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甘肃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2-27 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关而攻秦       叩:敲打
③非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还是
⑥夫祸患常积于       忽:不注意,不重视
⑦以手抚膺长叹       坐:空,徒然
⑧女也不       爽:愉悦
A.④⑤⑦B.①④⑥C.①③⑤D.②⑦⑧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2. 下列四个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赢粮而景从
B.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2022-12-27更新 | 40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匈奴七百余里   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弱也   寐,靡有朝矣   崖转石万壑雷   ⑧逸豫可以
A.①⑥/②③⑧/④⑤⑦B.①⑦⑧/②③④⑥/⑤
C.①⑥/②③⑧/④⑦/⑤D.①④⑥/②③⑧/⑤⑦
2022-12-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名校
4. 下列四个选项中,关于《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氓》《蜀道难》文化常识和课文解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少牢”:古代用牛、羊、猪各一头祭祀时叫“太牢”,去掉猪,只用牛、羊各一头时叫“少牢”。
B.《五代史伶官传序》用赋体写史论,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过秦论》用散体写史论,简洁生动,感慨遥深。
C.《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中,参、井是地名,两地邻近,分别是蜀地和秦地的分野。
D.《氓》以女子口吻讲述,展现了她的心路历程,将叙事和抒情巧妙结合起来,体现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2022-12-21更新 | 39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意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一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脚夫的嘴巴突然像被封条封住了。他不作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

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

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直到天黑了,这才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这老头看见有人站在台阶上,远远地先喊了一声:

“找谁的呀?”

道静好容易盼着来了个人,欢喜得急忙跑下台阶和老头招呼:“张文清先生是在这儿教书吗?”

“哦,找张先生的?……”老头喝得迷迷糊糊的,红涨着脸,卷着大舌头,“他,他不在这儿啦。”

道静吃了一惊:“他哪儿去啦?——他写信告诉我暑假不离开学校的呀。还有,我表嫂呢?她也在这儿教书……”

“不,……不知道!不知道!……”老头越发醉得厉害了,东倒西歪地跌进学校的大门,砰的一声把两扇庙门关得紧紧的。

这下子可把林道静难坏了!现在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呢?……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海涛拍打着岩石,却不停地发着单调的声响。林道静用力打了几下门,可是打不开,老头一定早入梦乡了。她心里像火烧,眼里含着泪,一个人在庙门外站着、站着,站了好久。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有删改)

文本二:

1931年,17岁的杨沫和她笔下的林道静一样,因抗婚而离家出走,投奔在北戴河教书的哥哥。我们已无从得知当时的杨沫是否也随身带着那样一个行李卷,多年之后创作这部小说时,她在日记中写道:“关节使我痛得成天躺在床上看书,累了就欣赏音乐。我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亚于文学——初中时,我弹月琴、吹口琴,还学过笙、笛。”很显然,那一袭白衣的女子,不仅是年轻时代的林道静,也是年轻时代的杨沫本人。

(节选自《青春长作伴 歌声永流传》)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林道静走出车站后看不见有人来接她,谈到表哥时脚夫嘴巴像被封条封住,都是为下文找不到表哥埋下伏笔。
B.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特点。
C.面对旅客的议论,林道静“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并不在意,而是沉入冥想,说明她沉浸在投亲的兴奋快乐之中。
D.林道静看到蓝天、碧野、大海后,欢喜激动,沉迷其中,而脚夫却看不出美不美,说明脚夫不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
6.道静和脚夫、老头有较多的对话,结合文本分析对他们的语言描写的作用。
7.文本中有这样的描写:“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茅盾在这段文字旁曾经写过眉批:“描写太不简练,可以删去。”但杨沫并未听从这一建议。结合文本说明杨沫是出于什么原因而保留了这些文字。
2022-12-2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武帝后元元年。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欲以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赐死。顷之,帝闲居,问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二年春二月,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日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矣。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帝姊鄂邑公主共养省中,霍光、金日、上官桀共领尚书事。光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欲收取玺。郎不肯授,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昭帝始元二年春正月,封大将军光为博陆侯。或说霍光曰:将军不见诸吕之事乎?处伊尹、周公之位,摄政擅权,而背宗室,不与共职,是以天下不信,卒至于灭亡。今将军当盛位,帝春秋富,宜纳宗室,又多与大臣共事,反诸吕道,如是则可以免患。光然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
B.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
C.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
D.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代跪拜礼,头触碰地且停留一会儿,古人写信或臣子见君主时所用。
B.丙寅,是用干支纪年、月、日的方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按固定顺序相互配合。
C.遗诏是皇帝临终时所发的诏书,意同《出师表》“深追先帝遗诏”的“遗诏”。
D.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陵深受汉武帝宠爱,他是汉武帝最年幼的儿子,自从年幼时就得武帝喜爱,在汉武帝精心运筹下继承皇位。
B.霍光忠诚辅助弗陵,像伊尹,周公一样处在非常重要的政治地位,处理国政,独揽大权,却没失去百姓的信任。
C.金日原是匈奴人,后归附汉朝,为人谦逊,顾全大局,一度官至车骑将军,与霍光、上官桀共同受遗诏辅助幼主。
D.尚符玺郎恪尽职责,无所畏惧,面对霍光的强迫,他敢于斗争,誓死保卫玉玺安全,从而赢得霍光的肯定与奖赏。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儿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
(2)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宁静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13.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