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长春市五中、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吉林 高一 期中 2023-01-04 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1. 下列各项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田(gěng)   斥(biǎn)   (jǐn)   着(yè)
B.泥(yū)   蕊(ruǐ)   (lù)   (tī)
C.稻(shān)   (shū)   藏(yùn)   (dōu)
D.分(niè)   封狼居(xù)   于(zhēn)   羽扇巾(ɡuān)
2022-12-27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五中、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2.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樯橹灰飞烟灭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D.终岁不闻丝竹声
2022-12-27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五中、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3. 下列对括号前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故(衰老)             使快(快速)弹数曲
元嘉草草(轻率)          低眉信(随便)手
B.这次第(光景,状况)   欲语迟(迟疑)
始(开始)出来             憔悴损(极,表示程度很深)
C.可堪(哪堪)回首          漂沦(沦落)憔悴
老大(年纪大)             因为(写作)长句
D.却(然而)坐                 最难将息(养息,休息)
耳暂(忽然)明             每(常常)被秋娘妒
2023-01-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五中、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尚能
A.商人别离B.问君西游何时还
C.瑟吹笙D.赢得仓皇
2023-01-04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五中、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B.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C.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家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供孩子上学和赡养老人全靠这生意了。
D.他做事总是贪图省力,不按要求去做,结果背道而驰,重新开工,反而费力。

四、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6. 下列文化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A.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B.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衿,衣服的交领。《短歌行》中指代有学识的人。
C.京口,古城名,今南京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又称建康,金陵。
D.“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昆仑。
2023-01-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五中、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名校
7. 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B.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③苏轼          ④李清照
C.①苏轼          ②辛弃疾       ③岳飞          ④李煜
D.①苏轼          ②范仲淹       ③辛弃疾       ④李煜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的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10.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