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内蒙古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2-24 6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守拙”二字是诗人对自己归于田园生活的状态自述。何为“守拙”?“此‘拙’乃是相对于世俗之‘机巧’而言,‘守拙’意谓保持自身纯朴之本性(自世俗看来为愚拙),不同流合污。”(袁行霈)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违背本性投身于仕途的机巧之中。

除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提及“守拙”,诗人在其他诗词中也常以“拙”自居。如《与子俨等疏》:“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感士不遇赋》:“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杂诗·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咏贫士·其六》:“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可见,诗人对“拙”情有独钟。

“守拙”是远离官场黑暗,追求内心宁静的选择,是人生迷途处的智慧反思。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借用“比兴”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诗人入仕的状态。“羁鸟”指笼子里的鸟,“池鱼”指失去自由的鱼。借失去自由的“羁鸟”“池鱼”暗喻自己在官场中心志被束缚。“旧林”“故渊”是“羁鸟”“池鱼”的归宿,暗喻田园才是自己率真本性的归宿。“鸟”“鱼”的意象在诗人其他诗作中也多常见。在《感士不遇赋》:“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诗词中的鸟、鱼是灵魂自由,复返自然的代表。关于“守拙”,清代的沃仪仲对此别有会心:“有适俗之韵则拙不肯守,不肯守拙则机巧百端,安得复返自然!”诗人“守拙”是颖悟后灵魂的追求,是质性自然的坚守。

从另一方面来说,“守拙”是诗人坚守内心的选择。“陶渊明的‘守拙’并非是无为的消极避世,其一生的主导思想是建功立业,特别是追求文学上的建树。”在《感士不遇赋》中写道:“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在《咏荆轲》中用“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歌颂荆轲的豪情。

可以见得,诗人心中有效力家国的壮志豪情。但通过对当时社会的体察分析,亲身入仕的感受,对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正是诗人面对现实心中的愤语。《命子》:“福不虚至,祸亦易来”是诗人面对现实的慨叹。由此看来,陶渊明“守拙的目的就是守住本心不为惑染所障,‘守拙’的方法则是委运自然,陶公的守护真性重在要求不让自己存在的真性为世俗声利所扭曲,‘守拙’来于生命的内在要求”(李秀平)。

(摘编自白千群《论陶渊明“守拙”人格中的真意人生》)

材料二:

“拙”“真”“自然”在陶渊明诗文中是同义词;“守拙”“养真”“返自然”因而也是同义语,它们同指个体生命从营逐于外转而反求诸己,由沦于物欲转而返本归真。“复得返自然”不仅仅是指最终返回到了竹篱茅舍榆树柳丛的田园,更主要是指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或本性。对于陶渊明这种自小“游好在六经”的士人来说,选择躬耕的确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孔子早有“遗训”:“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认为躬耕只是为了谋食而有碍于“谋道”。陶渊明辞彭泽县令而去做“陇亩民”,不仅自己“秉耒欢时务”,而且还“解颜劝农人”,这不正是孔子所痛斥的远君子而近小人吗?更要命的是,孔子鄙视耕稼的偏见到魏晋南北朝已变成了成见和定见,那些仰赖家世余绪的士族自己“未尝目观起一拔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却无知而又轻薄地蔑称农民为“田里猥人”“田舍儿”。不难想象,陶渊明选择躬耕既要忍受来自士林的轻薄嘲讽,还得忍受有悖孔子遗训的指责批评,更不得不忍受耕不救穷的煎熬。以如此沉重的代价换来贫穷,却偏偏要选择躬耕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陶渊明真是“拙”到家了。一方面,他谴责当世那些“曳裾拱手”“宴安自逸”的不劳而食之辈;同时,他自己“解印绶,弃官去”后,便有滋有味地操起开荒、种豆、锄草、收禾这些农圃营生。诗人归隐躬耕“所愿”“所怀”“所保”的是什么呢?从陶诗“所训讵乃浅”的语意与语气来看,诗人“所保”的绝不是身家性命。沃仪仲释陶的“所保”十分精到:“寄托原不在农,借此以保吾真。‘聊为陇亩民’即《简兮》万舞之意,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虽然陶渊明躬耕并非完全不在意收成,“寄托原不在农”一语有失绝对和偏颇,但这无妨沃氏解释的深刻独到。陶渊明归隐躬耕除了像农民那样关心作物收成的丰歉外,他同时也关注自己生命本性的“养真”与“守拙”——他正是为了“守拙”才“归园田”、为了“养真”才栖迟“衡茅”的。农民的耕作是对命运的被动接受,陶渊明的躬耕行为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他与“陇亩民”的这些差别不仅不影响他作为诗人的伟大,反而正是这些差别使他的人生更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具有存在的深度。

(摘编自戴建业《养真与守拙——论陶渊明归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拙”有着丰富的内涵,此处,“拙”乃自身纯朴之本性,陶渊明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违背本性。
B.“守拙”是人生迷途处的智慧反思,陶渊明对“拙”情有独钟,其诗词创作中都能看到他以“拙”自居。
C.魏晋南北朝时士人多鄙视耕稼,陶渊明选择躬耕既要忍受当时世俗的一些成见,更要忍受内心的煎熬。
D.陶渊明的躬耕行为具有主动性,他与“陇亩民”的差别,使陶渊明的人生更具有独特魅力和存在深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在官场中心志被束缚,如同“旧林”“故渊”的田园才是自己本性的归宿。
B.“守拙”是陶渊明坚守内心的选择,但不同于消极避世,作者认为陶渊明的主导思想是建功立业,心中有效力家国的壮志豪情。
C.“守拙”“养真”“返自然”同指个体生命从营逐于外转而反求诸己,由沦于物欲转而反本归真,因而“拙”“真”“自然”是同义词。
D.陶渊明“所保”的是他的“真”,陶渊明不仅在意作物收成,也关注“养真”与“守拙”,为“守拙”才“归园田”、为“养真”才栖迟“衡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B.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C.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陶渊明《停云》)
D.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围绕陶渊明的“守拙”展开论述,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衣

孙博闻

隆冬已至,惹得人频频打颤。

这片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年头儿了。顺子一家就住在这儿,据街坊邻居讲,顺子一家四口,除了顺子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她患了耳疾,听不清人讲话;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父亲,他常年都抽着散花牌的烟;还有一个已经远嫁他乡的姐姐,好几年都没联系了。这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苦贫寒,顺子在家附近给人打零工,卖过报纸、洗过鞋、修过自行车,最近又换了份差事——在巷子口给过路的人发单子。老父亲愈加年迈,身体不吃力了,帮街坊邻居收收废塑料瓶,也赚不了几个钱。老母亲更不中用了,半聋的她整天呆滞地望着窗外,盼着儿子回来,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做几个简单的手工。

冬天的早晨,天色亮得特别晚。顺子还没等天亮就摸索着出门了,留了几个昨夜的馒头在小方桌上,好让父母起床后垫垫肚子。顺子一如往日地来到巷口发单子,他琢磨着等干完今天这份工,就去集市里给父母添件棉衣。今年的冬,实在是冷得让人受不住。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一上午过去了,顺子也没发出去几单。顺子有些着急了,不断搓着那双紧握着单子的被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穿了好几个年头儿都有些开胶了的鞋子,神情无助又局促。冬日里的一整天实在是溜得飞快,眼看夜色将至,顺子一咬牙,急急忙忙收起没发完的单子,骑着那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自行车向集市驶去。看着五花八门的开襟棉衣,顺子露出了辛苦一天后久违的笑容,而后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他与卖衣服的女人不断交谈着,问来问去要几个钱,声音有点儿颤抖,语气里夹杂着哀求。那个女人似乎可怜他,按比平时低很多的价钱卖给了他。顺子把选好的棉衣挂在车把上,随即将口袋里被捏得皱皱巴巴的钱递给了那个女人。夜色越来越暗了,看不清顺子的表情,无法辨别是难堪还是满足。随后,他一转身,骑上车子,飞快地向家的方向驶去了。

昏黄的路灯在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温暖澄亮,树上本已没剩多少的叶子还在不断被风吹散,最后被行走在寒冬里的人们踩在脚下。顺子一如既往地将自行车倚靠在楼道,然后进了屋。屋中的父母早已准备好几碟咸菜和一碗粥,静默着等儿子归来。“爹,娘,我回来了。”顺子的语气故作轻松。“快坐下吃吧,在外受冻了吧。”父亲一边拾掇着塑料瓶子一边说着,声音有些哑。顺子摇头道:“不冷!今儿生意特别好!”边说边将买来的棉衣递给老母亲,比划着让母亲套上。父亲缓缓抬起佝偻着的背,嘬了口烟,皱了皱眉头,然后问:“几个钱?”顺子咬了口馍,笑着说:“不值钱。”父亲低下头继续拾掇起塑料瓶,没再吭声。母亲坐在床边反复端详着新衣服,神情有些欣喜,又似乎溢着心疼。

再过半个月就是新年了,近些日子又飘起了雪。顺子熟练地操起火炉生起了火,木柴在火焰里噼里啪啦地响,泛起点点火星。母亲躺在床上一阵一阵咳喘,父亲叹道:“一入冬啊,你就受不住,年年都这样,拗着不去看病,谁劝都不肯呐。”顺子挠了挠头,有些用力,而后透着燃燃的火光痴痴地望着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

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除夕前夜,她走了,静悄悄的。外面还飘着雪,父亲神情哀伤,在一旁默默地整理着母亲的遗物,安静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顺儿。”父亲叫道,“这是你娘留给你的,她让我撇下的。”顺子接过父亲递过来的棉衣,再也忍不住了,突然悲恸起来。听父亲讲,母亲早一个年头就开始为顺子做棉衣了,她身体不好,老了眼也花,一天做不了多少,但她每天都会坚持做点儿,一来二去,就做成了。顺子紧紧地抱着怀里的棉衣,似有难言之隐,站在门槛边久久不能回神。

新年的炮声放得响亮,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父子俩待在空荡的房间里,感受置身于时间里的沉寂,若有所思。父亲无神地看向电视,嘬着烟,发出浅浅的哀叹。一旁的顺子静静地望向窗外,漫天飘散的雪花与散落在地面的红色炮纸碰撞,静谧与热闹在此刻相交。恍惚间,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线缝制棉衣的模样,她佝偻着背,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套上了顶针,脚踩得那缝纫机吱吱作响。那一刻,她安静无声,却又好似热情恣肆。

这个大雪夜晚即将过去,似乎将失去一切与它连接的线索,只有记忆,将会以一种深刻的不可触及的形式,存留在顺子的心里。

往后的每一年春节,顺子都会照旧穿起母亲为他亲手缝制的棉衣,这件满溢着无声母爱与火热温度的棉衣,成了他今生最珍视的礼物。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可以感受到顺子一家的清苦贫寒,如没有多少收入、年老体弱的父母,顺子开胶了的鞋子。
B.母亲“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为后文母亲过世留给顺子棉衣埋下伏笔,令人感动。
C.顺子去买棉衣时露出笑容,他为能孝顺母亲而感到满足,“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是怕带的钱不够。
D.最后写“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说明顺子很有文化,具有诗人气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体现冬季的寒冷。
B.“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等细节描写,表现出顺子出工不利的着急和无助。
C.“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与“空荡的房间”形成对比,突显顺子的绝望。
D.“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缝制棉衣的模样”运用想象,写出顺子对母亲的思念。
8.简要分析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9.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父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稹九岁能属文,二十八应制举,登第者十八人,稹为第一。制下,除右拾遗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又以前时王叔文、王伾以猥亵待诏,蒙幸太子,永贞之际,大挠朝政。是以训导太子宫官,宜选正人。乃献《教本书》,宪宗览之甚悦。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四年,奉使东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七州刺史皆责罚。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使还,令分务东台。浙西观察使韩皋杖决湖州安吉令孙澥,四日内死。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既飞表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宰相令狐楚一代文宗,雅知稹之辞学,谓稹曰: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之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情。稹因献其文,楚深称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太和初,就加检校礼部尚书。三年九月,入为尚书左丞。振举纪纲,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四年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元稹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B.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C.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D.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犹登科,特指考取进士。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拾遗,唐代谏官名,与补阙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一直沿设至清朝。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去世,也叫丁内艰。朝廷官员在此时应辞官守丧。
D.太和,中国及周边国家古代史上多位帝王的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在其母郑夫人的亲自教育下,最终学有所成,参加科举考试而高中状元,被授予右拾遗的官职。
B.鉴于前有下流品行的人担任要职而扰乱朝政,元稹主张选用正直有品行之士任宫官,并上书给皇上。
C.元稹奉旨出使东蜀,上奏弹劾东川节度使严砺违规征收赋税,东川所辖七州的刺史都因此遭受责罚。
D.元稹出任郎官时振兴法纪,与违法乱纪的七个朝臣交锋争斗,体现元稹整顿法度,肃清吏治的决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
(2)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侧面描写体现出元稹文章写得好?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赏春

朱淑真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注】①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年少时曾有一恋人,后恋人离去。②夤[yín]缘:连络,绵延。③争奈:怎奈;无奈。④衾裯:指被褥床帐等卧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初春的小风夹杂着小雨还有一点寒意,照应标题中的“春”。
B.上片运用实笔,通过芳草萋萋、云烟漠漠描绘南浦分别时的场景。
C.“昨宵结得梦夤缘”一句承上启下,由此转入对昨夜梦会的追思。
D.词的下片中四、五句写怎奈突然醒来,作者心中愁情憾意仍在。
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愁恨”之情?
2022-01-08更新 | 305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