项橐七岁时就可做孔子老师的事例,表明自己能有所作为。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警醒过来,张唐立即同意出任燕相。
D.甘罗通过分析形势发展,迫使赵王就范,让赵王割五城给秦国,又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主要是为了弥补赵国的损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