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甘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中 2023-01-04 4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那一天,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大炮仗”,伴随着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和一声巨响,耀眼的光芒让大漠上空又升起了第二个“太阳”。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在戈壁荒漠上,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人,隐姓埋名,历尽艰辛曲折,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着有用的事。这是一份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使命担当。”杜祥琬说。

1960年底,在原子弹研制逐渐走上正轨、重大攻关进展顺利时,氢弹的预研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

氢弹是真正的热核武器。不同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氢弹凭借核聚变反应,能够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

中国开始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还有一些资料,在当时有核国家封锁遏制的严酷局势下,中国氢弹研制攻关中没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只能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

1960年12月的一个早晨,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秘密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

1961年初加入的于敏是队伍中的灵魂人物。

1951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时,于敏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历经10年刻苦研究,于敏发表了专著、论文20余篇。

与上次不同,这次于敏是从基础性很强的科研领域,转到氢弹原理这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域。这次转身,对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意味着巨大牺牲——核武器研制集体性强,需要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从此,他的名字从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消失了。

除了组长黄祖洽、副组长于敏,理论组最初成立时还有蔡少辉、萨本豪、刘宪辉等人。后来,擅长粒子物理的何祚庥也加入进来,领导具体业务。此后队伍逐渐壮大,最多时有四十多人,绝大多数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经过仔细分析,于敏认为在原子弹中加入聚变材料虽然能够提升其威力,但由于聚变材料燃烧不充分,威力虽有提高,但较氢弹仍相去甚远。

于敏一边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提高大家的物理概念和分析能力,一面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终于他想到了一种方案,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并很快看到了成功的苗头。

在对大量计算结果抽丝剥茧地研究、对多个可能模型反复数值模拟后,于敏和团队发现了轻核材料燃烧过程中几个特征量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并找到了实现自持热核反应的关键条件,逐渐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6年12月28日,罗布泊上空传来一声巨响,经过对所获爆炸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事后曾这样评价,这是我国掌握氢弹的实际开端。按这个时间点算,从突破原子弹到氢弹原理试验成功,我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

半年后的1967年6月17日,同样在罗布泊,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炸机从空中投下携带降落伞的氢弹。在闪过一束盖过太阳的耀眼光芒后,紧接着传来一声巨响,强烈的冲击波横扫过罗布泊,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两年零八个月,我国创造了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的世界最快速度。

氢弹这曲改变了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合奏出来的。于敏也一直表示,“不要叫我‘氢弹之父’,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卒子’。”

与于敏一样,因研制氢弹改变了命运的人,还有很多。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回望历史,55年前的那一声巨响、那一束耀眼的光芒,不仅在我国科技创新的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它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早已穿越时空,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攀登新的高峰。

(摘编自都芃   孙瑜《从原子弹到氢弹两年零八个月背后的创新奇迹》)

材料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家精神是怎样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和科学家精神”调查显示,对于科学家精神,72.9%的受访青少年首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受访青少年选出的科学家最令自己佩服的品质中,有家国使命感(66.7%)排在第一位。

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精神传承感召下,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始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挑大梁、当主角。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在各大高校,一批批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走向广阔天地,取得了众多重大科研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未来已来,青春元宇宙发出回响。我们倡议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创新报国,踔厉奋发,共同逐梦星辰大海。

(摘编自崔丽   韩飏   先藕洁《致敬科学家精神!青春元宇宙回响创新自立最强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研发到爆破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B.氢弹是凭借核聚变反应,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的热核武器,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有区别。
C.于敏在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的同时,还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想到方案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
D.研制氢弹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也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领域勇当大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的情形下,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进行氢弹研制攻关的工作。
B.1961年初加入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的于敏是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
C.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氢弹成功爆破的创新奇迹,氢弹的成功爆破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的结果。
D.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大高校,众多重大的科研成果来自高校的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精神传承感召”的一项是(     
A.航空工业沈飞新机装配试制中心的董舒说,罗阳的航空梦,是航空人的报国梦,更是中国的强国梦,“我要像罗阳一样,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青春贡献。”
B.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陈新龙说:“袁隆平院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将以袁老为榜样,创新争先,躬耕实践。”
C.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学生罗杰感慨道:“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张洪沅先生的科学家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们这一代青年将砥砺奋进,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力量。”
D.清华女博士白蕊带领的研究团队在RNA剪接体的研究中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率先发表学术论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奖典礼上,白蕊拿下了“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构思脉络。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衣

孙博闻

隆冬已至,惹得人频频打颤。

这片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年头儿了。顺子一家就住在这儿,据街坊邻居讲,顺子一家四口,除了顺子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她患了耳疾,听不清人讲话;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父亲,他常年都抽着散花牌的烟;还有一个已经远嫁他乡的姐姐,好几年都没联系了。这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苦贫寒,顺子在家附近给人打零工,卖过报纸、洗过鞋、修过自行车,最近又换了份差事——在巷子口给过路的人发单子。老父亲愈加年迈,身体不吃力了,帮街坊邻居收收废塑料瓶,也赚不了几个钱。老母亲更不中用了,半聋的她整天呆滞地望着窗外,盼着儿子回来,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做几个简单的手工。

冬天的早晨,天色亮得特别晚。顺子还没等天亮就摸索着出门了,留了几个昨夜的馒头在小方桌上,好让父母起床后垫垫肚子。顺子一如往日地来到巷口发单子,他琢磨着等干完今天这份工,就去集市里给父母添件棉衣。今年的冬,实在是冷得让人受不住。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一上午过去了,顺子也没发出去几单。顺子有些着急了,不断搓着那双紧握着单子的被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穿了好几个年头儿都有些开胶了的鞋子,神情无助又局促。冬日里的一整天实在是溜得飞快,眼看夜色将至,顺子一咬牙,急急忙忙收起没发完的单子,骑着那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自行车向集市驶去。看着五花八门的开襟棉衣,顺子露出了辛苦一天后久违的笑容,而后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他与卖衣服的女人不断交谈着,问来问去要几个钱,声音有点儿颤抖,语气里夹杂着哀求。那个女人似乎可怜他,按比平时低很多的价钱卖给了他。顺子把选好的棉衣挂在车把上,随即将口袋里被捏得皱皱巴巴的钱递给了那个女人。夜色越来越暗了,看不清顺子的表情,无法辨别是难堪还是满足。随后,他一转身,骑上车子,飞快地向家的方向驶去了。

昏黄的路灯在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温暖澄亮,树上本已没剩多少的叶子还在不断被风吹散,最后被行走在寒冬里的人们踩在脚下。顺子一如既往地将自行车倚靠在楼道,然后进了屋。屋中的父母早已准备好几碟咸菜和一碗粥,静默着等儿子归来。“爹,娘,我回来了。”顺子的语气故作轻松。“快坐下吃吧,在外受冻了吧。”父亲一边拾掇着塑料瓶子一边说着,声音有些哑。顺子摇头道:“不冷!今儿生意特别好!”边说边将买来的棉衣递给老母亲,比划着让母亲套上。父亲缓缓抬起佝偻着的背,嘬了口烟,皱了皱眉头,然后问:“几个钱?”顺子咬了口馍,笑着说:“不值钱。”父亲低下头继续拾掇起塑料瓶,没再吭声。母亲坐在床边反复端详着新衣服,神情有些欣喜,又似乎溢着心疼。

再过半个月就是新年了,近些日子又飘起了雪。顺子熟练地操起火炉生起了火,木柴在火焰里噼里啪啦地响,泛起点点火星。母亲躺在床上一阵一阵咳喘,父亲叹道:“一入冬啊,你就受不住,年年都这样,拗着不去看病,谁劝都不肯呐。”顺子挠了挠头,有些用力,而后透着燃燃的火光痴痴地望着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

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除夕前夜,她走了,静悄悄的。外面还飘着雪,父亲神情哀伤,在一旁默默地整理着母亲的遗物,安静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顺儿。”父亲叫道,“这是你娘留给你的,她让我撇下的。”顺子接过父亲递过来的棉衣,再也忍不住了,突然悲恸起来。听父亲讲,母亲早一个年头就开始为顺子做棉衣了,她身体不好,老了眼也花,一天做不了多少,但她每天都会坚持做点儿,一来二去,就做成了。顺子紧紧地抱着怀里的棉衣,似有难言之隐,站在门槛边久久不能回神。

新年的炮声放得响亮,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父子俩待在空荡的房间里,感受置身于时间里的沉寂,若有所思。父亲无神地看向电视,嘬着烟,发出浅浅的哀叹。一旁的顺子静静地望向窗外,漫天飘散的雪花与散落在地面的红色炮纸碰撞,静谧与热闹在此刻相交。恍惚间,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线缝制棉衣的模样,她佝偻着背,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套上了顶针,脚踩得那缝纫机吱吱作响。那一刻,她安静无声,却又好似热情恣肆。

这个大雪夜晚即将过去,似乎将失去一切与它连接的线索,只有记忆,将会以一种深刻的不可触及的形式,存留在顺子的心里。

往后的每一年春节,顺子都会照旧穿起母亲为他亲手缝制的棉衣,这件满溢着无声母爱与火热温度的棉衣,成了他今生最珍视的礼物。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可以感受到顺子一家的清苦贫寒,如没有多少收入、年老体弱的父母,顺子开胶了的鞋子。
B.母亲“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为后文母亲过世留给顺子棉衣埋下伏笔,令人感动。
C.顺子去买棉衣时露出笑容,他为能孝顺母亲而感到满足,“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是怕带的钱不够。
D.最后写“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说明顺子很有文化,具有诗人气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体现冬季的寒冷。
B.“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等细节描写,表现出顺子出工不利的着急和无助。
C.“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与“空荡的房间”形成对比,突显顺子的绝望。
D.“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缝制棉衣的模样”运用想象,写出顺子对母亲的思念。
8.简要分析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9.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倪,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B.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C.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D.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古代有客人的总称、门客、别国来的使者、古代豪门所养的食客等意。现代汉语只保留客人的意思。
B.侍中,古代官职名。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元以后废止。
C.下车,有官吏到任、从车辆上下来等意,文中指官吏到任。
D.“善属文”中的“属”意思是撰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因为王谦是公卿望族的后代,于是想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王谦的儿子王粲,但王谦没有答应。
B.蔡邕赞赏王粲有特异的才能,即使蔡邕的才学有很大名气,在朝廷中地位显贵,他还是觉得自己比不上王粲。
C.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瘦弱,行为不拘小节,不很器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太祖。
D.王粲学识广博,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制度荒废破坏,恢复建立新的礼仪制度,都是由王粲一直主持这件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2)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14.文章是如何体现王粲“富有才华”的形象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①宋玉:字子渊,楚国文人。②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③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推崇楚国著名文人宋玉的诗。诗人亲临宋玉故居凭吊,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B.“风流儒雅亦吾师”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宋玉风流的文采、儒雅的仪表,堪称“我”的师长。
C.颔联包含动作描写:面对千秋往事,诗人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与宋玉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D.颈联引用宋玉《高唐赋》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荒诞之感,用以说明世事变化无常,充满虚妄。
16.试比较此诗与杜甫《登高》一诗所用抒情方式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